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联盟视角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
2015-03-18静丽贤
张 雪,静丽贤,孙 晖,陈 岩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063009)
高等教育合作是高等教育统筹、均衡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特征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共同提高。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是推进人才开发、优化配置人才、激发区域活力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有高等教育区域化、协调发展和资源配置的规律以及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本论等。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有迫切的现实依据,从2005年《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到2012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此外,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差异性需要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予以支撑,需要京津冀区域统筹规划,各高校重点发展优势学科,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和集聚效应。
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合作是高等教育统筹、均衡与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自高等教育产生以来就有了合作,其特征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科交叉,共同提高”。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区域化、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等要素,有研究者把高等教育规律、教育经济学和人力资本论作为高等教育区域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有研究者把非均衡发展理论和配第-克拉克定理作为高等教育资源与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不论运用何种理论来研究高等教育区域合作,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播”的目标。一般来说,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资源配置不匀衡是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因,而不同区域非均衡化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外在动因,这是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为其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高等教育成为了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二)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现实依据
1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政策基础
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具有良好的政策基础,成为高度教育区域合作的重要保障。2005年,《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提出,要实现区域内人才资源共享、人才优势互补、人才政策互认、人才政策互惠,共同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2009年,“京津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开始建设,为区域高等教育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201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正式颁布,标志着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分,京津冀区域被列为优先发展区域。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高校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共建平台,促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加快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克服单个高校自我发展、单打独斗的资源约束,探索新形势下大学合力建设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新路径。
2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经济基础
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一个地区或者城市经济的发展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产业为主导产业作为引擎,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地区或城市经济的发展。京津冀三地在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北京的第三产业占80%,人才主要集聚在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人才集聚程度较高,且近两年增长速度较快。天津、河北第二产业占比基本相同,第三产业占比也相当接近,优势产业人才主要分布在制造行业。河北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是河北省经济结构的特点。京津冀在产业结构的错位布局,高等教育应依据产业区位优势,面向优势产业和行业培养特色人才。
北京与天津、河北在人才需求结构上具有显著差异,北京的人才需求结构立足高端,与其知识及技术密集型的、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相适应。天津、河北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物流、金融等领域的人才需求相同,两地在经济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双股道上展开激烈竞争。京津冀在人才需求类型及层次的错位规划,应依据产业结构错位布局对人才的需求,培养不同类型与层次的人才。
京津冀的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是不相同的,不同的主导产业和不同的产业结构需要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予以支撑。鉴于此,京津冀需要统筹规划,高校重点发展优势学科,形成区域整体优势和集聚效应。北京应发挥“985”和“211”院校的优势,立足高端着力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供给人力资源。天津既有“985”和“211”院校的优势,又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既要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高层次人才,也要适当培养高技能人才。河北为原材料重化基地,承接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研发转化及加工,河北高校应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区产业及经济服务。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及难点
(一)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
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主要包括同城的合作共同体和同城或跨城的高校校际合作,在本研究中,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主要是跨城的校际合作,合作的主要以教学合作、学生交流、学分互认、科研合作、研究生培养、教师、学生互派互访、信息资源共享为主。
目前,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已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京津冀高校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行访问和单科进修,加强了区域高校间的教学科研合作,促进了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京津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基地,选派研究生利用暑期到企业、基层组织进行挂职锻炼,并承担科研课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智力服务。此外,京津冀高校共同建设优质网络视频课程,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开设图书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加强了信息交流。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的难点
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进展,但仍有些问题亟待解决。北京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北京有2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11所其他十个部委所属高校,天津、河北两地分别有3所和4所部属本科高校。高等教育合作除了京津冀三地政府主体外,还包括部委主管部门。由于办学主体较多,各方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为了自身的利益诉求产生合作冲突,在缺乏有效的激励与协调机制情况下,如何避免因分歧太大而无法合作是各方必须引以重视的问题。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上,依次呈递减趋势,河北省对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表现得最为主动积极,而北京、天津相比而言不够积极,在合作的积极性上呈现“一边倒”趋势。北京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大北京”的心态,因此,各方平等、互利的原则开展合作、必须要有合理的合作机制予以保障。
三、国外大学联盟对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的启示
(一)大学联盟的涵义和作用
