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的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建设刍议
2015-03-17段惠军
段惠军
摘 要:道德修养是安身立命之本。科技工作者需要更高水平的道德修养,应成为公众的道德模范。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科技工作者应是科学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科学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科技工作者;道德修养;科学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2-0005-05
一、科技工作者应成为公众的道德模范
(一)道德修养是安身立命之本
道德修养是个人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以及由此而达到的理想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古往今来,尽管时代在变迁,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不仅没有丝毫消减,而且与日俱增。一个国家,国民的道德修养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我国从先秦时期的儒家就大力提倡、高度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大学》:“自天子以至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如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以后经过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发扬和不断完善,形成了源远流长的道德修养理论。这一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独具特色。这一理论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修身)同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就是所谓“修齐治平”。
南京青奥会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南京大学与中国青年代表对话演讲时两次用中文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儒家格言,并说“儒学对我的影响很大”,在他年轻的时候,特别是当他14岁立志要献身为韩国、为世界人民服务的时候,这句话就是最好的激励和指引。日本18世纪儒学思想家太宰春台说“中华圣人之道行于我国,天下万事皆学中华,我国人始知礼仪,悟人伦之道,弃禽兽之行。”连日本人、韩国人都承认伦理道德是从中华圣人那里学来的,承认儒学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在道德修养方面更应从我国古圣先贤那里汲取营养。
“修齐治平”当中,修身是本,其他都是末,所以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的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齐家,然后才能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也就是说,万物皆有根,根是生命的源泉,“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离开了根,万物皆难以有生机,难以生存。因而“种树者必养其根”,根深才能苗壮,根深才能树大,根深才能开好花,结好果。
万物如此,作为一个人,当然也离不开根。那么人的根是什么呢?就是道德,就是人品。“做人者必修其德”,无论做什么工作,人品这个根都要扎深、扎牢。这个根扎深、扎牢了,遇事就会少一些自私之念,多一些利人之心,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厚德才能载物,道德比智慧、知识和能力更重要。智慧再高,无德也会使智慧失去光芒;知识再多,无德也会使知识无法发挥作用;能力再强,无德也会使能力害人害己,甚至祸国殃民。
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德,则近乎禽兽。”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丧失了道德伦理观念,生活再安逸,跟禽兽也没有两样。“衣冠禽兽”大概就是指这样的人。
《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讲的是人首先要培养好德行,然后才是知识、能力的培养,讲的是德育为先,智育次之,这是符合人类进步之道的。
西方圣贤对于道德修养的认识与我国先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一个人能在与自己思想斗争中取得胜利,即意味着他在道德上的进步”;还说:“如果物质欲望的满足代表幸福,那么猪才是最幸福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有缺陷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为人处世,个人的品德都是第一位的。春秋末期,晋国的智家势力最强,又独掌晋国大政,却被韩、赵、魏三家消灭,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说的,智家的当家人“才能胜过德行”。历朝历代,“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国破家亡的例子数不胜数。
相反,范仲淹一生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誉为“做人的楷模,为官的典范”。孔融四岁能让梨成为流传千百年的道德教育故事。范仲淹和孔融也因此百世流芳。
大道理往往很简单(大道至简),谁都懂得。但“四岁儿童能懂得,八十老翁做不到”。说明“知易行难”。所以,做人的道理要常常讲,反复讲。只可惜,现在讲得太少了。秦伯益院士讲过一个故事,抨击科技界的“五同”现象。大意是说,课题组申报课题时“同舟共济”,科学研究中“同甘共苦”,发表论文时“同床异梦”,成果报奖时“同室操戈”,最后大家“同归于尽”,知识分子的斯文扫地,颜面丢尽。这样的活剧在我国科技界时常上演,不亦悲乎!这些大小知识分子怎么连四岁的孩子都不如呢?正是因为有的科技工作者并不遵守连小学生也懂得的起码的道德规范,才造成我国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层出不穷。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深刻反省吗?
