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食同源类药膳茶的文献研究

2015-03-18吴玉冰张水寒谢梦洲谭电波鞠邦青黄惠勇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0208湖南省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0208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长沙40006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品饮药茶药食

吴玉冰,张水寒,谢梦洲,谭电波,向 茗,鞠邦青,黄惠勇*(.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0208;2.湖南省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0208;3.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 长沙 40006)

药食同源类药膳茶的文献研究

吴玉冰1,2,张水寒2,3,谢梦洲1,2,谭电波2,3,向 茗1,2,鞠邦青1,黄惠勇1,2*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省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208;3.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6)

通过查阅和收集药食同源、药膳及茶类相关古代文献及现代文献,对药食同源类药膳茶进行综合文献梳理研究,围绕“茶”的保健功能拓展与品饮方式沿革,多维度界定药食同源类药膳茶的概念内涵及外延,以期药膳学、制药工程等多学科融合交叉进而设计和推出相关药膳茶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药食同源;药膳茶;代茶饮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对于饮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用一种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来解决人们日常的保健养生问题,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梳理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界定药食同源药膳茶的概念,对其保健功能进行探索,并进一步从结合“茶”的品饮为研究角度出发,从多维度来完善这一概念。

1 药食同源类药膳茶的定义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1]之说,表明医药与饮食两者同源一脉。人类从起源开始为了生存繁衍和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饮食,摄取足够能量来维持身体代谢的需要。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地选择出能长期食用并具备一定药物疗效的物品,并通过饮食途径,使某些疾病得到医治,病情得以缓解甚至痊愈,从而逐渐形成了“药食同源”类膳食。

药膳是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日常食物为主要原料,配合能够食用的药物为搭配辅料,经过烹饪加工工艺制成的一种具备食养及食疗作用的膳食。其精华在于充分体现出“寓医于食”[2],既将药物作为食物使用,又将食物赋以药用价值;既具有食品的常规营养价值,又可凸显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等特殊功效[3]。因此,药膳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食用者既能得到美食享受,与此同时,又能使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以治疗,从而使人获得多重效益,彰显其特殊价值。

茶饮作为中国开创的一种饮料,流行于世界各地,从其发展经历来看可以分成以药为茶、以茶入药、以茶代药[4]3个阶段。狭义而言就是指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以茶叶为原料的“六大茶类”[5],而从广义而言,则只要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一种品饮方式,不论是“代茶饮”、“茶剂”、“药茶”、“别样茶”[6]等等,均能称其为“茶”。所以从古至今,药膳茶已经脱离原料茶叶的束缚,运用中医学的配伍规律和现代营养学的科学指导,合理运用药食同源类物品的单品或者搭配成方,使其不论从形式角度上生产出具体产品,还是品饮方式[7]的文化上均播撒到世界各地。

综上所述,药食同源类药膳茶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以药食同源类物品及茶叶为原料,通过传统(或现代)工艺制作而成的符合饮茶习俗的单品或者复方产品,并具备一定养生保健和治疗功效的膳饮。其符合中华传统美学品饮方式又具备广泛养生保健及医疗效能的药膳茶,不仅将中华传统的养生保健和药膳食疗融入一体,而且面对海内外市场均极具市场开发潜力[2]。

2 “茶”的保健功能拓展

从饮茶历史的起源来看,原始社会至奴隶社会时期,茶叶以其独特的功效与味道,逐渐在众多植物中显露出优势,最终被确定为一种可长期饮服的饮料。上古《神农本草经》[8]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并称“荼为饮有益思、少堕、轻身、明目”的功效。通过文献研究查明,神农所谈之“荼”即为今日大众所饮之茶叶,神农氏由此被认定为茶叶的发现者,并被后世尊为茶祖[2]。这也说明人类早已认识到“茶”这种神奇的树叶具备多种药用价值。随着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道教逐渐兴盛,茶作为一种本土固有的天然中药材被道教文化所接纳吸收,最终成为道家修仙成道的外服仙药之一。西晋道士王浮在其著述的 《神异记》[9]一书中谈到:“虞洪遇丹丘子获大茗”及 “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的故事,五代齐梁时期陶弘景所编著的《杂录》[10]中曰:“苦荼轻身换骨,昔日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与之相互应证,至此茶叶被称为“万药之药”,其功效也被逐步神化,而且这种对于“茶”的认知逐渐固化到我们的文明当中,也使得后来其他原料所制成的饮品也能称其为“茶”。

