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肤病中医特色外治法临床研究进展※

2015-03-20娄方璐刁庆春

河北中医 2015年9期
关键词:外治外治法皮肤病

娄方璐 刁庆春 冯 林 龚 娟

(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重庆 400011)

综 述

皮肤病中医特色外治法临床研究进展※

娄方璐 刁庆春 冯 林△龚 娟

(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重庆 400011)

皮肤疾病;中医疗法;外治法;综述

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已有痈、疽、创伤、痔疾、皮肤病等许多外科病记载,并叙述了砭法、灸法、熨法、熏法、角法、按摩等治疗[1]。在历史积淀下,中医外治法经历了经验积累,理论形成、发展,临床治疗方法建立,验证及完善等过程,在中医学整体发展及现代科学影响下,逐渐成熟,学科特色越发鲜明,形成自身独有风格。中医利用外治法从古至今有大量病例,无论是穴位效应,药物透析,光辐射等都是长期同疾病做斗争总结的经验[2]。各医家在长期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皮肤疾病外治方面的经验,并做了相应的总结、归纳,形成了众多具有中医特色的外用处方、给药方法及非药物外治技法,最后运用于临床,收到了良好疗效。

中医特色外治法是相对于内治法而言,是指除口服药物外,运用中草药、针灸方法或某些器械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皮肤(黏膜)而达到治疗皮肤疾病的一种方法,特色相对于西医治疗而言,中医外治方法有独特的风格、形式。皮肤科疾病由于病位外露,因此外治疗法在皮肤科治疗中占有独特的、重要的地位。外治疗法通过局部外用药,使药力直达病所,治疗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中医外治法种类丰富,主要分为药物外治法、非药物外治法。现就目前皮肤病中医特色外治法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药物外治法

药物外治是根据皮损性质、发病部位和季节因素等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用药或湿敷或熏洗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祛除病邪促进皮损痊愈[3]。药物外治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除了中医外治,还有中草药介入,而不是单一物理治疗,《理瀹骈文》说“医理药性无二”,“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这就要求我们在药物选择上辨证论治,这样才能使药力直达病所,药到病除。一般情况下依据疾病证型不同,可选择不同药物种类,如黄连、黄柏等清热燥湿类,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类等,荆芥、防风等祛风止痒类。

1.1 中药涂搽法 中药涂搽法是把药物制成药液、糊剂、油剂、酊剂、洗剂、软膏等剂型,涂搽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4],药物通过体表吸收,以调整机体功能或直接作用于患处起到局部治疗作用。同时应该根据病种不同,皮损形态区别,选择适当的药物及剂型,一般急性期皮损渗液较多时应选择药液,渗液减少后可选用洗剂、糊剂,慢性期皮损肥厚多采用软膏、酊剂等。

因本法有多种剂型药物可选用,故适应证非常广泛,急性、亚急性、慢性皮肤病均可选用。韩平等[5]应用自制痤疮面膜治疗寻常性痤疮43例。药用:桑叶3份,丹参2份,黄芩2份,大黄2份,石膏2份,杏仁1份,研细过筛。用法:取药粉50 g加蜂蜜10 mL,蒸馏水适量调成糊状,均匀涂于面部,30 min后取下并洁面,治疗8周,总有效率88.4%。卢熙福等[6]应用祛湿止痒霜治疗慢性湿疹114例,药用:荆芥、防风、苦参、白鲜皮、金银花、蛇床子、地肤子、黄柏、大飞扬、硫磺、枯矾、冰片、甘油,各等份调配成霜剂。外涂患处,7 d为1个疗程,最长不超过4周,总有效率98.3%。

