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抒情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指导
2015-03-18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中学刘定成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中学 刘定成
记叙抒情类课文包括记叙文与散文,是以记叙、描写、抒情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为主要内容的一类文章,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这一文章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式,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阅读记叙抒情类课文的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一、整体把握
从阅读的思维过程来看,阅读文章的认知过程包括“整体—局部—整体”三个步骤,这是一个由粗浅到细致,再由细致到完善的认知过程。首先,要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就是整体感知,即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接下来,对文章的结构、情节、人物、语言、手法等,进行局部认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最后又回到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上来。局部认知使读者对文章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时归纳、概括、与评价出文章的深沉含义、作者的情感态度。人物的性格和各种关系、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进入整体驾驭文章的状态。这就是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要想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以下方法可做参考。
(一)揣摩文章标题
第一,记叙文标题可能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第二,记叙文标题有时按示线索。
(二)理清文章的思路
分析文章的结构,可帮助理清思路。先划分层次、段落,再概括层意、段意。归纳出作者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由部分到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内容。
(三)首尾结合
众所周知,形容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词语有“开门见山”“开宗明义”“首尾呼应”“结尾点题”等。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非常重要,开头总领全文,铺垫下文;结尾总结全文,照应前文。留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
(四)抓住关键词句
总领句、总结句、照应句、抒情议论句、反复出现句等。找到文章的关键性语句在于找出“画外音”,挖掘深刻含蓄的思想感情。文章的开头结尾多使用总领句、总结句。
二、品析语言
赏析语句能力的高低最能体现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它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语感,有积累起来的相关的语文知识。语感是一种迅速领悟语言的能力,在语言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语感是低层次的,是不可靠的。书面语言的形成是真正高层次的语感力,它的形成离不开有意识的训练,也离不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培养。所谓语感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受能力。而相关的语文知识更需要教师的传授。有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去品析语言。
(一)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
“含义”是指耐人寻味的深刻内涵,是话外音,是潜台词。
品析词义时,先理解该词本意,然后理解这个词在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有时也要联系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析句子时首先应抓住关键词,并关注修辞手法,还要结合上下文,同时也要联系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上:线索、铺垫、伏笔照应、过渡、设悬、总领、总结。
内容上:塑造形象、突出主题、升华中心、表达作者感情。
表达效果上:生动(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夸张、反复、引用、谐音、双关……巧用动词、形容词)、准确、严密。
(三)品析文章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有:朴实、优美、诙谐、含蓄、形象生动、准确严谨、富有哲理、犀利深沉等。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初中生读完一篇文章,未必能够很快地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的中心,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去寻找表达中心的语句或段落,并能够指导学生归纳出把握中心的方法。如以下几个例子。
1.《珍珠鸟》冯骥才(七年级下册)
师提问:全文写“我”与珍珠鸟的故事,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明确:“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原句直接抒情,表达了文章的中心。
2.《社戏》鲁迅(七年级下册)
师提问:文章结尾写道:“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看到那夜的戏很平常,甚至没意思,那夜的豆也是平常的罗汉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生交流,明确:那夜的戏和豆包含了作者对天真浪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有对那群淳朴善良的农家少年的怀念,因而作者觉得它很美好。师提示,其实这就是全文的中心所在,最后一句也是点题的关键语。通过思考关键语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从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七年级下册)
师提问: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明确: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灵。
4.《最后一课》都德(七年级下册)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1870-1871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师提问: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通过描写人们的外貌、举动、心理等,想要表现怎样的主题?
学生交流、讨论:作者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自叙,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挚爱。
综上所述,可以让学生自主归纳出概括中心思想的一般方法: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即中心句;抓住文章开头或结尾段中提示中心的点题句、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简练地表述出来;通过分析结构来归纳,即把文章各部分大意连贯起来,进行综合概括;从时代背景入手,找出特定的社会内容包含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