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性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中的实证研究
2015-03-18王薇,程海腾
竞争性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中的实证研究
王薇,程海腾
(南京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95)
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合作学习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也被大量地运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中。但对于如何权衡合作和竞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关系的人并不多。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合作和竞争并存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表明,与传统的合作学习相比,竞争性的合作学习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如何进一步发挥竞争和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效用也是下一步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合作学习;竞争;大学英语
作者简介:王薇,硕士,讲师,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南京农业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大学英语ESP课程CBI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Y035);中国外语教育基金 “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多元化教学模式探析”(项目编号:ZGWYJYJJ2014Z09)。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1-0096-5
中图分类号:H319.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Since 1970s, cooperative learning has aroused a wide attention from experts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been popularly used in China’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But little emphasis has been put on the combination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A case study shows that competition-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arouses the students’ interests and initiative more effectively, helps to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mpetence and also is widely accepted and supported by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But more need to be done about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合作学习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后,被广泛应用和推广,已经成为一种主导课堂教学组织的新形式,被人们誉为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1]众多的国外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也把它运用于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并发现和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相比,合作性学习会为第二语言习得者提供更多的语言发展机会(more opportunities for L2 development)、[2]更多的语言实际运用和交流的机会[3]和更好的英语(第二语言)水平(English Proficiency)[4]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合作学习进入国内,成为众多国内学者专家关注的话题。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于目前大学英语普遍存在的大班化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可降低学习者恐惧感,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5]
但实际调查发现,合作性学习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如专家的期望。梁小平(音译)对新移民加拿大的中国高中生调查发现,学生对于在英语(对他们来说是第二语言)课上使用合作学习有着复杂而矛盾的看法。他们既喜欢又不喜欢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他们会产生合作、不合作和误合作等多样的语言表现,而这些与他们之前或正在经历的文化,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6]在国内,由于很多教师本身对合作学习的内涵了解不深,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7]不恰当的分组和任务分配反而会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一些学生产生惰性。
为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中去,必须要在合作性学习中引入竞争或激励机制,形成竞争性合作学习模式。目前研究竞争性合作学习的人不多,现有的少量研究(如何基生[8]等)也仅限于对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及操作方法的相关介绍,很少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来印证竞争性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本文将阐释竞争性合作学习的内涵,通过学生调查反馈和教师课堂观察,分析合作性学习在大学非英语专业听说课中的使用情况,以及如何通过竞争使合作性学习更好地发挥其实效,客观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利弊,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竞争性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9]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10]
