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研究综述

2015-03-18阚明刚

关键词:中国梦内涵梦想

摘 要:“中国梦”研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始萌芽、破土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研究高潮阶段。从期刊文献可以看出,各阶段随着时代发展表现出相应的研究特点。整体上,“中国梦”内涵不断丰富,而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态势,特别在近两年研究呈爆发态势。研究也表明,“中国梦”研究在与外国梦文化对比、外国人对“中国梦”的认同、对少年和儿童“中国梦”的培养、“中国梦”在社会各个层面上的关系与构建这些方面有待加深。

文章编号:2095-2708(2015)03-0005-06

收稿日期:2014-11-03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对比研究”(编号:2014031006);河北联合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学术界对“中国梦”的研究呈如火如荼之势。热潮的触发点是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换届完成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自此,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从学校到工厂,无不在讨论“中国梦”。

学术界对“中国梦”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学术角度看,对“中国梦”的研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历了大致从萌芽到高峰的四个阶段,而对其涵义的理解也逐步从“个人梦想”到“梦文化”到“群体之梦”最后到“民族国家之梦”。本文针对大量期刊文献进行分析,从历时角度对“中国梦”的研究进行梳理,并从共时角度对其涵义变化予以阐述,以揭示其发展轨迹,最后总结出尚需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梦”研究四个阶段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科学研究也掀开了崭新一页,中国人民又开始了新的梦想。从那时起到现在改革开放大致经历了探索、推进、深化到目前的新阶段,对“中国梦”的研究也可以大致按这四个阶段划分予以研究。

(一)初始萌芽(1970—1990)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学术研究事业蓬勃发展。对“中国梦”也逐渐有人关注。从学术期刊网上的文献来看,所能看到的具有固定意义的“中国梦”较早的组合说法,是夏刚 [1]写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无主题变奏:中国梦寻——对1985年中篇小说的散点透视”。作者对1985年的文学作品进行梳理,从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风格、写作效果等等方面进行了评价,认为该年的文学作品中国气派纷呈,是在“寻找失落的世界”,是“我们永恒的中国梦”。在这篇文章之后,1987年黄佐临撰写了“《中国梦》——导演的话”。该年黄佐临执导了孙惠柱夫妇在海外编写的八场写意话剧《中国梦》,受到了热烈好评,同年11月份发表了上面的文章。他指出,“目前西方世界颇向往东方,孔孟之道居首位,老庄次之。为什么呢?家庭瓦解是美国严重社会问题之一,有些人想运用‘忠孝节义’去解脱这个危机。”在该作品中,“中国梦”概念出现,但没有更多的完整阐述表达。另外出现较早的,是1988年黎瑞刚 [2]的“千里马、奴才与中国梦”。该文从思维层面,对比美国和日本的发展,提出中国必须摆脱奴性和依附感,才能找回失去已久的中国梦。从以上的文献不难看出,“中国梦”从一开始,就具有中国文化色彩和风格。

1989年春,荷兰长笛演奏家兼作曲家柯利斯·亨兹(Chris Hinze)邀请中国古琴演奏家成公亮录制了一组古琴和长笛重奏的乐曲。他们使用了即兴演奏的创作方法。这种方法在古琴的历中上是难得的尝试和实践,也是传统文化根基很深、古代风格较强的中国古琴音乐与西方音乐大胆而有意义的直接结合。1990年夏,柯利斯·亨兹把这些录音重新整理、剪辑,力图把该些音乐体现出他想像中的中国。而后将专辑命名为“中国梦”,交由荷兰的基斯通(Keystone)录音制作公司出版。

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外国人实现“中国梦”的文章。1987年赵洁 [3]的“蓝眼睛里的中国梦”讲了当代一位法国姑娘嫁给一位中国出国的小伙子、并来中国实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学习汉语语言、研究中国农村的梦想。这使得“中国梦”初步具有了“外国人对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向往,并实现亲身体验的梦想”之意。

我们将这个阶段作为“中国梦”的萌芽阶段,主要是因为这个阶段是对“中国梦”的研究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而研究的内容,则主要是文艺上具有中国特色文化传统的作品,以便区别于西方特色的东西。这也是改革开放初期所带来的思想解放以及世界对中国传统文艺向往所形成的“中国梦”。

(二)破土成长(1991—2000)

