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持续正压通气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2015-03-18马景斌
马景斌
(湖北省赤壁市人民医院,湖北 赤壁 437300)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马景斌
(湖北省赤壁市人民医院,湖北 赤壁 437300)
目的 对比观察使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配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AR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ARF患儿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使用PS进行治疗,同时观察组实施NCPAP予以配合,对照组实施常规机械通气(CMV)予以配合,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较短,临床有效率较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对ARF患儿在使用PS进行治疗的同时应用NCPAP予以配合,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缺氧状况,相比常规CMV配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快速恢复,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与应用价值。
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经鼻持续正压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
急性呼吸衰竭(ARF)是临床常见的新生儿急危重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死率,病程发展极快,患儿肺部发育尚未完善,如不能及时控制病情,有效改善通气状况,常会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甚至严重威胁患儿生命[1]。通过对ARF研究发现,该病患儿肺部表面活性物质相对缺乏,且多表现为结构与功能不成熟,因此早期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方案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2-3]。但为了尽快改善患儿肺通气及缺氧状况,通常需要实施呼吸机辅助通气,以增强、维持有效的肺内气体交换,而目前临床可以选择的辅助通气方法较多,选用何种方法对患儿病情控制帮助最大而损伤最小,在临床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对我院部分ARF患儿在实施PS替代疗法的基础上使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配合治疗,并与常规机械通气(CMV)患儿疗效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7月收治入院的ARF患儿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3例,其中男31例,女22例;剖宫产23例,正常分娩30例;体质量820~2 790(1 695±465)g;发病时间为出生后(3.48±3.02)h。对照组53例,其中男32例,女21例;剖宫产24例,正常分娩29例;体质量850~2 760(1 728±427)g;发病时间为出生后(3.29±2.85)h。2组基本情况通过统计学检验显示具有可比性(P均>0.05)。
1.2病例纳入标准 患儿出生后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发绀、“三凹征”等典型临床表现,伴有呻吟、反应下降等,经胸部影像学辅助检查符合ARF诊断标准[4];静息呼吸频率低于30次/min或高于60次/min,心率在100次/min以内,足跟部毛细血管充盈超过4s;血气分析包括Ⅰ型与Ⅱ型呼吸衰竭;入组患儿家属实验前了解相关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3病例排除标准 其他原因或外周因素引起皮肤发绀、青紫患儿,心脏等器官先天性畸形或功能障碍患儿,出生后完全丧失自主呼吸需要直接实施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患儿,未达到呼吸机通气指证或伴有通气治疗禁忌证患儿,不能配合治疗或因客观原因中途中断治疗的患儿及其家长。
1.4方法
1.4.1基础治疗 2组入组后均即可开展综合性常规治疗,包括保持体温、稳定血糖与血压水平、预防出血与感染、改善循环系统、纠正电解质紊乱与酸中毒等,清理气道、开放并维持呼吸道畅通,针对原发性病情实施积极对症治疗,对伴发疾病予以积极控制。同时实施PS替代治疗方案,加温PS(猪肺磷脂注射液)达到体温,晃动使悬液均匀,通过气管插管用针管将PS在1min内快速推入,150mg/kg,加压给氧帮助药物充分均匀分布在肺内。
1.4.2观察组 实施NCPAP辅助治疗:使用呼吸机及适宜型号鼻塞,设置初始气流量6L/min、压力6~7cmH2O(1cmH2O=0.098kPa)、FiO2水平0.4~0.6、氧浓度30%~60%,将经皮氧饱和度维持在90%~94%,注意不要超过95%;治疗3~5h后检查动脉血气情况并根据患儿病情具体调节相关参数,维持p(O2)水平在60~80mmHg(1mmHg=0.133kPa),病情稳定可将FiO2逐渐调低达到0.2~0.4,如p(O2)超过11.5kPa或当氧浓度低于30%时仍能够维持正常水平p(O2)则使用头罩吸氧。
1.4.3对照组 实施CMV辅助治疗:患儿进行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进行常规机械通气,初始调节氧气浓度为65%~95%、呼吸频率为50~60次/min、吸气峰压为18~25cmH2O、呼气末压为4~6cmH2O,而后根据患儿动脉血气水平进行调节,直至撤机。
1.5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水平,记录使用呼吸机时间、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情况,对2组临床数据使用统计学检验对比分析。临床疗效评估标准为[5]:有效,治疗后呼吸困难消失、呼吸道通畅,呻吟、皮肤发绀、青紫及三凹征等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动脉血气指标水平显著改善、趋向恢复正常,达到撤机指标无需继续使用呼吸机辅助;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动脉血气指标无明显好转,仍需要应用呼吸机辅助。
2 结 果
2.12组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p(CO2)、p(O2)/FiO2、Sa(O2)、pH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对比
2.22组治疗及恢复情况对比 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较短(P均<0.01),见表2。
表2 2组治疗及恢复情况对比
2.3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下呼吸道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1),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对比 例(%)
3 讨 论
ARF是临床新生儿常见呼吸系统急症,新生儿由于其肺部发育不足、储备功能较弱、气道阻力较高,且呼吸肌容易出现疲劳、PS合成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更容易发生ARF。该病病情发展快且多较为严重,常会威胁患儿生命,是临床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原因之一,尤其对于早产儿,在其出生3d内死亡原因中位居首位[6-7]。
