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形象宣传中的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之体现

2015-03-18宋博媛

电影评介 2015年13期
关键词:美学文本音乐

鲁 娜 宋博媛

英国斯特林大学学者米奇,在1999年英国BBC推出电视宣传片时就曾说过:“电视宣传片就和传统的广告一样,一只脚踏在营销界,一只脚站在美学当中。”[1]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电视宣传片的特征,电视宣传片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广告,不过它将音乐、美术这些生活中的美学元素,通过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利用流动的画面来展示要营销的产品。纵观国内外一些优秀的电视形象宣传片,在制作中所运用的美学元素,很多都和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相吻合。

一、电视宣传片的作用和特点

电视宣传片的主要作用,就是向观众推销电视节目,这虽然是一种广告行为,但这种广告和电视中商品广告有不同之处。商品广告通过画面的渲染,再配上震撼的广告词强制性地让观众记住该产品。再好的广告都容易使人产生夸大其词的感觉,时间一长都会厌倦。

电视形象宣传片的广告作用,虽然也是让人记住要宣传的内容,但它是用艺术感染力给观众施加影响,让节目更好地为观众接受。它和电视节目的关系,犹如文本和副文本的关系,所谓文本和副文本,原来是指纸质书本的正文和封面、封底、标题、序言、注解和字体的关系。在电视节目这里,节目内容就是书的正文,宣传片就是书的封面、封底等副文本。读者在选购图书时,也会被书的副文本先吸引,然后才有阅读的冲动,通过浏览副文本了解文本,最后决定购买的。电视宣传片就是借用了副文本这一特征,来吸引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注意力的。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播放

电视宣传片作为电视副文本这样一个重要形态,和纸质副文本一样具有文字、色彩、构图、影像这些基本要素,它比纸质副文本还多了音乐、音响等特殊的文化符号。纸质副文本虽然包含的文化符号多,但在一本书中所占的篇幅较少,电视副文本也一样,在时间上有限制,一般只有几十秒或几分钟的时间。

二、电视形象宣传片中的中国古代美学的运用

由于电视宣传片时间短,所以在制作电视宣传片时就要注意时间性和高度凝练性,这正好和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简约、空灵相吻合。下面就关于音乐、画面的美学在电视宣传片中的运用,来谈谈我国古代美学对电视宣传片的影响。

(一)中和之道美学在画面中的运用

中和是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具体表现就是和谐,这种和谐讲究的是虚实、大小、浓淡、动静的搭配,就像道学中所说的“阴阳合一”,将两种相反的、对立的理念和谐搭配,就如中国画中的着墨浓淡一样,用淡来突出浓的强烈,以虚来衬托实。

电视宣传片中要使画面生动,也要在色彩上利用浓淡来互相衬托,利用活动的人来体现建筑物的“静”,这样画面就显得和谐给人以美感。

伦敦申奥片中,制作者就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画面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女孩奔跑在伦敦街头,观众跟着她的脚步一路看去,就欣赏到伦敦的著名景点,随着她奔跑的韵律,路人也受到感染,开始奔跑,在奔跑的人群中出现了伦敦市长、文体明星,这里所要表现的主题是伦敦对运动的热爱。从艺术角度来分析,就用到了中国美学中的“和”这个概念,女孩的“动”和景点的“静”形成对比,她的青春与城市的古老也产生对比,继而达到和谐。

(二)“大音希声”的美学在音响中的运用

电视宣传片中和广告一样,由画面、音响这几种因素组成。音响的运用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和电视广告中的音乐一样,有时一段优美音乐的运用,给消费者留下难忘的印象,因而记住了该产品。但是,并非运用了音乐就一定会有好效果,有些音乐运用不当,反而适得其反,使人生厌。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曾提出的“大音希声”这个音乐美学概念,具有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的审美特色。这句话的本意指的是宇宙中有一种声音非常大,大得很多人听不到。后来,这种审美观又被引申为:最高境界的音乐不是人力可以完成的,有时候无声是一种最美的音乐。

白居易在他的名作《琵琶行》中,通过对琵琶声音的描摹,得出最美的境界还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也是对“大音希声”最好的诠释。

在电视宣传片中,面对常规的音乐运用,有时候反其道而行,巧妙地将静默运用到宣传片中,也会收到以外的效果。

电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伙伴,人们对于电视时间段的播出内容都熟视无睹,也习惯了各种声音对耳朵的冲击。对于放松状态下的观众,面对着电视播出的各种信息,他们并没有集中精力去思考这些信息。但某些突发的外围线索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例如突然中断的电视讯号,或者电视音响出了问题,这种打破常规的声音现象,反而被一些主流电视机构捕捉并运用到电视宣传片中。英国的BBC电视台在播出的5秒片花中,改变了过去那种快节奏高调靓丽的音乐形式,以默片形式播出宣传片。使观众在不断变化的音效效果中突然静下来,一下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集中精力去看画面,这样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深深印在脑海里。这就是“大音希声”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带来的艺术感染力。