尽管合作学习并不排斥竞争与单干,但合作式的竞争通常是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11]笔者认为,单纯的组间竞争并不能解决部分学生的惰性,因此在强调组内成员间合作的同时,还应重视组内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责任划分,形成完善的组内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也就是建立竞争性合作学习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笔者定义竞争性合作学习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2)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3)强调组内成员的合作互助,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4)重视组内个体责任划分和个体贡献激励;(5)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其具体操作步骤可概括为组建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小组讨论、小组汇报、评估五个阶段,其中评估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
二大学英语听说课竞争性合作学习的研究
该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三个非英语专业班132名大学一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每班学生42-46人,由同一名教师任教,实验学期为一年级第二学期,实验为期18周,每周一次听说课,每次90分钟。
本次实验的研究方法为:(1)实验前问卷调查;(2)对每个实验班划分若干合作小组;(3)给合作小组分配学习任务,要求小组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向全班汇报合作成果;(4)建立合作竞争并重的评价机制,对小组、个人进行评价,并将日常评价纳入最终英语学习成绩;(5)开展实验后问卷调查。
1.实验前调查。
在实验前,参考了三个班级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英语成绩,并针对学生英语的基本情况,英语学习动机、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提高个人英语技能所做的努力、口语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障碍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英语成绩和问卷调查表明,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听说水平差异较大,约54%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一般甚至不喜欢,学习动机也多为通过四、六级考试或找到好工作等工具性动机。但94.5%的学生都认为口语在英语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能提高自己的口语,而影响英语口语的主要因素是词汇量不足、缺少口语练习环境和自信心不足。这些调查数据为后续的小组划分、采取合作学习形式奠定了基础。
2.划分小组。
课堂合作要成功,最为有效的分组应为异质小组。目前国内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性,其表现之一就是在组群划分上通常是任意分组或学生自行组合,很少考虑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性,或只参考学生学业水平、性别等因素,而较少考虑学习风格这一相对稳定的因素。[12]笔者在实验时采取了主要由学生根据英语水平、性别、性格和学习风格等要求自愿组合,教师适当进行微调的模式,每班构建了11个小组,每组3-5人。尽管学生自行选择合作伙伴有一定的弊端,但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时,学生已通过每次不固定的2-3人小组开展过合作活动,90%的学生已上台参与过英语展示,学生对彼此的英文水平比较了解,同时教师的微调权利也确保了小组的合理构建。此外,自愿组合的模式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能调动其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强调自我、张扬个性的90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3.合作学习的具体形式。
笔者采取合作学习的具体形式如下:(1)话题讲解。教师设置15个中西文化差异话题,每组从中选择3个最想讲解的话题和1个最不想讲解的话题。笔者根据学生的反馈,选择11个话题,按照每组对不同话题的喜好程度,分配给各小组。小组成员课后共同讨论、分工准备资料、制作汇报材料并选出一个代表在课堂上讲解话题,回答其他小组的质疑和询问;(2)角色扮演。教师从上课所用的读写教材中选出适合改编成情境剧的4篇课文,要求每小组任选一篇,课后编成剧本,排练,并在课上表演;(3)小组讨论。围绕课上所学内容在课堂上展开小组讨论,同时每组每次选派一名组员向全班做汇报;(4)辩论。教师给出一个辩题,然后将全班5个组安排为正方,6个组为反方。正方小组和反方小组各自搜集资料和论据,各小组先派一人做阐述,自由辩论时任何成员都可发言;(5)合作听写。教师给学生不间断地放两遍美国之音慢速英语听力材料,并出了一些填空或问答的题目,听完后,小组集体讨论,集小组力量交出一份书面答案。
4.合作竞争并重的评价机制。
合作中融入竞争是本实验的主要关注点。单纯的合作学习因责任分散而易使部分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懒惰思想。因此,我们提倡既要合作,也要竞争;既要有组际竞争,也要有组内竞争,从而最大化地体现每个人对小组的贡献,尽可能地避免浑水摸鱼的现象出现。在研究中,笔者制定了一整套的评估体系来考察每个学生在各项合作活动中的贡献度,并通过不同的打分按比例得出学生最终的课堂表现分(满分20分),记入到最后的总成绩中。评估包括了个体成员的自我评估(Self-Assessment)、同组同伴间评估(Peer Assessment)、组际评估(Inter-group Assessment)和教师评估(Teacher Assessment),从而多方位地反映每个小组及每个小组成员的不同表现。
具体评价方法如下:学生的课堂表现分由小组基础分和个人贡献分两部分组成。
小组基础分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根据该组每次在合作学习各项活动中的表现给出,其中教师打分占50%,其他小组的评价打分占50%。考虑不同活动工作难度、参与程度和重要性不同,所占课堂表现分的权重比例也不同。为了鼓励客观评价和全员参与,教师专项设置了客观评价奖励分和未能全员参与处罚分。其中公平评价奖励分是为了防止小组随意打分,要求各小组在打分评价时,对其他小组表现给出书面文字评价,教师在统计算分时,如发现某些小组打分与教师及其他小组打分差异过大时,会把此评价分数剔除。对于所有认真打分和客观评价的小组,将在最后给予奖励分,小组基础分增加0.5分。为了鼓励同学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各项活动,实验要求小组成员没有全部上过讲台前,每次代表小组发言或表演的人不得重复;在学期末,小组中如还有成员从未在课堂上以任何形式在课堂上参与过活动,则小组基础分将被减去0.5分。