ARF通常由各种因素导致肺部通气、换气功能出现障碍,无法有效进行气体交换而导致机体内出现缺氧及CO2潴留,从而造成各器官生理功能受抑制、代谢紊乱等临床症状[8]。同时由于患儿肺部表面活性物质相对缺乏,肺泡的表面张力降低,无法支持其有效扩张使氧气进入,而血流从这些扩张程度较低区域通过时,没有进行氧气交换,回心后导致体内循环血氧水平降低,患儿机体出现缺氧状况。
ARF在临床上主要表现出明显的呼吸困难,患儿因无法进行有效通气与气体交换而出现皮肤发绀、青紫等缺氧症状,同时由于气道阻塞、用力吸气等引起“三凹征”[9]。因此临床上通过PS的应用,快速提高肺部表面PS水平,改善肺泡萎缩情况,增强肺顺应性,促进氧气进入肺泡内以增强气体交换。相关研究显示使用PS替代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血氧浓度及临床缺氧症状[10]。同时在治疗中需要快速建立呼吸通道,帮助患儿维持稳定的气道并进行呼吸,有效提高患儿肺部通气、换气功能及血液内氧气浓度。
以往临床上通常需要实施气管插管进行常规机械通气,这种辅助通气方法能够有效地建立起稳定的呼吸通道,并通过压力使氧气顺利进入患儿肺部,促进其气体交换,改善缺氧状况,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11-12]。但该方法需要以气管插管为基础,是有创操作,对于机体属于外源性刺激,在操作、治疗过程中造成一定损伤,且增大了发生感染的机会,也极容易引起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对患儿机体造成继发性伤害。
而NCPAP则是新型的无创辅助通气技术,在患儿吸氧时以持续正压气流冲入病变肺泡内,使其保持开放状态,有效增大氧气交换面积,抑制液体渗出,有效预防肺不张,提高换气能力与氧合能力[13]。同时该方法能够避免对患儿机体的损伤与刺激,显著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及感染的可能,且对于肺部的生理促进作用更为优秀。NCPAP对于肺部组织生理作用包括:促进跨肺压升高;促进萎陷肺泡扩张,提高残气量;降低气道阻力;降低呼吸运动能量需求,缓解肺部PS消耗、增强其顺应性;提高呼吸驱动力,促进自主呼吸规律化等[14-15]。因此,实施NCPAP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部通气、换气能力,提升血氧水平,且相比传统CMV通气治疗明显减少感染机会与呼吸肌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与应用安全性。
由本研究结果可知,2组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呼吸机使用时间、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较短,临床有效率较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由此可见,对ARF患儿在使用PS进行治疗的同时应用NCPAP予以配合,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缺氧状况,相比常规CMV配合,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快速恢复,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与应用价值。
[1] 陈晓仰.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佐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急性呼吸衰竭的应用观察[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3):340-342
[2] 江雨桐. 经鼻导管高流量加温湿化正压通气和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D]. 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3
[3] 郭艳梅,刘翠青. 河北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15(11):670-675
[4] 史源,唐仕芳,沈洁,等.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6):494-498
[5]GuptaS,SinhaSK,TinW,etal.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ofpost-extubationbubble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versusinfantflowdriver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inpreterminfantswith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J].TheJournalofPediatrics,2009,154(5):645-650
[6] 赖基栋,林新祝,欧阳长安,等.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式持续气管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CD].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0,6(2):119-120
[7] 潘广赉,莫坤梅,王志丹,等. 鼻塞式无创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2011,31(8):726-729
[8] 刘静,万俊. 布地奈德肺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滴入对早产儿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13,42(10):565-566
[9] 陈海山,龙权生,黄戈平,等.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常频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治疗比较[J]. 海南医学,2013,24(5):685-687
[10] 谭从容. 持续正压通气结合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CD].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9(5):672-674
[11]KleinleinB,GrieseM,LiebischG,etal.FatalneonatalrespiratoryfailureinaninfantwithcongenitalhypothyroidismduetohaploinsufficiencyoftheNKX2-1gene:alterationofpulmonarysurfactanthomeostasis[J].ArchDiseFetalNeonatalEdi,2011,96(6):453-456
[12] 林新祝,赖基栋,李雅丹,等. 肺表面活性物质、一氧化氮吸入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C]. 中国医师协会第三次全国新生儿科医师大会论文集,2013:147
[13] 乔彦霞,曹琴英,葛军,等. 经鼻间歇正压通气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原发性呼吸暂停[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2):1302-1305
[14] 林新祝,郑直,李雅丹,等. 高频振荡通气、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15(12):1068-1073
[15] 武志红,陈晓,孙梦思,等. 机械通气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6):72-73;75
10.3969/j.issn.1008-8849.2015.08.014
R722.1
B
1008-8849(2015)08-0835-03
2014-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