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差异研究
2015-03-19冯兰
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差异研究
冯兰
(重庆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重庆 400074)
摘要:为探讨跨文化背景下中西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显著差异及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设计了一项实证研究,研究对象是在英国高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通过对其英语学术论文质性分析与探讨,发现在概念理解、思维模式、词汇与句法、语篇模式、个人观点表达和对待“抄袭、剽窃”的认知态度上中西方都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跨文化;学术论文写作;差异
收稿日期:2015-08-15
作者简介:冯兰(1979- ),女,重庆市人,讲师,留英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学术英语论文写作、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390(2015)05-0056-04
一、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推进,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工具,成为学术交流的主要语言,它为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无障碍交流平台。国际上,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发表学术期刊,都需要使用英语。我国各行业学者都努力撰写科研文章,而要得到世界同行的学术肯定,就常常要使用英语。不少人虽然有杰出的科研项目成果,但受制于有限的英语水平,无法将其成果广泛传播。同时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近年来到英国高等院校留学的中国大学生人数猛增。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
学者Chang[1]曾经提出中文与英语隶属于两大不同的语言体系,前者属于汉藏语系,后者属于印欧语系。由于来自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两种语言在文章的结构组成、论文写作文体以及修辞体裁上风格迥异,很难把两者融合在一起。Archibal[2]指出许多中国留学生正在尝试着使用汉语的修辞体裁撰写目标语英语的论文,在学术论文中错误百出。跨文化背景下的文体修辞学的对比研究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关注,特别是母语修辞文体迁移至二语写作中的现象。同时其他方面的文化差异也不容忽视:一是对学术论文的定义有一定差别。学者孙德玉[3]对中西方在概念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在我国,人们对于“论文”的理解是比较广义的,可以仅仅指一篇围绕主题展开评论的小散文,在文中人们对一些社会热点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而西方文化对“论文”的定义非常严苛,必须是基于一定的科学研究,有说服力有相关数据加以辅证的论证性文章,并对某一科研领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英文讲究论点表达直接、清楚明了,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衔接紧凑自然。而中文的表达含蓄、深沉,讲求形散神不散,很多时候需要读者去慢慢品味其中的含义。往往西方读者读完整篇文章也不明白其真实含义。我国学者对此曾作了相关研究。周丽蕊[4]、胡超[5]研究发现中国学生更偏向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更强调模糊性;而西方人更偏向个体思维,强调个人的观点与理论的探索,注重论文的具体与清晰。这种思维方式直接导致了论文语篇结构的明显差异。而Liu[6]在一项中国大学生的学术论文实证研究中发现汉语的段落结构松散,说话喜欢绕弯子不切主题,善于通过暗示或空泛的描述来表明观点,这些特点使中国学生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面临巨大困难,如论文的开头与结尾部分难以下笔,不会引用文献,论据不足,使用大量不相关材料等。为了帮助英语学术论文撰写者理解文化差异,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使写作的论文语言表达如本族语者那样流利顺畅,提出了以下问题:
在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中国学生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是哪些?
