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成功 那是教育的失败
2015-03-18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高级中学杨国恩
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高级中学 杨国恩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的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描述的这些外国的孩子,在我们的中国的实际生活中也真的不少呢。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李圣珍老师曾感慨:“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这话怎能不让我们这些教师汗颜和震惊呢?
读完《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我猛然觉得:可能有的孩子的天赋与才华被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教师和急功近利的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
有时候我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看着我的学生们埋头苦读,我又想到如我一样的那些高中学生的父母们几乎都要求自己的孩子要考上班级的前几名,甚至学校的前几名,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所以,很多父母却觉得孩子的成功之路充满艰辛,只有少数孩子才能成功,而自己孩子的表现却总是不能让人满意,离成功的标准太远。这种思想不仅让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让父母的心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我总在想:怎么才能让我的每个学生都走向成功呢?看完《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后,我觉得首先要纠正对成功的错误定义和理解。目前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习成绩搞好了,能考上一所好大学就是成功。以此作为孩子成功的标准,就使得学校的每次考试都成为自己孩子竞技的舞台,每张成绩单都成为衡量孩子成功与否的标尺。父母的这种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态,这种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成功标准,不仅容易造成孩子的“考试恐慌”,还直接影响了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我觉得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就是成功,因为以分数和名次等所谓的统一标准评优劣,必定让多数人成为失败者。人是有千差万别的,成长的基础与背景各不相同。所以成功就是发展,最大的成功是人能够可持续发展。
成功就是选择,因为成功的道理有千万条,但对于个人而言仅有一条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对于一个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而选择在于自知。成功者就是选择了自己最适合的路,失败者则是选择了最不适合自己的路。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孩子的个性特点也是千差万别,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不是工厂里需要机器锻造的零部件,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用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赖要求这些鲜活的生命都达到教师希望的高度。那不是教育,而是在用教育的名义摧残学生的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理最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能发出特有的声响,要是孩子的心同我们的心产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做为教师,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出类拔萃,但是每个孩子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可能让一株小草长成参天大树,但是让它为灿烂的春天奉献一片新绿,这何尝不是它最大的成功?
有时候看《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不禁掩卷遐思,仿佛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几十个五颜六色的气球,开始放升天空,不一会,有的气球很快就升到天上,有的离地面几百米;有的飘向无际的天边;不过也有一些气球还在努力地想要越飞越高。这时其它气球已升到高空,逐渐看不见了。我突然一惊:这不正是我们班的学生的象征吗?就像气球一样,有些孩子他们随风轻松地升到很高的地方,有的孩子颤微微地摇摆,另外一些孩子呢,则在下面气喘虚虚地使劲往上升。但是我知道,到最后这些气球同样是飞到九宵云外的,我特别要对那些飞的不高的孩子父母亲说一句鼓励的话,有时那些最不容易离地而起的孩子可能最后会飞的最高!所以我请求做父母的和当教师的:不要过早的给孩子下定论,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加以适度的引导,每个孩子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