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参未入孔门“四科十哲”原因辨析

2015-03-19罗晨曦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曾子

曾参未入孔门“四科十哲”原因辨析

罗晨曦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孔门“四科十哲”的说法源于《论语·先进篇》,而孔子晚年的杰出弟子曾子,被后世尊称为“宗圣”,其为何未入孔门“四科十哲”,个中原因历来莫衷一是。本文在梳理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孔门弟子;曾子;四科十哲;原因

收稿日期:2015-03-04

作者简介:罗晨曦(1990-),女,甘肃天水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B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5)05-0017-04

一、引言

孔子虽说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但给后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孔门的“四科十哲”。孔门“四科十哲”从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孔门弟子的光荣榜。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列出了《论语·先进篇》 的这段话: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仲弓;文学:子游、子夏。新儒家韩愈、李翱的《论语笔解》将其概括为“四科十哲”。蒋伯潜在《十三经概论》中说:“《史记》所载,凡七十七人,见于《论语》者二十七人。”[1]曾子是见于《论语》的二十七人之一,在其中出现十五次;《论语》中记曾子之言最多,记曾子之事则相对较少。曾子之作为,正如蒋伯潜所说“孔子得曾子而传其道于后世”。作为孔门重要弟子之一的曾子未入孔门光荣榜“四科十哲”,着实引来了很多争议。关于个中原因,本文拟在梳理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其中较为合理的说法进行辨析,以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二、历代有关曾参未入“四科十哲”原因之梳理

(一)才不如游夏论

对于曾参未入孔门“四科十哲”之原因,早在东汉时就有人试图给出解释。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在《中论·智行篇》中说:“人之行,莫大于孝,莫显于清。曾参之孝,有虞不能易。原宪之清,伯夷不能间。然不得与游、夏列在四行之科,以其才不如也。”[2]徐干认为曾参未入孔门“四科十哲”,是因为其才不如子游、子夏。汉代司马迁笔下的曾参,也只有寥寥数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與。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受之业。作孝经。死于鲁。”[3]司马迁对曾参的描写再平淡不过了,看不出曾参是否有才。司马迁在写孔门弟子时, 先写“四科十哲”中的人,并且大多都是详写,随后才写子张、曾子。由此可见,司马迁是非常重视“四科十哲”这个光荣榜中的孔门弟子的。而对“十哲无曾”,司马迁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更不用说为其鸣不平了。以此推测,曾参在汉代并未受到重视,其在当时也只是以孝著称而已。徐干谓其“才不如游夏”而未能进入“四科十哲”,从当时的背景看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徐干的看法清人并不认同。刘宝楠评徐干此论说:“此则故为苛论,不免以词害义矣。”[4]

(二)从夫子于陈蔡者论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孔门“四科十哲”中的弟子指的是跟随孔子“厄于陈蔡”时的人,因曾子没有从孔子于陈蔡,故不在其中。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载:“程子曰‘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故知十哲世俗论也。’”这里说的是程颐替曾子辩护,认为四科中列出的十哲是“孔子尝厄于陈蔡之间,弟子多从之”[5]中的弟子;曾子并不在其中,故未入。在程颐看来,“四科十哲”不过世俗之论,曾子未入其中并不影响其贤者地位。由此可见,曾子对宋人的影响很大,其地位并不比“四科十哲”中的弟子低。朱熹对《论语·先进篇》中列出的“四科十哲”也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才,于此可见。”[6]朱熹对程颐的说法认同与否,难以知晓,但这“四科十哲”在朱熹看来却是孔子所定。但程颐之言却被近人钱穆所否定。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指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仲弓。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此非孔子语,乃记者因孔子言而附记及之,以见孔门学风先后之异。若记孔子语,则诸弟子当称名,不称字。四科中前三科,皆属先进弟子,惟第四科文学子游、子夏属后进,亦不从陈蔡。”[7]由此看来,钱穆不仅否定了程颐之言论,也否定了朱熹之言论,“四科十哲”究竟是出自于谁笔下,不得而知。今人也有推崇程颐之说的,蒋伯潜在其《十三经概论》中说“四科十哲”是《论语》总记诸弟子者,认为“说者因谓孔子教人,设此四科。其实,《论语》记者因孔子有‘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之言,因就此十人之长而分记之耳。否则,有子、曾子……何以均不列入乎?”[8]蒋伯潜承袭了程颐朱熹之说法。此说法争议大,程树德在《论语集释》中认为:“以从陈蔡决不止此十人,而十人中又有未从陈蔡者,程子以曾子不与为疑,因而武断为限于从陈蔡者,然何以解于子张明明与陈蔡之厄而四科乃不列其名耶?”[9]可见程树德并不认同程颐及蒋伯潜之说。近代很多学者对此考证,孔子在陈蔡受困时,十哲中的子游子夏当时不过十六七,即使已在孔子门下受业,也未必跟了去。近人钱穆、杨伯峻等均认为十哲乃从夫子于陈蔡者之论不可信。

