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文学版本的互文性分析

2015-03-18张玉鹏

电影评介 2015年13期
关键词:约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荒岛

张玉鹏

互文性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性术语,他表示的是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应该和其他的文学作品会有相互关联的地方,这些方法就可以作为对文学作品的公开的隐喻或者对作品的同化。互文性最初由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提出,并把互文性作为符号系统的互换,他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符号之间的互换,因此这样每个符号都构成了指意系统互换的领域。[1]《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无论是小说的原著还是电影的改编,都可以体会到电影与其他文学文本的相互联系,电影版本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着导演的再次加工和创作,因此电影与原著也有很大的差别。虽然电影和文学并不一样,但他们之间也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并且电影的情节和故事的展开,都是根据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中心内容进行的,这不包括电影当中拍摄的技术层面。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照

一、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对小说原著的改编

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由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于2001年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的,并获得了多项大奖,李安改编的电影应运3D技术,电影一经上映便受到一致的好评,电影中的改编于小说对照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一)淡化了小说中绝境生存的细节

小说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被认为是相同类型的作品,两部作品的主题都是表达了人在险境中求生的心态,考验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阅读快感在于主人公的生存细节,在茫茫的大海中,食物是对主人公派最大的考验,食物和淡水的缺乏是对主人公毅力的最大考验,也是对主人公派最大的威胁。虽然生活在救生船上有足够的食物补给,但派在海上漂流了227天的时间,大多数的时间都是饥饿难耐,食不果腹。他每天劳碌,但终究不能把自己和老虎帕克填饱。派在海上漂流的时候,每天想的就是在海上捕捞海生动物,喂饱自己,喂饱帕克。在原著中,有大量的细节来描写这些捕捞。也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小说的高潮,成为了生存绝境当中的细节。在电影版本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这些细节被淡化了,而且电影中的画面让观众对食物的获得产生了误解。[2]

(二)没有充分呈现派漂流的时间跨度

派漂流的时间跨度在小说中是十分重要的。面对食物的缺乏,生存环境的威胁,派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斗争,每天都处于一种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在海上度过的227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种漫长加剧了环境的恶劣,显示出来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于生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电影中,这种跨度没有被充分表现出来,虽然电影中主人公用刻度的方法标记了这样的时间跨度,但也只是在漂流不久才出现的,很难让观众理解主人公的处境,了解影片中的时间跨度。[3]

(三)将人物与老虎的关系简单化

在小说版本《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派与老虎的关系十分微妙,派把老虎救上船之后便十分的后悔,但已经来不及了。由于食物的缺乏,派的生命时刻受着老虎的威胁。还好派从小在动物园生活过,曾经受过训练,为了消除帕克对他的威胁,它逐渐地驯化老虎帕克。电影当中老虎和帕克的关系交代得十分简单,似乎派对于老虎的驯化十分简单,仅仅几分钟便达成了目标。在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虽然承认了主人公派的领导地位,但并没有成为他的附属。小说中无论是从帕克的心理上还是活动上,都把帕克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不断调整它与主人公派的关系。

二、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文学版本的互文性分析

(一)宗教寓意:与《约伯记》的互文结构

电影版本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虽然和原著相比少了许多细节问题,但导演李安对电影却做出了很多的个人故事的诠释,电影的结构与小说中的结构保持着一致性。主人公派信奉三种宗教,在和家人迁居加拿大的海上遭遇海难,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救到船上一只老虎,并且在海上漂泊的227天当中,与老虎朝夕相处,最终与老虎共同脱险回到海岸。在主人公派与老虎的相处过程是影片的重点部分,也是最吸引观众的部分。在海上漂泊的过程中,派与老虎经历了种种困难,虽然用尽努力,但还是没能脱险,于是派对着上天开始产生种种质疑,虽然得不到答案,但还是继续努力接受挑战。《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约伯记》有很大的互文性。[4]

首先在故事的结构方面有很大的互文性。影片中的派同时信仰着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但他的经历却与《圣经·约伯记》中约伯的经历有很大的相似性。在《约伯记》中主人公约伯蒙受上帝的恩赐,因撒旦与上帝的一个赌约开始遭受苦难,但约伯始终认为自己没有罪过,开始对上帝产生质疑,后来在上帝创造的伟大过程中,开始蒙受上帝的恩赐,最后获得自己的重生,获得心灵的自由。而电影中的主人公派本来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生活处处充满着希望,但在一家人迁居的过程中突然遭受厄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幸福,被抛弃在小船上遭受命运的整治,最后历经磨难才回到陆地。派和约伯一样都在历经磨难中获得了重生。[5]

