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亚低温技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2015-03-18李亚梅于若琳郭海娜付跃勇
李亚梅,于若琳,郭海娜,付跃勇
(河北省巨鹿县医院,河北 巨鹿 055250)
头部亚低温技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李亚梅,于若琳,郭海娜,付跃勇
(河北省巨鹿县医院,河北 巨鹿 055250)
目的 探讨头部亚低温技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8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研究组予头部亚低温技术治疗,比较2组NBNA评分、MDI与PDI评分、后遗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14d和28d时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干预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MDI与PD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脑瘫、癫痫、视盲等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予头部亚低温技术治疗效果显著,患儿神经功能和发育功能发展良好。
头部;亚低温技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属于引起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常见病,特别是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致残率非常高,会造成新生儿死亡、儿童智力障碍和残疾等,部分患儿可出现永久神经功能障碍。临床实践发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继发损伤时期予一定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神经细胞损伤和神经行为异常,进而有效降低后遗症与死亡率[1-2]。近年来,亚低温治疗方案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成人的临床治疗中,但是用于新生儿的相关报道较少。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应用头部亚低温技术治疗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42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在本院诊治的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84例,患儿的惊厥、反射异常、昏迷等临床症状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3],且经过相关辅助检查确诊。出生以后的6h内入院;出生体质量>2.5kg;胎龄≥37周;出生后1minApgar评分≤3分,且5minApgar≤5分;家属均签署治疗和护理方案的知情同意书;无应用相关药物的禁忌证。排除先天性代谢异常、先天畸形,严重的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肺出血及出血倾向,严重贫血,严重心肝肾脏疾病,家属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方案实施者,资料不完整者,中途退出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将患儿分成2组:研究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1~5(3±1.36)h;胎龄37~41(38.8±1.6)周;体质量2.5~3.8(3.1±0.6)kg。对照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1~6(3±1.48)h;胎龄37~40(38.2±1.4)周;体质量(3.0±0.5)kg。2组性别、年龄、胎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止惊、营养支持、降颅压、镇静和内环境的稳定维持,并注意稳定血压与动脉血气的维持,酸碱平衡与入液量控制,结合患儿具体情况,必要时可予以呼吸方面的相关支持治疗,并注意直肠温度保持在36.5 ℃左右。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出生6h内予以头部亚低温技术方案治疗。解放军7604提供的YYT-1B亚低温治疗仪,把特制的冰帽放在患儿的头部位置,温度相关探头置于患儿的鼻咽部,注意肛温维持在34~35 ℃,鼻咽部温度控制在33.5~34.5 ℃,持续应用72h。亚低温相关治疗停止以后患儿可自然复温,可结合患儿情况予以远红外线复温辐射,复温的速度为0.5 ℃/h,注意6h内使肛温>36 ℃。
1.3观察指标 记录2组患儿的剔除病例。观察2组干预7d、14d和28d时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评分,干预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智力发育相关指数(MDI)与运动发育相关指数(PDI)评分,以及12个月后的后遗症和不良反应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
1.4.1NBNA评分标准 患儿出生后的7,14和28d时在室温、半暗、安静环境中,经一名专门训练的主治医师依据鲍秀兰[4]新生儿行为神经相关测查法完成测评。
1.4.2MDI与PDI评分标准 依据相关《CDCC婴儿智能的发育量表》标准进行PDI与MDI评定,其中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相关发育越好[5]。
2 结 果
2.12组病例剔除情况 研究组剔除4例(10%),其中多脏器的功能衰竭死亡1例(2%),经济原因放弃治疗1例(2%),失访2例(5%)。对照组剔除7例(17%),其中多脏器的功能衰竭死亡1例(2%),经济原因放弃治疗2例(5%),失访4例(10%)。
2.22组干预治疗不同时间的NBNA评分情况 2组干预7d时NBN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14,28d时研究组NBNA评分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不同时间点NBNA评分情况分)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干预治疗不同时间MDI与PDI评分情况 干预3个月后2组MDI与P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6,9和12个月的MDI与PDI评分研究组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5)。见表2。
2.42组干预治疗的后遗症情况 研究组脑瘫、癫痫、视盲等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2 2组干预治疗不同时间段MDI与PDI评分情况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干预治疗的后遗症情况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2组不良反应情况 研究组发生1例(3%)轻微窦性心跳减缓,但心率保持于95~110次/min,复温以后正常恢复。
3 讨 论
头部亚低温方案治疗属于现阶段临床最有效非药物脑保护方法之一。亚低温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机体脑细胞新陈代谢与氧耗,提升缺血的脑组织缺血的耐受力,进而有效降低机体NO、氧自由基、兴奋氨基酸产生与钙超载的形成实现抗损伤的神经细胞相关凋亡作用[6]。大量临床实践发现,脑部温度每减低1 ℃,机体脑部的代谢率会下降5%~7%[7]。因此,可通过降低脑内的ATP消耗与乳酸积聚,改善机体的酸中毒,促使继发能量衰竭与细胞凋亡延迟,有效延长患儿治疗的时间窗,协同其他相关干预实现神经功能和正常发育保护效果。本研究中主要对患儿予头部亚低温治疗。头部亚低温可降低机体缺氧缺血脑损伤后兴奋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有效抑制机体氧自由基的爆发,诱导炎症相关反应的细胞因子释放。亚低温能够有效抑制多个导致凋亡相关环节,还能够有效激活机体内源保护机制,促使脑组织的氧耗量降低,有效减轻机体脑水肿和慢性的轴索损伤,进而保障机体细胞结构与功能稳定,实现患儿神经系统相关后遗症有效降低[8]。同时头部的亚低温治疗方案价格低廉、易实施,临床应用前景比较广阔。