(二)科技工作者需要更高水平的道德修养
1. 理应具备更高的素质,更高尚的人格。科技工作者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是社会的精英,理应具备更高的素质,更高尚的人格。知识分子(特别是社会精英)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因而道德要求通常更高,不仅我国如此,发达国家也一样。举两个美国的例子:肯尼迪总统对青年学生说:“Ask what you can do for the country,not ask what the country can do for you. ”(要问你们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 哈佛大学校门正面铭刻:“Enter to grow in wisdom. ”(入门以增长智慧);反面铭刻:“Depart to better serve the country and the kind.”(离开以更好地服务祖国与社会)。这显然都是对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要求,也可说是道德教育。
科技工作者所从事的事业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始终把道德这个根扎深、扎牢。只有这样,才能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驾驭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使之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使之用于正道,用于为国家、为社会服务,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职业性质决定。科学研究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从事崇高的事业就需要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科学史研究表明,第一流的科学家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有助于科学家做出重要的科学贡献,其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对科技工作者的奉献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协作精神等的要求均应高于普通大众。
比如诚信精神,诚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诚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是探求真理,没有诚信精神,就不可能发现真理。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更应该始终坚持以诚信为本的职业品质。
再比如协作精神,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研究很少一个人能完成,有的研究课题不仅需要团队合作,还需要与社会各方面的协作。是否善于协作已经成为科学研究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3. “才高而德寡”是危险的。有才无德就难免误入歧途,世上这样的人为数不少。“才高而德寡”,才就不能用于正道,结果不仅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最终也会害了自己。才能出众的人有时容易做才能的奴隶,把才能用错方向。因此,越是才能出众的人越需要有一种力量来控制才能发挥的方向,这种力量就是道德,就是人格。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德才兼备的标准始终是要坚持的,既要看才,更要看德,如果一个科技工作者有才而少德,难免不干缺德的事。塞缪尔·约翰逊(18世纪英国文学评论家、诗人)说:“有知识而不正直是可怕的”。
例如:科学家制贩冰毒。皖西学院生命与化学系副教授邱某某,2008年因与人合伙经营游戏厅失败欠债。为了还债,邱利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先是从网上查询冰毒制造原理,然后从北京、上海等地网购原料,在自己的住处,以化学合成的方法研制出固体和液体冰毒共计11 947.22克。经鉴定,其中含毒品成分2 263.88克。2009年2月至4月,邱某某分四次将冰毒贩卖给他人。2009年4月26日下午,邱某某在再次进行冰毒交易时,被跟踪而至的办案民警当场抓获,当场查获冰毒49.8克。
邱某某以获取非法利益为目的,大肆进行冰毒制造和贩卖,其行为构成贩卖、制造毒品罪,且制造、贩卖毒品数量大,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罪行极其严重。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才高而德寡是危险的。才能用错了方向,不仅危害社会,危害他人,最终也害了自己。
相反,杰出科学家都要求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身体力行。我国古代伟大科学家张衡说:“不以高官厚禄为荣,但以无德无才为耻”。“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奠基人王大珩说:“做学问重要,做人更重要。”师昌绪(1920-,河北徐水人,材料学之父)说:“做人要海纳百川,诚信为本,忍让为先;做事要认真负责,持之以恒,淡泊名利;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贵在发现与创新;其中以做人最为重要。”爱因斯坦说:“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
(三)道德高尚的科学家典范
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之所以受到人们历久弥新的崇拜和仰视,不仅因为他们杰出的科学成就,更是因为他们崇高的道德品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1: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是居里夫人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一次,客人看到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感到十分惊讶。居里夫人说:“我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居里夫人清楚地知道,炼制镭的专利权能为她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居里夫人最终放弃炼制镭的专利权。她曾经对一位美国记者说:“镭不应该使任何人发财。镭是化学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
居里夫人“淡泊名利,为社会、为人类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例2:霍金。1975年提出黑洞理论一举成名。三十年后推翻他1975年赖以成名的黑洞理论。
我们应向霍金学习“勇于否定自我,只服从真理”的科学精神。
例3:钱学森。196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学院的一位叫郝天护的年轻人给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写信,指出钱学森新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关于动力学的一个方程的推导有误。当时钱学森在力学界已是绝对权威,但收到这封来信后,不仅亲笔回信,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更鼓励郝天护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推荐发表在《力学学报》上。
我们应向钱老学习“学术民主作风和严谨学风”。
例4:华罗庚。在剑桥大学求学期间,为节省时间,华罗庚始终没有办理正式入学手续,而只要求做一名访问学者。他说:“我是来剑桥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他不图名利、不急功近利,秉持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一心为民的信念,最终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曾说过:“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我们应向华罗庚学习身残志坚,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不急功近利、不图虚名的求是作风。
二、科学文化建设
(一)何为科学文化
关于什么是科学文化,学者们试图以各自的理解来诠释,可以说是见仁见智。
从科学家的角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韩启德主席:“科学文化是一种集体创造,是围绕科学活动所形成的一套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制度约束、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科学家是科学文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科学文化已广泛渗透进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之中,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从文化学者的角度,东南大学吕乃基教授:“科学文化的概念有些模糊。由科学扩展到文化之中形成科学文化。顾名思义,科学文化是以科学为基础及核心的文化现象,是科学向社会的扩散,一方面为社会奠基;另一方面也为科学自身的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科学文化的范畴: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
(二)科学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问题频发,危害严重。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领导小组组织编写的《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指出:“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的出现,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既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有科研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但从根本上说,科学文化起到至为关键的作用。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的本质是科学文化缺失或者说发育不良的问题”。
