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英语”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2015-03-17王素芳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大学英语教学

王素芳

(河南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一、前言

经济发展之迅速、经济实力增强之迅猛,使得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之一的中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许多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孔子学院在国外开设的数量日益增加,中国文化也不断渗透到其他国家。尽管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断进行文化的传播,我们仍然需更多的国人将中国文化传递出去。而此桥梁的关键在人。因此,高等教育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传播者——具备语言技能,也深谙中国文化历史的人才。然而,在学了十多年英语之后,我们的大学生却无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的特色事物,这无疑为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中国英语”的提出和研究为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二、“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

随着英语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使用,衍生出了各种英语变体,如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新加坡英语等。那么英语在中国传播,就诞生了“中国英语”。

(一)“中国英语”的英文名称

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葛传椝(1980)提出的[1]。他认为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不是Chinese English,而是 China English。为了支撑他的观点,他罗列了一些例子,如科举Imperial competitive examination四书 Four Books,五经 Five Classics,四个现代化four modernizations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在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译文,外国人尤其是那些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自然一头雾水,但是经过解释,还是很快能明白其中含义。

关于这个英文说法,汪榕培(1991)提到“由于ChineseEnglish已经多少被人认为带有不规范英语的色彩,Chinglish明显地含有贬义,Sinicized English有点中国式、中国化的味道”,所以他认为使用China English这个叫法,也许比较中性一些。他也指出“为避免误解,‘中国英语’也可叫作CPR English”[2]。李文中(1993)对于“中国英语”的英文名称只是一笔带过,并未深入探讨。他认为既然Chinese English和SinicizedEnglish都不合适,可仍称之为China English,但是“这个名称似乎也并不怎么安全”。在他看来,“名词+English”这种结构在英语中往往是用来“称呼那些英语家族中低一等的变体,如Hong Kong English,而能登堂人室的规范英语变体都是以“形容词十English”来命名,如BritishEnglish,American English,Australian English 等”[3]。方梦之(2004)提出了“Chinese-coloredEnglish汉化英语”,这种说法强调中国特色,与中介语Chinglish汉式英语相对比[4]。叶萍,邹建萍(2011)赞同此提法,她们认为“Chinese-colored English”在“形”上更能体现与“Chinese English”的关联和差异[5]。

暂且不论哪种说法更好,至少我们可以从这些学者的研究中看到“中国英语”的存在已经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中国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表达中国特色事物的英语开始层出不穷,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重要。

(二)“中国英语”的研究现状

从葛老提出“中国英语”这个概念之后的几十年,学者们对“中国英语”这一客观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进一步阐释其定义与特点,其中不乏争论与质疑。

20世纪90年代,汉式英语与汉化英语中有几篇文献作者分别为汪榕培(1991)、李文中(1993)、谢之君(1995)、姜亚军(1995)等,他们都为“中国英语”下过定义。

其中汪榕培(1991)论证了“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并从三个方面下了定义: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李文中(1993)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他试图从句式、语篇的层面来探讨中国英语[3]。谢之君(1995)对李文中的定义持有异议,认为这个定义“没有考虑中国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出来的与规范英语所不同的特征”[6]。姜亚军(1995)表达了与谢之君相似的看法,并拓宽了“中国英语”研究的范畴,从语音角度研究“中国英语”[7]。

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英语”语音、词汇、语篇层面进行了描写和解释。之后十几年,学者们纷纷从跨文化的角度、翻译的视角以及其他不同学科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英语在语言、社会、文化、政治等层面的特征。

江晓红(2001)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英语”的作用。金惠康(2002)、贾毓玲(2003)都从翻译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英语”在译文中的体现以及发挥的作用。何自然(1994),金惠康(2001)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讨论“中国英语”的语用环境和功能。刘国兵(2009)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研究“中国英语”。周红英(2010)从世界英语变体的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和方法深化了我国目前的“中国英语”研究。

在“中国英语”的众多研究中,定性分析和描述性的文章占绝大多数。对其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很少。文秋芳和俞希(2003)曾以国内英文报纸《21世纪》为语料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国内英文媒体上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形式比例很小,但均未违反英语共核层面的语法规则[8]。范勇(2012)对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样本进行了分析,其研究证明了汪榕培的观点“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研究也指出“数量可观的‘中国英语’已进入国际主流媒体,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和认可”[9]。龚晶晶(2013)采用两个中国英语使用者创作的文本来代表中国英语语料,以来自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的五名英语本族语者为调查对象,探究其对“中国英语”的态度。研究发现“英语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两种变体态度不同,认为规范中国英语能成为一种英语变体得到广泛使用”,不过他们“指出因中西文化差异显著,中国英语短期之内很难为西方人所接受”[10]。

当然,学者们对“中国英语”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有部分学者通过对比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分析其差异。也有部分学者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探讨“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对其影响或启示,尤其是探讨了“中国英语”对中国本土文化传播所发挥的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研究都表明了“中国英语”的出现意味着一个融入国际文化的现代化社会的中国在国际交往中有了自己的文化认同,也必将给高校的英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添加新的元素。