1.2 敷脐疗法 敷脐疗法又称脐疗,是选择适当的免煎中药制成一定剂型(如糊剂、膏剂等)填敷脐区(神阙穴),上面覆盖纱布或胶布,利用脐区皮肤特殊生理结构,以促进药物吸收和经穴刺激作用,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辨证选药,如免煎珍珠母等,用茶水调成糊剂,敷于脐部,每日1次。此法源于《内经》,在民间沿用已久,可补内治之不足,其法虽简,其效甚捷。脐,经穴名称“神阙”,属任脉。任督相表里,脐又是冲脉循行之处。冲、任、督,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串于十二经脉之间,联络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药物通过脐部,可使药力作用直达病所[7],刺激经络之气,从而达到调整机体脏腑阴阳平衡作用。通过临床实践,本法对皮肤疾病中特别是瘙痒剧烈、情绪烦躁及睡眠欠佳患者,效果满意。胡君等[8]报道用蜂房、蝉蜕各10 g,研细粉,蜂蜜调敷脐部,每日1次治疗荨麻疹,疗程2周,获得确切疗效。

1.3 热奄包 中药热奄包疗法是将加热的中药包置于身体的患病部位或穴位上,通过奄包的热蒸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通过热蒸汽促使热奄包内中药渗透到患者病痛所在,利用其温热达到温经通络、调和气血、祛湿驱寒、消肿、减轻疼痛及消除疲劳等作用。根据不同病情将药物放入热奄包内并缝好,将药包放入锅内煮30 min,捞出,挤出多余药液,不滴水,将奄包敷于患处,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不烫伤皮肤为度,每次治疗时间20~30 min,每日1~2次。主要用于皮肤病中角化过度、肥厚浸润、皮下结节、皮肤发硬、麻木疼痛及顽固瘙痒等症,如结节性红斑、硬皮病、结节性痒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斑块型银屑病、慢性湿疹及冻疮等。杨茜[9]报道改良后的热奄包法在治疗各种慢性及虚寒性疾病方面,显著提高疗效和工作效率,既节时省力,又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和自由程度,使该法成为患者易于接受、方便快捷和疗效确切的一项传统治疗方法。

1.4 中药溻渍治疗 中药溻渍治疗相当于现代湿敷法,是用6~8层纱布或浅色纯棉毛巾浸入新鲜配置的中药液中,待吸透药液后,拧至不滴水为度,随即敷于患处,保证与皮肤紧密接触,大小与病损相当,每10 min更换1次,连用3次,每日可重复2~3次。

本法可按药液温度分为冷溻渍及热溻渍。利用冷或热的物理作用,影响末梢血管、淋巴管的舒缩性,改善局部体液循环,从而达到消炎、止痒、止痛、抑制渗出等作用,覆盖的湿润塌渍垫可软化痂皮,吸收分泌物,因而起到保护及清洁作用。冷溻渍主要用于急性期皮损糜烂,渗出明显者,如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带状疱疹、足癣伴感染及过敏性紫癜等;热溻渍主要用于慢性期肥厚、角化性皮损,或仍有轻度糜烂,少量渗液者,如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淤积性皮炎、痒疹及神经性皮炎等。顿耿等[10]采用中药煎剂湿敷治疗急性湿疹60例。药用:马齿苋、黄柏等份,煎水备用。用法:皮损用纯棉毛巾或纱布浸中药煎剂湿敷,药液温度控制在20 ℃左右。疗程2周。结果:总有效率81.7%。秦晓民等[11]报道痰热清注射液湿敷治疗急性湿疹50例。选用痰热清注射液(主要成分:黄芩、熊胆、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10)湿敷。疗程1周。结果:总有效率94%。

1.5 中药洗浴疗法 中药洗浴疗法是指用药物煎汤洗浴全身或局部,或以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蒸汽熏蒸身体,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可分为沐浴、溻渍、浸洗、熏洗、淋洗及蒸汽浴等,是全身性皮肤病的重要辅助疗法[12]。

