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竹枝词中的民俗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2015-03-19单慧玲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

江西竹枝词中的民俗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单慧玲

(重庆工商大学 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067)

摘要:《中华竹枝词》中的江西竹枝词描写了众多民俗现象,这些民俗现象从某些侧面反映了江西的山川风物、人民的生产生活、民俗习惯等,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鉴赏和研究江西风土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本文拟对江西竹枝词中描述的民俗现象进行分类总结,以揭示其中丰富的文化蕴涵。

关键词:江西竹枝词;民俗现象;文化意蕴

收稿日期:2015-03-19

作者简介:单慧玲(1991-),女,江西九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5)05-0043-04

《中华竹枝词》中的江西竹枝词作为记载和描述历史上江西百姓的日常生活、地方风土人情的文学载体,呈现了众多民俗现象,包括生产民俗、居住民俗、饮食民俗、语言民俗以及节日民俗、祭祀民俗、音乐民俗等,展示了江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本文拟对江西竹枝词中描述的民俗现象进行分类总结,以揭示其中丰富的文化蕴涵。

一、经济民俗

(一)农业生产民俗

农业生产民俗在《江西竹枝词》中比较多见,主要表现在种植业方面。如《宜黄竹枝词》:“梯田峻岭水无忧,近水洲田旱有收。一岁农民庆三熟,谁人同我乐郊游。”宜黄是临川文化发源地之一,这里属于丘陵地带,适合开垦梯田,且无霜期较长,宜于水稻生长。“农业生产具有三个特征:季节性、周期性和地域性。”在这首竹枝词中,将农业生产民俗的三个特征都表现出来了。梯田是南方丘陵和山区种植业的载体,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生产方式,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是区分地区差异的主要依据,从对地域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当时宜黄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一岁农民庆三熟”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一年三熟可以有效提高粮食产量,充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谁人同我乐郊游”的感慨因此油然而生。“近水洲田旱有收”说明农业受季节性影响很大,一般在夏末稻子结穗时若长时间不下雨,稻子的果实就不容易丰满,粮食产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水源在旱季被视若珍宝,有了水,农作物才能茁壮生长,粮食才能丰收,“近水洲田旱有收”是人们减少季节性对农业影响的经验总结。再如“尧尧埆埆龙骨声,轮转筒车水逆行。旱时车如涝车出,早晚四围香稻粳。”这首竹枝词写的是农业生产中先进的灌溉技术。灌溉用的筒车在三国时期就发明了,它特别适用于丘陵地形,“水逆行”一方面写出了地形对农业生产的束缚,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当时农业灌溉技术的水平较高。“筒车”是一种农业灌溉设备,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源问题。“旱时车如涝时出”充分说明了“筒车”这种农业灌溉工具的灵活性和重要性。

(二)商业民俗

商业民俗作为经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江西竹枝词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商业民俗从另一个方面对社会产生作用,促进生产发展。如《彭泽竹枝词》:“盼到秋收八月厂,木棉花落客开装。输他贱买苏松去,贩布苏松价倍高。”这是描写江西彭泽织布业发达,运送到苏州、松江等地贩卖的情形。《豫章景物竹枝词》:“出处何如聚初齐,南丰桔子泰和鸡。鄱阳菱芡东乡芋,都是佳肴价却低。”“剖竹蒸皮趁水捞,新昌万载载来劳。归行发客通南北,取用虽多价不高。”“东湖茶室一峰泉,岁岁开从六月天。浪说武彝兼龙井,一壶要卖百文钱。”彭泽隶属于江西九江,在江西省最北,是赣北大门,此竹枝词描写南丰县的桔子、鄱阳的菱芡、东乡芋头,这些美味诱人的土特产价格低廉,勾画了一幅幅物阜民丰的美好生活图画。在商业民俗中,商业的形式主要有坐商和行商。“凡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均称作坐商。”坐商以固有的门面经营生意,固定性较强。如竹枝词云:“榆茂店为山货行,荫墙里面作堆场。农工不识招牌字,指点河南节孝坊。”“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在幌子、字号招牌、店堂标牌、商标、广告以及商品的包装形式诸方面。”“招牌字”作为识别店铺类型的标志,更深层次的意义则是民俗传承。而行商是一种流动的交易方式,可以说是集市贸易的补充和发展,以流动的销售方式拓宽了市场。《龙江竹枝词》:“河南河北两条桥,相去曾无百步遥。三十余间房子好,店多成市聚肩挑。”“逢单都道童家市,来往路无数里长。前后姚家前后家,朱洪郑姓堰头方。”词中不仅写出了商铺多,还详细写出了人们肩挑背扛的生产与销售方式,也写出了当时行商的情形。