三、“中国英语”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启示

美国知名语言教育专家、国际语言学校世界组织(InternationalHouseWorldOrganization)理事Jeremy Harmer在2008年表示,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说“女王英语”已不可能,英语正在经历有史以来的最大变化。过去它只属于英国人和美国人,而今已不再如此。英国知名语言学家、英国国家文字协会主席David Crystal也表示,人们将来很可能不得不学习说两种英语,一种是在本国使用的英语,另一种是国际通用的英语。Crystal还说:“随着印度和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印度英语和中式英语必将给标准英语带来巨大影响。”

(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一直以来主要强调目标语文化的传授,因为学习一门语言必然要充分了解其文化和历史,尤其是西方元素在我国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不断渗入的情况下。众所周知,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然而,我们很遗憾地发现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没有学好目的语,同时也丢了自己的本土文化。很多学生甚至英语教师都发现,尽管有着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在表达自己国家文化面前居然出现了尴尬场面,从而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沟通交流带来了障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上没有足够重视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教授。这种现象既不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也没有达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要求。

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趋势势日益走向国际化,加快国际化进程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人才。高等教育改革也成为我国发展的一部分。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输送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高校担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借着教育改革的契机,大学英语教学也需要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此外,教育部于2007年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使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教学要求》还在大学英语教学的“更高要求”部分指出,学生要能翻译介绍中国国情或文化的文章。大学英语教学不止在教学内容上、包括教材编写上都需要予以重视[11]。

由此可见,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势必要进行改革,要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深谙中国本土文化、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能够将中国特色通过国际合作交流的方式传播出去。

(二)“中国英语”在文化教学中的作用

在国际化进程中,英语和中国特色文化相融合,诞生了“中国英语”。很多学者研究其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中国英语”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所表达的是中国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所出现的特有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进程和特点。既然它是在中国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授,引入“中国英语”势必能起到以下积极作用。

1. 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文化平等意识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英语教师肩负着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尤其是现代社会对于外语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份责任也越来越重。传统的教学,英语教师大多只是进行单纯的语言知识的灌输和一定西方文化的介绍和传授。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主体地位的提高,英语教师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从培养学生本土文化意识以及文化交流平等意识出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共享文化本土化与国际化。英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母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母语文化融入教学中,让学习者去对比,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既学习了语言知识,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掌握了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技能,尤其是一些具有中国特色、表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以词汇为例,比如Guanxi(关系)一词,是按照中文的拼音直接来表示的。虽然对应的英文词汇有 relationship,但是这个词难以表达出中国的这种人际关系现象,此词背后影射出中国典型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基。

在国际交流中,人们经常面临着文化交流不平等的情况,往往出现交流障碍,这样既不利于国际合作,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因此,在大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中国文化元素,教授“中国英语”,能帮助学生与外国人顺利进行交流,在表达中国特色事物的时候,能掌握恰当的表达方式,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平等的文化观,批判性地吸取西方文化,弘扬中国文化。在交流中学生也不至于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学生通过英语传播文化,不仅无形中增强了自豪感,提升了自信心,同时也能赢得对方的赞赏,真正达到文化交流平等的目的,改变国际交流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状况。

2. 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要想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英语教师首先需要充实自身的文化底蕴,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素养。如果在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面,英语教师本身就有所欠缺,又何以帮助学生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因此,作为英语教师,不仅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加强自身业务,而且还应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从而应用在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培养一批具有母语文化意识的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乏有从事教育事业的,将这种理念放置在自己的教学中,如此的良性循环,何愁中国文化不能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3. 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培养与社会发展接轨的人才

如前所述,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症”,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要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跨文化意味着双向文化的交流,因此在大学的英语教学内容上也应有所更新,加入一些包含中国文化的内容。这不仅对英语的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而且也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入更多的中国文化。

21世纪,中国梦的提出呼唤着文化复兴,文化复兴梦成为中华儿女奋斗的目标之一。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多元文化并存,这些为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契机。当然,这些都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引入“中国英语”,引入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与社会发展接轨的人才,使得他们在未来用英语去介绍并推广中国文化,做文化的传播者。

四、结 语

在国际交流发展日益迅速的今天,文化的传播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中国英语”的研究为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引入了新的理念,对教学方式、对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都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真正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满足国际交流的需要。

[1]葛传椝.漫谈由汉译英问题 [J].翻译通讯,1980(2):18.

[2]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 [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18.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824.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叶萍,邹建萍.汉式英语与汉化英语 [J].学术论坛,2011(9):175178.

[6]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4):711.

[7]姜亚军.近二十年World Englishes研究述评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13-19.

[8]文秋芳,俞希.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J].国外外语教学,2003(3):611.

[9]范勇.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样本分析——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20092010)的一项实证研究[J].中国翻译,2012(4):112116.

[10]龚晶晶.英语本族语者对中国英语的态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1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大学英语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