根据不同疾病选用适当中药煎剂,掌握好药物浓度,室温不低于20 ℃,中药熏洗药物温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最佳温度在38~40 ℃,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及病症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温度。一般日1次,每次20~30 min。本法可运用于皮肤无明显破溃、糜烂的全身或局部皮肤病,对于老年患者,内科疾病患者慎用,高热患者禁用。周慧[13]用三黄洗剂治疗皮肤湿疹样变133例。药用:大黄15 g,黄连、黄芩、黄精各15 g,蛇床子、地肤子、白鲜皮、马齿苋、苦参各12 g。用法:上药浸泡,水煎2次共取药汁1 500 mL,高温灭菌后分装备用。每日2~3次涂抹于患处,药液风干后再续涂抹,每次20 min。婴幼儿将原药液稀释5~10倍应用,如有严重皮肤破损暂停应用。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随访6个月。结果:总有效率92.05%。

2 非药物外治法

非药物外治法,顾名思义,是指运用针灸或其他器械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因皮肤病病位在表,病灶外露,非药物疗法特别是中医针灸理疗突显其明显的优势,本法具有副作用小、费用低、疗效显著等优势,患者易于接受。

2.1 耳尖放血疗法 耳尖穴位于耳轮上,将耳轮向耳屏对折时,耳廓上面的顶端处。现代研究证实,耳穴不但有显著镇痛作用,且对血压、脉搏、呼吸及胃肠活动能产生良好的调整作用,能增加机体免疫力,达到抗御病邪作用[14]。耳尖放血疗法,是中医学独特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用针具刺破耳尖穴,放出少量血液,以达到泻热开窍、消肿止痛、镇静安神、祛风止痒等功效。一般每日1次,每次挤压出血5~10滴,双耳交替进行。

本法操作简便,副作用小,费用低廉,疗效确切,在内科疾病中运用广泛。吴艳等[15]采用耳尖放血配合局部围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60例。方法:选冲门、交感、肝、脾、外肺、子宫、内分泌、面颊8穴,每次治疗选择一侧耳廓的4~6穴,治疗前用手指揉耳廓3 min左右,常规消毒,用0.7 mm一次性注射无菌针头点刺,深度为刺透软骨不刺透对侧皮肤为宜,出血后用力挤,出血10~20滴左右。每周1~2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月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3.33%。

2.2 针灸治疗

2.2.1 拔罐法 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排除其中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而产生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16]。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调气活血、吸毒排脓、疏散风寒等作用,适用范围广泛。

从古至今,罐的种类不断增多,经历了竹罐、陶罐、玻璃罐、抽气罐的演变,现代常用的是玻璃罐,因其质地透明,便于观察局部皮肤的变化,便于操作,但易破碎。依据不同病情,可采用不同的拔罐法。①坐罐法:是临床常用的方法,一般取背部膀胱经穴,共10个。②走罐法:保持操作流畅性、连贯性及操作力度。皮肤病属实证,皮损肥厚稳定期,无禁忌证者可用。③闪罐法:此法是将罐拔住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的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到皮肤潮红为度。一般可用于体质虚弱者,或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白癜风等。④刺血拔罐法:是在《灵枢·官针篇》论九针中刺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张子和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故此法见效快,疗效好,疗程短。皮肤病属实证、热证、皮损肥厚稳定期患者可用。付玲[17]应用刺络拔罐治疗寻常痤疮 68例。取穴:膈俞、肺俞、大椎。方法: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挑出少许纤维,再拔火罐。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停止服药,禁止饮酒,不用化妆品,禁食高脂性食物。结果:有效率83.85%。

2.2.2 普通针刺 早在《山海经》中记载“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远古时期以砭石代针治疗疾病的佐证。随着历史发展,针具由石针、骨针,发展到现在的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及不锈钢针。