导致这些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3名正在英国Reading大学就读的研究生,其中包括1名男生,2名女生,分别就读于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由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3名被试就读班级的人数大概为25人,由西方学生及亚洲学生组成。Reading大学专业导师均认为这3名学生的学术论文出现诸多问题,无法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他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于是笔者决定选取这3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虽然本研究的被试数量偏少,不能够反映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所面临的困境,但西方语言学家Cohen[7]曾经提出在实证研究中被试的选择应该是尽可能地为研究目的服务,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留学生的写作思维过程与内心真实的想法,因此这3名被试最能帮助研究者发现问题。
(二)研究步骤
整个研究分为两步:首先,笔者分析了9份来自于英国教师的评语(3名教师分别为这3名学生评阅了论文)。通过分析,笔者发现了论文中显现的突出问题以及教师对学术论文写作的标准与要求。其次,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这3名学生对于论文评语的真实想法,笔者对其进行了半结构式的面谈;同时还组织其进行了4小时的学术论文研讨会,并使用摄像机记录全过程,在研讨会上笔者向被试就有关问题提问,被试之间也相互交流发表意见。通过这种自然、轻松、愉快的互动式交谈,笔者了解到被试内心的真实想法,同时收集到原始和有价值的数据。
(三)数据分析
通过质性研究方法中的类比、总结,将教师的消极评语有关中西方文化显著差异的内容分为了以下几个部分:概念理解不同、思维模式不同、词汇与句法不同、语篇写作模式不同、个人观点表达方式不同、对待“抄袭、剽窃”的认知态度不同。随后笔者将半结构访谈与研讨会中3名学生对英国教师评语的想法与意见用录音机记录并翻译整理成文字,对于其中显著的文化差异表现用红色标注出来,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三、中英学术论文写作的主要差异
(一)概念理解的差异
在我国,人们所谈到的“论文”涵盖较广,除专业领域外,还可以指对非学术领域的一些社会现象或问题提出作者的观点与见解,并通过论述的方法加以评论,在写作过程中不一定需要对前人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而英语里所谈到的论文多指“research paper”,是对某一科学领域的现象或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或对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描述的文章,具有科学性与创建性。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作者首先围绕选题搜集相关资料与文献,通过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从中归纳出结论,也是学术论文最为核心的部分,同时强调文献佐证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孙德玉[3]指出“research paper”还有其他的替代术语,如“文库资料论文、研究性写作、参考资料作证论文、文献佐证论文、调查性论文”等。从概念的定义可看出英语学术论文对格式要求非常严苛,讲究用事实说话,强调对数据的调查研究。而汉语学术论文要求相对较低,可以是理论研究,也可针对某一学术焦点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相关的评述。同时英语论文的核心是体现文章主题“thesis”,要求作者通过对与科学选题相关的资料或例证分析并演绎归纳出一定结论。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
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作者必须通过大脑的信息加工才能把零散的、表面的信息转化为完整的、系统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理论。大脑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学术论文的写作模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Kirkpatrick[8]是一位在中英文体修辞学对比研究中有杰出贡献的语言学家,他认为中国人撰写英语学术论文时思维模式受“八股文”的影响,在构段谋篇时,非常讲究文章的结构顺序,必须按照解题、入题;承上启下;转折;结尾四部分来写作,被称为“起承转合”。Wu & Rubin[9]认为这一现象可追溯到明清时期盛行的“八股文”的修辞学特点,其讲究文体的写作内容详尽,句式之间有排比、对偶、衬托的修饰手法。而Kaplan[10][11]认为中国学生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通常采用螺旋式的写作流程,即形散神不散,大多数学生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观点,更习惯于类推式的思维模式,回避分析而侧重主观性和描写性的论述。但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直线性,即提出一个论点,然后展开论述,从一点到另一点沿着逻辑关系不断论证下去。不同思维模式下汉语和英语表达的差异表现突出,例如从论文写作中的拟题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是谦逊与委婉,“初探、试谈、浅谈”等字眼常被中国学生使用。而西方文化下,学术论文的题目往往直截了当,具体醒目。另一方面,在论文文字表述时,汉语民族更注重意合,文章结构比较松弛,富有弹性,是通过意义将各章节贯穿起来。而英语民族则注重形合,结构严谨,注重各章节之间的连贯性。
