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2015-03-18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6
罗 珍(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模式
罗 珍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面对异军突起的“慕课”,思政教师必须借鉴其优势破解当下思政教学之瓶颈,构建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本位,具有开放性、互动性、智能性之特点,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操作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慕课;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
目前在校大学生与网络相伴而生,对网络具有高度的“亲和力”。网上学习、“淘课”已成为他们学习的一部分。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大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如果学生不能按照我们所教的方式学的话,就让我们以他们学习的方式来教。”[1]因此,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智力特点进行教学改革, 创新思路,开展在线开放模式研究,已成为思政教学改革的热点。本文吸收慕课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并从其内涵特点、模型构建、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构建的背景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齐划一的教学步骤。当下,几乎所有高校的思政教学实行大班授课制。教师面对上百学生,按照相同的课程标准、教学资源,以同样的教学方式、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进行课程讲授,因材施教成为一句空话,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2.相对滞后的教学反馈。在传统思政教学中,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这种教学反馈的劣势是相当明显的,教师无法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措施。教学反馈的相对滞后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多数沉默的互动现实。为了加强思政课堂中的互动,不少教师做出了诸多探索和不懈努力,如在课堂中进行辩论、演讲、小组展示等。但受时空限制,教师不可能发动所有学生,活跃的永远是那几个“活跃分子”,沉默的是大多数。
(二)慕课的兴起
慕课是在在线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事物,是一种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开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慕课自产生之后,发展迅速,“其发展迅猛之势,正触动中国传统教育的根基”[2]。面对慕课来袭,高校思政教师应该以理性、开放的态度,创新的勇气,借鉴慕课优势,探索思政教学模式。
1.慕课为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提供了逻辑之思。目前,慕课蕴含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模式与教师基于慕课所设计的翻转课堂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核心都注重学生的“学”,在师生关系方面注重“主导-主体”双主教学结构的建立。因此,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应该注重双主体教学结构的构建,调动教与学的能动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慕课为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之基。慕课之所以能够实现教育的个性、自主性、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这种吸引力、影响力主要得益于慕课的三项技术优势:微课程、小测验和实时解答。”[3]这三项技术优势的应用,有助于学生“驻足”观看网络课程资源,有助于及时进行教学反馈,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以慕课教学价值取向为指导,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展创新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
二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在实践中,结合慕课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实现多元融合等特点,摸索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所谓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和思政网络教学资源,强化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互动性、智能性、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统一的教学新模式。
(一)目标指向
“思政理论课教学活动既不是单独的教师教授活动,也不是纯粹的学生学习活动,而是由教师教的活动与其所引起的学生学的活动有机构成的一种特殊的实践——认识复合活动。”[4]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些概念原理结论,而应是一种理论思维,是观察当代世界、中国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5]。这一目标的实现,靠简单的说教、“满堂灌”等枯燥僵化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实现。而在本教学模式中,思政教师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辨析能力,从而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综合素质本位的目标转变。
(二)本质核心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等多元显性和隐性互动进行思想的碰撞,使社会所要求的思想、道德、科学理论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科学的理论思维,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它所追求的逻辑起点是学教并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成课堂的成功转型。它追求的内在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对真理的共同探寻。它所追求的外在形式是通过教育信息技术与思政教学的整合,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教与学。由此可以看出,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的本质核心是在互联网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支持下,通过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三)典型特点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教学结构的双主体性。在本教学模式中,师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和引导者。而学生,不仅是“观众”,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探究者。第二,教学管理的智能化。所谓教学管理的智能化是指在教学中,思政教师依靠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智能化,从而提供更协调、更高效的教学服务。第三,教学互动的多元性。20 世纪巴西著名批判教育的学者保罗·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6]在本教学模式中,既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显性互动,又进行学生与资源之间等隐性互动,从而促进学生思想的转变。第四,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课前,思政教师把教学内容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随时查阅。并且思政教师不断根据社会“热点”,学生思想“困点”,进行教学设计,编辑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探讨,体现了教学内容生成性、开放性的特点。
三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理论依据
任何教学模式的构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本模式主要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其基本观点:第一,在知识方面,认为“知识是情境化、个体化的产物”。[7]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具体项目情境的设计,从而实现认知的“同化”和“顺化”。第二,在学习方面,学生学习是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因素进行主动意义建构的过程。第三,在师生关系方面,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
因此,在本模式的建构中,要特别注意:一是激发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二是重视情境在学生认知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三是重视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