(三)简约之美在电视宣传片中的运用

中国古代美学中,简约也是一种运用较多的美学概念。从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的观念开始,“疏简素淡”这个美学概念不仅被道家所用,战国时代的墨家也崇尚“去饰致用”“尚质尚用”。这种带有哲学思想的美学观点,对后来的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中国画,还是古诗词,以及后来的戏曲,莫不是以简约为美。特别是中国画,无论山水、人物,还是花鸟,在画面布局上讲究“疏简”,色彩上追求“素淡”,技法上要“生拙”,表达要“含蓄”。中国画不是要求对事物做逼真的记录,也不是做逼真的描绘,而是用留白的方式给人想象的空间,达到一种特殊的意境。

同样在诗词上也要简练,将要表达的思想凝集在五言诗,或者七言诗中,就是“词”这种“长短句”的艺术形式,也受曲牌的限制,将要表达的意境限制在有限的范围里,给人以简约之感。

韩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以外国游客的角度来展示韩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利用旅游环境、民俗、文化这些画面的不断转换,配以轻柔的音乐,使得画面优美,节奏明快而又视角独特。特别是结尾,两个外国小孩抱着父亲的大腿,不愿离开韩国。利用小孩的视角来突出韩国的友善。这种简约的表现手法,胜过千言万语的宣传。

三、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的美学运用

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于2011年1月17日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放,分为《人物篇》和《角度篇》。这是为胡锦涛主席访美而拍摄的,也是我国首次在发达国家公共场合投放国家形象宣传片。

中国国家形象电视宣传片,在定位上不同于德国的提升国民凝集力,也不同于日韩等国家的旅游推荐型,而是采用全景综述性。在《人物篇》中,通过展示各领域杰出人物的方式,将我国文艺、商界、体育、科学、模特和航天业的著名人物逐一展示,这些具有较高辨识度的公众人物,诠释了中国传统的“智慧、魅力、勇敢、吃苦”精神,由于它关注个体,和西方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相吻合,容易引起西方观众的共鸣。《角度篇》则真实地展现了,当代中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中国的现状。

在定位方面,国家形象宣传片很成功,在创作手法上,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以纪实为主,尤其是《角度篇》,在拍摄上采用的是抓拍和偷拍法,有的还保留了同期声。但在艺术效果上,和同时期的韩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相比,就显得逊色。

在定位方面,中国电视形象宣传是对的,但艺术上还有待提高。这次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失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人物篇》中,展现的成功人士比较多,包括中国各阶层,但这种展现方式却缺乏美感。这些人物都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现,并且站立的姿态都一样,这里没有一句台词,也没有字幕,就这样将一群人物推到观众面前。从美学角度看,没有中国美学中的“和”的意境,少了虚实、动静这样的对比产生的和谐,缺少灵动之美。50秒时间,不知道这些人出现想表达什么。

在《角度篇》中,倒是有声有色,但这种有声有色的效果,却给人以凌乱的感觉,画面上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上,人物也时多时少;声音多而杂,却没有中国传统的音乐出现。整个画面和韩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伦敦申奥片相比,少了一个贯穿主线的人物,有缺乏主题之感。画面在美学上也违背了中国美学中的简约之美,既没有“和”的意境,也没有留白这样的中国特色。

作为国家形象宣传片,无论是《人物篇》还是《角度篇》,对于中国文化特色都没有进行挖掘利用。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很多人以为中国红、熊猫就是中国元素了。其实我国的武术、书法、烹饪、民乐都可以成为中国元素加以利用,可惜这些在宣传片都没有出现。

还有就是宣传片只展现了中国成功的一面,对于思想道德以及价值观都没提及。宣传片只强调了“宣传”的功能,忽视了对象国的价值取向。美国大众想了解中国那些方面的内容,制作方并没有去探讨,这样的做法有时候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使人产生误解。

综上所述,作为一部国家公关的形象宣传片,在制作中除了要考虑到美学运用之外,还要了解对象国的文化背景,他们的宗教、价值取向,只有这样,宣传片才能在国家公关中发挥作用。

[1]潘永红.电视宣传片的创作[J].新闻论坛,2014(3):101.

猜你喜欢

美学文本音乐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