二、居住民俗

先说一般住所。居住民俗在很大程度上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江西竹枝词中有两处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居住民俗:房屋依山而建,城池依山水而建立,形成典型的水乡山城式的人类城市格局,其中的四角天井民居形成江西省民居的典型样式,具有典型的民俗学示范意义与研究价值,体现了中国南方山地城市的若干特点。如《宜黄竹枝词》:“城如楏网依山立,屋似傍舟傍水分。好笑县中成两界,南门花木北门云。”“堂皇虚敞撤门窗,雁齿层基叠石缸。四角短檐天井窄,阶心恰放变鱼缸。”城中人家房屋大多数在南边,与地理位置和阳光照射方向有直接联系。大户人家卧室数量多,居室之间以走廊过道相连接,曲径通幽,天井狭窄,堂厅一般不设门窗,台基甚高,在建构阶基中部放置瓷缸养一些金鱼,寓意年年有鱼(余),另金鱼的金还象征黄金有余。除了大户人家对房屋构建和居住环境很有讲究之外,普通民众对房屋的方位也有很多讲究,最突出的是对住房风水的重视。“‘风水’‘堪舆’,是相地、相墓之术。”风水术不仅在古代受到重视,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风水观念依然残存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宜黄竹枝词》:“司马头陀精相宅,河东原不及河西。”古人用堪舆术相房子的方位,并试图从方位中预言房屋主人在未来生活中的命运,堪舆术的运用在江西居住民俗中极具特色。

再说吊脚楼。吊脚楼在中国西南地区常见,《宜黄竹枝词》中“三乡四十五名都,制字从山高下殊。山上有云山下水,山山都入辋川图”,说的就是吊脚楼。“楼居”从侧面点明了当地人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可以看出当地的自然环境。“富家巨室各就其幽丽处为书室别业,以供游人临眺之所。度山起楼,因地为林,葱蔚弥望,如入图画。”但这样的富家巨室毕竟是少数。“三乡四十五名都”看似数量很多,但这种吊脚楼并非像西南地区那样具有特色,而只是依山傍水所建的一种建筑,是受地形影响下的局部形式。此外,《宜黄竹枝词》所咏“山溪水涨入沟渠,市上乘船看籍鱼。灶突不黔君勿笑,仙人原自爱楼居。”“每年四五月间,大雨行时,山溪水涨,市上深至丈余,人家男女皆寝食于楼上。”江西吊脚楼受气候和地形条件影响,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会出现“楼居”,竹枝词中的“楼居”是人们为了战胜自然灾害而创造出的一种居住方式。

三、山川风物民俗

山川风物民俗描述某个地方的自然风景,在江西竹枝词中,尤以《宜黄竹枝词》最为典型,从不同角度将山川风物描写得淋漓尽致。如“廿年生长县城隈,十景才游八景来。著屐一生能几两,兴公枉自赋天台。”这首词描写的是宜黄十景:凤冈耸汉、狮石回澜、卓岭朝曦、斧泉夜月、梅峰积雪、桃洞舒霞、百花拥塔、二水绕城、贯虹渔唱、卷雪樵歌。可以看出当时对山川风物的观察十分细致。“著屐”表明当时文人雅士登临奇山观景时常穿木屐,这本身也是一种人文风景,末句“兴公枉自赋天台”说的是孙兴公《天台赋》,典故的使用增强了诗的文化意蕴与精神风采。此外,由于江西地区主要以山地为主,山峰、山脉也就成为了文人笔下常用的意象。如“苕山云际见军峰,一到秋澄便荡胸。千叠万重山作浪,中央秀出碧芙蓉。”“凤冈高耸北城暗,识得庐山面目真。唤作鸡笼无不可,中宵原有听鸡人。”前一首写的是军峰,后一首写的是凤凰山。从中可以看出军锋的海拔较高。一句“千叠万重山作浪,中央秀出碧芙蓉。”点出军锋一枝独秀,整首诗具有了画面感。以众多低于军锋海拔的山作衬托,给人以“出水芙蓉”的感受,充分描绘了自然景物别致的美。后一首凤凰山“雄尊于近诸城中”与军锋有异曲同工之妙。军峰是自然景物出彩,而凤凰山则以其浓厚的人文色彩著称。“予宜山读书斋正在此山之麓”,道出了当时文人在美丽的自然之景中读书的雅兴。这种雅兴在古人中普遍存在,如朱熹在庐山之麓建白鹿洞书院,白居易居于庐山之上的草堂之中。

