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2015-03-18朱雪梅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患肢上肢溶栓

朱雪梅

(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咸宁437100)

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

朱雪梅

(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咸宁437100)

目的探讨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溶栓治疗,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详细观察分析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经综合护理后,17例上肢动脉栓塞患儿15例(88.24%)栓塞症状完全消失,且上肢功能完全恢复,2例(11.76%)患儿患肢手指3指尖组织坏死,经对症治疗后,均愈合出院。结论采用溶栓治疗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期间,对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可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能有效改善患儿栓塞症状,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溶栓治疗;护理;效果

新生儿临床常用的采血部位为血流量大、易穿刺的桡动脉、肱动脉,虽然穿刺后极少形成血栓,但形成后会中断新生儿局部血流,严重的甚至导致新生儿上肢栓塞、坏死,给其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1]。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溶栓治疗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以早日将血栓移除或溶解,并使得血管再通,恢复血液供应,从而对缺血组织细胞起挽救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组织坏死。本文选取17例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进行观察,分析溶栓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17例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0例,女7例;出生1~19d,体重1.9~4.1kg,平均体重为(2.9±0.5)kg。所有患儿经诊断均符合上肢动脉栓塞临床诊断标准,且经彩超检查确诊,主要表现为:①上肢患侧血流减慢;②栓塞部位下的皮肤温度降低、发凉;③皮肤颜色异常,出现青灰、发紫或苍白;④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⑤栓塞部位出现淤点、淤斑。入院时,患儿有肺透明膜病、缺氧缺血性脑病、出生窒息等基础疾病,需进行对症治疗。

1.2 方法

1.2.1 溶栓治疗采用溶栓治疗新生儿上肢动脉栓塞,具体为:①给予感染指征明确的患儿抗生素治疗。②每天静脉滴注1次10ml低分子右旋糖酐。③每天静脉滴注1次20~25U肝素钠。④每12h静脉输入1次4400U尿激酶+稀释液。根据患儿溶栓情况,连续治疗5~7d。

1.2.2 综合护理

(1)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主要包括:①维持体温,以防形成新血栓。将患儿置于温度、湿度适宜的暖箱,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37℃,以免患儿因发热脱水提高血液粘稠度。②保持患儿安静,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其躁动、患肢活动。为避免刺激患儿患肢,护理人员应尽可能避免触碰,必须触碰时动作必须轻柔。③保持患儿舒适体位,促进局部动脉血流,即抬高头部15~20°,患肢低于心脏。④遵循医嘱静脉滴注适量低分子右旋糖酐,以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改善微循环。

(2)溶栓治疗护理溶栓治疗护理主要包括:①治疗前准备。静脉滴注尿激酶、肝素钠等药物前,严密监测患儿凝血机制、PLT、PT,以免用药过量导致自发性出血,同时需配备硫酸鱼精蛋白,以便于患儿出现异常时可迅速拮抗。②治疗过程中护理。患儿治疗过程中,若上肢皮肤出现苍白、温度降低情况,应立即停止静脉滴注药物;上肢动脉搏动微弱或皮肤颜色出现异常,可静脉滴注适量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钠、尿激酶等进行治疗,以逐渐改善皮肤颜色,恢复体温和动脉搏动;静脉滴注溶栓药药物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以免药液外渗,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并发症[2]。

(3)溶栓治疗后护理溶栓后护理主要包括:①密切观察患儿患肢皮肤颜色、温度以及动脉搏动强弱,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有效方法对症处理。②密切观察患儿体征和用药不良反应,并对其凝血指标、红细胞压积进行监测,为避免穿刺点形成血肿,抽血后应及时按压。③每天对患儿患肢周径进行测量,对比两肢体长度,并详细观察记录患儿用药后体温。④遵循医嘱给予患儿适量补液。⑤严禁热敷和灯照患儿患肢,以免患肢组织氧消耗过大造成缺氧。⑥严禁按摩和静脉穿刺患肢,以免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给患儿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3]。

2 结果

经综合护理后,17例上肢动脉栓塞患儿15例栓塞症状完全消失,占88.24%,且上肢功能完全恢复,痊愈出院。2例患儿患肢手指3指尖组织坏死,占11.76%,经对症治疗后,均愈合出院。

3 讨论

新生儿若损伤心血管内膜,上肢血流流速慢、涡流,且血液呈高凝状态,极易导致上肢动脉血栓。此外,新生儿低温、低氧、脱水等生理特点,也是导致新生儿上肢形成动脉血栓的重要原因,为减轻患儿痛苦,临床上多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钠、尿激酶等药物进行溶栓治疗,但该治疗方法可能会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点、呕血、发热等不良反应,需在治疗过程中给予科学合理的常规护理、溶栓治疗护理、溶栓治疗后护理等综合护理[4]。通过综合护理,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患儿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以提高溶栓治疗效果,本研究的17例上肢动脉栓塞新生儿有2例患肢手指3指尖组织坏死,但经对症处理后,均痊愈出院。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加强护理,可避免或减少患儿用药不良反应。

总之,对采用溶栓治疗的上肢动脉栓塞新生儿实施综合护理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患儿栓塞症状,促进上肢功能恢复和早日康复出院,是理想的护理方法,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1]李延萍.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术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36):6876

[2]李成伟,邵国女.患肢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1,9 (5):511

[3]刘学强,郭平凡,陈海香.急性上肢动脉栓塞27例介入溶栓治疗[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19(4):45

[4]孙丽,孙闯,黄学晓.外周动脉栓塞介入溶栓治疗的护理[J].西南军医,2010,12(5):1019

R473.72

B

2095-4646(2015)01-0071-03

2014-07-28)

猜你喜欢

患肢上肢溶栓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