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子分工理论及其评价刍议

2015-03-19吴爱邦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墨子分工理论

吴爱邦

(广州美术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006)

墨子分工理论及其评价刍议

吴爱邦

(广州美术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0006)

墨子是先秦时期伟大的理论家,《墨子》一书阐述了分工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分工结构、分工合理性和分工要求等。这些理论不仅在先秦诸子中突出了墨学的显学地位,而且对于丰富当今的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墨子;分工;市场经济

在研究墨子的经济思想时,学术界偏重于整体研究,以之与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进行横的比较,而在具体研究上,大多分析墨子的节用观、财富观、节葬观、消费观等,较少关注墨子的分工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墨子的经济理论不仅占有一定比重,而且墨子的分工思想很有特色。梳理墨子关于分工的理论,并从墨子的阶级地位、理论内容等进行评价,对于市场经济理论以及当前的市场经济建设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一 分工结构理论

墨子把分工归为社会分工、自然分工和个别分工三种结构,是在中国历史上较早提出这一学说的思想家。

第一,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即把社会的行业分为工业、 农业、商业和士(吏)官四个部分。《墨子》一书中分类如下:(1)士吏。“使王公大人行此,则必不能蚤朝。五官六府,辟草木,实仓禀。”(2)农业。农夫“蚤出夜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3)工业。百工“修舟车,为器皿”。(《节葬下》)。(4)商业。“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商人用一布,不敢继苟而雠焉。”(《贵义》)“商人之四方,市贾信徙,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贵义》)以上之意为,士阶层中王公大人的职业在于早朝五官六府,开辟荒芜,充实仓库;农业中农夫耕作种植,手工业中妇女纺布织麻;手工业者修造车船,制作器物。同时,墨子直接提到商人和商业行为,而春秋战国之际贩卖商业很旺盛,如盐铁等生活用品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可见当时的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墨子已注意到这一与众不同的社会现象。在《非乐上》中,墨子再次强调社会分工的划分。“王公大人蚤朝宴退,听狱治政,此其分事也;士君子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内治官府,外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禀府库,此其分事也;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叔栗,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缲,此其分事也。”详细叙述了士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分内之事,说明了当时社会上农业和独立的手工业存在的事实。

第二,自然分工。自然分工在墨子那里是指性别分工,也称为家庭内部分工。根据男性力大耐劳、女性心细手巧的不同性别特征,墨子认为男耕女织的分工是合理的。男子的天职在于“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栗”,女子在于“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纴,多治麻统葛绪,綑布缲”(《非命下》)。表达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协作思想,即男子在家庭以外劳作,包括从事劳动强度大的体力劳动和当兵打仗,女子在家庭范围内做杂活,包括操持家务、扶养小孩等劳动强度较轻的活。

第三,个别分工。个别分工是指生产单位内部的分工。在阐明以上分工结构基础上,墨子进一步细化内部分工,为当时社会职业的划定和甄别提供了详细的理论指导。墨子从工种生产技术的复杂性出发,把建筑业作了内部分工。“譬如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耕柱》)完成筑墙这一工作,具体分成了三个工作单位:筑、实、欣,即建墙体的工人、填土的工人和挖土的工人。一种复杂的生产劳动被分解为若干施工单位去完成,易于发挥各人的生产技术,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在手工业内部上区分程序,例如制造一对鞋子,分成几道程序:“段、椎、锥俱事于履,可用。”(《经说下》)运用碫石、锤子和锥子这些工具就可以制作成鞋子。墨子对同一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的分工的认识,是对生产劳动操作过程的了解,这种认识和了解是墨子对生产单位内部分工认识的经验基础。

第四,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墨子较早认识到体力劳动分工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区别。据《鲁问》篇记载,墨子与吴虑辩论自耕与教耕哪个效果更大的问题。墨子通过说理使吴虑承认教耕比自耕的功效更大。他还说,天下百姓、行走之人很少知道义而教天下人为义者,功效也更大。墨子肯定了脑力劳动的作用大于单纯的体力劳动,主张有识之人去教导和帮助没有知识的人。

二 分工的必然性

墨子所论分工的效用或必然性,大概有三个层次。

第一,立足于社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贫富差距悬殊,绝大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人民的安定,墨子作为一个士大夫,必然重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现象。所以,在他的经济思想中,表达了分工这个理论问题。墨子认为,只要全社会各司其职、各守其责,强力劳动、勤劳不息,人民会生产出足够的生活资料。此外,当时社会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地区物质资源的差异,使劳动分工成为可能。“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籍良工;有一牛羊不能杀也,必籍良宰。”(《尚贤中》)“王公大人有一疲马不能治,必索良医;有一危弓不能张,必索良工。”(《尚贤下》)分工可以填补人们生活资料的稀缺,在职业上相互依赖才会互惠互利。