针刺治疗是中医学中的宝贵财富,通过刺激机体特定穴位,得气后达到舒经通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在皮肤科应用中,特别是对于行气止痛方面,效果尤著,在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面有惊人效果。杨露等[18]应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黄褐斑40例。方法:取面部色斑处、合谷穴,结合全身症状辨证,肝郁气滞取太冲,脾胃湿热取阴陵泉,肝肾亏虚取太溪。常规消毒后,选用0.20 mm×10 mm毫针,用围刺方法,在色斑外周向中心浅刺(皮下),余穴常规针法留针30 min,根据不同时辰选取子午流注穴位。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5%。

2.2.3 火针 火针疗法古已有之,自《内经》中首次用文字记载,名“大针”、“燔针”,当时称“焯刺”。火针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火针疗法借“火”之力而取效,善“开门祛邪”,“以热引热”,可以直接快速地驱除滞于经脉的湿热火毒,使疼痛缓解,具有止痛快、疱疹干结快、不易留后遗痛等优点[19]。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火针不断得到改良,目前在临床上用25 mm毫针作火针针具的毫火针,使得针刺疼痛明显减轻,创伤缩小,患者易于接受。王晓庆等[20]应用火针治疗痤疮后遗留色素沉着20例。方法:常规消毒后,用盘龙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后,垂直快速点刺皮损中央部,病变部位小者点刺1下,大者可点刺2下,但每个部位不超过3次,点刺深度不超过2 mm。治疗1个月后,治愈18例,占90.00%,患者黑色素沉着完全消失,皮损恢复正常。

2.2.4 灸法 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制成艾条或艾柱,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以治愈疾病的方法,包括艾条灸、艾柱灸和温针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的部位,约距离皮肤2~3 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每穴灸10~15 min,每日1次,至皮肤红晕为度。

《医学入门》曰“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本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回阳救逆、强生健体等功效。皮肤科用于硬皮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结节性痒疹、皮肤淀粉样变等属实寒证、虚寒证者或皮疹肥厚者,疗效独树一帜。邹瑾[21]应用艾灸配合药物治疗蛇串疮56例。对出疱疹处及疱疹底部予聚肌胞注射液外搽,然后将艾条点燃,在病变上方距皮肤2~3 cm处进行回旋灸,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患者自觉舒适,边灸边搽。每日1次,艾灸时间据疱疹面积及出疹皮肤长度确定,每次30~60 min。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治愈率85.7%。

2.2.5 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指导,运用光滑的器具或手指在人体表面的经脉穴道,反复进行刮、挤、捏、揪、刺等物理刺激,以此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把阻滞经络的“痧”呈现于体表,迫使痧气排出,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平衡,增强脏腑功能,促进人体自身愈病的目的[22]。一般2次刮痧相隔5 d以上。主要用于黄褐斑、斑秃、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神经性皮炎、痤疮及硬皮病等。

2.2.6 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是在针灸理论指导下,把特定的线(羊肠线)埋植在有关穴位中,利用其对穴位的持续性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埋线初期刺激强,可以克服脏腑阴阳的偏亢部分,后期刺激较弱,可平衡脏腑阴阳,同时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赵纪敏等[23]采用微创穴位埋线的方法治疗痤疮60例。方法:根据辨证分型,辨证取穴,随症加减。主穴取大椎、灵台;肺经风热型加肺俞、曲池、风门;脾胃湿热型加内庭、脾俞、胃俞;热毒内蕴型加心俞、督俞;气滞血瘀型加膈俞、肝俞;伴有便秘者,加足三里、大肠俞;伴有尿赤者,加小肠俞;伴有月经不调加肾俞、三阴交;伴有痛经者加次髎。主穴与辨证选穴分成2组,交替埋线,每次取穴5~6穴,连续2次穴位不重复。每15 d埋线1次,4次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5%。

2.2.7 自血疗法 在穴位注射理念影响下,自血疗法开始运用于临床,其是指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注入患者臀部肌肉或相关穴位、皮损内后,从而刺激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达到调理人体内环境,降低机体敏感性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用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24]。一般每周1次,3个月1个疗程。