个人贡献分由小组内成员进行评价描述,教师综合评定给出奖励分。学期结束时,学生详细描述自己及小组其他成员在合作学习活动的贡献和参与度。如果小组成员的评价和个人的自我评价较一致,且个人确实在活动中付出了较大努力,教师给予0.5~1的加分;相反的,如果小组成员普遍反映某学生不积极,或不愿参加某些活动,教师给予0.5~1的减分;对于极个别从不参加小组活动的学生,教师扣除该学生的小组基础分。对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讲解或发言的学生,教师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和表现好坏的不同,每次给予0.2~0.5的加分。
除了传统的竞争和评价机制外,笔者还运用了网络平台增加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和互评机会(该校自2010年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添加了网络平台的辅助教学,学生每学期必须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一定的学习时间,并实践师生间的即时互动)。如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选择四篇文章供学生选择改编成情境剧,每篇文章最多有三组表演。笔者在布置活动时,提前把任务发在班级论坛里,要求各小组跟帖选择最想改编的文章,如果某篇文章已有三组选择,则其他小组就不得再选择这篇文章。由于每篇文章编排的难度和有趣性不同,这就督促每组在最快的时间看完所有的文章,并迅速做出选择,实现有效竞争。在文化差异话题讲解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小组难以对其他小组的所有问题和质疑进行回答,因此笔者要求各小组把文化差异的PPT发到班级论坛,其他小组的学生如果还有问题,可以继续在论坛里讨论,该组同学必须对所有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此环节作为一个加分环节,对于提出问题多和回答问题好的小组有0.5-1的加分。这样就把单纯的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间的互动,促进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通过这样一个竞争和评价机制,笔者希望可以促使更多的学生、付出更多的热情参与到小组的各项活动中,并保障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的贡献得到认可,从而避免因合作引起的惰性。
5.实验后调查。
在学期结束时,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客观选择题和主观题。客观选择题主要关注学生对分组情况以及合作性学习尤其是这种融入多种竞争机制的合作性学习的一些看法。主观题则要求学生具体描述在几次重要的小组活动中,自己和小组其他成员所承担的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给包括自己的每个小组成员打分。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该问卷在学期最后一次听说课上完成,小组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交流。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关于分组与合作。
通过调查反馈,48.4%的学生选择和自己关系好的人一组,26.2%的学生选择同一宿舍的一组,15.3%的学生选择英语水平比自己好或相近的为一组,还有11.1%的学生是随便选或者教师安排的,但是几乎没有学生愿意选择英语水平比自己差的学生为一组。52.8%的学生喜欢固定的小组开展课堂活动,37.6%的学生喜欢每次变化不同的小组,只有9.6%的学生喜欢个人准备的形式。经过一学期后,近77%的学生对自己的分组是非常满意或者满意的,有60%的学生认为分小组的合作学习使他们比原来更加地积极,更主动地去参加小组的活动,38.4%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变化,只有1.6%的学生认为自己比原来更有惰性和依赖性了。在主观回答对小组合作性学习的评价时,有29人次提到小组分工明确,24人次提到小组合作好,28人次提到组员之间团结协作配合默契,29人次提到组员积极参与等等这些合作学习的核心词汇。
同时,笔者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1)英语的使用率偏低。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很多机会参与到英语口语的练习中去。但有不少学生在注重合作、追求结果的同时,却忽略了英语的使用。调查发现学生在讨论中的英语使用率仅为50%左右,课后活动在分工后,互相之间的沟通也不多;(2)小组划分还有待完善。在实验后调查问卷主观问答中,有19人次提到有些小组成员不够积极或参与度不高,5人次提到英语口语好的同学占了主导地位,口语不好的同学讨论或发言的机会不多,而几乎所有男女混合在一组(三个班共有5组)的同学都提到男女同学在课后时间很难凑在一起。笔者也发现,在一些英语口语水平悬殊较大的组中,口语好的同学较多地承担重要的活动和任务,课堂讨论时,参与度也较高;口语较薄弱的学生出于对自己的口语自信心不足或不被他人认可的原因,不敢更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得不到足够的话语权。而在一些英语水平相差不大(包括英语水平都不好的学生小组),因为无英语水平更高的人可依赖,小组成员之间反而能更加平均和平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确定合作组群是影响合作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味地强调性别、学习风格、学业成绩水平的分组,不一定完全适合当今的大学生,也很难把握。自由分组也有它的弊端,可以参考张迅所提出的,比较合理的办法是采取折衷的方式,允许学生表达他们自己的合作愿望,如:让学生在纸上写下3个意向合作人的名字交给老师,然后教师进行整体考虑,并做出适当调整,组成合作小组。[13]这样的分组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意愿,也加入了教师的意见,是比较适合和可行的一种分组方式。
2.关于评价机制。
通过调查发现,80.95%的学生认为小组之间的互评是很有必要的,65.08%的学生认为小组及组内互评对小组的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激励他们更好地准备以得到高分,给其他组打分时,79.37%的学生会给表现好的小组打高分,还有20.63%的学生会给本专业或关系好的小组打高分。
