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015-03-18广西博白县江宁镇道根村小学
广西博白县江宁镇道根村小学 黄 珍
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和加工者,是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是学习的内因。只有当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时,教学才能生动活泼,富有成效。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条件,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收获更多。
一、营造氛围,激活意识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知识的拥有者,是非的主宰者”这一角色,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以平等亲和的态度面对学生,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热情而丰富的神态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当学生处于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身心得到放松,思维必定异常活跃,自然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在学习过程中适时表扬、鼓励,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与期望,情不自禁地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学习气氛必然活跃,课堂里师生共同探索、共同体验学习的愉悦、成功的喜悦,学生主体意识必将得到激活。
具体的做法可以做这样的尝试:教学中教什么,如何教,不妨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建议,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备课和教学;教学初要熟知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心理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位置去考虑问题,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多一点倾听,多一点理解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不如将教学目标定得低一些,把教学进度放得慢一些;遇到疑惑也可以不耻下问,向学生请求帮助,拉近师生距离;在课堂讨论交流时不要急于给评价,下结论,而要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
在课堂教学中,变单向的教授式为双向的交往型,形成一种活跃性、开放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教学形式,发挥民主、虚心听取意见,勇于改正教学中的不足,发自内心的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滋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幼苗才可以茁壮成长。
二、留足时间,突现主体
语文课堂上给学生充分读书思考的时间,这尤为重要。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也是一件能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可是在我们教学实践中,却不难发现,许多老师往往把学生的读当作一种摆设,常常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自由、充分的读书时间并不多,尤其在公开教学中更是屡见不鲜,多数学生还未来得及对文本进行细细思考和咀嚼,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分析讲解、讨论交流、汇报总结,结果是学生对课文理解一知半解,食而不化,只能死记硬背,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给学生留足学习的时间,没有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果说课堂是舞台,那么主角是学生,绝不是教师。在这舞台上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主角成为真正的主角,我们必须把三分之二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练一练、写一写、演一演……使每一名学生享有举手提问的机会;也给每一名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机会,还有评价和总结的机会;允许学生有自己设计和选择作业的权利。让所有的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把发展权交给学生们,给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人人有感受,个个有收获。学生在多说、多想、多做的锻炼中,提高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当然我们所说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淡出课堂,这好比一只风筝,肆意的放手只会换来最后的坠毁,适时适度的收放才能使其越飞越高。
三、开展活动,拓宽空间
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多则三十几,少则二十几篇文章,虽然篇篇堪称经典,但总有不少课文时学生不感兴趣的,调查可知,课本的魅力远不如卡通图画和动画电影可以使令他们轻松愉快。这就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能经常会感受到枯燥、乏味、痛苦和压抑。这种情绪的蔓延和发展,将使学生疏远语文,拒绝语文,与语文的距离越行越远,从而失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更是势在必行。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写道: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切合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根据需要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内课外活动,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在课内,让他们实践“演一演”“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从而,化静为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变隐为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深刻性。在课外,带领他们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到大自然里去去学习、去发现,并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使学生向学、乐学、爱学,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贴近社会生活,让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接轨,从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转到实现富有时代气息,具有实践性的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全面影响上,让学生有一个延伸发展,拓宽知识视野的空间,从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渊源上去更深刻地理解语文学习是生活的需要,是生存发展的需要。当学习语文如同呼吸一样,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便能培养他们积极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怎会得不到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实践、探索和总结,才能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机会还给学生,开放学生的心灵世界,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