再次,结局寓意的互文性。派在海上经历了各种努力最后也失败了,于是向上帝发出质疑,在约伯的受罪过程中,他也向上帝发出同样的质问。而派的遭遇与约伯的遭遇是一样的,虽都是虔诚的信徒,但都要遭受到上帝的捉弄,展开与命运的搏斗。但他们也是在对上帝的质疑当中又重新拾回自己的信仰,从而获得坚定的信念。在《约伯记》中,上帝的显现让约伯重新顿悟,拾起信念,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食人岛的出现让派重拾信念坚定信仰。曾经都处在苦难中的约伯和派都曾经向上帝质疑。在约伯的故事中,由于上帝的显现,使得约伯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类的局限性,对于上帝的意图还不明白,不能完全理解整个世界,于是再次拾回自己的宗教信仰。派在海上向上帝质疑,但并没有做出回应,在食人岛的出现中预示着上帝的显现,也使得派认识到上帝不能被他完全理解。在派的质疑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的时候,他只有继续默默承受这一切,重新回到战斗中,对于苦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于宗教有了新的了解。宗教信仰者信奉把自己交给上帝,才能得到拯救得到一切。无论是约伯还是派都在怀疑之后成为了信仰者,将人性的善良在迷途中追回,最终自己的意识得到一条正确的道路。[6]

(二)与《鲁滨逊漂流记》中荒岛生活的瓦解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海上漂流的派经历了许多磨难,终于在一个荒岛停靠。荒岛上的植物根茎和漫山遍野的狐獴,这让饥饿已久的派终于得到了食物。在荒岛中度过的夜晚,充满着梦幻的色彩,如同童话般美丽静谧。但伴随着医科人的牙齿的掉落,派终于知道这是一个食人岛。他首先发现了岛上生物赖以生存的湖水在晚上就变成了食人湖水,继而根据这颗牙齿判定这是一个食人岛,从而慌忙地逃离这里而选择回归人类社会。派对于荒岛的选择有两个方面的解读,一方面从食人岛方面定性,食人岛可以吞噬人的生命,本身有危险的存在;从另一方面考虑,食人岛荒芜一人,孤寂的生活会慢慢地吞噬人性,失去人的本能,比如语言能力、交流能力还有思维情感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只有在现实社会中才能真实的存在。这时派的选择是坚定地离开这个食人岛,回归到正常的社会当中去,它的选择与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的选择有着相似之处。《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海上航行的鲁滨逊遭遇海难在荒岛上生存的经典故事,但在这个故事中充满着积极乐观向上的内涵,又充满着创造力。鲁滨逊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本来可以过着安稳富足的生活,但却有着一颗不满足于现状,不安与现实生活的创造的心,于是他离家航行,向往另外一种新的生活。在荒岛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鲁滨逊都没有退缩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在海上生活的28年,他把人类的本能发挥到了极致,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一个荒岛建成了有人居住的环境。在岛上生活的28年中,与猫狗为伴,十几年后找到星期五与他为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派遭遇的海难与《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遭遇着同样的海难,然后生活在荒岛上,这两者之间有很大的互文性。在真实的人性中,认识很难忍受岛上的孤寂生活的,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义无反顾地回到人类的文明社会,这样的想法不仅是对作品的解读,也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一次重要的解构。

结语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可以发现很多文学版本的身影,在这种互文性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阐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作品内涵,又让我们重温经典。

[1]孙晖.《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故事的力量[J].电影艺术,2013(1):61-64.

[2]孙海英.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经典文本的互文性解读[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3(3):35-37.

[3]梁洪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小说与电影的对比[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70-71.

[4]边哲.《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小说与电影的比较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4.

[5]章颜.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6]纪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隐喻研究[D].上海:上海戏剧学院,2014.

猜你喜欢

约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荒岛
荒岛求生
无辜受难
——论《约伯记》的“苦难”主题
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象征符号解析
叮叮猴荒岛历险记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较电影与小说的空间叙事
复调理论视角下的《圣经·约伯记》中约伯信仰构建
论约伯性格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