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英译版的文化翻译策略
2015-03-18颜源
颜 源
(金陵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1169)
《狼图腾》这部小说于2004年4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发行。该小说以中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讲述草原游牧民族与狼之间的感人故事。它深切关注现实生态,叙述了狼性、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以及民族文化冲突等主题。该书一经出版,就在国内引起轰动,创下了300余万册的销售纪录,连续6年名列文学图书畅销榜前十名,并于2007年获得了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不仅如此,该书还成功地走向了世界。截至2008年,该书的版权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语种,已经出版的有英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等26种语言文字的版本。其中,其英文版权是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于2005年以10万美元的预付款,10%的版税买下的,这创下了我国图书输出的史上之最。企鹅出版公司对英文版《狼图腾》的信心,根本原因是在于其内容——全人类的生态危机、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中的“狼性”意义、人与动物如何相处、如何解决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等都是全世界在关注的话题,这样的题材非常适合海外读者。[1]77另一重要原因是对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先生的无可替代的高超译文的信任。[1]91好的译文离不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选择的翻译策略,下面笔者将分析《狼图腾》英译本中的文化翻译策略以及制约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的主要因素,希望对中国其它优秀文学作品“走出去”具有借鉴价值。
一、文化翻译策略
翻译学界讨论翻译策略可以追溯至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于1813年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题为《论翻译的方法》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指出翻译可以有两种不同途径:一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2]正是在此基础上,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一对命题。韦努蒂通过考察17世纪以来译成英语的作品指出,“通顺的翻译”策略一直在西方历史上占主导地位,其主要原因是西方要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对异己的文学作品进行思想上的操控,形成我族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它对原文语言文化的歪曲和篡改是不可避免的。[3]韦努蒂将这种“通顺的翻译”称为归化(Domestication)的翻译策略。他认为这种翻译策略掩盖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将主流文化的当代价值观强加给原作。由于归化式翻译追求的文体效果是译文读起来不像译文,从而“让读者在文化他者中获得认同本土文化的自恋体验”。[4]为了阻止英美国家通过翻译对外国文本进行的文化侵吞,韦努蒂提出了异化(Foreignization)的翻译策略。他认为这种策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5]它可以不受目标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不流畅、不透明的言语风格,刻意保留源语的文化色彩,给译文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
与韦努蒂这一观点相反的代表人物是尤金·奈达(Eugene Nida),即他提倡归化式的翻译策略。他认为“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6]这种关于翻译的概念不强调读者为了理解源语信息一定得接受源语文化的模式。[7]
我们可以看到,主张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化派和主张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有着各自的理由。前者认为,从翻译目的看,翻译应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译文应让读者了解异国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从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看,读者阅读外来作品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了解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并且有能力理解这些特异之处。后者却认为,把源语文化体系及语言规范强加给目的语是不现实的,甚至使译文不具有可读性;译者不应对读者的理解能力提出过高的要求,而要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读者就能更好地理解译文。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归化、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并非是相斥的,而应是互补的。译者在翻译一部文学作品时,对于其中的文化因素应综合考虑翻译目的、读者的审美期待与接受能力、译文的可读性三个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二、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
(一)翻译目的
笔者认为,译者葛浩文翻译《狼图腾》是想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包括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政治、历史、生态文化、蒙古人对狼的图腾崇拜、中国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等。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译者将很大一部分文化因素采用异化的策略翻译了出来。
(二)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
笔者认为,阅读《狼图腾》英译版的读者大多都是想多了解中国文化的,所以译者在一些情况下将源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移植到译语中可以给读者带来阅读享受、满足他们的审美期待。但与此同时,译者也应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不考虑读者接受能力的过度异化会给读者带来较大的阅读难度,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动力,不利于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在这样的情况下,译者就需采用归化策略。
(三)译文的可读性
译文的可读性是指译文的通顺可读。“可读性强的译品对译文读者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译品的交际价值可以得到迅速、广泛、充分地实现。反之,如果译品的可读性差,译文读者的兴趣和动力受到影响,程度甚者还会导致放弃阅读,译品的交际价值受到抑制或得不到实现。”[8]过度的异化会导致译文的可读性差,会使文本过于生硬和陌生化,使译文读者缺乏读完译作的动力或者读完之后不知所云,进而影响到译作的传播。所以在一些语境下,译者只能采用归化策略,使译作读起来流畅、自然、地道。
三、《狼图腾》英译版的文化翻译策略
基于以上对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主要因素的分析,我们来看《狼图腾》英译版中译者在一些具体的语境下如何选择翻译策略的。首先,我们来看对于一些文化因素译者使用异化策略的例子。
(一)异化
例1:“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9]220”
A dragon sires a dragon,aphoenix breeds a phoenix,but a rat’s baby knows how to dig a hole[10]335.
