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中的自我救赎

2015-03-18霍美宁

电影评介 2015年13期
关键词:美食心灵生活

霍美宁

美国女作家伊莉莎白·吉尔伯特的自传回忆录《美食、祈祷和恋爱》是一部自传体式小说,其中包括了108个短篇,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并且取得了700万本的不俗销量。之后在2010年被翻拍为同名电影而在全球上映,本片由瑞恩·墨菲执导,朱莉亚·罗伯茨出演片中的主人公。从上映的影片欣赏中,观众可以看出,该片没有采用高科技技术等好莱坞大片式的火爆场面,也没有吸引眼球的情色镜头,整部电影就是在朱莉亚·罗伯茨个人精湛的演技下支撑起来,炉火纯青的演技让观众感到其仿佛是把观众当做了闺蜜和亲人,将她心中的苦闷和迷惘娓娓道来,以此渴望得到与观众的共鸣。

一、现代社会的自我迷失

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海报

有着优渥生活的女主人公并不会因为经济的拮据而感到困惑,成功的事业、丰富的物质、完美的婚姻和广阔的社交生活都没能让女主人公得到心灵上的慰藉,相反在这个体面而令人称羡的生活中,女主人公迷失了自己,现实生活的迷惘让她充满了痛苦和悲伤,她渴望通过一些方法去重新找回自己。从更大的角度去看,女主人公这种对现实的苦闷和迷茫,是一种现代社会的病症,在这个缺乏严肃思考和苦苦追寻存在本质的社会中,它折磨着沉溺于其中的心灵和精神,每个试图探求生命意义的人,都会在觉醒中感受到自我的迷失。

影片的女主人公在夜深人静时,与上帝第一次在祈祷中进行了真诚的沟通,这时的她才真正幡然醒悟而泪流满面,不断地质问着自己:这种让自己麻木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她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她希望从上帝那里得到答案,但是上帝也没给出明确的指引。于是,女主人公在自我反省的意识中开始决定为自己而活一次,这种所谓的平稳幸福的生活牢牢地将她困在了一个牢笼里,她在其中不能发现自我的真正价值和生命的真正意义,于是她试着“成为你自己”,开始了和自己相处的生活。

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你必须融入社会才能获得生存,并且为了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你也必须担任一定的角色,父母、儿女、同事、朋友、恋人、夫妻等等,这些不同的身份需要我们做出不同的努力,担起不同的责任,当我们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也要为自己套上不同的装扮,说出适宜的话,做出合适的行为,每个人都像演戏一样仿佛根本不是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而是扮演着戏剧中的人生,处处的谨小慎微有时候还不一定能够获得愉快的结果,于是在这个矫揉造作的过程中,人们开始迷失了自己。当人们将戏剧的角色和自己的真实人生混淆或者完全脱离了自己真实的生活而沉溺于这种造作的生活时,那么真实的自我也会离人们越来越远,直到你成为社会中的一个木偶。我们可以将此称为现代社会人的“异化”现象,这种社会里每个人都失去了自我的完整性,他们就像是从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虽然仍在盎然的走动,但是已经失去了思想和对自我的控制,成为了一具具行尸走肉。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将人类社会几乎完全取代,你找不到一个活生生的人,除非在那些还在与世隔绝的地方。高度的商业化和科技化潮流将人们卷入到了这种去自我意识的浪潮中,人们只是在浪潮的裹挟下跟着大流来回地打着圈旋转着,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感和存在感。他们害怕脱离这种让人精疲力竭的潮流,或许只是为了其中仅存的一点非现实的归属感,但是温馨宁静和悠然自得已经是他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激情、信仰和活力也离他们而去,剩下的只有感官的刺激。

二、自我的救赎

内心缺乏强大自我的人总是会被孤独渐渐吞噬,以至于最后丧失仅有的存在感,所以很多人总是难以自处,他人的陪伴对这些人来说显得那么重要,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表面上的欢乐和陪伴来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就像寄生虫一样,当其寄主再也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会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究其根本,找到自我,树立对自我的存在和觉知意识才是解决一个人孤独和寂寞的最好方式,对于社会中的小个体而言,自我才是全部的真实意义。所以这这个过程中,那些有着敏感心灵,而又不断地想追索生命本质意义的个体是饱受折磨的,他们想自己能够真正的觉知到自我的存在、幸福和快乐的意义。因此正如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她也踏上了一条自我寻求的道路。

对于女主人公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很大勇气才能作出的选择,因为她在优渥的生活中可以不必为金钱和物质而担心,可以过着体面而让人羡慕的上层社会的生活,如果她选择放弃,这就意味着她要离开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去重新适应和建立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世界,因为人们都害怕享有的平静生活被毁灭,另一个陌生的开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艰难的道路,或许幸福就会在一转弯的地方烟消云散。但是这种眼前的幸福却有着假象的意义,看不到它其中存在的本质,在这种情况下女主人公还是决定离开去改变过去的一切,当她做出决定时,在别人眼中她是美好生活的毁灭者,于是至深的愧疚也成为了她心中背负的负担之一。