(三)词汇与句法的差异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基础是词汇的使用,作者是否能准确而广泛地使用同义、近义词,并理解一词多义的真正涵义决定了论文的表达水平。而中国学生在论文写作时往往并没有理解英文词汇的真实涵义和短语介词固定搭配,仅仅依靠牛津英汉字典上汉语的注释,就使用汉语的思维理解将词汇使用到论文中,导致词义表达产生歧义,介词搭配频频出错,严重影响了读者的理解。而在句法构成上,中英文的主语与宾语在构成句子时所在的位置是颠倒的,中国学生常习惯于使用中文的句式来描写英文,导致句子不通顺。在汉语文化中,人们比较喜欢使用有生命的东西做主语,在语态上也多运用主动表达。而在英语文化背景下, 人们更习惯运用无生命的东西作为句子的主语,例如常常使用第三人称来描述客观事实,而中国学生却常用第一与第二人称来陈述论据,显得学术论文没有说服力。在英语议论文当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比例较高,这样使读者觉得更加准确、自然,也更加具有说服力。但不少中国学生难以掌握英文句型中被动语态的用法,使用频率不高。
(四)语篇模式的差异
由于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中国学者和大学生在论文的语篇布局上也有很大差异。有许多外国学者反映在阅读中国学生的英语学术论文时感觉论文的重点不突出,段落之间衔接不紧密,论证无说服力,读完大段篇章后仍然不知所云。很多中国学生的英语学术论文在段落论述中主题句缺失,论证不当,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结尾段没有起到总结归纳的目的。英文讲究段落之间与句子之间有层次清晰的连词或副词的使用,以表达转折、递进或解释的含义,可汉语表达却不需要使用表明段落之间关系的词汇。杨玉晨[12]围绕此话题作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论文的开始段落,中西方学者都倾向于从选题的背景来介绍研究目的与意义。但中国人大多认为背景是指来自社会和语言外部的压力与要求,而西方人认为背景是与研究选题有关的研究现状或者遗留问题。中西方均喜欢在文章开头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话题,但中国人较多采用因果关系,而西方人则多采用转折关系。西方人撰写学术论文偏向于由阐明主题到深化解释的写作步骤,而中国人则偏向于将主题部分放在文章的中间或者结尾处。中国人在撰写英语学术论文时选择采用汉语的语篇模式,即便使用了英语连接词,也显得话题随意,主题不突出。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学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提出主题,并选择准确的关联词把句子与句子之间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让读者清楚文章的主题。
(五)个人观点表达的差异
西方学术论文中强调要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问题,但对于中国学者和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究竟怎样才能体现对科学理论的批判性呢?有的人会认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个人观点会显得论文没有说服力。中国传统教育背景下,教育体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方式,其延续了孔夫子时期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在学习中占据权威地位,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学生应该持谦逊的态度,不得对老师的话提出质疑。因此,教师很少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性地写作,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学术专家的理论或观点,这与西方文化所推崇的学术批判性思维表达大相径庭。因此,外国学者认为中国人撰写的英语学术论文论述较肤浅,描述性文字较多,缺乏深度,没有批判性的讨论,更加缺少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和对遗留问题的解决办法,仅仅是将别人的研究成果转述一遍,毫无学术价值。
(六)“抄袭、剽窃”的认知差异
有的中国学生甚至学术研究者在撰写英语学术论文的时候,时常把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里的文字直接复制到自己论文里,没有提供任何参考文献的出处。有些人认为这不是抄袭,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下,能够对前人的成就熟悉掌握并活学活用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认为将其他学者原文里的一些文字修改加工后,能使用流畅的语句清晰地表达观点就是一种写作能力的体现。中国大学教师也是这样培养学生的,他们会让学生花大量时间去阅读别人的文章,有时甚至会死记硬背一些精彩的句子,并教导学生一定要遵守儒家文化中虚心向他人学习请教之优秀传统,多引用名人的话会使论文更具有说服力,只需要在文章结尾处提供出处即可。秦朝霞[13]针对中国学习者对“抄袭、剽窃”的认知做了一项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学习者的剽窃行为分为显性和隐性的抄袭,虽然隐性抄袭表现出较低识别力,并被中国老师给予“活学活用”的肯定,但仍无法被西方学术界所接受。她提出中国老师疏于对参考文献引用的规范引导,而是以范文模仿与背诵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另一位语言学者张惠琴[14]也在研究中提到中国学习者对于“剽窃”的概念模糊,对其严重后果知之甚少,严重侵犯了他人的文字观点知识所有权。
而外国教师在对中国留学生的学术论文评语中提到,在阅读论文时无法识别哪些文字是作者自己的,哪些文字是从别人的文章里抄袭的,时而论文错误百出,时而文字流利自然;在文中出现论点时,并没有提供有根据的佐证或文献;无论是对文献的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没有正规的引用格式,无法查找来源;有些文章的重复率达到85%,这样的论文无法称之为学术论文。
由此可见中西方文化对“剽窃”的理解相差甚远,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更应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意见,这样才是学术论文的价值所在。引用他人的原文时需要严格按照参考文献引用的方法与格式,否则就是对他人版权的侵犯。而中国文化中人们却认为学习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与他人合作、对他人行为习惯(包括交流、思考)习得的过程。写作是语言学习中极具挑战的技能之一,受语言水平、思维模式、行文范式等因素所限,中国学习者很难如英语本族语者那样流利自如地进行语言输出,因此,借用他人语言成了其语言运用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他们在学术语境逐渐建立个人身份的宝贵阶段。适当地借用他人语言也是可以接受的。
