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2015-03-18北京市昌平区燕丹学校于云娟
北京市昌平区燕丹学校 方 蕊 于云娟
一、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是指语文课堂上教师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学生阶段性特征和教学目标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考解决问题,提高语文素养并发展思维。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是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上,通过对学情的了解,灵活把握学科特点,创设良好提问环境中展现对话、平等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教师方面
1.树立平等、对话的新理念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被教者,在师生对话中受启发和教育,与学生共同负责学习过程,共同成长。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的有效提问,要避免专制的教学观,树立平等对话的教学观,使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由垂直转变为水平。
2.转变课堂提问的指向
课堂提问主要强化具体和重要的知识点,有效提问不仅是考察聚合式问题,而且更是发散式问题、加工式问题。思维发展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核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知识的获取途径更加宽泛,但却缺乏深刻的理解。教学应该使学生学会思考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因此,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把设置问题的指向转变为学生思维的发展,预设问题的有效性要从思维发展的角度反思。通过课前反思确定正确的提问目的、筛选合适的提问材料、采用恰当的提问语言进行有效提问,避免低效、无效提问。
3.创设和谐的课堂环境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容易引发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诚恳对待学生的质疑,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课堂环境除了创建人文环境还要适当利用物理环境。适当的班级规模和使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保证学习的欲望和精力。
4.将预设和生成相结合
备课过程中教师会对课堂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它是根据教学要求和目标,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学生积极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课堂上出现与预设不一致的情况,这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问题的预设为教学开展提供了条件,生成是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活动,具有一定针对性和长效性。预设和生成相结合能够将短期目的与长期发展联结,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二)学科特点
提出有效的问题、获取答案、有效理答构成了有效提问,在初中语文学科中应将语文学科特点运用到这三个过程中。
1.设计问题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综合分析,理顺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紧扣教学目标和具体教材内容,切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知识水平。
第一,抓住关键词语。课堂提问要抓住关键词,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问题的焦点,有效引导学生对文章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例如,在讲授《紫藤萝幕布》时,抓住“那时”设计相关问题。课文中的“那时”是指什么时候?进而,让学生理解它指的是十年浩劫,那时的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就是暗喻当时整个国家命运。由此可见,抓住“那时”就抓住了文章的文眼,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第二,抓住关键因素。语文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就是互相之间的比较。在阅读教学中对作者、内容、文体、写作手法的比较。同样是描写送别场景,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抒发了离别之情,但大意却不相同,进而朗读基调、诗歌风格、重要特点都大有不同。因此,教师抓住关键因素,强化比较中有效建立起信息之间的联系,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第三,抓住关键角度。设计问题变直为曲,不从正面设问,鼓励学生在更高层面、更深角度、更宽的视角上去想问题、求解答。在讲授《再塑生命的人》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的幸与不幸两个方面设计两个问题:一个是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海伦的生命的原貌是什么样子?另一个问题是莎莉文老师到来后,发生了哪些事情,海伦的感受又是如何?这使学生更加关注课文的情节,通过对作品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
2.获取答案
第一,在详读中释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一般问题,可以让学生反复详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依据。在《我的老师》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详细阅读,让学生对“全文记叙了蔡老师的哪几件事?”中了解略写和详写,体会写作意图。
第二,在启发中释疑。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如果涉及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并有效启发和引导学生去释疑,就能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初读课文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内容繁杂,摸不到头绪。这时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来安排顺序,给课文画一个结构图,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并锻炼学生的思维。
第三,在借鉴中释疑。在课堂提问中,遇到内涵相对丰富的问题,仅靠语文教材学生是无法理解和解答。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其他学科来相对解决,当然,教师必须把握方向。例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教师可以联系美术中绘画方法来让学生理解描写方法,举出东方的《清明上河图》与西方的《最后的晚餐》绘画不同来说明描写景物的方法及运用修辞方法对景物描写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建构知识的能力。
3.有效理答
语文课堂上教师评价的语言单调、枯燥,学生得不到需要的沟通,降低了学生参与热情。教师过度表扬现象普遍存在,学生严重缺失成就感,使得学生回答问题后仍然有对知识的饥渴感,这样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有效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有效反馈,它紧随学生的反应,并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在肯定中引导学生解决生成问题,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