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发展诉求及应对策略
2015-03-19彭阳
彭 阳
(湖南科技学院 信息技术与教育系,湖南 永州 425199)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发展诉求及应对策略
彭 阳
(湖南科技学院 信息技术与教育系,湖南 永州 425199)
农村留守妇女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的心理现实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推动社会必须要关注她们的心理发展诉求:认知发展诉求、情感表达诉求和人格发展诉求。机能部门要开展相关活动,设立相关机构,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发展提供保障;农村留守妇女也要激发自觉发展意识,方可实现心理发展诉求的满足。
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发展诉求;新农村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村女性已经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在农村女性中,存在着一批农村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她们是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据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显示,目前全国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有4700万留守妇女,其中湖南省全省45岁以下的留守妇女约253.4万,占农村已婚妇女总数的30.60%[1]。
一 新农村建设关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发展诉求的必须
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农村社会的主流群体,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她们既是家庭生活的顶梁柱,乡风文明 的塑造者,也是农村经济建设的排头兵,村务管理的生力军,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问题也是多样的,她们在生产、生活和精神负担的三重压力之下,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众多的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妇女有更多的孤独感,社会支持网络单一,情绪苦闷、压抑、紧张、焦虑、抑郁等,而且生活满意度和婚姻幸福感更低等[2]。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现实促使社会必须要关注她们日益突出的心理发展诉求。
同时,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等不断冲击乡村文化,城市文化的不断渗透影响,农村留守妇女已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可能不能适应,表现出已有的心理结构无法适应时代要求,于是冲突产生,发展成为可能和必须。尤其是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人力资源,需要妇女参与到农村经济发、政治文明建设和文化繁荣活动中来,农村留守妇女面对生活、生产、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要求,势必要不断发展,不断更新。因此,要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更好的发挥农村留守妇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要关注她们的心理发展诉求。
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现实和新农村建设的社会需要共同作用,促使我们必须要关注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发展诉求。而且,关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发展诉求,除了有助于提升留守妇女的素质和水平,有助于更大程度的发挥女性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服务,推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外,也有助于提升农村家庭生活质量。农村留守妇女作为留守家庭生活的顶梁柱,其自身心理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老人的赡养问题及家庭的正常运转等问题,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对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和谐家庭关系、提高农村家庭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二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发展诉求
(一)认知发展诉求
社会发展和农村留守妇女固有的认知模式适应不良给留守妇女提出了认知发展的要求。当代社会发展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互联网的实现,很多的新思想、新观念出现,不断冲击着农村旧有文化体系,农民的固有认知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农村留守妇女长期留守在农村,而其丈夫或小孩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等,接受了城市文化的洗礼,面对城市文化中不一样的新观念、新思潮、新作风、新方式等,农村留守妇女会感到自己格格不入,感到一些莫名的脱离等,内在会存在强烈的改变愿望。尤其是新农村建设需要培育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的总称,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农村留守妇女作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需要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同时,子女教育问题也是农村留守妇女碰到的非常现实的问题。孩子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网络时代获取信息速度快,途径多,信息量大等,孩子的思想和心理不断发展,有深刻的社会烙印。农村留守妇女要想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科学引导和教育,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赶上时代的步伐。所有的条件都在推动她们产生强烈的认知发展诉求,她们需要与时代接轨,需要了解新思想,新观念,学习新技术,掌握新的教育理念等等。
(二)情感表达诉求
由于男性劳动力外流,农村留守妇女要独自照顾老人孩子,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负担琐碎繁杂的家务劳动,还要独自承担生活的压力,这些都不可避免的给留守妇女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而且,多数留守妇女思想较保守,缺乏一定的文化,活动范围小,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无法将内心的烦恼和困扰及时排解和宣泄,导致消极情绪压抑滞留。当人们在生活中感情无法得到有效表达或沟通的时候,就会在内心形成一种发泄和诉说的渴望,表现为情感诉求。显然,农村留守妇女的情感表达诉求是十分强烈的。但是,当前农村生活形势和农村留守妇女本身的社会地位,让她们内心的痛楚无法得到有效的疏导。
农村留守妇女情感表达的诉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尊重感和成就感诉求。尽管农村留守妇女从事了诸多辛苦的工作,但是她们获得来自他人的尊重却远不及所付出的,很多时候她们不但不能获得他人的赏识和高度评价,反而被看成是理所应当,甚至有时候还被家人埋怨,如教子无方,婆媳关系处理不好等。加之,长期以来妇女对自身认识不足,对自己能力和成就获得的自我怀疑,也导致农村留守妇女的自我尊重和自我悦纳欠缺。二是安全感诉求。一方面是婚姻稳定性和安全感诉求。由于农村留守妇女丈夫在外,长期生活背景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生活等各方面差异,加之距离遥远,夫妻情感交流欠缺,容易使夫妻感情淡化。尤其是现代社会诱惑多,一定程度上也为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披上了阴影。农村留守妇女很大的担忧之一就是自身婚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是农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丈夫不在家,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当遇到危险或紧急状况,农村留守妇女的应急能力比较弱。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专门针对留守妇女作案,她们必须要面对来自财产、人身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安全感得不到满足。三是幸福感诉求。这是农村留守妇女最强烈和最重要的情感诉求。幸福感是一种长久的、内在的、坚定的心理状态,健康的身体、稳定的工作、良好的婚姻状况及人际关系等是影响到个体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来说,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精神压力三座大山,对其身心产生消极影响,而且婚姻有可能受到外来的冲击,如果邻里关系不好的话,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不言而喻。尽管丈夫外出打工,在物质生活上家庭得到改善,可很难保证家庭精神生活的富足,也就无法保证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否。