在我国,虽然科学知识得到重视,但同属科学文化范畴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远未得到公众理解,对科学文化的认识程度还比较肤浅。有的科技工作者不能很好地吸收西方现代科学文化的精髓,却又迷失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我国老一代科学家倡导形成的优秀科学文化传统也不屑一顾。
我国老一代科学家不仅以优良的科学道德和学术素养为科技工作者乃至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而且倡导形成了“四大信条“和“三老四严”等优秀科学文化传统。“四大信条”和“三老四严”把我国传统道德诚信和科学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反映了我国老一辈科学家的道德操守。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和化学家侯德榜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四大信条”是:一是我们在原则上绝对地相信科学;二是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地发展实业;三是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四是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三老四严”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严肃、严密、严格、严谨的优良作风。“四大信条”和“三老四严”值得我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
科学文化无疑属于文化范畴。关于文化发展,张岱年(1909-2004,河北献县人,哲学家)说:“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三条路:第一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以大国自居,自以为高明,这是没有前途的;第二是全盘西化,完全抛弃固有的文化传统,这是不应该的,也是没有前途的;第三是主动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成就,同时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发扬固有的优秀传统,创造自己的新文化,争取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由此可以认为,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也应该在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老一辈科学家倡导形成的优秀科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文化的成果,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文化。
(三)科技工作者应是科学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当前我国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问题不少,应当承认,这些问题的发生有相当部分确是由于一些科技工作者本身素质不高、缺乏道德修养造成的,有的甚至突破了道德底线。
例:汉芯事件。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教师陈某作为总设计师的“汉芯一号”问世,然而三年后,其造假的真相被揭露。事实是:2002年8月,陈某通过他人在美国购买了10片摩托罗拉芯片,随后请工人用砂纸磨掉上面的“MOTOROLA”字样,再打上“汉芯”标识。陈某通过种种关系,搞到了“由国内设计、国内生产、国内封装、国内测试”等种种假证明材料。
“汉芯一号”问世后,陈某先后向国家多部门申报了四十多个项目,累计骗取科研经费超过1亿元。他还用假“汉芯”芯片申请了12项国家专利。
这一事件登上了《纽约时报》《科学》《商业周刊》等世界知名杂志,影响极其恶劣。
这一事件之所以发生,固然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有监督约束不够的原因,甚至可以说与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也有关系,但科技工作者个人道德修养不够才是最根本的。如果把这些问题都说成是体制和机制造成的,都推给政府、推给社会,显然是不客观的,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我国知识分子(无疑包括科技工作者)素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担当精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研条件还不够好、科学文化发育还不够成熟,科研环境还不够优良,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美等,这些正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不断改善的方面,而不应成为我们抱怨政府,抱怨社会的理由。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达,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亲近,那就应反问自己的仁爱是否真心;管理别人却没有管理好,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管理才智是否有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反问自己的礼貌是否到家——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简而言之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充满智慧的教诲。意思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的解决需要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科技工作者无疑是主力军,科技工作者集中的高校、科研院所无疑是主阵地。
(四)科学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技术工作越来越成为社会性活动,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需要协调科学技术工作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因而科学文化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工作者无疑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主体,没有科技人才,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就是一句空话。但科学文化建设绝不仅仅是高校、科研院所及科技工作者的事,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
美国有一份报纸叫《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基督教和科学似乎不搭界,但也不奇怪,说明美国不仅政府、社会和民众,甚至宗教都重视科学技术。这也正是美国在建国短短二三百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国力最强国家的原因之一。
美国对世界顶尖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是无与伦比的,不仅重视本国人才,还在世界各国大肆网罗人才。二战接近结束时,美国专门派出一支代号“阿尔索斯”的小队前往纳粹德国和意大利搜寻敌占区的科学家。找到一百多位在各学科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专家、学者,包括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德国核武器研究项目负责人海森堡,德国火箭之父冯·布劳恩。冯·布劳恩后来成为美国土星5号火箭和“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首席科学家。
有报道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研究所是专家、学者的天下,是博士、教授们发挥才智的天堂。”应当承认,相信科学,依靠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空间上,我国还存在巨大差距。相信通过加强科学文化建设这一状况会逐步得到改善。
我国科学文化建设应在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老一辈杰出科学家倡导形成的优秀科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科学文化,包括先进科研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等,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真正成为专家、学者的天下,博士、教授们发挥才智的天堂。
总之,构建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是我国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是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步伐的必然要求。毋庸置疑,科学文化建设,科技工作者是主力军,科技工作者集中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包括企业的研发机构)是主战场,但政府与社会同样负有责任,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科技界共同努力。全社会良好科学文化氛围的形成,一定会有效推动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的解决,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
(本文系作者在首届河北省科协年会上所作的特邀报告)
责任编辑:张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