第二,“赖其力者生”的“强力”劳动观。“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非乐上》)墨子认为,生产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基本手段,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生活,人应适应劳动的需要,而不是由劳动去适应人。劳动的第一要义就是每个人都应主动适应分工,作分内的事情。墨子在总结“昔上世之穷民,贪于饮食,惰于从事,是以衣食之财不足,而饥寒冻馁之忧至”(《非命上》)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炼出“国之富也,从事,故富也。从事废,则国之富必废”(《公孟》)的结论,认为只有勤于业才会国力强大、人民丰衣足食。墨子反对儒者“倍本弃事而安怠傲。贪于饮食,惰于作务”的工作作风(《非儒下》),提倡“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七患》)。即在工作态度上以务食、力地、节用等墨者态度为荣,以懒惰、怠慢、贪婪等职业态度为耻。他还着重强力的职业精神,强力即努力工作,指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下功夫。“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天志中》)“贱人不强从事,则财用不足。”(《非乐上》)墨子肯定了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每个人天经地义的职责。在《非命下》中他谈到,国家的治乱安危,取决于王公大人是否努力治国;卿大夫的贵贱荣辱,取决于他们是否努力为官府工作;农夫妇人的贫富温饱,取决于他们是否努力劳动。如果各个阶层都不强力,放松自己的工作,不忠实履行自己的职业,那么天下必然大乱,民众必然贫穷。因此,墨子大声呼吁:“上不听治,刑政必乱;下不从事,衣食之财必不足。”(《节葬下》)上下阶层各坚守岗位,不偷懒马虎,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天下就会太平。

第三,兼爱天下思想的逻辑延伸。墨子思想的核心在于“兼相爱、交相利”,而“交”的内容之一就是不同职业、阶级之间交换产品,通过分工可以互通各个领域所缺乏的东西,满足人们生活多样化的需要。[1]合理和正当的分工,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社会资源,生产出符合人生存、发展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是墨子分工思想的目的,即丰衣足食、休养生息是分工的着眼点。此外,墨子强调分工过程中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以此增加生产、推动生产进步。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生产的必然要求,更是为贤之道,因为劳动人民在分工中合作、互帮、互助,其行为本身必能催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可见,在分工理论等经济思想中墨子亦倡导博爱的伦理精神。

三 分工的要求

墨子是个实践者,他的分工学说不是纸上谈兵。以他为首的墨家在时局动荡的背景下坚定地为他们的理想奔波忙碌。墨子的分工要求是其分工思想最有特色的部分。

第一,专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事无始终,无务多业。”(《亲士》)各个人的性格不同相应地适合于不同工作,一个人不可能擅长许多种技艺,因此,在职业的抉择上从实际出发,爱一行、干一行。“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亲士》)即使冒着被杀头危险,身为一国臣民,贤士不畏以其所长为国家出谋划策,一己之长利天下而为之。“大臣不足以事之(“之”指官职――作者注)”(《七患》)是危害国家七种患难之一,墨子把不敬爱地、忠实地履行本职工作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由此可见墨子极端重视职业操守,反映了小生产者埋头苦干、认真负责的敬业道德。

第二,术有专攻、学有所长,从事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墨子本人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践行与其能力相符合的职业。墨子具有工匠和学者的双重身份,为了实现博爱天下的道德理想,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表现出崇高的职业品格。他“遍从人而说之”、“强说人”(《公孟》),“独自苦而为义”(《贵义》),处处体现出职业道德。此外,在墨子看来,人的职位应与一技之长相匹配,而不能相互僭越。“是故不胜其任而处其位,非此位之人也;不胜其爵而处其禄,非此禄之主也。”(《亲士》)意思是,不胜任某事却处在这样的位置,不是这个位置的人选;不胜任爵位却享受俸禄,不是这个俸禄的主人。能力是胜任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政务管理中也需如此。墨子谈到:“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尚贤中》)治邑者、治官者、治国者各从事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否则,“不能治百人者,使处乎千人之官,不能治千人者,使处乎万人之官”(《尚贤中》)。便是职业安排上的本末倒置,既破坏社会秩序,又浪费人才。

第三,遵照行业规矩和分工管理制度。在《法仪》这章墨子强调这一点。“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各行各业都有行规和准则,正如工匠“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法仪》)一样,职业本身有一套规章制度和行业要求。要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劳动者须严格遵守行业法度,“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法仪》)。在分工管理上,实行层层监管、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监管体系。墨子说:“无从下之政上,必从上之政下。”(《天志上》)只有从上而下的分工管理,而没有自下到上的管理,所以墨子在职业的领导阶梯上作以下安排:天→天子→王公诸侯→将军大夫→士→庶人。天是最高的职业领导者,自天子到庶民必须听从天意的安排,不能违反这一天命。

