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师生“动”起来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体会点滴

2015-03-18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三中何艳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6期
关键词:稀硫酸蜡烛课外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三中 何艳芳

细读了“新课程改革纲要”,结合自己几年的农村初中化学教学工作,感触甚深。从新课标悟出,本次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基础;二是以改变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三是以着眼全面发展,形成学生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根本。围绕本学科的特点,所形成的化学科的目标应是: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为把该目标落实好,本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积极尝试,总结出养成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几点体会。

一、观念转变,从我做起

要让学生能接受这种课程的模式,首先,老师本身的思想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过去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接受型教育观念,是满足不了学生求知欲望的,为了从直授式的旧观念中转变过来,我努力从以下二方面做起:一是提高自己的化学业务素养。平时积极上网查找阅读相关的课程素材,以弥补自身在工作上的缺漏。如有一次在读刊中我无意发现了这样一个事例:就是讲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本来平时我们上课的话,肯定就是先做实验,后让学生观察,记录下现象就可以,可读刊中的却不同。该老师围绕着学生课堂的性格特征:因为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的现象见多了,不观察就知道它的实验现象,他提出了非常新颖的探究式问题:你知道蜡烛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温度最高?蜡烛中含不含碳?吹灭蜡烛后的白烟能否点燃?看到这里,我为之一惊,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说看似平常,我们为什么就想不到呢?当然,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了。后来,我在课堂上也渗透了这些问题,学生的脑子果然“活”了。这也促使我养成了继续“查找读刊”的良好习惯。二是我自己在课前先积极做好每一次实验,从中发现问题。如在完成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时,以前可能做得不够细致,只把Fe、Al、Cu与稀硫酸进行反应,来完成比较实验,我在教参中发现,可增做浓硫酸与Cu、研碎的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从而来揭示物质的反应与溶液的浓度和物质的形状有关。我就积极地探究。果然,原来Cu是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的,但在浓硫酸中却能反应。原来石灰石在稀硫酸中只反应一会儿即停止,可研碎后却在反应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这些又为我在课堂中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

二、学生实验,“动”中求知

化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如何完成好实验,显得尤为重要。而实验的本质在于要带着探究式问题进行实验,仅仅依靠实验现象的呈现来得出结论,显然是不够的。如在做磷在O2中燃烧的实验,我只作为演示,让学生观察,虽然这也符合上课的要求,但学生的兴趣不浓,几乎与接受式学习没有什么不同。这样,虽做了实验却未起到实验探究的实质性效果,而且,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注重探究的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问题,我及时更改:在后面的Fe、C、Mg在O2中燃烧的实验,课前我安排四人一组,提出探究式问题:如铁丝在O2中燃烧,燃烧的现象怎样?为什么在集气瓶底部要放少量的水?若不放少量水会产生什么后果?从中可知,实验中,热的玻璃仪器放在冷水中会怎样?给了你什么启示?让学生在实验前有一个明确的认知目标,以便让实验更成功地进行。为把探究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在讲《自然界中的水》一节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实验:水能灭火这大家都知道,但“水能点火”你们见过吗?这时我又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在向包有(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剧烈地燃烧起来。同学们个个都发出惊叹:这是怎么回事?这时,有些同学就坐不住了,七嘴八舌地问:“老师,怎么会这样?”“老师,这包里的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了什么物质?”“脱脂棉为什么会剧烈燃烧?”“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看见水能点火,真奇怪”……学生的脑子被激“活”了,课堂走向了高潮。后来,为了解决学生的疑惑:我让学生采用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收集Na2O2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并验证,同时观察反应的过程。最后,学生一致得出结论:原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了O2,并伴随有热量释放。学生们终于恍然大悟,在笑声中结束了这堂课。“动”中求知,学生的兴趣有了,求知欲提高了,科学探究实验的习惯也得到了养成。

三、走出课堂,“动”中体验

本人从事了几年的农村化学教学感觉:学生的素质,教学资源等各方面虽比不了城市,但农村也有自身的教学优势,如化肥、农药的施用,沼气池甲烷的形成及燃烧等这些都为农村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体验资源。记得在一次讲到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时,当时,刚好是秋冬季节,在校门口,稻田里的稻子刚好收割完,我就带领全班学生走出课堂,用食品袋到含有少量水的稻田里收集沼气。我先给学生们做示范:用脚踩在稻田里使气泡冒出,然后,用食品袋赶紧收集。收集过程中,学生们虽弄脏了衣服,但从他们的笑脸中,仍可看出他们内心的快乐。真正让他们在收集中得到了学习过程的体验。当收集好后,让学生带回课堂进一步研究它的性质,从中做到课内外结合。

四、课外延伸,“活动”再现

学生的学习,仅仅依靠课堂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课外继续探究,从中获得新知,进而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环境、卫生、健康等联系非常密切,这就更加要求提高学生运用课堂知识去解决课外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锅内着火怎么办?为什么铁会生锈?应如何防锈?热水瓶里的水垢应如何去除?当液化气漏气应怎么办等,这些问题都可应用课内知识,在课外去尝试解决。我为了具体地落到实处,在检验碳酸盐的实验中,我让学生在家里完成发酵粉与食醋的实验,并将产生的气体进行检验,要求学生利用家里的日常用具,完成实验的反应装置和收集装置。学生之间可相互合作,并写好实验报告。反馈时,有些学生提出若没有食醋,可用其他代替吗?从中获得新知。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究中求知,这是新一轮课改的主旋律,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因此,以上的一些看法和探究,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稀硫酸蜡烛课外
浇不灭的蜡烛
小满课外班
去除稀硫酸中游离氯方法的对比
神奇蜡烛
吹蜡烛许个愿吧等
氯碱工业稀硫酸回用于联二脲的生产
硫酸亚铁水合物在稀硫酸中溶解度的测定及其晶体存在形式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浅谈浓硫酸和稀硫酸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