2.多元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指出,“所谓智力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8]。每一个人都具有聪明的潜质,“而这种潜能能否被激活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9]。故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生为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兴趣等进行教学设计,并创设各种情境,以发展学生优势智能、提升弱势智能、激发潜在智能,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3.反思性教学理论。反思最早是由杜威提出的,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持续的和周密的思考。”[10]随后,反思引入教学中,并形成了反思性教学的新教学潮流。在国内,对反思性教学比较有权威的解释是熊川武教授,他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11]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教师需不断思考、不断创造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反思性教学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12],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不断反思现有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总结经验,改善教学方法、手段、师生互动等,最终提高思政教学效果,实现思政课程目标。
(二)基本模型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具体考虑以下问题:首先,要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方便思政教师把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资源实时上传,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生管之间的多维互动。思政教师能够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引导更好地自主学习。再次,思政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的起点是思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收集、整理、设计教学资源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然后在管理人员的帮助下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开放运行,完成网络教学过程。最后,根据网络教学平台的智能系统记载的数据,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集中讨论,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融合。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实现思政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的运行
(一)操作程序
此模式如何进行操作,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环节来进行说明。
1.课前。课前思政教师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并把教学资源按照模块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另一方面,思政教师还要借助这一网络教学平台的通讯功能,与学生就教学资源、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为课中提高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做好准备。不仅思政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准备,学生也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学生在思政教师的要求下,提前浏览资源,参与网络教学平台的交流探讨,为课中讨论、展示做好准备。
2.课中。课中环节主要是指基于线上学习的课堂教学。在这个环节,思政教师根据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在课堂中集中呈现。思政教师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法、讨论法、项目教学法等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辩论等,在碰撞中实现思想观念的接受。
3.课后。在课后,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测试功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内容。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主题讨论,在研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反思中逐步建构自己的信仰体系,完成对所学内容的深层次掌握。
(二)实现条件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育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因此,双主体开放式智能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可以从这三方面着手。第一,教育者方面:实行这种教学方式,对思政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师不仅仅要掌握扎实的思政理论知识,同时还必须能娴熟地使用信息化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设计,上传到网络平台,保证学生的学习。第二,受教育者方面:学生要能够在网络中真正进行自主学习,需要具备自我计划、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总结的能力。另外,还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具备高效地获取、选择、辨识、运用、创新信息的能力。第三,教育媒介方面:本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媒介就是网络。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这一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评估功能,便于师生检测学习效果;这一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交互功能,便于师生交流探讨;这一网络教学平台具有监测功能,便于教师进行教学管理。
(三)教学效果
我校思政课教师积极运用世界大学城空间这一网络平台,实施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参与率增强。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是开放的,师生间可以进行角色的互换,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就某一问题进行现场展示,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进一步促使学生到教室听课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也相对以前稳步增加。
2.师生之间沟通增多,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在传统思政教学中,师生间除了上课见面外,课余联系比较少,而在本教学模式中,师生运用网络多种通讯途径,使师生联系更为方便快捷。甚至出现了这边刚下课,那边学生就留言、评论、探讨课内未尽的热点话题,互动十分热烈。这大大改善了以前师生联系较少的状况,和谐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3.促进教师深入学习,进行转型升级。在本教学模式中,思政教师是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学生获取资源的导航者、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建构认知的“助产士”。为了能担任这多重角色,思政教师需提高自己的修为、素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用于互联网教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变得更加自信和渊博,成功转型。由原来的单纯依靠传统教学手段的教书匠转型为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专业人才。
[1]毛景焕.从多元智力理论看教学的公平性和学生发展的平等性问题[J].山东教育科研,2001,(11).
[2]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
[3]李梁.慕课视域下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M].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4]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21.
[5]刘美珣.一路走来亲历清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三十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5.
[6]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2003, (6).
[8]加德纳.智力的结构[M].兰金仁,译.上海: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24.
[9]Joe·kincheloe.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多元智力[M].霍力岩,李敏谊,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3.
[10]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
[1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杨行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反思性教学法的探讨[J].集美大学学报,2012,(4).
(责任编校:周欣)
G641
A
1673-2219(2015)11-0088-03
2015—06—21
湖南省教育规划课题“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JK014BDY008)。
罗珍(1980—),女,湖南湘乡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