联盟来源于管理学,是指企业之间进行长期的合作,它超越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未达到合并的程度,可以说,联盟介于合作与合并之间。大学作为从事知识创造、传授、存续、延绵的类似组织,其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同样地会产生各种联盟方式。从高等教育的发展看,大学联盟是高等教育合作的一种发展趋势,如美国的常春藤联盟、五校联盟,英国的罗素大学集团,欧洲的科技型大学联盟,澳大利亚的八校联盟等。通过不同高校间的合作,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各自办学经费紧张的压力,在形成整体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高校之间的错位发展,增强异质竞争,从而提升高校综合实力,最终加速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其在国家和国际的竞争力。
(二)波士华与京津冀可比性
美国常春藤联盟中的波士华区域与我国京津冀区域有着相近的产业区位和教育优势,波士华与京津冀同为历史悠久,人口稠密的工业地区,目前正快速向现代产业升级换代,已达到较高水平,且同为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和知名高校云集地。波士华地区大学生数占全美1/5以上,美国顶尖级高校的常春藤盟校在波士华区域内云集了6所,占全部常春藤名校的75%。京津冀大学生总数占全国近1/10,“985”工程高校全国39所,其中京津冀区域内云集了10所,占全国25.6%。因此,波士华和京津冀高等学校合作联盟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三)波士华联盟对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启示
1突出各自特色,发展重点学科
波士华不仅云集了美国一流高校,而且特色鲜明。哈佛大学的文、史、医、商享誉全球,宾夕法尼亚大学以商科著名,有“勇于创新、敢于开拓”的美称,普林斯顿大学则有“美国政治家摇篮”的美誉。相比之下,京津冀地区的国内一流高校为争一流而多采取“大而全”的趋同办学模式,特色优势发挥不足,专业设置重复率高造成人才浪费,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创新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借鉴波士华高校的经验,京津冀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优势,打造一批重点院系、重点科目,突出名校的文化底蕴,重点建设与本地区经济相关联的各种专业。通过与区域内高校建立伙伴关系,扩大师生学习交流机会、共享教学资源,更好地为区域政治、文化、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2突出沿海特色,助力区域经济
波士华经济之所以有今天的繁荣发展,与重视临港工业的开发不无关系,而早期一批专门传授工业知识、培养工业人才的大学起了关键作用。比较而言,京津冀区域拥有多个港口城市,但沿海经济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京津冀应在高校中重点建设一批与临港装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商贸物流业、近海旅游业、石油化工、海洋化工与电力能源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根据人才满足需要的程度设置博硕士研究型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和专科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3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人才
波士华不仅拥有世界闻名的常春藤一流名校,其社区学院、短期大学也很有名。职业教育主要在社区学院和短期大学里进行,办学机制非常灵活,学制一般为2至3年,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发展为目的。多采取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形式,企业参与到学校教学中的程度非常高,毕业后学生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
相比之下,京津冀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还不够紧密。职业教育中还普遍存在着教育形式单一、不灵活,职业性不突出,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与企业联合办学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还不多。为此,京津冀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利用的实训资源,更加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
四、探索京津冀高等教育联盟发展
(一)京津冀高校联盟要明确目标
实践证明,大学集群具有正溢出效应。高校联盟正是现代大学集群的表现,大学联盟能够促进资源共享,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节约开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联盟高校层面来看:一是要看清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向和高等教育发展形式,合作与共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高校联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二是要明确本校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在区域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是“985”、“211”工程院校,还是普通高校。要清楚本校的定位和目标,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还是为地方、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大学要立足自身,再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寻找和谐相融、互惠互利的联盟伙伴。三是要认识高校结盟对学校发展产生的作用和本校对于联盟的作用。一个高校即使再优秀,也超不过多所高校联盟的合力,大学联盟能够促进区域高校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发挥集群效应。联盟中的各个高校要明确各自的分工任务,在合作中突出重点特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京津冀高校联盟要平等互惠
高校联盟不是合并,应以平等为原则,即参与战略联盟的大学之间不受其层次、类型、办学水平、地理位置、规模等因素的影响,都应该是平等的。高校联盟应以互惠为原则,相互满足每个大学自身发展的利益诉求。参与战略联盟的大学可以在不违背联盟规定的情况下参与到多个不同的战略联盟。高校联盟形成后要平衡内部的利益分配问题,明确界定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建立动态发展的资源共享运行机制与相关制度。从地区发展的全局来看,高校联盟不仅要有利于联盟主体,有利于地区高等教育,还要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京津冀高校联盟要创新形式
高校联盟应突破地区、层次、类型的限制,加强与不同高校之间的结盟。建立合作既可以是就某一方面的合作,也可以是全方位、多方面的合作。既可以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也可以是在教学资源、学科、专业、教学、师资、课程等多方面的合作。既可以通过官方形式进行合作,也可以是民间的交流。既可以是相同类型、层次高校联合,也可是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联合。
高校联盟应充分利用信息和科学技术手段。突破传统实地课堂授课模式,充分利用各高校已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多样化的高校网络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学生选课学习、查阅资料,实现图书等各种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实时互动授课,有利于学生跨越时空接受教育,真正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四)京津冀高校联盟要加强自律
高校联盟意味着协调各自力量,寻找共同规则,并按照共同遵守的约定行事。合作是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相异之处,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实现错位发展,形成异质竞争。因此,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进行保障。规章制度由各联盟成员协商讨论决定,用来保证战略联盟的正常运作、约束和规范各盟校的行为,规章制度一经制定,各联盟成员必须遵守。
(五)京津冀高校联盟要营造氛围
国家、地方政府要努力为高校联盟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办学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办学自主权难于发挥,从而阻碍了高校之间的合作。因此,政府和主管部门必须下放权力,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高校联盟的建立营造宽松的制度环境。同时,高校自身要寻找机遇,创造与其他高校结盟的条件。高校作为办学主体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努力加强自身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等建设的同时,敢于打破高校之间的壁垒,积极探寻与其他高校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途径,主动的参与合作、深度合作、务实合作、紧密合作。
[1]李汉邦,等.论京津冀高等教育区域合作[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2,(6):13.
[2]张阳.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问题研究及其发展简述[J].高教管理,2002,3.
[3]刘赞英,等.加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4-15.
[4]邓洪梅.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合作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0):18.
[5]于洪良.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体系[J].理论学习,2012,(8):24-28.
[6]易金生.做强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5):16.
[7]桂昭明.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思考[J].第一资源,2011,(3):1-19.
[8]王彦力.京津冀与美国波士华高等教育比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3):23-25.
[9]郭建耀.美欧高校联盟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2,(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