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设置国际政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2015-03-18王建军
我国设置国际政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王建军
(外交学院 人事处,北京100037)
摘要:当前我国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涉外公共事务管理人才缺乏重视,相关人才培养不能适应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我国应单独设置国际政务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涉外公共管理人才。在对我国当前相关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设置国际政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国际政务硕士
作者简介:王建军,硕士,助理研究员,外交学院。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1-0023-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Due to the cultivation of high-level applied public administration talents has not been paid much more attention in China , the needs of the tal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can not be met. We should set up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to cultivate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setting up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was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全球化和一体化背景下,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正以积极的姿态全方位地参与到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事务当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不仅需要大批的国际商务人才,也需要一批复合型、应用性高级国际公共事务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1]为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我国于2010年设立了国际商务硕士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门人才,但高层次、应用性涉外公共事务人才短缺问题却一直未能得到解决。我国应单独设置国际政务硕士,按照国际化公共管理人才的成长和培养规律以及职业化要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公共事务人才。
一我国涉外公共事务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使我国的人才培养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步伐和力度明显滞后于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管理体系,十五大以来,国家不断完善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管理干部培养体系。为此,在1997年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时正式设置了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并于2000年试办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一直未能将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并开展专业学位教育,这也是当前高层次涉外公共事务人才紧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两种高层次涉外公共事务人才培养方式。一种是以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为平台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另一种是以外交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政治学二级学科为平台进行的研究生教育。第一种方式虽然可以通过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来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受学科布局和内部运行体制的影响,绝大多数培养单位对涉外事务缺乏关注,专门面向涉外公共事务领域开展相应方向人才培养的院校屈指可数。以第二种方式开展涉外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高校多为外语院校。他们虽然考虑到了涉外公共事务的特殊性,但往往又因为没有专业学位平台,且学科方向单一以及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使得人才的培养过于学术化。此外,这些院校的管理学科特别是公共管理学科大多发展较晚,培养出的毕业生大多长于外语而对现代公共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不足,尚不具备运用科学管理方法从事涉外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涉外公共事务人才的培养重视不足,人才培养缺乏独立的学科依托,培养模式的针对性不强,培养能力和培养水平都有待提升。
二设置国际政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
1.国家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提出要全面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这不仅需要经济方面的实际举措,更需要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和专业化。建立一个与开放型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公共管理体系,要求我们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掌握现代管理理论与技术、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涉外公共管理人才。与此同时,在与国际社会的频繁互动过程中,中国也吸引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目光,大量外国人涌入中国投资、旅游、学习、工作,这对我国的涉外事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此外,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许多国际组织中,中国正逐步掌握着话语权,成为国际组织的主要成员、国际机制和规范的实践者及国际共识的创建者。[2]这为我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大好时机。但是,目前在这些国际组织中担任高级官员的中国人依然十分稀少。我们急需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中国的代表活跃在世界舞台上,传达中国的声音。
2.加强外交队伍建设的需要。
当前,中国外交进入了大外交时代,外交工作的形式、内容、广度和深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我国外交外事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所习见的外语干部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需要,加强外交队伍建设已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项紧迫的战略性任务。为此,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外交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一支“高素质、复合型、职业化”的外交队伍。虽然外交外事管理是国家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领域,但在其人才培养上却未能同教育、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等其它公共事业领域管理人才一样纳入到公共管理学科。当前,主要依托外语和国际政治类学科培养外交外事管理人才的方式,培养过程过于学术化,人才的知识结构与工作需要不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满足国家外交事业大发展的需要。专业学位具有开放性的优势,[3]设置国际政务硕士专业学位,招收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人才,以应用性、国际化、复合型为人才培养标准,强化公共管理意识的培养和科学管理方法与技能特别是外交实务技能的训练,有利于增强其对外交外事一线工作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推动外交队伍的专门化、复合化和职业化。
3.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十一五”以来,伴随着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线。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研究生教育要提高质量就必须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主动增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自上世纪90年代试办专业学位以来,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我国先后共设置了39种硕士专业学位,基本形成了以硕士为主,博士、硕士、学士三个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为各行业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起了学科平台。对照最新的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可以发现,应用性的一级学科下基本上都设有专业学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却未能在应用性很强的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独立的专业学位,这不仅制约了该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政务人才的需要,也势必将影响到该学科的长远发展。单独设置国际政务硕士专业学位,以职业化为导向培养涉外事务管理和国际公共事务管理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建立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也有利于创新涉外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专门化和针对性,提高涉外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这也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三设置国际政务硕士专业学位的可行性