自血疗法是一种非特异性疗法,可产生一种非特异性脱敏作用,促进白细胞吞噬作用,调理人体内环境,改善病变局部的新陈代谢,可能是其主要机制[25]。其所治疗的皮肤病大多与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或遗传等因素有关,如湿疹、慢性荨麻疹、痤疮、白癜风等。贺成彪等[26]采用经络穴位介入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60例。方法:抽取患者自身静脉血1~2 mL,与苯海拉明20 mg药物混合后,交替注射于一侧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有痠、麻、胀针感后,将药物缓慢注入),退针后按压3~5 min,每穴注入1~2 mL,隔3 d 1次,6次为1 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6.7%。

2.2.8 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如王不留行、小米、绿豆等替代埋针的一种简易方法。《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耳与脏腑经络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通过经络传导感应,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得到调整,以保持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耳穴贴压机制是由于受压力刺激的迷走神经不断地向中枢发放冲动,中枢将冲动进行整合后再作出相应反应的结果[27]。贴后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每次5 min,贴压1周2次,4次为1个疗程。此法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副作用小,临床运用较广。黄峥[28]应用耳穴贴压配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黄褐斑30例。方法:耳穴取肺、肝、脾、肾、胃、内分泌、膈、面颊;将胶布剪成0.5 cm ×0.5 cm,将王不留行放入胶布中央,贴在耳廓相应穴位上进行按压,每次选取单侧耳部3个穴位,直至有痛感和热感,刺激强度视患者耐受程度而定。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次,10 min/次,隔日1次,两耳交替贴穴。配合自血疗法:取双侧曲池、足三里、肺俞、血海。采患者自体静脉血4 mL,轻轻摇匀,迅速分别于相应穴位注射,每次注射6个穴位(主穴4个,配穴2个),每个穴位注射0.5 mL。2种疗法均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完成后,间隔7 d再行下1个疗程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3.3%。

3 小 结

皮肤病中医特色外治法、药物外治法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除了中医外治,还有中草药介入,是中药与中医外治的有机结合,中药辨证论治使用对于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强调,中药外治要“先辨证、次论治、次用药”,并指出辨证有五,“一审阴阳,二察四时五行,三求病机,四度病情,五辨病形,精于五者,方可辨证分明”[29]。这再一次体现了中医外治皮肤病特色与优势,这需要我们不断发展创新,才能继续保持。皮肤病中常用的非药物外治法,相对于药物外治法而言,缺少中草药的加入,但进一步体现了中医外治的特色、优势,对于操作者个体素质要求更高,需具备专业的中医学及皮肤科知识,操作要求更加严格、规范,其中针灸治疗在这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对于将来继承及发扬中医特色治疗无疑是有益的。从临床实践及查阅相关文献可知,皮肤科疾病种类繁多,顽固难愈,部分疾病目前仍无根治方法,如银屑病、湿疹,因此皮肤病的中医外治讲究综合治疗,除了以上叙述药物与非药物外治结合外,也要重视中西药物内治,如带状疱疹,可行中药溻渍、拔罐、针刺结合治疗,同时予以中西药口服,真正做到中西医、内外治有机结合,找准结合时机,做到事半功倍,缩短病程,为患者解决病痛。同时通过中医特色外治法的描述,我们需理解中医治疗精髓包括原理、作用、适应证及禁忌证等,医者应该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年龄综合制订患者外治方案,而不是盲目选择,徒增患者负担。中医外治法治疗皮肤病种类多种多样,其最终目的是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正如《外科正宗》曰“使气血得疏,患者自然爽快,亦取瘀滞得通,毒气得解,腐肉得脱,疼痛得减”[30]。为此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努力,把中医特色外治进一步发掘、保持及发扬,使中医学在全国及全世界绽放光彩。中药外治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也日趋成熟,但因为本身学科的特点,各家学说盛行,目前中医外治法遍地开花,医院、诊所及美容院均相继开展,但对于具体操作缺乏统一规范要求,同时对于中药外治目前还缺乏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观察,学术报道以病例报道为主,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及实验机制研究,这有待医学工作者共同努力,把中医治疗更好推向全世界。

[1]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

[2] 牛兵,王义坤,张居运,等.中医外治法验选[J].世界中医药,2012,7(5):423-424.