亚低温方案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如呼吸减慢、肠蠕动减慢、窦性心动过缓、冻伤、压疮、暂时轻度的高血糖及硬肿等[9]。本研究中研究组1例轻微窦性心跳减缓,但心率保持于95~110次/min,复温后正常恢复。因此,患儿予亚低温治疗方案中,需要注意加强患儿护理干预的质量,治疗干预中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患儿瞳孔、意识、生命体征的动态监测,有效防止患儿呼吸道的感染等不良反应,进而提升患儿临床疗效[10]。
近年来,临床相关亚低温治疗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研究文献比较多。崔彦存等[11]对随机选取的患儿分组并予以不同护理方案,结果2组患儿治疗后血浆的NPBI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亚低温组患儿的NBNA评分和MDI、PDI均与较常规组明显改善;且2组后遗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予以头部的亚低温治疗方案,患儿的血浆NPBI释放会降低,且氧化应激相关损伤可减轻,具有明显神经保护效果,进一步证实了头部亚低温治疗方案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治疗的临床可行性[12]。
本研究中主要对2组患儿干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NBNA评分、MDI与PDI进行分析。其中NBNA评分方法是国内专家学者综合了法国的Amiel-Tison相关神经运动评定与美国相关Brazelton的新生儿相关评分方法构建而成,用于临床测定新生儿的神经行为评定具有全面、简单且可信程度高等优势,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新生儿的脑损伤临床早期诊断与病情预测中,属于临床脑损伤和后遗症预测非常敏感的重要指标[13]。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予以头部亚低温干预后,在短时间内的NBNA、MDI与PDI评分情况改善不显著。但是研究组治疗14d和28d时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儿干预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MDI与P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此研究结果与上述报道结果相符合,证实了头部亚低温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儿预后神经功能以及远期智力和身体发育情况,效果显著[14]。同时,对2组患儿头部亚低温干预后的后遗症情况进行分析,干预后研究组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头部亚低温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后遗症发病率,进而提升患儿的预后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关于头部亚低温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深入研究价值,需要以后临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和验证[15]。
综上所述,新生儿出现窒息后导致缺氧缺血相关脑病,仍然属于现阶段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会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予头部亚低温技术效果显著,神经功能和发育功能发展良好,且患儿的后遗症少,具有一定临床应用和研究价值。
[1] 崔传新,杨震英,邵宪花. 多措施干预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 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29(10):809-811
[2] 邵天庆. 纳洛酮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1):1321-1322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S].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2):97-98
[4] 鲍秀兰. 新生儿行为能力和测查方法[J].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6):441-443
[5] 范存仁.CDCC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的编制[J]. 心理学报,1989(2):130-140
[6] 张蕾,周小小,余海芳. 头部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时脑组织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J]. 医学研究杂志,2013,23(5):167-182
[7]LynchNE,StevensonNJ,LivingstoneV,etal.Thetemporalevolutionofelectrographicseizureburdeninneonatal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J].Epilepsia,2012,31(3):258-262
[8]TianG,QinK,WuYM,etal.Outcomepredictionbyamplitude-integratedEEGinadultswith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J].CliniNeurolNeurosurg,2012,25(6):428-431
[9] 史学凯,崔其亮,吴时光,等. 头部亚低温不同治疗时间对新生儿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观察[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5(4):326-328
[10] 宋晓英. 神经节苷脂联合头部亚低温治疗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NO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13,32(9):524-526
[11] 崔彦存,刘翠青,夏耀,等. 头部亚低温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非蛋白结合铁和神经行为评分的影响[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32(5):256-258
[12] 郝珉,李好兰,宋文,等. 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MMP-9水平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20(23):418-421
[13] 蔡桂花,孙玉红.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J]. 医药前沿,2012,18(2):137-139
[14] 雷霞,刘崇海,杨霞. 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生后6~12h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效果[J]. 现代预防医学,2011,28(21):137-141
[15] 姚爱敏,杜宝琴,郝亚平,等. 亚低温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行为神经评分的变化及意义[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5(3):365-368
10.3969/j.issn.1008-8849.2015.08.017
R722.1
B
1008-8849(2015)08-0842-03
201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