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合小陷胸汤治疗慢性胆囊炎107例临床观察
2015-03-17杨宏山
杨宏山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中医科,北京 102200)
柴胡疏肝散合小陷胸汤治疗慢性胆囊炎107例临床观察
杨宏山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中医科,北京102200)
胆囊炎;慢性病;中药疗法;小陷胸汤
慢性胆囊炎是胆囊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临床常见病,多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或结石刺激、化学性损害、急性胆囊炎迁延等引起[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右上腹部或心窝部隐痛,食后饱胀不适,嗳气,进食油腻食物后可有恶心,偶有呕吐,且宜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2009-01—2012-12,笔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合小陷胸汤治疗慢性胆囊炎107例,并与消炎利胆片治疗96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203例均为我院中医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7例,男58例,女49例;年龄27.3~66.8岁,平均(38.2±12.1)岁;病程6个月~14年,平均(5.1±2.3)年。对
照组96例,男52例,女44例;年龄26.6~67.4岁,平均(37.7±11.9)岁;病程9个月~15年,平均(5.5±2.1)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及排除标准参照《内科诊疗常规》[3]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4]中慢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排除经检查证实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胆囊穿孔腹膜炎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对本药过敏者;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精神病者。
1.3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予柴胡疏肝散合小陷胸汤治疗。药物组成:柴胡10 g,川芎10 g,枳壳10 g,香附10 g,陈皮10 g,厚朴10 g,白芍药6 g,甘草5 g,黄连3 g,半夏12 g,瓜蒌20 g。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1.3.2对照组予消炎利胆片(江西瑞金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64263)6片,每日3次口服。
1.3.3疗程及其他2组均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用药治疗期间均忌食辛辣、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1.4观察方法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并通过B超检查治疗前后胆囊长径、短径及胆囊壁厚度变化。
1.5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正常;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影像学检查结果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无改善[4]。
2 结 果
2.12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2组治疗前后胆囊长径、短径及胆囊壁厚度变化比较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胆囊长径、短径及胆囊壁厚度变化比较 ±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胆囊长径、短径及胆囊壁厚度变化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长径及短径增加,胆囊壁厚度减少;治疗组治疗后胆囊长径、短径及胆囊壁厚度变化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学胁痛范畴,现代医家已从中医学的多个方面寻找治疗慢性胆囊炎的有效方法,在病位上多集中在肝、胆、脾、胃,病机上主要集中在湿、热、郁、瘀,治法上多用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等治法[5]。笔者认为,慢性胆囊炎病位在胆,与肝、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其病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气郁日久,气滞血瘀,瘀血停积;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郁,疏泄不利;精血亏损,肝阴不足,络脉失养。病证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多见,亦可出现虚实夹杂之证。消炎利胆片也属中药制剂,具有清热祛湿利胆的功效,临床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6]。
柴胡疏肝散原载于《景岳全书》,方中以柴胡为君药,疏肝解郁,调畅气机;香附理气疏肝,川芎行气活血而止痛,共为臣药,增强解肝经之郁滞;佐以陈皮、枳壳理气行滞,白芍药、厚朴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并以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小陷胸汤出自《伤寒论》,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所创,由瓜蒌、黄连、半夏3味药组成,方中瓜蒌甘寒,清热涤痰,宽胸散结;黄连苦寒,泻热除痞;半夏辛温,化痰散结。本方组方精炼,三药配伍相得益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解热、抗炎、保肝、抗菌、抗病毒、促酶分泌、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抗惊厥、抗血小板凝集及促进细胞生长等诸多作用[7];香附具有抗抑郁、抗肿瘤、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抗糖尿病等作用,与其他药物合用还可以治疗腹痛和肠道疾病[8];川芎含有挥发油、生物碱、有机酸及多糖等成分,对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流阻力及血压,具有抗氧自由基、抗炎、抗癌、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及保护神经等多方面作用[9];陈皮主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为食管、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疾病最常用的药物,可治疗脘腹胀满、嗳气泛酸、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10];枳壳可调节胃肠运动,利胆排石,在治疗胃肠病、胆囊结石等疾病方面前景广阔[11];白芍药主要成分白芍总苷具有对抗多种损伤机制的肝脏保护效应,能增强肠蠕动和改善实验性结肠炎,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功能,对消化系统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12];厚朴可以调节胃肠消化功能,包括增加胃动力、促进胃排空、减缓肠运动、止泻等作用[13];甘草主要活性成分是三萜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溃疡、抗炎、解痉、抗氧化、抗病毒、保肝、祛痰及增强记忆力等多种药理活性,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具有调节和保护活性[14]。长期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伤寒论》之方剂既可用治伤寒病,又可用治杂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小陷胸汤已被用于治疗呼吸、循环、消化、代谢、泌尿及免疫等多种系统疾病,特别是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胃炎、胃脘痛、胆囊炎等,效果显著[15-16]。
本研究结果表明,柴胡疏肝散合小陷胸汤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消炎利胆片,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胆囊恢复正常,两个经方合用配伍,使郁热清透宣泄,肝胆得以疏泄条达,共奏疏肝利胆、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此外,合理饮食是控制慢性胆囊炎病情进展及复发的关键,高脂饮食可加重胆囊的负荷诱发疾病,故应做到饮食有节,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并保持平和心态,对预防胆囊炎的复发都有重要临床意义[17]。
[1]石倩玮,王冠梁,李曙光,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系统评价及启示[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3):44-49,55.
[2]丁彩霞,顾勤.慢性胆囊炎的中医治疗概述[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61-63.
[3]北京市卫生局.内科诊疗常规[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261-26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北京,1993:134-137.
[5]许嵩,王木兰.慢性胆囊炎中医药治疗进展[J].江西中医药,2012,43(2):72-74.
[6]张丽萍.消炎利胆片与诺氟沙星联用治疗慢性胆囊炎95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0):126-127.
[7]吕晓慧,孙宗喜,苏瑞强,等.柴胡及其活性成分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2):105-107.
[8]刘成彬,张少聪,李青天.香附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09,24(4):787-788.
[9]张晓琳,徐金娣,朱玲英,等.中药川芎研究新进展[J].中药材,2012,35(10):1706-1711.
[10]李庆耀,梁生林.陈皮的药用研究进展[J].中成药,2008,30(2):246-248.
[11]季忆,陈建真,陈建明.枳壳黄酮类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11):105-107.
[12]冯文林,伍海涛,罗超华.白芍总苷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药理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778-1779.
[13]吴经耀,陈素红,吕圭源.厚朴归脾、胃、肺经及相关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1,7(2):148-150.
[14]高雪岩,王文全,魏胜利,等.甘草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1):2695-2700.
[15]韩瑞伟,何礼,王一,等.小陷胸汤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近况[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5):7-9.
[16]徐炳然,王晓燕.小陷胸汤临床应用及用药剂量分析[J].河南中医,2011,31(7):700-703.
[17]漆生权,杨少军,刘红桃.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1,43(5):48-49.
(本文编辑:石康)
·信息·
中华中医药学会推荐5本中医药科普作品
日前,中华中医药学会根据科技部相关要求,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支持下,组织各地推荐中医药优秀科普作品。
在共收到46本/套作品中,形式审查合格43本/套,经专家审议,决定推荐《从肺开始养生》《一推就好》《养生做好8件事》《灸出健康来》,肿瘤患者就诊指南系列《专家帮您解读癌症》丛书(8册)为优秀中医药科普作品。
推荐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10.3969/j.issn.1002-2619.2015.09.032
杨宏山(1959—),男,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R289.62;R575.61
A
1002-2619(2015)09-1371-03
201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