在内心呼唤的引领下,女主人公去了意大利、印度和巴厘岛,在这趟旅行中她品尝了各种美食,体验了灵修,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真爱的魅力,真实的生活和自我让她重新领略到了悠闲的快乐,她原谅了自己,也重新认识到了平衡的真谛。微笑又重新出现在了她的脸庞,泪水和忧愁都消失不见,心底幸福的溪流滋润了那个干涸的心田,一颗漂泊的心终于又找回了幸福的港湾。

电影的名字是“Eat Pray Love”,由三个相关而又不相关单词组成,没有标点,也无连词,给人一种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感觉,影片中女主人公进行了一次环球旅行,但最后她还是要必须回到以前的圈子里,仿佛是在告诉人们,无论我们有着多么强烈的觉醒和多么坚决的行动,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这个现实社会编织的牢笼,无论走多远都要回到开始的地方,这是现代人的生存尴尬,也是对生命尊严的一种挑战,但是人们即使不甘于沉沦,也无从逃避,只能在这种纠结和挣扎中实现对自己生命价值的珍视。而那个真正能指引我们做出行动的自我,还没有完全被侵蚀,上帝的光芒还没有完全被遮盖,虽然人们浑浑噩噩,但是在祈祷中我们开始能触碰到心灵深处那一抹最珍贵的人性之光,这也是最后的希望之所在。

三、东方智慧的启发

在女主人公的自我救赎之旅中,有两站都是在东方的土地上进行的,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让女主人公第一次感受到了东方的魅力,灵魂在这里也受到了安慰,她也又重新获得了身心的平衡,也收获了生命中的真爱和微笑,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动荡而拮据的生活会让人在物质方面遭受很大的困扰,他们希望自己可以获得一份安宁;但是当生活一旦回归平静,一个人又会重新幻想着波澜的来袭,才能无聊而空虚的生活带来刺激。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就是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中逃脱不出来,才会让自己在挣扎中显得很是疲惫,痛苦不堪。

东方思想在西方人眼里有一种能使人归复平静的功效,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乐意从东方智慧中获得灵感,希望能在对东方文化的体验中平复心灵的躁动不安,并为自己的生活给出有意义的指导。于是女主人公来到了印度,在这个佛教文化浓厚的大国,女主人公体验了灵修或静修,又在巴厘岛上接受了一个巫师的指点。伟大的宗教思想总能给那些身处迷途的人指点人生的方向,帮助人们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实现心灵的慰藉。这种在精神上的超然可以将人们心中的自大和狂妄驱除,在谦卑中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其中蕴含的无限大的价值。东方的宗教思想往往包含了宇宙哲学的智慧,而女主人公正是在这种大智慧和至妙法门中实现了对自己的反观。

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诱惑,会使人们内心的欲望更加膨胀,从而依此控制着个人前进的脚步和人生的方向,这是人性的弱点,而现代社会正好利用了这一点来控制人类,物质世界的欲念正在主导着人类命运的走向,地位、头衔、权势、金钱都是它摆布人类的工具,这种包含着极大欲望的东西被注入了社会群体的认可,使得人类一生中都在苦苦追寻这些东西。对于自己内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也是现代人心灵中最大的困惑,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追求是什么,内心的平静被尘世的繁华驱赶到最偏远的角落,不耐心寻找都无法再重新感受到它的存在。女主人公在影片中的灵修体验中,感受到了西方智慧带给她的人生领悟,在灵修中她对自己有了重新的认识,发现了自己内心最隐秘的情感,从而完善了对自我的体验和对自己人生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本心和真性也被重新发现,灵修的体验让她又重新回归到了初心的状态,在心性的修持中实现了静心看世界、静心看自己,明亮了自己的心境,也体验到了自我渺小中的伟大价值和无限意义。

总之,《美食、祈祷和恋爱》是一部哲理意味很强的电影,影片中女主人公在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危机后,毅然决定摆脱这种让自己麻木的优渥生活,而开始了一场探寻自我的旅程,意大利、印度和巴厘岛是她旅程的三个据点,在这个过程中她通过美食、祈祷和恋爱又重新找回了自我,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的心灵救赎。在朱莉亚·罗伯茨精湛演技的支撑下,整部影片带给了观众很多关于人生、自我、生活和幸福的思考,是一部启发性很强的电影。

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剧照

猜你喜欢

美食心灵生活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美食
唤醒心灵
生活感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美食的诱惑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