第四,在职业流动中,决定职业岗位升降进退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之人,反对官爵的终身制、世袭制。在墨子的视野中,劳动分工不存在贵贱的区别,各种行业都是成义之必需,不应该产生贫富的差别,表达了一种平等主义的分工思想。“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上》)墨子认为,“农与工肆之人”等庶民之中存在着不少能治国安邦的贤人,他们有能力上升到士大夫的阶层,所以,国家在选拨人才上,应不分贫富、贵贱和门第,只要有能力才干都可以获得提拔和任用。他一再强调:“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尚贤上》)墨子本着求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执着追求,强调了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观点,否定了由农夫之子世世为农、匠人之子世世为匠、贵族之子世世为官的传统而形成的社会分工贵贱不等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念。在管理分工上,应启用有才能的管理者,而不是按资论辈。“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尚贤中》)由尊贵且有智谋的人管理愚昧且卑贱的人国家则治,由愚昧卑贱的人管理尊贵且有智谋的人国家则乱。不仅如此,墨子还承认职业流动的可能性,贤者可在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上获得擢升,而职业上只要无能即使出身显贵者也要被贬谪。“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尚贤中》)在职业的变迁中,墨子明显主张唯贤,以贤而非亲、贵衡量一个人是否胜任岗位。

四 墨子分工理论评价

第一,墨子的分工理论体现了所代表的阶级的局限性。墨子的分工学说涉及内容较广泛,他不仅作了自然分工、体力脑力劳动分工、行业分工以及技术专长的分工,而且考察了个别分工。但是,他主要是从使用价值角度分析分工的内涵及其作用,基本上是对小生产劳动者进行分工和协作,对整个社会的分工缺乏一种宏观的视野分析和设置,只是局限于小生产者这个社会阶层。[2]

墨子对分工问题的论述,是在探讨其他问题时触及的,实际上没有把分工问题放在他对经济问题的考察范围之内,没有把分工问题同富国问题联系起来,没有谈到过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更没有从分工进一步谈到商品交换问题。所以,墨子的分工学说不系统,散见于他对政治、军事、文化、道德等的论述之中。也就说,分工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从属于其他理论问题,这在先秦诸子的经济学说中很少见的。与此相对,管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等思想学说中有明确的分工思想,这主要与墨子所代表的小生产者阶层的狭隘性有很大关联。整体上来看,墨子的分工学说不如管子、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分工学说体系和完整,但他切中时弊地提出合乎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论。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第二,在分工的类型上,墨子没有把劳心者和劳力者截然对立,相反,他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在一起,在强调体力劳动的同时积极追求脑力劳动这个类职业。在职业流动中,墨子肯定由低到高的职业变迁,渴望由庶民上升到吏官。工匠和学者相结合的双重角色决定了墨子平等看待劳心和劳力的分工,即使在他意识里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的功效更大,但这只不过反映了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大众积极上进的进取心态。当然,墨家是一个大多活动于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阶级,在劳作上还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在劳动思想上非常重视赖力而生的劳动观,但他们并没有排斥劳心者,而是承认统治者、官吏、士兵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人员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墨子认为,这些部门的劳心者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维护者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事实上,墨家派别中的论辩派和游仕派更是以个人的能力致力于影响统治者决策的活动。[3]

第三,墨子的分工理论产生于自然经济时代,对于今天市场经济的分工理论、分配理论、交换理论等经济理论仍有启示意义。

分工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分工既能发挥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作用,又能促进劳动生产的合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人类生产史、发展史表明,分工的细化、专业化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社会早期的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后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以至于今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进一步分离等都证明了分工的价值所在。墨子作为一个小生产时代的思想家,不仅身体力行参与社会的劳作,并且通过理论阐释了分工的类型、作用等,天才的认识到合理的分工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墨子所处的时代与今天完全不同,他的分工理论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阶级性,但其精神、原则与今天的分工理论相通,这正是我们发展市场经济理论所需借重的地方。

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分工越来细,阶层的流动也颇为频繁,但随之而来的,职业伦理和操守遭受严峻的考验,敬业精神在某些行业丧失贻尽。要改变这种现状,应从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尤其是墨子的分工理论中汲取养分,加强从业人员的爱岗敬业道德教育,强化行业、阶层的职业意识,培养人们对于分工、职业、岗位的天职情愫,担当起自己的职责,从而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1]谭家健.墨子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25-29.

[2]赵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2002:50.

[3]邢兆良.墨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80-83.

(责任编校:周欣)

B232

A

1673-2219(2015)02-0087-03

2014-10- 19

吴爱邦(1979-),男,广东罗定人,广州美术学院思政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墨子分工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墨子号”与墨子
先秦诸子之评述与《墨子》的解读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