(三)人格发展诉求
人格发展历程实质就是个体借助自身的经验,积极主动地与外部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并建构一种协调自身行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体系的过程[3]。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和知识更新速度快,但农村留守妇女生活的农村相对观念传统,生活单调,文化生活贫乏,人们安于现状等,城市与农村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大相径庭。留守妇女与丈夫各自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很容易在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留守妇女的内部心理结构势必会受到冲击,如果她们已有的人格结构无法适应外部世界的要求,冲突就容易产生。也就意味着如果她们不主动协调自身心理结构去适应社会和周围人群的改变,那么问题就会产生。如前所述,农村留守妇女在长期的压力之下,敏感,缺乏安全感,对生活厌倦,自卑,行动缺乏理性,人格趋于消极,情绪郁闷,孤独,焦虑,甚至抑郁等。因此,外在社会环境和亲人的变化与内在人格结构的冲突为农村留守妇女人格发展提出了要求。她们需要构建更积极、更健康的人格,如构建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更丰富的知识的体系,以更自信、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能自觉调整自身观念和行为,主动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个体心理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其发展受制于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发展诉求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系统的整体工程,她们发展诉求的满足主要依靠社会教育和自身愿望的苏醒。
三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发展诉求满足的策略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发展诉求,需要从社会到个人,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发展的促成体系,为促进农村留守妇女的发展、完善营造更加富有支持力度的制度环境与性别文化。
(一)机能部门要开展相关活动,设立相关机构,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发展提供保障
首先,政府部门要力所能及的帮助农村留守妇女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教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教活动,给农村留守妇女提供基本的科学教育知识,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科学素养和教育素养。同时,通过开展艺术活动,丰富农村留守妇女业余生活,或者让留守妇女参与文化活动,陶冶性情,提高修养,满足审美等方面心理需要。而且,开展科教文化活动,还有助于农村留守妇女接触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推动她们与时代接轨,缩短与丈夫的知识、文化等距离,从而促进她们的认知发展,提高她们的成就感、价值观,形成自信心,也有助于她们维持婚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她们的生活满意度。当然,还可以给留守妇女提供一定的休闲娱乐设施和场所,为她们提供了一个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处所。
其次,村委会可以设立专门的农村留守妇女互助机构或心理健康机构。农村留守妇女缺乏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统,设立农村留守妇女互助机构,其实是在创设留守妇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互助机构提倡农村留守妇女互帮互助,互相关爱,互相扶持。作为类属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有相似的困扰,有共同的话题,有助于她们沟通情感,交流思想,形成团体支持,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归属感和安全感。有条件的的地方还可以设立心理健康机构,可由妇联或心理援助机构定期开展活动,或由有一定文化知识、乐于助人、积极开朗的人管理和组织,为农村留守妇女宣传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她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能够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寻求心理援助。
(二)农村留守妇女要激发自觉发展意识
自觉意识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内部动力。一旦个体具备,就意味着个体有了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推动个体采取相应行为发展和完善自我。对农村留守妇女来说,也只有她们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唤醒,才能有效的发挥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农村留守妇女要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一个人对所处的生存环境若有着正确清楚的认识,并敢于面对,将有助于提高其生存能力,为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农村留守妇女,要客观认识丈夫外出、妻子留守对家庭的意义。丈夫外出可以为家庭提供物质保障,又可带回新思想、新技术等,促进家庭发展;妻子留守可以更好的照顾家庭,尤其可以给孩子稳定的心理环境,更好的教育引导孩子。当然,留守不可避免的给妻子带来一系列问题。多数留守妇女以坚韧的品质在面对留守带来的问题和劣势,也只有正确认识到如此生存环境的不可避免性,接受目前处境,才能坦然的面对问题,才可以谈到发展。如果留守妇女无法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一味的抱怨、指责、不甘等,是不利于个体发展的。
其次,农村留守妇女要增强自我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悦纳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形成肯定的自我评价,越能积极主动的采取行为发展自我。针对农村留守妇女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一方面,社会可以通过宣传、引导等让她们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在家庭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妇女自身也要学会看到自身存在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并能从自己的劳动里获取成就感和价值感,逐步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客观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以愉悦积极的心情接纳自己,实实在在的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从而增强自信心。
第三,农村留守妇女要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农村留守妇女由于生活压力,对生活多采取逃避、忍受等消极态度,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农村留守妇女的个人成长。因此,在面对生活的困难时,农村留守妇女要以健康的自我意识为基础,树立积极的人生导向,乐观、积极、主动的坦然面对挑战。可以通过主动与家人交流,向邻里求助等寻求帮助来调整认知,疏导情绪,改变行为。通过多参与乡村教育、文化等活动,扩大交往圈,调整情绪,开拓视野,吸收新知识,体会新文化,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达成需要的满足。
总之,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发展诉求的满足需要在她们自己主动参与和体验的前提下,发挥社会作用,方可实现。
[1]湖南省妇联办公室.湖南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R].中国妇运,2010,(3).
[2]刘幸娟,周建忠,赵义泉.国内农村留守妇女心理研究综述[J].吉林农业,2013,(1).
[3]曾天德,张大均.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内部机制探寻[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责任编校:周欣)
B841
A
1673-2219(2015)02-0090-03
2014-10-12
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4BZZ197)。
彭阳(1976-),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信息技术与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