源语中这句话是中国的一句谚语,意思是儿女的性格、行为、习惯等与其父母是相似的。英语中也有表示类似意义的谚语,即“Like father,like son”。然而,译者并没有使用这句具有译语文化色彩的语句翻译原文中的句子,而是吸纳了源语的表达方式,将这一具有汉语表达特色的中国谚语介绍给了读者,满足了译语读者了解汉语文化的心理,同时这种表达方式的意义读者理解起来并不难,译文的通顺和流畅性也没有受到影响。因此从翻译目的,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以及译文的可读性看,这里采用异化的策略是合适的。
例2:道尔基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猎手,他能来,掏到狼崽就多了几分把握[9]98。
He was a cautious hunter,one who never loosed his hawk until he saw a rabbit,and his presence greatly enhanced the chance of getting the cubs[10]157.
源语中的一句谚语“不见兔子不撒鹰”被照搬至译语中,在有上文语境“a cautious hunter”的前提下,译语读者可以较为准确地将其理解为“只有出现明确的目标,才会采取切实的行动”这一意义,同时了解了这一中国谚语并获得了阅读享受。
例3:汉人有几十种骂狗的话:狼心狗肺,……,狗坐轿子不识抬举,狗嘴里吐不出象牙,……[9]123。
We have dozens of curses based on dogs:‘rapacious as a wolf and savage as a dog’;‘A dog in a sedan chair does not appreciate kindness’;‘You can’t get ivory from a dog’s mouth’;……[10]196.
狗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在西方文学中对狗的描写基本上都是正面的。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 皆 有 得 意 之 时);“He worked like a dog.”(他工作得很卖力),等等。而狗在中国自古就是看护家园的,中国人对狗没有那么好的评价,与狗有关联的词语大都带有贬义,如以上这个例句所提到的一样。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时因为有了这一语境“汉人有几十种骂狗的话”,所以译者直接照搬原文中的语言形式,既忠实原文又使译文读者了解中国人对狗这种动物的认识与评价。
例4:视觉嗅觉极其灵敏的黄羊群,被这杀鸡训猴式的手段吓得拼命往山梁上跑[9]19。
The gazelles,with their keen sight and smell,were so terrified by this strategy-- -killing the chickens to frighten the monkeys---they broke for the mountain[10]28.
译语中保留了源语中“杀鸡驯猴”这一表达方式。通过上文中提到的狼群扑到了几只大羊,咬断了它们的咽喉,读者不难理解这一中国成语“杀鸡训猴”指的是杀死几个,震慑其余的意义。
例5:老人连灌三大口,乐得连回三声:米尼乎,米尼乎,米尼赛乎。(我的孩子,我的孩子,我的好孩子。)[9]53
The old man took three drinks from his flask and responded,“Minihu,minihu,minisaihu”(My child,my child,my good child).[10]19
原文中出现了蒙语的表达方式,作者借此语境将一语言文化介绍给读者,让他们感觉更能贴近蒙古文化,使阅读有了一种新的乐趣,而且后面的解释(My child,my child,my good child)也让他们了解了原语的意义。
由于此部小说发生的历史背景是在中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中国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此小说中出现了很多关于这段历史文化的词汇,对于这些词汇译者在文中主要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在译者序(Translator’s Note)或文末词汇注释表(Glossary)中加以了解释。采用这种方法既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当时特定历史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也在不影响译文可读性的前提下使读者了解了这些表达方式的意义。现笔者将一部分这些表达方式及其译文和解释罗列出来:
例6:据场部干部说,在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北方几大军区的部队,用军车和机枪到草原猎杀过无数黄羊,以供军区机关肉食。[9]12
A cadre at brigade headquarters had said that during the three difficult yearsin the 1960s,soldiers from northern military regions had come in vehicles and mowed down vast numbers of gazelles with machine guns to supply food to their troops.[10]16
文外解释:Three Difficult Years:Three years between 1959and 1962,following the so-called“Great Leap Forward”(1958),during which upwards of twenty million people died of starvation.(出处:文末词汇注释表)例7:这里天高皇帝远,红卫兵“破四旧”的狂潮还没有破到老人壁毯地毯上来。[9]14
In this remote area,where “heaven is high and the emperor far away,”the Red Guards fervent desire to destroy the Four Olds----old ideas,culture,customs and habits--- -had not yet claimed Bilgee’s tapestries or rug.[10]20
文外解释:Four Olds:old ideas,old culture,old customs and old habits.“Destroy the four olds”was a campaign,launched in 1966,during which the Red Guards terrorized the countryside.(出处:文末词汇注释表)例8:陈阵的那个蒙古包,四个知青都是北京某高中的同班同学,其中有三个是“黑帮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的子弟。[9]14
The four students in Chen’s yurt had been classmates at a Beijing high school;three of them were sons of“black-gang capitalist roaders”or“reactionary academic authorities.”[10]20
文外解释:Capitalist-Roaders:Party officials who implemented pragmatic 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countryside in response to the disastrous Great Leap Forward.The president,Liu Shaoqi was labeled the“Number one capitalist-roader in the party.”The term became the catchword for witch hunt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出处:文末词汇注释表)
例9:我怕狼把羊赶跑,工分就没有啦。[9]10
I was scared the wolf would drive the sheep out of the pen.I’d lose all my work points.[10]12
文外解释:Work Points:Computations of labor rewards in the countryside.(出处:文末词汇注释表)
例10:人家是贫下中农,而他却是上山下乡来接受再教育的“狗仔子”[9]231。
Ershun,after all,was a peasant,while he was one of the“Mongrel bastards”sent“up to the mountains and down to the countryside”for reeducation[10]350.