至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11]中说到“茶为百病之药”。苏敬等人共同撰写《新修本草》中明确了茶的本草学定位,将其列入木部中品,其味甘、苦,性微寒、无毒,其功效为下气,祛痰、祛热、消渴,令人少睡,消宿食,利小便,治瘘疮等。后世医家均秉承其本草学定位,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茶的药用功效。陆羽对茶的认识则不同于医家论述,他从生活的角度来集合前人有关茶叶的文献,编撰出《茶经》[12]一书,此书承前启后,丰富了人们对于茶的认识,使得茶叶成为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最终确立了茶在整个中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斐汶在《茶述》一书中[13]谈到茶的品行,称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种以茶喻人的手法,表明了当时文人墨客对茶的喜爱。更有甚者如卢仝,其所作“七碗茶”诗,称茶能“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不仅描述了茶的功效,更将其上升到精神感悟层面。至此对于茶的养生意义作出积极肯定,同时也扩大了茶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至宋代茶业进入高速发展状态,茶叶的使用方法和运用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茶也由单一的茶叶逐渐过渡到复方茶剂,如《太平圣惠方》[14]即列有茶叶配伍而成的茶疗方剂共计8首。其中的槐芽茶方、上萝叶茶方、皂荚芽茶方、石楠芽茶等方剂已不再专注于茶叶一单一药材的本草药效,而是将重点转向茶业制作工艺、服饮方法和社会认知在养生及临床中的运用,这使得药膳茶在发展上逐渐脱离了单一茶叶的束缚,从而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至明清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5]中对茶叶进行了系统性总结,指出“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在其后续附方中载有含茶方剂16首,不含茶的“代茶饮”[16]20余首,都详加考证,明确了治疗功效。随着以饮茶方式作为主体的膳饮日渐增多,至此茶饮的功能已经远远大于茶叶所提供的保健范畴,人们更愿意用这种简单而又生活化的方式进行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3 “茶”的品饮方式的沿革

茶的品饮方式有很多种,随着中国历史变迁和朝代更迭,形成了若干种具备各自朝代气息和时代特征的品饮方式,这些方式均具备各自独特的美学元素和审美意义。从先祖咀嚼吞服[16]到捣烂煎煮[17]一直延续对茶饮品的原始方式。直至唐代,茶事活动出现后,对于茶的品饮出现了发展高潮。以陆羽为代表的专职茶事活动的社会活动家——“茶人”出现,并且在社会中逐渐获得较高的地位,初始饮茶方式与中药煎煮如出一辙,也是现代日式抹茶的原型。至宋代,由于中华文明的大力发展,对于茶的饮服审美也到达了一个历史高峰,不仅宋徽宗亲笔撰写《大观茶论》[18],对茶事活动进行指导,更是在整个上层社会中弥散开来,演变成一股奢靡之风。这时的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茶叶”,而是添加了一定辅料的“药茶”或“香茶”[19],甚至将茶中的“茶叶”省去而成“代茶饮”。在《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就首次提出了“川芎茶调散”,[20]并逐渐明确用茶水代替煎药用水的“茶剂”。至明代,掌权朱氏节俭亲民,其皇子朱权著《茶经》[11]一书,将在贵族享用的茶事活动普及进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其冲泡方法改进为温水冲兑,省去了繁琐的茶事表演环节,使其在民间流行起来。至清代,由于皇室习俗,一般不饮用单纯茶叶冲泡而成的茶水,而是提倡“以药带茶”的药茶方剂[21]。在这之后不久,不但大量行之有效的养生茶疗方剂问世,而且在临床中,医家也将注意力集中在制作工艺改进及品饮方式探索上来。如,茶疗剂型由最开始的汤剂、丸剂,逐渐发展为汤剂、丸剂、散剂、冲剂、代茶饮等多种方式并用;饮服方法也发展至饮服、调服、和服、顿服、噙服、含漱、滴入、调敷、贴敷等内服方法和擦、涂、熏等多种外用方法。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22]也大量记载了许多茶疗方剂,可见当时茶疗方剂的发展盛况空前。在这种背景下,以茶叶为主体的茶饮逐渐被淡化,而蜕变成一种综合性治疗手段[23]。至现代,不管含茶叶还是不含茶叶,能够形成品饮的形式和精神世界的满足,均可视作药膳茶。由此可知,药膳茶的定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拓展,不论是否含有茶叶这一植物元素,不论是否符合茶道品饮的方式方法,药膳茶的保健养生及治疗效能均是在不断的拓展和升华[24]。

