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有效备课探讨
2015-03-18广西罗城第二高级中学李善红
广西罗城第二高级中学 李善红
备课是教师为上课所做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不仅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个教师具有良好职业情操的表现,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的转变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推行,我们教师在备课这一环节上更要随之改革,如何更有有效地为上好一堂好课作备,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有效备课。
“有效备课”是从“有效教学”理论中派生出来的观点。按照有效备课的观点,课备得好不好,主要看备课的效益高不高,是不是能促进教师进行的“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过去传统的备课中,我们的备课通常为大量照搬教学参考资料和现成的教案,敷衍了事,教案格式千篇一律,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和创造性,我们关注的是“课”而不是学生,注重的是“传授”而不是互动。在课堂上使得学生学得被动、机械,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即使教师把课备得再周详,再合乎格式化,教案书写得再工整美观,都只能称它为“低效备课”。如果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照搬教参,抄袭现成的教案,那就更要称它为“无效备课”了。我们要讲究有效备课,首先要给教案松绑,少一点形式主义,少一点官僚主义,给备课管理一个宽松的环境。
有效备课主张把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解学生上,构建合理的教学思路。因此,我们要备好课,为有效教学做准备。第一,备课标、备教材。备新课标的过程,也是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过程,因此,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备课标务必找准两个落脚点:一是找准课标确立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现程度,即不管是知识的积累或是技能的培养,都要切实明确并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是“领会”“了解”,还是“熟记”“会用”等;二是找准完成课标要求的教材载体。为整个教学活动找到一个准确的落脚点,确保教学的计划性、系统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载体,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信息来源,吃透教材是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有效备课的前提条件之一。教师只有研究教材体系,明确教学任务,弄清教材的基本结构、指导思想、知识技能、编写意图、内涵外延和深度广度,才能最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重点难点。教材内同类知识中分量较大,处于重要或主要地位的内容就是教学重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消化、不易掌握或操作困难的内容、技巧就被确定为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重点在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是教学内容的知识核心,教学重点因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全局性和规律性强而在教材知识总量中占较大比重,教学重点很容易依据教学内容被确定。教学难点除少数处于教学重点之外,大多数则包含于教学重点之中,在教材总知识量中比重较小。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学难点则往往不易被发现。教师掌握教材特点,教材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备课的结构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第二,备学生。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努力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实现“三讲三不讲”即多讲易错点、多讲易混点、多讲联系点;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仍然不会的不讲。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理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总之,要从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在备课的每个环节上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这样我们的课堂将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到教育的真实,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第三,备实验。化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新课程改革下探究实验取代了过去以来的演示实验,使得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在备课的实验中更富有挑战性,让实验生活化,实际化,学习变得更实在,更有效。这就让我们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更细致,更广泛,让学生更惊喜,更有激情地投入到我们化学的学习中来。第四,备练习。写作业,精选作业,力争做到老师没有做过的题不要给学生做,不要求学生做整本的某种参考书,将“四种题”即错题、超纲题、重复题、难题淘汰出局。第五,备自己,提升自身的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必须了解社会人生和自然万物,掌握社会政治信息,通晓人情世故,丰富社会阅历,否则即使有再多丰富的书本知识,多先进的思想观念,你也难以适应新课程“课程生活化”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化学科教学承载着让学生获得知识,发展奶力,提升情感、品德素养的任务,教学既是师生现实生活的内容,也是为学生未来生活作准备,但教学本身不等于完全的,社会的,现实的生活。教学离开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从备课的层面看,教师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是学生所喜爱和急需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将课本知识和自己的生活阅历有机地结合,必能使课堂充满情趣,更有吸引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得注意自己的形像,精神要饱满,以自己的热情感染着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有活力,更有效!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把新的教学理论实践到课堂中来。备课作为教师上课前的一项重要工作,众多的教师们已经行动,对如何搞好备课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