进入新阶段,较多的研究文章涌现,学界对“中国梦”的研究进一步展开。

首先就是敏感的文学领域。1991年方克强 [4]在“从出国梦到中国梦——评长篇纪实小说《我的财富在澳洲》”首次将“梦”明确解释为“广义的梦,亦即与现实相对立的某种理想的蓝图,某种愿望的达成”。同年鲁朗对傅正谷的书《外国名家谈梦汇释》做出了介评,认为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对西方名家谈梦与梦文艺的理论加以汇辑和评释的专书,资料丰富,评释简明,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同时,王毅 [5]1993年文章“中国梦文化与明清梦幻小曲”刊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该作品分析了中国梦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线索以及明清梦幻小曲在同时代小曲中所占比例很高的原因,归纳了明清梦幻小曲在中国梦幻文学上的独特之处。此后,受傅正谷影响的中国梦文化研究热潮持续发酵。韩进廉 [6]文认为,《红楼梦》是梦文化的形象写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1995年蒋振华 [7]的“《庄子》梦寓言──中国梦文学的开山鼻祖”和1997年胡继琼 [8]的“《三国演义》与中国梦文化”两篇文章也从中国文学作品角度对中国梦文化予以研究。随后几年,探讨中国梦文化的文章减少。

与中国梦文化研究热潮并行的,是外国人或企业实现“中国梦”的文章,如符家钦的“海伦·斯诺的中国梦”,易昌泰“皮尔·卡丹的中国梦”,钮海燕的“一个美国人的中国梦”,李华英的“康恰连柯的中国梦”,郑亚楠的“索尔兹伯里的三十年中国梦”等等。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对中国发展事业的支持,和利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完成在中国淘金发展、开发市场、开拓事业的梦想。不管哪种梦想,他们的“中国梦”都得到了中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这个时期也孕育了“中国梦”在国家民族层面的内涵。比如1994年苍穹、冷观 [9]从巫山寻金老农的事情出发,随后探讨了中国人追寻的美国梦,最后落在追寻中国梦上。穿插的主线则是市场经济的机会均等发展。这是我们在学术期刊上首次看到将“中国梦”和“美国梦”同列,也是首次将国内民众追求富裕梦想加入到“中国梦”内涵之中。陶文清 [10]提到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中国梦”,是对上一阶段方克强的“中国梦”的延伸和提升,也是首次将科技发展划入“中国梦”内涵。刘碧玛 [11]则记述了搜狐老板张朝阳用外国钱圆中国梦的实现方法。这标志着“中国梦”内涵的进一步丰富。

这个时期“中国梦”研究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研究领域拓宽,即“中国梦”的研究不仅仅以中国梦文化为唯一的主流,而且还以外国人或企业实现“中国梦”为另一主流,这一特征也符合中国加快经济改革的特点;二是“中国梦”内涵的扩展,即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文艺界给出的“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作品”、“中国人所做的梦”,也正式将“外国人或企业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中华文明”纳入“中国梦”的涵义范畴。另外,这个阶段还出现了中华儿女实现自身富强的涵义,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之涵义也孕育当中。

(三)发展壮大(2001—2011)

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从而再次点燃了中华民族心中的“中国梦”。同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也激发了外国人或企业来华发展的“中国梦”。来华圆“中国梦”的个人,包括美国人罗丝、意大利人丽莎、法国人海伦、泰国人素塔提·莫拉莱、德国人贝殷思、瑞士人白瀚斌、波兰人康拉德·扎包斯基、伊拉克人Riadh、俄罗斯人柳得米拉等等。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友人,有的喜爱中国的文化艺术,有的陶醉于中国的名山大川,有的热爱中国的风土人情,有的折服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他们来到中国,不单单圆了自己喜爱中国的梦,而且甚至帮助中国贫困地区的乡民圆自己的梦。他们的“中国梦”里有着中国人自己的“中国梦”。在华圆“中国梦”的国外企业机构有纽约人寿、美国讯远通讯、壳牌、迪士尼、芬兰航空北欧之星、英国劳氏等等。这些企业都怀着淘金和在这个市场上争做第一的“中国梦”,来这块热土上积极进取。