[3] 胡燕,张毅.中药外治湿疹的进展[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2,3(9):54-56.

[4] 娄方璐,刁庆春,刘毅,等.湿疹中药外治研究近况[J].四川中医,2010,28(11):47-49.

[5] 韩平,戴永江,贾丙申,等.桑丹消痤净面膜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海南医学,2009,20(8):4-5.

[6] 卢熙福,钟玲,赖卉岚,等.祛湿止痒霜治疗慢性湿疹114例[J].现代医院,2012,12(12):40-41.

[7] 庞巧玲,梁士年.敷脐疗法的临床运用[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3):68.

[8] 胡君,万雪梅,罗丽华,等.荨麻疹的中医外治法[J].中国民间疗法,2014,22(7):21-22.

[9] 杨茜.改良中药热奄包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1):78.

[10] 顿耿,赵军磊,耿庆娜,等.清热除湿汤联合中药湿敷治疗湿疹热盛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3):145.

[11] 秦晓民,刘全知,罗家胜,等.痰热清湿敷治疗湿疹渗出性皮损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4,24(6):1124-1125.

[12] 郭雯,余土根.药浴在皮肤科的应用[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5):52-53.

[13] 周慧.三黄洗剂治疗皮肤湿疹样变133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9):156-157.

[14] 娄玉方.梅花针为主治疗带状疱疹51例[J].湖南中医杂志,2000,16(2):33.

[15] 吴艳,黄蜀,童丹丹,等.耳尖放血配合局部围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6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3):11.

[16] 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0-181.

[17] 付玲.刺络拔罐治疗寻常痤疮6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3):155.

[18] 杨露,谢娟,文金莲.子午流注针法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9):19-20.

[19] 蒋文英.火针为主配合中药治疗带状疱疹26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1,20(5):10.

[20] 王晓庆,张金生,周源,等.火针治疗痤疮后色素沉着2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0,18(9):13.

[21] 邹瑾.艾灸配合药物治疗蛇串疮56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9):27.

[22] 马的峰,杨柳.刮痧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探讨[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7,8(11):29-31.

[23] 赵纪敏,秦鸿利,马松平,等.中药倒模配合埋线治疗寻常型痤疮临床应用观察[J].当代医学,2011,17(15):155-156.

[24] 吴妍静.论自血疗法在皮肤病中的运用及发展[J].光明中医,2008,23(10):1457- 1458.

[25] 谭伟芳.自血疗法晕针29例原因分析及护理[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1(4):280-281.

[26] 贺成彪,李萍,罗南英.经络穴位介入自血疗法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6):372-373.

[27] 谷林.耳穴中医理论基础初探[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6,8(20):9.

[28] 黄峥.耳穴压豆配合自血穴位注射治疗黄褐斑30例疗效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3Z):123-124.

[29] 刘红霞.皮肤病中医外治技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5.

[30] 李领娥,白艳秋.皮肤科疾病中医外治法简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6(3):190-191.

(本文编辑:董军杰)

10.3969/j.issn.1002-2619.2015.09.051

※ 项目来源: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项目(编号:2012-2-173)

娄方璐(1982—),女,主治中医师,硕士。研究方向: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R-05;R244;R750.5;R751

A

1002-2619(2015)09-1417-06

2014-03-04)

△ 通讯作者: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重庆 400011

猜你喜欢

外治外治法皮肤病
中医外治法在ICU内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防治皮肤病 对症食药膳
中医外治杂志
胰腺癌所致疼痛的中医外治法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实事求是 报喜告忧 喜读《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
肝硬化腹水中医外治近况
中医外治嵌顿性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