为了验证小组间的竞争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潜能,笔者曾做了一个实验。三个班都在课上听一段美国之音慢速英语的词汇故事,文中出现20个常见的跟钱相关的英文词组,每一个词组均做了英文的解释。笔者把这20个词组都写了出来,要求学生听两遍,写出尽可能多的英文解释。然后小组讨论,汇总所有人的答案,并根据英文解释猜出每一个词组的中文意思。每答对1题,得1分,满分40分。在第一个班时,笔者只要求学生做这件事情;而在另两个班,笔者宣布仅对答题最好的三组进行加分。结果是第一个班的平均成绩为24.9分,达到30分以上的组有3组,而第二、三班平均成绩分别为32.4和32.9分,达到30分以上的组分别有6组和8组,即使考虑班与班之间的差异,这三个班的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也可部分地证明竞争性的合作学习比单纯的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论和反思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种融入竞争的小组合作性教学是持肯定态度的。81.8%的学生认为竞争性合作学习提高了自己英语学习的兴趣,70.2%的学生认为竞争性、合作性增加了自己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有75.4%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语听说水平有一定的提高。竞争性合作学习实验基本达到了所期望的效果。但实验中,也发现了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值得笔者和同行反思。
1.如何充分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尽管实施了竞争性的合作学习,但少数学生的偷懒或依赖他人的现象仍然存在,甚至如前文所提到的,有些口语不是很好的同学被动地被口语好的学生剥夺了表现的机会,笔者认为,可以布置一些内容,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做,然后课上先以小组内部展示的方法,每个成员在小组内部先做一次讲演。再由小组选出做得最好的,到讲台上来展示,这样每个人都有了展示的机会,也无法依赖他人。只是在课堂时间控制上有些难度。
2.如何进行有效合作以及教师在合作性学习中的定位。调查发现,在课堂讨论中,英文的使用率还是偏低。在一些话题讲解时,学生收集资料也习惯性地去找中文资料,然后再翻译成英文,不会主动地去收集英文资料。在讨论时,学生并不愿意教师融入到他们中去督促他们说英文,在遇到问题时,也很少有学生会找教师解决。这些也制约了合作性学习充分发挥效力。毕竟合作性学习只是一种手段,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否则的话,合作性学习只不过是流于形式。这就需要教师更积极地融入到合作性学习中去,及时发现小组中存在的问题。教给学生一些技巧,如如何用英文搜集资料,如何有效地合作等,在小组讨论时,可以要求学生录音来督促他们讲英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性学习的效率。
由于时间和经验的问题,本实验只是对三个班做个为期一学期的合作性学习的调查,没有分出实验组和控制组来做对比研究,在可信度上还有不足,同时,三个班都是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数据上学生也有可能会有美化的成分,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真实的情况。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对于目前大班化的大学英语教学,竞争性的合作学习还是一种有效和实际的方法,通过不断地总结和完善,一定能发挥更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Vermette, P. Four Fatal Flaws: Avoiding the Common Mistakes of Novice User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J].The High School Journal, 1994 (3):225-260.
[2]Swain, M. Integrating Language and Content Teach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Tasks[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1(58): 44-63.
[3]Pica, T.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Classroom[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8): 3-21.
[4]Bejarano, Y. A cooperative small-group methodolog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 TESOL Quarterly, 1987(27): 483-504.
[5]陈益莲.合作学习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交际障碍的调查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6):102-105.
[6]Xiaoping L. Cooperative Learning as a Sociocultural Practice[J]. 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 2004(5): 637-668.
[7]尹朝.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实证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2):92-94.
[8]何基生.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竞争与合作——兼论有效课堂学习小组的构建[J].教育探索,2009(3):20-22.
[9]Johnson, D. W., Johnson, R. J. & Hulubec, E. J.CirclesofLearning:Cooperationintheclassroom[M].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1993: 5.
[10]王坦.合作学习: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J].普教研究,1994(1):63.
[11]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12]杨柞会,吴丽林.基于学习风格的英语口语课合作学习实验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59-66.
[13]张迅.论英语口语课堂中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8-41.
Competition-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ang Wei, Cheng Haiteng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China)
Key words:cooperative learning; competition; college English
Class No.:H319.2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