APP下载

高校国防教育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内容论

2015-03-19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民族精神国家

黄 栋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高校国防教育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内容论

黄栋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国防教育是振兴民族精神生动而有效的载体。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应以“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国家意识为基础;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核心;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为民族气节;以“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为价值取向;以“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为生活态度;以“正直善良、诚实守信”为操行品质。

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培养内容;大学生

中华民族精神历经上下五千年的传承而不衰,凝结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塑造了中华民族总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等,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其内容丰富而厚重。根据高校国防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高校国防教育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基础:“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国家意识

国家意识作为国民对国家的认知与认同,是现代国家竞争中的一种重要“软实力”,对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强盛 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巨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我们应从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两方面加强教育和培养。

(一)国家主权意识

经济全球化带来各国间频繁的交流,也使许多国家内部问题日益国际化。例如环境破坏、资源短缺、贫困、毒品、人口等,这些问题往往依靠一国之力无法彻底解决,必须采取国际合作。而这种合作的一种后遗症就是容易带来国家价值观念的消解和主权意识的削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思潮已影响到国内,有的人甚至认为国家意识和民族观念已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一项以北京地区中学生为对象的社会调查显示:“有47.2%的被访者表示同意现在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大家应该做世界公民,不应再分什么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看法,23%的人说不清,而不同意的仅占29.3%。”此外,国外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的图谋,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仍是长期而艰巨的。因此,我们在国防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时候,应首当其冲的培养他们国家意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二)国家安全意识

综观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风云多变,能源争夺更为激烈,隐蔽战线斗争更为艰巨,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仍不容乐观,如黄岩岛事件、钓鱼岛事件等等。因此,提高青年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显得十分紧迫。现在的大学生都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长期的和平环境和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使他们对国家安全认识模糊,对当前国家安全形势认识不足,尤其缺乏国家安全防范之策,且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未得到充分重视。对此,我们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国防教育的民族精神培养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了解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沧桑和罹难,引导学生认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增强爱国情感,掌握防范之策,担负起振兴中华的使命。

二 核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

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将这种高尚情操转化为报国之志、效国之行。因此,我们的爱国主义主要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族辉煌历史

“历史是民族之本,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的参照,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母体。”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却是一脉相承。从贾谊的“国耳(而)忘家,公耳(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现当代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都是爱国主义的延续和发展。历史教育还是引导我们培养青年一代历史责任感的基础。通过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文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广大青年自觉地把自己的得失荣辱和国家的兴衰成败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勇于承担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这样,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二)中国特色国情

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内容。高校要深入开展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领悟和深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这个基本国情的认识,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增强自强精神和奋斗精神。其次,要帮助人们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并以开放的、全面的、客观的态度,认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所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使他们胸怀四海,又志在中华,自觉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去。

(三)当代神圣责任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突出表现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当代大学生是肩负重任的一代,也应该是有所作为的一代,他们已经具备公民权利、公民意识,也必须具备责任意识,正确认识权利和责任的关系。因此,高校开展国防教育中民族精神培养,就要强化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引导他们自觉地将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益观,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从中国现实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出发,将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群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懂得承担社会责任是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自觉把民族利益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贡献毕生精力。

三 民族气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蕴含着敢于担当的入世情怀、鞠躬尽瘁的爱国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永不屈服,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自尊

自尊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优良传统。自尊作为一个人格变量,对大学生的认知、动机、情感、品德和社会行为均有重要影响。社会对人的尊重,要以人的自重自爱为前提的。一个懂得自尊的人首先应该懂得自我的规划和锻炼。当代大学生对自我的规划,应该以适应社会、适应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致力于献身祖国、献身人民的事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个懂得自尊的人要善于自省、自知、自重、自励,当代大学生只有时刻注意检点自己的社会形象和文明修养,注重提高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才能赢得他人尊重。

(二)自立

自立,就是靠自己的努力,不依赖他人。当今一些大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还是父母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依赖父母,毫无主见,有些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堂而皇之地把找工作重任交给父母去完成,甚至还有的大学生把父母请上了面试的双选现场。但是,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机制是残酷的,大学生们终究将要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因此,当代大学生应自觉树立自立观念,并立足于当前的生活和学习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自立能力。

(三)自信

信心是每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拥有自信的人往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因而比一般人更易获得各方面的成功。俗话说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拥有信心的人才敢于直面苦难,才敢于坚守和等待,才能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保持乐观进取的拼搏精神,才能赢取最后的胜利。而信心缺乏的人,总是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不敢于主动出击迎接挑战,终将一事无成。同样,自信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腾飞也十分重要,民族具有强烈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文化心态和民族性格,就能在昌盛的时候越发奋发,争取更大的辉煌;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仍能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在失败中选择成功的机会,视挑战为机遇,以坦诚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困境,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开辟新局面,为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昌盛而不懈努力。