(三)后起晚进论

近代有学者认为曾子之所以未被列入孔门“四科十哲”,是因为曾子是孔门后起晚进的弟子。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即孔子及身,已有‘我从先进’之叹,而《论语》编者亦附记此四科之分于孔子言先进后进两章之后,是知孔门弟子,虽因风会之变,才性之异,不能一一上追先进弟子之所为,然于孔子教育精神大义所在,则固未忘失。后进弟子中如有子、曾子,亦庶德行之科,故犹为并辈及再传弟子以下所推尊。本章所以不列者,颜闵诸人已足为德行科之代表,有曾皆后起晚进,故不复多及。”[10]钱穆认为曾子要列入四科中的德行科,先进中的代表足以代表德行科,没必要再列后进者。根据钱穆的《诸子系年》中《诸子生卒年世先后一览表》及董楚平在《论语钩沉》中所记的弟子的生卒年,可推测在十哲中的先进弟子最小的是宰我和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而十哲中的后进弟子,子游子夏小孔子四十四五岁,而曾子小孔子四十六岁,和游夏同属后进弟子,因有先进科之前辈为代表,所以才有了“十哲无曾”。钱穆此说不无道理。

(四)子夏排斥报复论

有学者认为,“曾参不但学养深,而且德行(尤其是孝道)高,入文学,入德行,都绰绰有余,十哲无曾参,是这份光荣榜的一个污点”,[11]对曾参未入十哲极度不满,言辞激烈。董楚平先生认为曾参落榜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可能是曾参治学的路径异于子夏。因为曾参是孔门第一个哲学家,重理论,重大道,而子夏重小道而轻致远,学术上的分歧可能遭到子夏的排斥。董先生认为子夏是《论语》的主编之一,有这样的机会和权力。孔子逝世后,子夏、子张等人因有若相貌酷似孔子,而树有若为孔子接班人,接受众弟子的朝拜,此事确实有点荒唐,遭到了曾参的反对。所以董先生认为孔门十哲无曾参,可能是子夏对曾子的报复。曾子确实反对过子夏等人的做法,《孟子·滕文公上》载:“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12]但就为此事而遭到子夏的报复似乎不可信,再者子夏是否就是《论语》的编者本身在学术界争议很大,说法不一,孔门四科十哲无曾参是因子夏排斥报复曾子的说法有太多臆测,有待商榷。