山川风物中与地理条件相呼应的是自然环境。《宜黄竹枝词》:“山花自发无人种,砌草丛生有仆莈。大木百围梁栋器,满山森秀剥皮杉。”“山中多杉木,盖人家自种以为屋材。有植至数千株者,亦可以致富也。树多无皮,谓之剥皮杉,其小枝以为箍,其皮以为凉棚,盖吾乡之杉如北地之柳耳。”江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杉树作为这种气候的代表性树种,成为该地区山中分布最广泛的植被。面对如此大好河山,文人们不禁由物及人,联想到社会而感慨万千。这种感慨也可能是无奈的发泄,如《宜黄竹枝词》“六宜岩岫富烟云,小小园林向所欣。十载莼鲈京国梦,北山今恐有移文。”作者有云:“宜山,乃予少时读书之处,一名六宜山,谓宜山、宜水、宜风、宜月、宜花、宜雪也。本朝谭襄敏公别业,擅林泉花鸟之胜,盖一县幽丽奇处也。今留京十年,空劳梦思矣。”词人身居朝廷,将现在的生活与宜山中的生活进行对比。一声“空劳梦思矣”可以读出其心中的无奈以及对宜山生活的向往。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山川风物是文人向往的地方,是其心目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最理想的去处。

四、人文风物

(一)道路桥梁

桥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宜黄竹枝词》:“红阑三百五十桥,廿四扬州明月宵。不及五桥花影密,莺啼燕语奏琴箫。”“城之东门外有五桥。五桥者,迤南为通济桥。次为塔船桥。次为贯虹桥,稍北为丰乐桥,次为瓠子桥。”虽然在该词中只列出了五座桥,但一句“三百九十桥”点出了桥的数量。在多河多湖的江西,桥是连接水陆的重要载体。在某种程度上,桥缩短了距离,提高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桥处处可见,最有特色的是风雨桥,作用广泛,在古代生活中扮演着运输载体和人们休息场所的双重角色。

(二)人文胜迹

人文风物中有人有物,物也是在人的活动中才有了灵性。人文胜迹很好地诠释了人与物的结合。《宜黄竹枝词》:“斧泉新汲水花抛,两口联成吕字泡。未必谷帘称第一,请君亲到县城坳。”“药草香薷旧有名,扁根侧出细抽茎。乡人不及江南贾,解识仙人石上生。”前首词“斧泉,即玉井,在县城南。其上为邹提刑公极城南别墅故迹。相传为吕洞宾仙迹。”这是一段关于吕洞宾的传说,将景物与名人或仙人结合在一起,使景物具有了人文气息,赋予了其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在当代,这些人文胜迹已成为旅游的热门场所。在商业的推动下,人文胜迹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意义,成为人们出行、旅游的一个目的地而已。“石巩高高两字携,绝踁春发豆苗鲜。猿连百臂终难到,多恐飞来石逼佃。”这首词中所描绘的是栢太守谦所书的“石巩”二字。“巩上有豆标数茎,风雨不坏至春则发,豆苗青葱可爱。其高数百丈,盖人迹不到之处,相传为马祖手植。非人为也。”“让能都放马驹骖,贝叶昙花太极岩。此日曹宗溯初祖,一灯无尽大庄严。”“太极岩”为马祖结庵处。马祖岩位于江西赣州贡水东岸,因唐代高僧马祖道一曾驻锡于此而得名。宋代,马祖岩就已成为赣州著名的游览胜地了。特别是在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来马祖岩登高的游客可谓络绎不绝。苏轼、文天祥都曾到此游历并赋有诗赞。明万历年间,僧人悟学和他的徒弟本慧在佛日峰建马祖岩寺,香火始盛,延续数百年。马祖岩有宋代以来的石刻6处,现存4处,属市级文物。人文胜迹中人文是重点,古人特别是名人经过的地方、做过的事、说过的话等等只要联系到名人,加之后人作为拜访和游玩的场所,这个景点就成为了人文胜迹。人文胜迹在人们感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使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人文色彩。感慨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等社会变化是文人经常使用的题材。《宜黄竹枝词》:“尚书居是郑公乡,古宅难留绿野堂。若准争墩荆国例,谭坊应改姓邹坊。”“谭坊,在县之北二十里,亦村名也。三十年前我家盖得之于罗叟,然已三易其主矣。”“义庄犹在说苏州,乐氏遗田尽不留。叹息赞皇空作记,平泉草木几春秋。”“宋时,乐家父子并显于朝,乃尽以所得赐置义田数千亩,以赡其宗族之贫困者。遂令苏州范氏独有,千古可慨也。”这两首词都是借景观来抒发内心情感。前词三十年前到如今,此地已易主,说明世事变迁非常快。后一首词描绘的是对古人的赞美,数千亩良田给予其宗族贫困之人,使大家能过上好一点的生活,抒发了对古人的崇敬之情。

