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开放课堂教学的特征与意义

2015-03-18陈迪夫湖南农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开放性理念教学模式

陈迪夫(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简论开放课堂教学的特征与意义

陈迪夫
(湖南农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开放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具有师生关系的民主性、教学时空的广延性、课堂结构不完整性、教学过程的合作性等特征。改革课堂教学“教室惟一、教材为主、教师主体”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使课堂走向社会、内容走向开放、学生主动探索,实现“传授—接受”教学模式向“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学生个性发展。

开放理念;课堂教学;开放课堂意义;开放课堂特征

学校作为一个系统,为了获得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然受制于环境的制约,需要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物质、能量、 信息的交换和传递。因此,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这里的开放不仅指学校与外系统的开放,也指学校内部各组成要素间的开放。了解开放和开放理念的概念,认识其教学管理意义和特点,有助于把握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一 开放与开放理念

(一)何谓开放

开放,既有展开之意,又有解除封锁、限制等义。管理学意义上的开放,即信息沟通与交流,主要包括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有学者认为“开放”即系统处于开放状态,是系统与环境存在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唯一途径;[1]也有学者认为师生只有在不断的交换对知识的理解、各自的思想感情、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生成新的看法和理解,才有了知识的传播与生成,才使课堂教学中富含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具有了生态性,也就是“开放”性。[2]

将“开放”之词应用于教育教学,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20世纪60-70年代流行于美国。美国的教育受其教育家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在“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理论影响下,开放课堂教学得到普遍推崇。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在生活中成长。这种教育思想着眼于学生人格发展,强调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认为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和活动中培养能力。显然,这种教育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按照国外的一般认识,开放课堂往往指课堂结构不一定严谨,讨论的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解释或简单的答案。于是,有人就把开放课堂的问题归结为无条理、不完整、不连贯、模棱两可的观点,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多种资源与探究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非常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地位的主体性、学习方法的探究性,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给学生答案为学生自主探究答案,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和努力探索,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并从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求知的乐趣。

一般地,学校从来就是开放的,然而不同的时空内开放的程度是大相径庭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基本是封闭的,关门办学、闭门造车,学校孤悬于社会大系统之外,主要依托于教育行政部门获取教育资源,学校与社会联系甚少。同时,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往往也是相互封闭的,信息沟通不畅。这是学校教育教学难以创新,学校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之一。现代的教学模式,在改革开放后大背景指引下,学校教育教学已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教育环境了,学校系统内外方方面面存在着依存和共生关系,这决定了学校对社会、学校内部之间的全面、全方位的开放,表现为沟通渠道是畅通的,信息传递是快捷的。

基于开放和开放教育的意义,开放课堂可以理解为一种突出学生主体、创设学习环境、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学空间、主动探索学习的教育方式。旨在充分重视人性,尊重个性,给予学生更多自由,让他们在变化的空间和丰富资源的学习情境中自主探索寻求知识。从教学内容看,意味着中小学教学的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中小学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学生的生活;从教学过程看,中小学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中小学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学生的自由发展。

(二)开放理念

时下,“理念”之词出现的频率相当高,正确理解理念的内涵是解决课题问题的前提。顾名思义,“理”指理性或理论,“念”指观念、信念或目标。整合起来意思就是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富于创新的观念和应追求实现的目标。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不少学者认为,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理想和信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和指针,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

开放理念是指学校作为一个系统,为了获得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然受制于环境的制约,需要与社会各方面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和传递。运用在教学管理方面,“开放理念”是一种包容性、民主性、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教育。学校教育不应是自我封闭的系统,必须用开放的大视野加以思考、谋划和推进。只有开放的学校教育,才能实现“处处是教育之所,时时是教育之机,人人是学习之人”的教育理想。[3]

所谓的开放理念,可以理解为开放的理念,也就是说具有开放的观念和理想追求。比如,开放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表现为开放的教学观念、开放的教学课程、开放的教学时空、开放的教学方式、开放的教学评价等;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途径,取消和突破各种对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实施个性化、个别化教学。在开放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目标紧扣“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因材施教;课堂教学环境,既有“时空、设施”的物质环境,更有“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人际环境,还有以“校风、班风、教风、学风”所表现出的文化环境等;教学内容凸显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学生可以自主选修课程;教学方式倡导教师协同教学与个别化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教育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基本原则。

开放理念下的课堂不是教师单方面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互动和交流的场所;不仅是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平台;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平台,更是探究知识和展现智慧的福地。

二 开放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师生关系的民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处于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与互动中,思维才容易被激活,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传统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典型特征是灌输,有的学者曾经这样描述灌输:[4]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制定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惟命是从;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学习内容;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是纯粹的客体。显然,灌输教学方式是一种封闭的教学方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忽视学生的作用,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典型的控制与服从的关系。在调研过程中,常常发现一些老师在课堂上,旁征博引,雄辩滔滔,但学生的学习热情总是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的教学活动变成了独角戏。这样的课堂,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参与率,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灌输式”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现代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氛围应当是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才有利于学生思想的解放和思维的开放;教师坚持摈弃“师道尊严”,师生在学业上的指导关系、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在情感上的朋友关系、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方式是从灌输到引导;工作方式是从孤立到合作;师生关系是从控制到对话;教师角色是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促进者;从课程执行者到课程研究者和课程开发者。[5]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就是以满足以上任务要求为立足点。“我的课堂我做主”,做主的是学生,教师是学生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服务员”,教师的一切措施和方案围绕学生而展开,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氛围是温情、友情、亲情的聚集体。其课堂是一个教师教的过程也是自己学习的过程,只不过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教师在整个课堂上与学生同学习、同研究、同时享受知识带来的欢乐,又让学生享受到老师的尊重、爱心,使他们真正体验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老师这个“不一样的同学”就会走进学生的心中,与学生同呼吸、同思维,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进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教师才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学生也才会看到真实教师。开放课堂教学的体验,无论是对每一个教师,还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知识和情感的享受。