(五)“参也鲁”论

有些学者认为,历来关于曾参未入孔门“四科十哲”的原因解释大多是臆测,便试图回归到《论语》的文本中寻找证据:《论语·先进篇》有“参也鲁”之说,认为这就是曾参未入孔门“四科十哲”的原因。《论语·先进篇》载:“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13]这是孔子对几个弟子的评论。孔安国曰:“鲁,钝也。曾子迟钝。”历来旧注也多以此为据,宋代二程、朱熹都无异辞。程颐说:“曾子之学,诚笃而已。圣门学者,聪明才辩,不为不多,而卒传其道,乃质鲁之尔矣。故学以诚实为贵。”可见曾子的“鲁”在程颐眼中成为了传其道的优势。而今人杨伯峻也直译作“曾子迟钝”。《七十子后学散文研究》认为:“曾参不在孔门十哲之内,《论语·先进》有‘参也鲁’之说,‘鲁’意为迟钝,这就意味着曾参的反应力不及子贡、子游、子夏之徒敏捷。这个负面评价说明,曾参一开始在孔门并不出众,不像其他同门弟子那样才气逼人。”[14]这一说法同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的说法相类似。很多学者为“参也鲁”这一说法辩护。杨义在《〈论语〉还原初探》中指出:“论才学,子游、子夏列于文学科是相称的,但他们当时还是三十岁左右的晚辈。同辈中的曾参在其后的道统传承中的重要性,不在他们之下,却没有列入十哲,而在同一《先进篇》中,反落下‘参也鲁’的话柄,这是很不公平的。”阎敬业在《曾子简论》中专门论述了“鲁”应该是“鲁直”“戆直”,以此来为曾子辩护。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自己对“十哲无曾”之原因的看法,比如杨伯峻先生指出十哲只是孔子一时之言论,只是随口说说,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指出:四科十哲只不过“是孔子对这十个学生的一时叙述,由弟子转述下来的记载而已”。[15]如果就像杨伯峻先生所说,这只是孔子一时之言论,曾参未入孔门“四科十哲”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我看来,这也只是杨伯峻先生猜测或假设的一种情况。如若要论述,这又与《论语》的编者以及这段话究竟是出自谁手有莫大的关系,《论语》的编纂在学界尚有争议,此不赘述。

三、“曾子后起晚进论”之辨析

与历来的儒学研究者一样,笔者对于曾参未入孔门“四科十哲”也甚感困惑。杨义在《〈论语〉还原初探》中说:“‘十哲无曾’与‘德行存弓’,都是《论语》研究中必须面对的公案。”“十哲无曾”既然已经成为《论语》甚至儒学研究的“公案”,且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就很有深入探讨的必要。上述先贤所论述的“十哲无曾”的原因中,笔者比较倾向赞同近人钱穆所说的“曾子后起晚进论”,但又稍异于钱穆所说,以下略作辨析。

作为孔门弟子,曾参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稳固,越来越高。尽管历史上曾参因未入孔门“四科十哲”而一度在孔门弟子中排名靠后,但这并未影响其在后世的尊崇地位。黄式三的《论语后案》中引王弼曰:“弟子才不徒十,盖举其美者以表业分名,其余则各以所长从四科之品也。”而后,黄式三顺着王弼所言继续说:“而唐开元时乃据此立十哲之名。以经考之,十贤之外,曾子、有子,大贤也。”[16]今天看来,曾参列于“四科”中的德行和文学都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在曾参生活的时代,乃至秦汉时期,曾参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人提出曾参“才不如游夏”或是“曾参迟钝”等,以致今人李泽厚在其《论语今读》中还认为曾参等人是“一副枯槁死板的模样”。综合先贤对曾子的研究及评价,笔者认为曾子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并非不如子游子夏,而是未被重视,至少在曾子生活的时代以及《论语》编订的时代曾子的文学成就是不被看重的。从现存文献看来,曾子当时是以孝著称而非文学。无论是在汉代司马迁的笔下,还是在近人蒋伯潜的笔下,在提到曾参时都只是提到其孝,对其文才是忽视的。因此,无论“四科十哲”这个光荣榜是出自孔子之意,还是出自其他弟子或门人之笔,曾子未被列入文学科也是合理的。