4 开发前景探析

当今社会中,主流的药膳茶饮大致可分为养生保健类和疾病治疗类[25]。就其品种功能而言,主要是以减肥、降脂、降压、健身、健美、解酒、益寿延年等养生保健作用为主的冲泡剂。其组成多以食用药物与茶叶并用,且常以茶叶为基质,属于典型的茶剂范畴[26-27]。这种养生保健茶剂对其药物选择和适应范围都受到较大的限制,很少能凸显出治疗效能,而市场上用于疾病治疗类的药茶寥寥无几,这种发展态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生活品质提升的需求。那么药食同源类药膳茶若能在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体系和内在思路下,并且根据大众对于茶剂使用方便、便于携带又能有效治疗疾病的心理预期。我们不妨针对这个目前空白的医疗市场,积极构架药食同源药膳茶的传统中医理论体系并结合现代制药工艺和生物工程技术,对传统药茶方剂进行重新包装定义,古法新用,从而开创出药食同源类药膳茶的标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相关健康产品,这样就能明确探析出一条药膳茶的研发工程之路。

[1]肖 伟.茶文化中的奇葩——虫茶[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1):76-79.

[2]龚 佳,韩 坤.中国药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2014,(8):19-20.

[3]林乾良.茶叶药用之研究[J].中国茶叶,1998,(1):14.

[4]崔 璀,范振远.中国药茶的起源、现代应用及发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1,(2):148-149.

[5]庄晚芳.中国名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78.

[6]肖 伟.非洲别样茶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1):92-95.

[7]翟 烨,王靖博,窦海伟,等.古代药食同源方剂用药特点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2):185-187.

[8]李春雨.袋泡茶保健品铅、砷浸出率和人群摄入量研究[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24(23):3 472-3 475.

[9]李 昉.太平御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2.

[10]吴梦玮.中医体质学和药茶调理[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4,42 (11):85-87.

[11]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12]陆 羽.茶经[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56.

[13]童启庆.习茶[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84.

[14]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96.

[15]袁 叶.代茶饮在老年病中的运用[J].中医临床杂志,2015,27 (8):1 109-1 112.

[16]肖 伟.茶文化的起源及“咀饮”概念的提出[J].中国现代中药,2011,13(9):45-46.

[17]徐睿瑶,李俊德.日本茶道与中医学的关系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5):728-729.

[18]姜青青.数典[M].上海: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54.

[19]阮浩耕.纪茗[M].上海: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158.

[20]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21]林艺端.我国保健型速溶类茶的研究进展[J].贵州茶叶,2012,40 (2):3-6.

[22]郭孟良.中国茶史[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368.

[23]范 敬.浅议清宫中药代茶饮[J].中医研究,2009,22(6):2.

[24]刘岩洲.药茶刍议[J].甘肃中医,1997,10(4):38.

[25]谢 楠.我国药茶的研究使用现状[J].中药材,2000,1(4):52-55.

[26]邓 沂,吴玲燕.饮药膳基本理论探讨[J].药膳食疗研究,1996,3 (30):45-47.

[27]葛云鹏,肖作为,罗 堃.速溶药茶颗粒提取液干燥方法及成型工艺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5(5):27-30.

(本文编辑 贺慧娥)

Literatures Research on Medicine Food Homology Class Medicated Tea

WU Yubing1,2,ZHANG Shuihan2,3,XIE Mengzhou1,2,TAN Dianbo2,3,XIANG Min1,2,JU Bangqing1,HUANG Huiyong1,2*
(1.Hunan Un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2.Huna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Drug and Food Homology Functional Food,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3.Hunan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006,China)

The medicine food homology,medicinal food and tea were comprehensivly study by consulting and collecting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s.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medicine and food diet tea concept were defined around the “tea”health care function expansion and tasting way evolution and by using multidisciplinary combined with multi dimension, which provide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design and launch related medicated tea products.

drug and food homology;medicated tea;take as tea

R212

A

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5.12.008

2015-11-25

湖南省教育厅创新平台基金项目(12k083);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国家重点学科开放基金项目(2014-27)。

吴玉冰,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药膳研究。

*黄惠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tony27000@aliyun.com。

猜你喜欢

品饮药茶药食
山西恩予:打造药食同源新业态
河南药茶
茶与咖啡的品饮及制作技术比较
王双亮:做强药茶巧致富
秋犯燥邪 药食同疗
药食两用说食姜
药茶的应用与选择
习茶,有捷径吗?
蔡荣章:茶叶二重奏
药食两用 清心润肺话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