从外部角度考察和论述“中国梦”并将其同“美国梦”相提并论的文章增多。吴戈 [12]从两个中美名著入手论述了两个梦想在个人层面的差异;袁卫东 [13]从采访柯达汕头公司谈起,认为林希之们的中国梦无非是一代中国人追求人生本质成功的梦想,追求这个民族真正获得尊严的梦想;乐黛云 [14]指明“美国梦”的弊端和“欧洲梦”的相对优势,而“中国梦”就是“强国梦”,就是现代化之梦;凌淑红、薛鹏志 [15]谈两者关系时说,“中国梦”不是对“美国梦”中个人能力、个人奋斗的价值的否定,“中国梦”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物质、财富和地位,同时,要赋予这些追求一个前提、一个原则,那就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萧东 [16]和牛牛 [17]两篇文章则从侧面指出两个梦想的不同,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重视中央和地方、国家和个人之见的关系,等等。

这一时期另一个特点,就是对国人自己的“中国梦”的内涵的丰富。张颐武 [18]就当年超女热进行透析,说明“二十年来的新的中国梦的核心是中国人凭自己的力量力争上游,争取成功的梦想”。这层涵义很接近“美国梦”。2006年《外交评论》第2期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指明中国就是要做和谐社会、小康社会这样的“中国梦”,就是要“和平发展”,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强国富民”。“中国梦”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这些论述推动了“中国梦”与社会发展和构建的研究。竹立家 [19]论述了和谐社会建设与制度支持的难点和关键,并指出只有今天才具备了实现这一梦想的制度环境和物质基础。李君如 [20]宣示,中国人在为工业化和现代化而奋斗的时候,决不做“苏联梦”,不会像苏联那样搞冷战对抗、对外扩张,追求霸权主义;也不会做二战时的“德国和日本梦”,不会像他们那们用战争手段去掠夺资源、称霸世界;同样也不会做“美国梦”,不会像美国那样大量消耗各种资源。刘巍、郁雅琴 [21]从历史角度点明了“中国梦”的两大课题。冯博一 [22]认为“中国梦”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只要个人努力奋斗就能实现梦想。这些研究,已经为高潮阶段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个人的“中国梦”或叫“我的梦”包含在大“中国梦”之中,如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健的“中国梦”就是以大的“中国梦”为背景 [23];柳传志从作为一个企业家的“中国梦”的角度,说明企业界应该怎样从根本出发创造明天更美丽梦想 [24];白岩松曾以个人成长过程给美国朋友讲了一个用中文写成的“我有一个梦想” [25];马云认为,未来10年“中国梦”也会越来越靠谱,就靠媒体人多出去“吆喝”了 [26]。这些人的个人梦想,都是在“中国梦”的大的框架内涵中实现的,没有“中国梦”大梦想,个人梦想也成了无本之木。

总结这一阶段的研究不难看出,学界开始不再满足于“中国梦文化”。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国梦”具有了更深的国际色彩,它吸引着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人来中国圆自己的“中国梦”。同时,学界也开始注意“中国梦”在国家层面上的意义。“中国梦”给了每个人机会,激发国内外中华儿女圆梦中国,“中国梦”中还有“中国梦”。

(四)研究高潮(2012—现在)

2012上半年,依然延续了上一阶段的研究思路,例如:彭皞 [27]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文艺”为研讨视角;何卫国 [28]是以“中国梦文化”为研究视角;饶毅 [29]则采用了与“美国梦”对比的方法等等。内涵上,“中国梦”也一直沿袭前一阶段的各个方面。

从2012年末开始,学界首先是对“中国梦”本质的研究阐述,“中国梦”再次得到提升。研究指出,“中国梦”不是重塑汉代雄风、大唐伟业,也不是再造康乾盛世、复兴封建帝国的旧梦,更不是食洋不化的他国梦 [30]。从世界维度看,中国梦是强国之梦,和平之梦;从国家或民族维度看,中国梦就是民族之梦,人民之梦;从民众维度看,中国梦就是公平正义之梦,是每个人的机会之梦 [31]。中国梦主要包括强国、富民、公平、和谐四个层面的基本内涵。强国梦是前提,富民梦是基础,公平梦是关键,和谐梦是归宿 [32]。“中国梦”的政治内涵的核心是人民民主,使人民真正掌握国家权力,成为国家的主人,为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政治方面的根本支持 [33]。“中国梦”的民族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仁民爱国、笃实守信、崇德重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民族价值观念;明德亲民、宽容并蓄、尚中求和是引导“中国梦”的民族思维范式;求真尚德、自强奋进、坚贞不屈是决定“中国梦”的民族行为方式 [34]。“中国梦”的科学理论内涵在于:它坚持历史唯物论,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历史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相统一,实现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35]。“中国梦”包含着个体与整体、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特殊与普遍等相互统一的深刻的辩证意蕴 [36]。“中国梦”具有质和量的内在规定性,其质就是其阶级性,是我们认识“中国梦”的起点;其量是指其实际发展的阶段、程度和水平 [37]。“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价值内涵的话语体系,有着鲜明的价值旨归、价值原则、价值维度、价值特性和价值基石;它所具有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示范功能和对话功能,对提升中国政治话语的影响力和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话语权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38]。“中国梦”话语的互文性,话语策略的使用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39]。中国梦对于其他国家,超越是其核心内涵,而共赢是其本质特征 [40]。综上所述,“中国梦”的无论是在承袭关系、内部结构,还是各个层面、话语功能,其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