(二)教学时空的广延性

首先,课外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开放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利用学校教学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途径和时空上的不足,而且在开放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运用学校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校外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拓展,是开放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校外教育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向社会开放、向教学内容开放、向教材开放和向时空开放。[6]第一,校外教学将课堂搬向校外教育机构和社会,突破了学校课堂空间的束缚,而且通过学校教育教学的社会化,以真实的社会生活为教学内容,这种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感受社会,可以提高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促进学生学习生活化、教育社会化。第二,校外教学活动的教育内容应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学校教育需要和学生兴趣,灵活选择教育内容,这样可以贴近青少年时代特点、使学生贴近社会生活。第三,校外教学活动应向教材开放,校外教育的教材不局限于书本,一个场景就是活的教材;校外教育不局限于体系,一个案例就是典型教材。

因此,开放课堂教学,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延伸,使课堂教学具有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三)课堂结构不完整性

我国课堂教学长期沿袭凯洛夫的“五步教学法”,即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被大面积推广,并被人们视为经典的教学模式。之所以长期以来作为一堂课的五个主要环节,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应当说,作为教师,一堂课的“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五个环节人人皆知,也常被人们用来作为一堂课的评课的标准,缺了一个环节就被为过程不完整,就不能被评为优质课。

其实,开放的课堂不必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因为,开放课堂信息来源渠道广,应变因素随时出现。特别是人文学科往往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是开放的,它可以有多种解释和理解,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那就行了。[7]人文学科具有开放的特点,理科解题的方法也是没有统一方法的,一题多解、或者多题一解的归纳,同样具有开放性特点。在开放性答案和开放性思路视野下,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结构是很困难的。如果教师过分追求一堂课的完整,就可能阻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反而影响了一堂课的效果。在某种情况下,一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求得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求得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合作学习成为开放性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合作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合作的方式。

开放性课堂教学提倡合作学习,是因为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在一堂课里存有大量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共同掌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境,只有通过课堂上的讨论,才能消除学生的疑惑。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问题设计者、目标指引者、探讨参与者的角色;而学生则是以小组合作活动为主,小组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同时,合作学习强调的合作探究不要流于形式,要教会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开放性课堂注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生合作学习,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遴选学习小组的组织者,教给他们组织小组学习的方法与技能,保证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习,保证每一个组员都有参与学习;教师还可以运用评比的手段,应用激励机制,调动小组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合作学习不再流于形式,合作学习是有效的,课堂的实效性也就提高了。

总之,开放性课堂的特点,其本质上重在开放性。开放性课堂要求教师无限制地发挥聪明才智,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驾驭课堂能力,要求教师坚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实践和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开放性课堂也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的,随堂应变,其实质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倡以学论教。固然,实施开放性课堂教学是有难度的,难就难在它对教师要很高,做到放而不乱,收放自如;难就难在学生及其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学生和家长的支持,开放性课堂教学就将引发顾客的不支持甚至发难;难就难在社会是否形成正确舆论和提供载体。

三 开放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现实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的言谈举止,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深层次看行为却时时面临理念的支配,或者说理念将伴随着我们的行为。课堂教学行为也是如此,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理念对行为的影响往往是潜在的或不自觉的。开放理念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就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室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提出来的。开放课堂教学始终把学生看作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学习主体,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开放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放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按照“教师主讲——学生倾听——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的步骤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处在一种“接受—运用”的地位,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开放性课堂教学则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问题“引诱”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开放课堂教学。通过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质疑、实践训练,改变传统对知识的吸收或模仿的教学模式;通过拓展课堂教学空间,达到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在应用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记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我国古代学者朱熹也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它能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开放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前提下,通过多题一解掌握解决问题的钥匙,通过聚合思维的形式推演出理想答案,体现教学的严谨性;另一方面,教学中常常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打破权威和常规、大胆猜想和质疑、寻求变异和协同,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协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以开放课堂教学为前提。

(二)开放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8]也就是说,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有思想情感的、活生生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生活在不同环境下,受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的影响,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其知识和能力水平都不一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多样性是因为有了个性的特殊性,而青少年时期又是个性特殊性形成的关键期,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关键期的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搭建舞台。许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普遍认为,开放的课堂教学为学生个性的充分表现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生的个性也因此会变得光彩夺目。

[1]高凤第,沈利民.构建开放、有序、动态的学校教师管理模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744.

[2]徐红梅.走向开放的课堂——生态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 2005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C].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

[3]王燕萍.开放性课堂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03-04.

[4]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26.

[5]石鸥,刘丽群.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165-166.

[6]周红波,陈牛则.中小学校外教育功能及其实施策略思考[J].教育学文摘,2012,(6):135.

[7]田波谰.考试反映出的公共文化[J].读者,2012,(16):15.

[8]苏霍姆林斯基(周蕖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21.

(责任编校:张京华)

G521

A

1673-2219(2015)11-0122-03

2015—05—01

陈迪夫(1969—),男,湖南宁乡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开放性理念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寻求开放性道路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