(三)人文风情

人文风情的“人”可以理解为个人,也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作为个人而言,词中几乎都是借用现存的古人住所和事迹,描写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乐家著述等身齐,三箧亡书识者谁?除是陈迁今再世,一朝读尽蒋山碑。”用文章说明宋乐侍郎的个人成就,分别以《广孝传》《总仙记》《广孝新书》等各种著作深化对个人的描述。再如“杜陵笺传论初光,谁溯姑川有两黄。不分裴家名父子,史书分注独流芳。”“妙常仙观碧云寒,记得陈家下玉棺。昨遇青骡游蜀岭,寄书孙子养泥丸。”写了董希、陈高功等当时的名人。而对群体的描述主要体现咏民风方面,如“万家林落只棠阴,四代朱陈留至今。孝悌若成清献里,廉泉让水自深深”。词中描绘的棠阴,镇名,在县之南三十里。村中惟关、罗、符三姓,自宋以来,世为婚姻,如朱、陈也。旧俗称健讼,今闻彬彬多礼让之风矣。在宗法村落中,各项事宜都井井有条。自宋以来,世为婚姻,婚姻的形式加强了内部之间的关系,使各宗族内部达到稳定的状态。社会风气一经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态度,而社会风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近来后进非先进,大布之衣大帛冠。记得当时仲夫子,孤裘却作緼袍看”。这首词描述的是淳朴民风的变化。从词中可以看出民风越来越世俗化,不再具有最初淳朴的形态。

五、饮食民俗

饮食民俗集中体现在《宜黄竹枝词》中,特别是竹枝词中列举了很多食材,如童韭、姜、蒜、鱼等。纵观饮食民俗可以发现以下几点:1.饮食种类繁多。人们日常生活拥有很多食材以满足人们的食欲。2.食用方式极具特色。竹枝词中呈现了各种烹饪方式和食用方法,“咸鱼斟酌下晶盐,石压层层带水腌”等,既写出食用方法的多样,写出了人们制作食材的独特方式。3.食材具有地域性。人们竭尽所能将生产于当地的各种食材加以利用,做出众多的美味佳肴。综观对饮食的描写,可以看出虽然吃的种类很丰富,但都是日常生活中易于得到的食材。如豆腐、梨、藕、笋等都是当时很常见的。除此之外,这些食材都是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和动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土特产。

六、节日民俗

《宜黄竹枝词》:“纸陌飞灰散夕烟,麦黄搓饼小如钱。樵童三五成群立,伫看儿孙拜墓前。”“蒲尤艾虎挂窗前,竞渡今年胜往年。几部笙歌闻沸水,彩灯齐斗夜龙船。”这两首词充分展示了节日民俗的内容,虽然没有点明节日的名称,但我们仍然能辨别写的是何节日。其原因在于这些节日活动在当今社会还存在,人们也在用行动去继承这些节日。节日与娱乐的联系是紧密的,节日的产生有特定的意义。而对比当今社会,节日逐渐成为人们娱乐和放松的一种方式,怀着有了节日就可以放假的心态来对待节日这种现象的产生或许来自人们生活的压力,或许来自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外来文化的潮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逐步丢失,其节日的真正意义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结合当今社会文化现状,节日民俗应该被重视起来,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江西竹枝词》中关于民俗意象的描述甚多,从竹枝词中所体现的各地的民俗风情中,可以看出每个地方的生活方式和地域习俗都各不相同。竹枝词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文人的笔下呈现出的是活生生的民间生活风貌。

(本文是在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民俗学导师白俊奎的指导下完成,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1-32.

[2]雷梦水,潘超,孙忠铨,等.中华竹枝词:浙皖闽赣[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2317-2401.

[责任编辑文川]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词曲用韵的共生性特征探析
品读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蕴和艺术魅力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言外之意话“红”色
法语俗语、 俚语的特点及文化意蕴
元杂剧爱情婚姻剧文化意蕴探究
论诗歌中的悖论语言及其文化意蕴
晚清铁路论争中的文化意蕴
中国梦的文化意蕴
宋夏丧葬文书档案比较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