有许多专家学者探讨“中国梦”的实现路径问题,比如,谢辛 [41]、邓春芝 [42]、张富文 [43]等等。这些研究,把实现梦想作为对象,是对以前研究的重大突破,是本阶段的重要特点。如何将“中国梦”融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研究深度也逐步加深。学者就如何将“中国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44]、开展“中国梦”教育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 [45]、如何在“中国梦”理论维度下开展高校宣传教育工作 [46]几个方面展开。培养大学生具有远大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还在持续并必将进一步深化。

本阶段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很多。有探讨宗教界在共圆中国梦中的责任和作用的 [47];有从“美国梦”借鉴学习的 [48];有研究“和”文化和“中国梦”的 [49];有总结“中国梦”当前研究现状并予以展望的 [50],有的研究群众路线和“中国梦”的关系的 [51],也有研究国外对“中国梦”的看法的 [52],还有从历史角度研究分析的 [53]等等。这说明研究不但有深度,而且也非常有广度。总之,新阶段对“中国梦”的历时发展和现状分析,对其内涵的深入挖掘多角度阐述,把“中国梦”和中国道路、“中国梦”和群众路线相结合的研究等等,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将整个研究推向了高潮。

二、总结与展望

从本文对“中国梦”四个阶段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内涵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到“中国传统梦文化”,到“外国人的中国梦”,再到“中国强国梦、民族复兴梦”以及“中国梦的民族精神、执政导向”,整体是一个有重点、有次序的丰富和发展过程。每个研究阶段的特点又与时代发展的特点相适切。从文献数量来看,“中国梦”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伴随着“中国梦”内涵的逐步提升,研究文献逐渐增多,2013年及2014年呈爆发态势。

从整个学术研究角度看,有这么几个方面我们认为可以进一步展开:

第一,“中国梦”既然含有“中国梦文化”之意,那么与“美国梦文化”、“英国梦文化”等的比较研究需要展开和发觉,而形成整个“世界梦文化”体系更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研究课题。它不仅能够看清各种梦文化的脉络,从而把握各自文化独立性,而且也能预测世界文化大趋势,从而掌握发扬中国文化的主动权。

第二,“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两者的比较多是从思想意识形态角度进行的。但是在整个梦想的形成过程中,在历史发展、形成、传承、对个人的教育、与整个社会机制的配合作用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对比研究。“美国梦”与“中国梦”各自自身与环境的共性和差异,都会对“中国梦”有更好的借鉴作用和启示。

第三,“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与世界共发展、同世界共分享。中国走和平崛起道路实现梦想主要靠自身,但外部因素也至关重要。外国人怎样看待“中国梦”?是否当成自己的梦想?过去具有“中国梦”的外国人梦想是否已经实现?实现梦想后是不是会离开?他们可否和中国共富贵、共患难?中国还有哪些地方应该改进?这些课题也急需深入研究。

第四,“中国梦”在过去一个半世纪经过中国几代人前仆后继的努力,终于有了今天的成就。要进一步实现习近平同志设计的伟大梦想,仍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年一代重任在肩,对他们“中国梦”的培养已经全面展开。但中学少年、小学儿童的“中国梦”培养研究还很少。将来的中国属于他们,如何让他们从小具有远大的“中国梦”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则是“中国梦”研究本身应有之意。

三、结束语

本文从历时角度对“中国梦”的研究追溯,并从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梦”涵义的动态发展。研究表明,“中国梦”研究伴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概括,为中华民族和全中国各个阶层和个人注入了新的灵魂,从而促进了“中国梦”研究热潮的到来,也极大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目前仍有很多课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开拓。我们相信,“中国梦”研究热潮一定会持续下去,一浪高过一浪。

猜你喜欢

中国梦内涵梦想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梦想
梦想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