1.具备学科基础。
上世纪70年代末期,邓小平提出要加强对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国际政治的研究后,包括行政学、外交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我国得以恢复和发展,并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公共管理学科也在1997年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我国在涵盖外交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二级学科的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两类学科上都已经建立了一批博士和硕士学位点。相关院校在这些学科下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培养出一支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兼备的优秀教师队伍,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制度。特别是随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设置了包括公共管理硕士在内的一批专业学位,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管理与办学经验。而面向国家外交事业的发展需要,部分高校在强化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外交战略、外交决策、外交调研、领事侨务、外交谈判、涉外礼仪等实务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以应用为目的,面向实务,侧重于政策性和功用性,不仅丰富了外交学的学科内涵,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外交实践,也为高层次应用型涉外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总体来看,多年来,我们围绕高素质外交外事人才培养所做的尝试,为设置国际政务硕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涉外公共管理人才奠定了学科基础。
2.具有良好的生源。
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稳步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30%,本专科毕业生规模624.73万人,硕士生招生52.13万人,博士生招生6.84万人。与此同时,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日益突出,提高质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研究生教育功能定位的转变,对专业学位教育的更快发展提出了要求,也创造了条件。为此,国家积极进行学科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加大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例和规模,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2010-2020)》中提出,要重点扩大各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而2012年出台的《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则进一步明确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规模增量的主要投入方向之一。因此,设置国际政务硕士,培养涉外公共管理人才符合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外交官职业因其社会声望而一直具有较高的吸引力,这也使得外交学等涉外专业一直拥有较好的生源。而中国外交事业的大发展一方面使得外交队伍迅速扩大,另一方也对外交干部的知识更新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从业人员需要继续深造,以提高学历层次和优化知识结构。为此,外交系统加快了外交队伍建设步伐,在利用国内现有资源开展大规模员工培训的同时,每年都要派出很多干部到国外知名高校的政府管理学院或行政学院进修国际公共政策、国际关系等硕士课程。因此,从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和外交队伍建设的实际来看,设置国际政务硕士,不仅在全日制生源上具有较好的保障,在干部在职进修领域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3.高层次国际政务人才的职业前景广阔。
公共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面向公共事业的各个领域,包括党政机关尤其是政府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与行政部门等。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较多,国家公共和行政事务领域改革亟待推进,急需大批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为此,《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中高级领导干部为重点,造就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领导人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中国越来越多的融入到国际社会,国内社会各领域的涉外事务也日益增多,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近年来,不仅各级政府外事部门在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努力充实外交外事干部队伍,其他各类公共管理部门和非政府公共机构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也在加强涉外公共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国际组织对中国雇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因此,高层次应用型国际政务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
4.国外应用型国际公共事务人才的培养状况。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国际化人才作为提升本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资源,[4]并加快培养包括面向国际公共事务领域在内的各类国际化人才。为适应社会各领域对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当前国外MPA教育已逐步发展为MPA类教育。为培养国际化公共事务管理人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就专门设置了公共管理/国际发展硕士项目。[5]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不仅设有MPA项目,还设有全球政治硕士、国际关系学硕士等授课类项目,以培养应用型国际公共事务人才。这些国外知名院校在培养国际公共管理人才上的实践为我国开展国际政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四结语
基于当前我国国际公共事务人才培养滞后的现实,应单独设置国际政务硕士专业学位,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涉外公共事务人才开辟一条新路。国际政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要突出专业学位的职业性和应用性,课程设置上应充分反映涉外公共事务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方法同国际事务知识结合起来。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外交、侨务等政府外事部门的参与,突出实践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爱华.我国应当设立音乐表演类硕士专业学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51.
[2]陈洁修.模拟联合国活动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J].新校园(理论版),2012(5):6.
[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证专家小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说明[Z].2007.
[4]李成明,张磊,王晓阳.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J].中国高等教育,2013(6):18.
[5]周江林,徐益军.我国发展MPA教育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2.
On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Setting up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Wang Jianjun
(Personnel Office, 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China)
Key words:professional degree; talent cultivation;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Class No.:G643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