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信贷的重要性及其未来发展
2015-03-18中南大学商学院解玮
中南大学商学院 解玮
汽车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重要的消费信贷产品,是指金融信贷机构向消费者发放的,专门用以够买汽车的贷款。换句话说,汽车消费信贷就是针对于消费者个人,让其在较长贷款时间内以分期付款的还款方式来购买汽车的消费形式。消费信贷自从1998年引入我国以来,就在我国经济市场上日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从其整体上来看,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较为短暂,其中难免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汽车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如何提升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摆在相关机构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一、汽车消费信贷的重要性
汽车消费信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工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产值巨大,其行业带动效应也不可估量,即其发展的兴衰对电子、橡胶以及能源等行业也将产生着连带的重要影响。其二,有助于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汽车作为一种理想的交通工具,已逐渐成为现代人民的一种重要物质需求,而实行分期付款的汽车消费信贷方式能有效解决消费者的资金压力,通过即期与远期消费的合理安排即可实现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较好的调整家庭消费结构,有效提升生活质量。其三,为信贷机构带来长期收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汽车行业由产业盈利走向服务贸易,而汽车消费信贷作为汽车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信贷机构带来长期的利息收入,促进机构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尽管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以及金融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加大了对汽车消费信贷方面的重视力度,提出振兴汽车产业,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的计划,并出台了一些指导意见来对汽车信贷市场进行规范,但这些政策性的文件不具备足够的法律约束力,并未能真正起到规范汽车信贷市场秩序的作用,这使得消费者的侵权事件仍然时有发生。
(二)汽车信贷的贷款方式较为单一
从整个汽车金融市场格局来看,我国目前还处于汽车金融市场的发展初期,商业银行由于其自身的快速发展及政策支持的显著性优势,占据了汽车消费信贷的主导地位,导致国内汽车信贷市场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进一步使得汽车信贷的贷款方式呈现单一化趋势。另外,不健全的信用体系也是制约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其具体表现为开放程度低、信息透明度低,且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分享方面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
(三)居民预期收支的不确定性
稳定的经济来源以及持续增长的预期收入是建立消费信贷的必要前提。然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总体呈现出偏紧的状态,国企的效益及职工收入的稳定性有所降低,再加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尚未真正建立健全,这使得我国广大人民的即期消费有所缩减,更多的人愿意将收入进行存储以备急用与防老,而非汽车消费信贷这种高档消费。
三、促进汽车消费信贷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汽车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
首先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将涵盖社会个人信用的信息网进行积极有效的建立,确定每一个居民的信用代码,提升信息的价值,进而降低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其次,对于限制汽车金融机构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适当删减与调整,容许汽车金融公司在按照规定程序的基础上,从事租赁业务,以稳定国外汽车金融公司的来源,促进汽车市场的公平竞争。另外,将汽车消费的税费负担进行合理控制,将养路费、运管费及附加费改为燃油税,并将长期性支付代替一次性高额支付,以有效减轻购车者的经济负担。
(二)注重金融政策的灵活性
在强调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注重金融政策的灵活性,即以个人信用水平为重要依据,来提供与之信用程度相适应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产品,其具体体现在贷款期限、贷款利率、担保条件以及首付款比例等方面。另外,实现网络化运作,规模化发展,以有效降低单笔业务成本和整体的风险率,以使得盈利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促进汽车信贷市场的多元化
公平的竞争是促进汽车金融市场不断进步与完善的重要法宝,为此,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消费市场多元化的实现,促进汽车信贷市场的公平竞争。而汽车金融机构作为为购车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能有效激活我国的汽车信贷市场,打破商业银行的垄断,并通过经营网络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服务。因此,政府当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以推进汽车信贷市场多元化的实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消费信贷是改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提升信贷机构长期收益并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形式,为此,我们只有将汽车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完善,同时注重金融政策的灵活性,促进汽车信贷市场多元化的实现,才能将我国的汽车消费信贷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提升。
[1]戴屹.浅谈如何突破汽车消费信贷的“瓶颈”[N].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2)
[2]宋晓冰.我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及对策[N].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3(06)
[3]梅志敏,彭华涛.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模式的风险分析[J].上海汽车.2012(05)
[4]吴珀涛.中国汽车消费信贷的发展特征及未来趋势[J].轻型汽车技术.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