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信息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
2015-03-18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新村中学尹佳慧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新村中学 尹佳慧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习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上,这是对语文教学目的的全新理解,“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看似是概念的区别,实际上是对语文学习的功能、目的、内涵的重新定位。课程目标还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难度加深,思想内涵丰富,文化积淀深厚,对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更高。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求知欲强。这些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如果没有坚实的功底和广泛的学科知识,仅仅靠授课艺术和技巧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因此,利用课堂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自主学习能力。
一、背景入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语文是中学各学科中最富情感的学科,教师应以饱满的激情来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激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语文学习就变得轻松愉快了。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够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涉及到背景智慧丰富的课文时,教师除了熟悉教材内容外,还要反复了解背景知识,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此来激发学生。
二、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横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三、联系原著,拓展外延,激发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汲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而他们在课外汲取的知识却是无限的,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学习的外延。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以课堂为依托,适当拓展学生学习的外延,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读书的习惯,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
四、关注社会,丰富课堂内容
在教师的整个施教过程中,只有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创造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感受到知识在时代发展中的理性之光,才能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明天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然而,阅读如果走不出课堂,教师的教学势必会走向呆板和教条,大量的重复性解说和剖析,会使许多教师丧失教学智慧,学生如果未经历底蕴丰厚的文化撞击和鲜活的源头活水的洗礼,也会丧失学习语文的快感和激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此,语文教学要打破过去课文一统课堂的局面,要以课文为手段,以课文以外的一切可涉猎到的知识为目的,例如利用课文中的一个细节讲到古今中外、美学、哲学、教育、人生,甚至是经济社会和国际交流等内容;还要将大量有价值的充满生命力的文本引入课堂,使之成为学生阅读实践的沃土。
五、创设情景,引发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赞科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要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自己要会思考、有创新意识,要充分地了解社会的进步状况和发展趋势,更要注意结合当前的现状,提出一些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成长。如此,教师首先应是一个“人”,而且是帮助别人成为一个“人”的人,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最为基础的一块应该是人生哲学。教师应该对人、人性、人生有较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这样,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才是底气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并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的任务关键在于引导并促成这两个转化。因此,备课时,教师要阅读大量书籍,查阅大量的资料,广阔搜集有关信息,此外,还要通过自身的真切感受,进行筛选、加工、处理,在课堂上,教师要随时给学生释疑、答疑,同时还要注意指导思考的方向,提示解决的门径。这时,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学生探究疑难的积极引导者与促进者。所以,要做一个会思考的语文教师,让语文教学因教师的思考而充满诗意与灵性。
六、进行审美创造,培养审美情趣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感知美、理解美、发现美的目的在于创造美,审美创造是指主体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能力。语文教师应该从审美角度来整合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人文性,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审美特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教师的知识面比教学大纲宽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真正能力、艺术家和诗人。”现在的学生与教师共处于一个同步开放的信息环境中,这不能不说是对那些不思进取、一劳永逸的教师们的一个严峻挑战。在语文教学中,钻进去需要力量,飞起来需要激情,教师唯有厚积薄发,预先具备了较深的内功,预先蕴含了真诚的感动,才能调动这种力量,唤起这股激情,古人所谓:“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只有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学有所有获,学有所思,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无穷的生命活力,在不断生成的教学资源的运用当中,师生双方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交融的创造活动中而乐此不疲,因而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与生命活力,语文学习将变得轻松而愉快,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也一定能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