诚然,曾参在当时既是以孝著称,又为何未入四科中的德行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比较倾向赞同近人钱穆在其《论语新解》中的论述。和杨伯峻《论语译注》相比,钱穆对《论语·先进篇》中的分章是根据朱熹而来。朱熹把《论语·先进篇》二三两章合并为一章,钱穆《论语新解》亦然。上文所引钱穆有关先进后进的说法便是源于《论语·先进篇》的第一章:“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对于先进后进的解释钱穆列出了三种,对于前两种,钱穆认为说法亦未当。钱穆所赞同的第三种说法其实是源于朱熹说,认为先进后进,就是前辈后辈,皆指孔子弟子。先进如颜、闵、仲弓、子路,即前三科诸人。后进是文学一科,即子游子夏。前三科弟子属先进,为何第四科的弟子是后进呢?钱穆解释说:“孔子言诗书礼乐文章,皆与言语政事相通,本章文学特称一科,盖所偏重,乃若与言语政事两科有异。子游、子夏于此最所擅长,不惟子贡、宰我、冉有、季路非其伦,即颜、闵、冉伯牛、仲弓视之,殆亦有逊色,故游夏得于三科之外特标文学一目。此可见孔门晚年文胜之风。”[17]由此看来,前三科都属先进弟子,而曾参按年龄应与子游子夏同属后进弟子。前三科的德行科,确实如钱穆所言,已有先进者中的颜、闵诸人为代表,曾参后起晚进,故未被列入。

据此,我们似可推断,在曾参的时代,其在孔门的地位应该并不高。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曾参传道的地位并没有被认识。但是随着后人对曾子的推崇,特别是唐宋以降,曾子在孔门的地位在人们心目中大大提升,这都得益于曾参著述和曾子学派对其思想的传承以及后人对曾子学说的进一步发掘和重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韩愈提出曾子→子思→孟子这一道统说后,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的儒学地位才逐渐被人们认可。宋人不仅肯定了曾子→子思→孟子的传授系统,还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单列出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合为四书,并将《大学》定为孔子之传而曾子“作为传仪,以发其义”,曾子一跃而成为了儒学传承史上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随着曾子传道地位的确立,其研究也逐渐被人们重视,宋以后出现了很多辑录曾子言论的《曾子》辑本。从唐宋至今,对曾子的研究不仅局限于传世文献,还有很多出土文献所提供的相关曾子的信息,也有利于对曾子的进一步研究。在后代,曾子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赵逵夫先生认为曾参为后进,影响产生迟,孔子“四科十哲”之言并非临终总结,其时曾子是否已显示出他的才能也是一个问题。如在曾参入学前或入学不久,孔子已言及“四科十哲”,那当时孔子则不可能提及曾参。赵逵夫先生的说法不无道理。“四科十哲”的排名无论是孔子之意,还是《论语》编者之意,或者是后人之意,“十哲无曾”最大的可能性是曾参乃孔门后起晚进者,即曾子对后世的影响产生迟,其才能在排定“四科十哲”时并未引起重视,抑或曾参当时还未显示其才能。

四、结语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数不少的思想家、文学家等在其有生之年或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不被世人所重视,其著述才学一直被埋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因缘际会,其人及其著述受到大力推崇,其地位和影响力也急剧上升,曾子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位。自唐以后,曾参未入孔门“四科十哲”逐渐成为儒学研究中的一桩公案。要弄清其中原因,我们唯有回到历史事实本身,还原接近历史真实的时代语境,即曾子生活的时代或是曾子未受重视的时代,才不会对“十哲无曾”的原因臆测妄说。

参考文献:

[1][8]蒋伯潜.十三经概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379.396-397.

[2][4]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442.

[3]司马迁.史记:第七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05.

[5][13][1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8.114.109.

[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23.

[7][10][17]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三联书店,2002:277.278.277.

[9]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745.

[11]董楚平.论语钩沉[M].北京:中华书局,2011:252.

[1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4-115.

[14]陈桐生.七十子后学散文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28-129.

[16]黄式三.论语后案[M].南京:凤凰出版社, 2008:297.

[责任编辑文川]

猜你喜欢

曾子
曾子杀猪
杀猪教子
忠恕与一贯之道
哪吒失手
谣言成真
曾子杀猪
不陷富贵以为己悦,不乘贫贱以居己尊
不陷富贵以为己悦,不乘贫贱以居己尊
曾子杀猪
曾子爱护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