文外解释:In 1969,ayoung Chinese intellectual from Beijing answered Chairman Mao’s call for city dwellers to go “up to the mountains and down to the countryside,……(出处:译者序)
从这段译者的序言读者能够理解“上山下乡”是当时在毛主席的号召下,中国的城市居民去农村进行再教育和改造的一种运动。
在这篇译作中对于很多其它的文化因素译者都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如“前怕狼,后怕虎”(be afraid of the wolf in front and the tiger behind),“鼠目寸光”(look at the world through the beady eyes of a mouse),“癞蛤蟆想吃天鹅肉”(ugly toads love to eat swans),“螳臂当车”(mantis trying to stop a wagon),“虎口拔牙”(as hard as pulling a tiger’s teeth),等等。我们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葛浩文在译《狼图腾》时一个主要翻译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因此在不妨碍读者接受及不影响译文可读性的情况下,他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及语言特点。
(二)归化
原文中有一些文化因素,译文读者理解起来会有较大的难度,若照搬至译语中,译者就需要用颇多的语言去解释,且它们的表层文化意义对于理解其所在语句的意义并不是十分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采用归化手段,舍其表层意义,将其隐含或比喻意义译出。如:
例11:对草原狼了解得越透,就越不会大意失荆州[9]284。
The more one understood the wolves,the less vulnerable one was to disaster[10]414.
源语中出现了成语“大意失荆州”,其指的是三国时期关羽因为大意而导致荆州三郡失陷,现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或造成损失。译者考虑到了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也为了避免影响译文的可读性,省略了这一较为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根据上下文语境将其比喻意义翻译了出来,使译文做到了准确、流畅、自然。
例12:咱们现在真是四面楚歌啊[9]222。
We’re getting hammered from all sides[10]339.
源语中出现了来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个中国古代成语“四面楚歌”。原文短短一个句子,若译文将这个故事详细地介绍给译文读者,就会有偏离主题,舍本逐末的感觉了。所以译者仅将其比喻意义“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译了出来。
例13:陈阵真不敢相信狗里面也有武松和武大郎这样体格悬殊的亲兄弟[9]165。
Chen found it hard to believe that two dogs from the same litter could be so different[10]259.
原文中出现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一对亲兄弟武大郎和武松。原文作者用这两个人物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巴勒和它的亲兄弟虽是一个狗妈生出来的,个头却差了不少。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译文的可读性,译者并没有将这一个故事呈现给读者,省略了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描述,直接将其隐含意义译了出来。
例14:陈阵也开始担心,用狼所擅长的夜战,偷袭战和围歼战,来对付那群听觉嗅觉远高于人的狼,是否有些班门弄斧[9]113?
Chen began to worry that launching a surprise attack and an encirclement array against the wolves,with their superior sense of smell,and at night---their favorite time to fight-- -was like an apprentice showing off before his master[10]180.
原文中成语“班门弄斧”指的是在著名的木匠鲁班门前舞弄斧头,它用来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译者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省略了这个成语的表层含义,并没有给出有关鲁班的信息,而是将其比喻意义翻译了出来。
例15:高建中说:狼咬了人,你还想放了它,你真比东郭还东郭,没那么便宜的事[9]273!
“You are talking about setting free a wolf that’s already bitten someone?How dense can you be?It won’t work,not now.[10]404”
原文中“比东郭还东郭”中的人物“东郭”出自中国的一则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中,这位书生因为同情狼而险遭厄运。现在人们常常用“东郭先生”来比喻不辨是非而滥用同情心的人。这里译者考虑到读者对这一人物并不了解,也为了避免影响译文的可读性,遂将其比喻意义翻译了出来。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得出,译者葛浩文的翻译目的和《狼图腾》英译版的读者的审美期待决定了该部译作的翻译策略是以异化为主;而有时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译文的可读性决定了归化作为辅助手段。这也正说明了随着中英两种文化接触的日益频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策略将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也可以为今后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1]陈燕主编.中国图书“走出去”成功案例选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2]Schleiermacher,A.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A].In R.Schulte &J.Biguenet(eds.),Theories of 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C].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42.
[2]辛红娟主编.文化翻译读本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3.
[2]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5:15.
[2]Venuti,L.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tivity,Ideology[C].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2:13.
[2]Nida,E.A.& 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E.J.Leiden:Brill,1969:12.
[2]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E.J.Leiden:Brill,1964:159.
[2]陈忠华,杨春苑.译文的可读性障碍及其排除 [J].中国翻译,2002(3):45.
[2]姜戎.狼图腾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
[10]Howard Goldblatt.Wolf Totem [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