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如何让农村孩子在课堂上“说”
2015-03-18重庆市綦江区万隆学校罗德敏
重庆市綦江区万隆学校 罗德敏
著名语言学家胡裕树说:“对于人类来说,语言就像空气一样,是最普通的,也是最重要的。”的确如此,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语言来交流思想、协同工作。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把语言表达当作是优秀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语文素养丰富的内涵中就包括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说”则应该是学生听、读、写能力的外化表现。说既是表达的工具又是交流的载体,培养好学生说的能力,不仅可以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内化,也能锻炼思维。课堂上学生能不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是学生学习成效的外化表现之一。然而,据我个人通过上课、听课等方式调查、对比,发现尤其是綦江区边远农村学校的学生课堂上“说”的情况更令人堪忧,如何让这些农村学校孩子在课堂上能“说”,是值得广大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探索的问题。
一、农村孩子在课堂上不“说”的原因
笔者在就近的几所农村学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课堂上不说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不愿动脑筋,觉得问题太难,索性当看客,看其他同学表演;另一方面则是胆怯,不敢说出自己的看法,怕说错了被同学取笑或老师批评;还有一部分同学就是举不举手发言无所谓,知道也不愿意说,觉得没发言的必要,把自己置身于课堂之外。
学生会如此,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受自身素质与生活环境的局限。农村孩子自小就没离开过生活的那个小山村,所见有限,没有阅读课外书,家庭也缺乏阅读环境与气氛。二是受老师素质和教学观念的影响。在一些边远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观念落后。每学年伊始,只希望能分几个年轻老师去,好给山村注入些新鲜血液,可是院校出来的新老师们一听说是边远农村,要么另选条件好的学校,要么干脆该行。所以,这里的师资大多数是 “代转公”,教师基本功相对不扎实,教学观念相对落后。课堂大多就是满堂灌,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了一言堂。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说”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升素质——欲立人先立己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其实,当下的老师应该要有源源活水才能达到教学要求。所以作为老师自己而言,先得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多学习,多提高,多反思,针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探索出适合农村、适合自己的教改之路。如果自己喜欢满堂灌,没有给学生展示的舞台,那就把课堂还给学生;如果自己上课时地方语言太浓,不利于学生学习普通话,那就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总之,教师唯有先具备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才有可能言及其它的教育技巧和艺术,真正做到“学高为师”。
(二)让孩子能“说” ——授人以鱼
要让学生能“说”,即先让他有话可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农村孩子在课堂上语言匮乏的原因是所见所闻有限,不知道说什么。其实,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多读书,使其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这也是一个长期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借鉴,以起到“以读促说”的作用。
其次,随着家电下乡活动的开展,数字电视等传媒已在农村普及。即使身处边远山区,学生也有了了解外部世界的机会,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看看新闻和探索发现等知识类节目,拓展视野,开阔眼界,使学生说的内容也能与时俱进。
(三)让孩子敢“说” ——授人以渔场
从创新教育理论角度看,创建一个无权威束缚、民主自由的环境,才能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这就如同给孩子一个偌大的渔场,能让他安心地、自由地垂钓。平时,老师多关注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让他们喜欢你,愿意亲近你,才愿意和你说真心话。
让学生敢于发言,鼓励表扬也是很重要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发言,要区别对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该有所不同,不能一味地把要求拔得太高,应该让他们都能“够一够,摘桃子”。多给学生“说”的机会,也能让他不再惧怕“说”。无话可说时,甚至可以找一篇文章来“说”,这就使学生的发言面很广,杜绝了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的现象。也可以每天说一说,跟同学、父母说自己这天的收获、烦恼。久而久之,这种“说”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还何怕之有?
(四)让孩子爱“说” ——让其成为渔场主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所以,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交际情境,让学生融入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人畅所欲言。李吉林老师也说:“言语的发展产生于情境,在一定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素材,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喜欢活动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就可以通过活动让学生爱上发言。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让学生学“王婆卖瓜”,介绍家乡的特产、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等,为家乡做宣传,打广告。这样既让说话切合实际,又能激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之情,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地位,主人翁意识。
(五)让孩子“说” 好——授人以渔
在做好前几点的基础上,要让学生能说会道,说得好,还应该注意教师的指导与评价。老师除了对发言内容的适当点拨,还应指导学生的说话技巧,比如,在发言前后的礼貌语言的使用,指出别人的不足用语要委婉,或者运用幽默化解尴尬,引经据典让发言更具说服力……使学生的发言有理、有据、有礼,发言的内容也更完美。
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评一评,督促共同提高,同时也扩大了发言面。这样做,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识与技能领域的发展,还关注了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和谐发展。
引课改之水,润学生之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学生内心的需要,打开思路,放飞个性,进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知无不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样,即使是边远山区的孩子,他们的语言之花也会开得绚烂多姿,我们的农村课堂也会充溢学生的思想,洋溢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