(四)自强

自强,是指自己努力向上的一种态度。自强以自立、自信为基础,突出自勉和自责的双重作用。所谓自勉,就是自己勉励自己。无论是自立、自信还是自强,都要落脚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具体的行动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和奋发向上的人生追求,才是“自强不息”的真正含义。而从另一角度强调的自责,是指自我责备,勇于承担责任的意思,是个体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的内控调适机制的体现。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尤其是今后走入社会,成、败、得、失是必然要面对的,在面对失败的时候,大学生如若能具备自责的心态,就能在挫折中端正心态,以平常心多从自身方面找原因,不怨天,不尤人,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改善不利条件,从而在成败、得失、荣辱、幸不幸中游刃有余,就能在逆境中也能自强不息,达到成功的目的。

四 价值取向:“见利思义、先义后利”

“见利思义、先义后利”是中国传统道德中处理群己关系和利义矛盾的一条基本行为准则。从儒家先哲们开始,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原则就已成为我们民族的道德价值取向。

(一)以义制利

现代社会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现行利益的追求,对名利的追逐似乎也成了市场竞争的一部分,有的人物欲膨胀,为了达到对自己利益的追求,而不惜以牺牲集体利益和社会资源为代价。大学生并非生活在世外桃源,大学校园而今也不完全是与世隔绝的“象牙塔”,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也会袭击他们,如果青年学生缺乏抵抗力,也会成为金钱的俘虏。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发现有少数大学生见利忘义,把“一切向钱看”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认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这些人最终使自己灵魂扭曲,变的见利忘义,缺乏做人应有的道德自觉。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必须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见利忘义,一是重利轻义,树立以义制利的价值取向,义利统一,这才是正当的、完整的义利观。

(二)生财有道

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群对求利的正当与不正当有不同的道义标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守国家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当前的大学校园里,勤工助学和自主创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各种学生中的买卖悄然而生,甚至还有的学生办起了公司、企业,当起了名副其实的老板。在这期间,大学生就应该充分理解“见利思义、先义后利”的文化底蕴和时代意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童叟无欺,自觉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稳定大局,在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五 生活态度:“勤劳节俭、艰苦奋斗”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良好习惯,是我们不断战胜艰难困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尚勤戒惰,倡俭戒奢

勤劳是人们对劳动的一种积极态度和优秀品质,节俭指的是人们对待生活消费的谨慎态度。在今天,物质资源丰富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提倡节俭,并不是要大家都变成守财奴,而是要提倡适度、健康的消费。该花的钱要花,但不要比阔气、讲排场,不能造成浪费。因此,我们的消费一定要有尺度和社会责任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尤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和受教育者,更要把勤劳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要求,作为继承优良传统的一种实践,对自身严格要求,要把自身的勤俭问题放到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和保持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考虑。

(二)英勇斗争,百折不饶

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伴随着经济的增长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人那里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现实生活中,少数大学生变得脆弱而娇惯,他们“两眼不看家务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滋生了“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惯。其实,艰苦奋斗由“艰苦”和“奋斗”组成,强调的是人们在艰苦环境中要保持一种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历经磨难吃一点苦是必要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具备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才能在日后的竞争中克服困难,早日到达胜利的彼岸。

六 操行品质:“正直善良、诚实守信”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一直是把善良正直,诚实守信作为一种优秀品质和文化传统来传承的。从古代的“君子诚之为贵”,到当代的“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无一不在倡导要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守信的人。

(一)信守承诺

古往今来,信守承诺一直是被提倡的传统美德,也是形成高尚人格的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大学生自然不例外。诚信作为社会公平竞争的重要准则和人们相互合作的基础,其重要作用早已人所共知。但在高校,少数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品质败坏,尤其在诚实守信方面让人无法理解的一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因此,我们要教育青年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勇担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自觉践行政治信用;在学习科研方面,坚守诚信学习品德,杜绝学术欺诈、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提倡大学生以诚实守信的人格素养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和前提,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在经济生活方面,自觉抵制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等不正之风,将诚信作为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就业创业方面,遵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将诚信理念贯穿职业生涯始终。

(二)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是健康人品的重要内容,体现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对诚实守信的传统道德准则提出新的挑战,诚信原则被注入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诚信缺失,信用危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公害。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做到真诚善良、言行一致。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校园失信现象时有发生,已严重影响到社会对大学生的整体评价,也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和成功就业。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今后的工作当中,要坚持言行一致,注重培养诚实守信的操行品质。

[1]房宁,王炳权.成长的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135.

[2]刘汉利.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内容之匡正[J].武警学院学报,2008,(11).

[3]刘晓.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高校国防教育[J].教育探索, 2009,(5).

[4]陈红梅.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研究[J].科技信息, 2009,(28). (责任编校:何俊华)

G641

A

1673-2219(2015)02-0107-03

2014-09-10

2011年度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C0581)。

黄栋(1980-),男,湖南长沙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国防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精神国家
我们的民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拿出精神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多元民族
把国家“租”出去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