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对比教学”之妙处

2015-03-18广东省清远市禾云镇第一初级中学胡淳迫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6期
关键词:人境终南采菊

广东省清远市禾云镇第一初级中学 胡淳迫

生活中的人、事往往需要通过对比才能辨识其真实面目。同样,课堂教学的内容也需要比较、对照才能明异同、辨真伪。其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课文或知识点可以拿来比较,从而让师生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更到位,进而获得更深、更新的感悟。下面是几组八年级语文文言文对比教学的例子。

第一,《醉翁亭记》中的欧阳修与《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到底谁快乐?

《醉翁亭记》这篇优美的山水游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后所作,文章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此文以“乐”为主线,将“山水乐”“四时乐”“宴饮乐”“太守乐”串连于一体,“乐”的气氛可谓散布全文。由此观之,欧阳公因为子民生活得快乐而感到无比的自豪与开心。其实不然,当时作者仕途失意,内心充满了难以派遣的郁闷之情,我想这种“乐”应该只是作者暂时用于慰藉自己受伤的心灵罢了,要不文章里怎会有与“乐”如影相随的“醉”呢?而《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乐”与欧阳公的“乐”全然不同,张岱的“乐”可以说是“乐”的真谛,那是发自心底的真“乐”。此文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全文虽然“乐”字从未提及,但“乐”却浸润于字里行间。

第二,满腔热血,壮志难酬——《诉衷情》(陆游)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对比品味。

初中语文(语文版)课本编排了陆游的《诉衷情》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时不妨将这两首词进行对比,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两人的思想和词风。

南宋词坛,最足以钦佩者当首推陆游与辛弃疾。作为南宋时期的爱国志士他们两人都有着力图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却又有着满腔无处挥戈、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作为当时的文人他们又有着相似的生活背景和艺术风格。对比阅读陆游的《诉衷情》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先看陆游的《诉衷情》《诉衷情》上片开头“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再现了往日豪情壮志、驰骋沙场雄姿。“万里”赴边关,“匹马”戍城池在空间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大有“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匈奴血”的豪迈气概,宛如铜鼓钟罄之音,慷慨激昂。“梦断”一转,当年守边抗敌的日子恍如旧梦已然成为历史,形成了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转向悲凉。

再来看两词的下片,《诉衷情》下片进一步抒写理想破灭,情感由悲凉化为沉郁。“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句一唱三叹:“靖康耻、犹未雪”的悲愤、“一事无成鬓先霜”的酸楚、“情到伤处泪自流”的悲凉令人不不堪回首。一个“空”字道尽了作者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宣泄了对当时“紫醉金迷、西湖歌舞”的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给此词画上了一个无奈的结局。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系于国难,身却僵卧“沧洲”。仿佛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被折断了羽翼摔落到地上痛苦呻吟,最后只能奋笔疾书“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聊以自我慰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下片开头“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继续渲染众将士抗敌杀胡的激烈场面,接着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两句抒发了作者希望退敌报国、功成名就的远大理想,读来尽显意气昂扬、雄姿英发之气。而文末却笔锋陡转,情感急剧而下,“可怜白发生!”犹如一把大锤重重地砸下,一座矗立苍穹的大厦颓然倒塌。凌云壮志尽成空,一切皆徒然!慷慨中透出无限的悲凉,令人顿生秋意。

第三,对读《终南别业》、《饮酒》(结庐在人境),解读两诗“禅”意。

陶渊明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正如许多大师所说是“形同神异”,但他们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和《终南别业》则有”神”似之处。

我们先看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居闹市,却不受尘俗的烦扰。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后句“心远地自偏”作了回应:只要思想上远离了官场的污浊,自然就宁静淡泊。这几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 “心远”一词则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近乎空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显得是那样地怡然自得,物我两忘。 从“悠然”二字可见诗人所为所见并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是偶见,突出了偶然性,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二句是对全诗作总结。 “真意”即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忘言”于静谧的瞬间使人觉得一切仿佛不是在尘世,而是来自天界的神韵。在陶渊明眼里,人间世事、人生得失都是自然宿命,他把生命中的痛苦和磨难妙解于心、归化乌有。

再看王维的《终南别业》,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起笔点出诗人不喜尘俗,而信奉“佛”“道”。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几句中“独往”“空自知”“一行、一到、一坐、一看”使诗人那种“无我之境”的空灵尽显无遗。正如俞陛有评曰:“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后两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重点在“偶然”二字,突出一切皆非刻意所为,处处都是自然巧合,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凡脱俗的风采。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拿来比较的内容很多,如果教师能找准契机,将课文或知识点多些进行对比品评,相信学生会学得更投入,悟得更透彻。

猜你喜欢

人境终南采菊
胡新科
“人境”合一 构建“七彩水韵”校园文化
陕西 终南一脉可消暑
菊与星
浅析刘继明长篇小说《人境》的艺术特点及价值
结庐在人境
偶感
终南望余雪
谢赫
何不采菊东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