四、结语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对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起到了负面的反拨效应。“八股文”文体的“起承转合”模式仍然在影响着中国人的英语论文写作。他们习惯于使用汉语的篇章结构模式来思考英语论文的写作,导致论文结构松散,主题不鲜明,使读者无法直接了解文章主题。中西方文化对于学术论文概念的定义与理解也存在偏差。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对学术权威始终采取虚心学习的态度,在论点陈述阶段,写作者缺乏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较少或不敢谈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词汇、句法、语篇层面上,汉语与英文有一定的冲突,中国人较难理解英语词汇的多样性和短语的介词搭配,句型表达中较少使用被动语态。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缺少转折、递进、解释的连接词。在“抄袭、剽窃”的问题上,中国人并没有认识到西方学者的严谨态度和对他人学术成果的尊重与保护,因此直接或间接抄袭原文现象普遍发生。综上所述,以上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学者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导致其学术论文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数量远远低于西方学者,同时更增加了中国留学生在西方国家学习专业课程的难度。如果不能提供令外国导师满意的学术论文,他们就难以按时获得学位证书。因此,在中国的大学课程里开设跨文化背景下的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应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对西方文化里“research paper”的概念进行解读。通过短期培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的论文更加规范。同时对他人学术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只有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使用参考文献,才能真正提高论文的学术含量。
参考文献:
[1]Chang, J. Chinese Speakers, in Learner English: A Teachers’ Guide to Interference and Other Problems [M]. Swan, M & B Smith. (e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Archibald, A. Targeting L2 Writing Proficiencies: Instruction and Areas of Change in Students’ Writing over Tim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lish Studies, 2001, 1 (2): 153-174.
[3]孙德玉.英语论文写作中的跨文化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1994(1):51-56.
[4]周丽蕊.东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8(12):71-72.
[5]胡超.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3(4):46-49.
[6]Liu, M. Processes Involv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riting: A Study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7, 16(2): 100-117.
[7]Cohen, L. & Manion, L. & Morrison, K.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M]. 5th ed. London: Routledge-Falmer, 2003.
[8]Kirkpatrick, A. Traditional Chinese Text Structur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Writing in Chinese and English of Contemporary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7, 6(3): 223-244.
[9]Wu, S.Y. & Rubin, D.L.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on Argumentative Writing by Chinese and North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s[J].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2014 (35): 148-178.
[10]Kaplan, R. B.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J].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1966, 16(1): 1-20.
[11]Kaplan, R.B & R.B. Jr. Baldauf. Editing Contributed Scholarly Articles from a Langua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005, 14(1): 47-62.
[12]杨玉晨.英汉学术论文开头段语篇模式和思维方式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2003(4):20-23.
[13]秦朝霞.中国学习者对“抄袭、剽窃”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26-29.
[14]张惠琴.中国大学生“抄袭、剽窃”概念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08(2):66-71.
[责任编辑亦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