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大学科研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5-03-17唐涌江颖
唐 涌 江 颖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一、引 言
科研工作是开放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学校办学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必要手段,其根本目标是要提升学校的地位,促进开放大学的建设,为推进开放大学的内涵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在加强开放大学内涵建设、提升开放大学服务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国内外开放大学的办学经验,科研成果的产出、科研经费的投入及研究人员的数量等都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基本条件,学校教师科研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学校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把科研工作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是高等教育及远程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010年以来,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建设开放大学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各级政府把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发展纲要》和本地教育规划纲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相继启动了不同区域开放大学的建设试点工作,并建成了1所国家开放大学和5所省(市)开放大学。在电大转型为开放大学的过程中,科研整体水平的高低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情况将影响开放大学未来的发展走向,也将影响开放大学在全国电大系统以及地方政府心目中的话语权和形象。在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开放大学科研工作应走出一条和普通高校科研不同的新路子,诸如以下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积极性,将个人成长与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如何进一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长效机制和电大系统的系统合作,主动争取课题,以团队立项、协同攻关;如何进一步强化科研规范、科研质量,提高科研水平;如何进一步加强科研和教学实践的互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本文将针对开放大学科研工作开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措施。
二、开放大学科研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科研整体实力不强,学术水平有待提升
电大系统科研机构建设相对滞后,大多数学校未能设立相关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科研处兼具科研管理和研究的双重职能,且研究工作主要偏重于对远程教育的研究,加之缺乏一支层次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研究能力的科研队伍,科研配套措施也还不完善,使电大教师和研究人员无法大量提出或承接高水平的研究课题,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有研究者曾对全国电大系统19992008十年间产出的科研成果进行调查,发现这些成果主要发表于电大系统创办的刊物,[1]发表在外刊和核心刊物上的专业学术论文,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论著以及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政府奖励的成果还不多。无论从论文发表总量、来源期刊论文发表量、论文被引和转载频次,还是从外投意识、科研自信心、论文质量和水平上来说,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电大系统已结题和在研的课题项目看,大多数为学校内部或中央电大、省教育厅和学会类的课题立项,省部级课题或国家级课题还很少,特别是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课题更是凤毛麟角。而在申报相关科研项目时,又往往需要具有参与同等级科研项目的经历。两者相互作用,使得电大系统科研人员参与高质量研究项目的机会不多,与普通高校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给电大系统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二)研究重点不突出,学科研究薄弱
当前电大科研工作的研究重点还不突出,科研和教学的结合不够,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教学缺乏深度融合,因此不能很好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有效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此外,学科研究薄弱也是制约电大科研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电大科研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远程教育的研究,许多教师发表的论文大多为远程教育方面的内容,而针对其所任教的专业学科则鲜有论文发表。有研究者指出:“长期以来,在学科研究领域,电大教师似乎集体患‘失语症’:在各学科的公开出版发行的专业学术杂志上,电大教师的学术声音非常之微弱。”[2]而且电大科研的学科发展极不均衡,偏重于社会科学研究,如远程教育学科、管理学科;在工学方面,则偏重于计算机,其它学科的研究相对较少。学科发展不均衡,过分偏重于远程教育管理和技术学科,而其他学科长期得不到发展,研究者只能就系统问题“自说自话”,与外界学术界缺乏交流,势必影响整个学校科研的氛围和向前发展的动力。此外,电大系统缺乏资源整合,不易形成科研合力,更多的是靠一两个人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整体效应;教师的合作活动大部分建立在零散的课题研究上,缺少跨学科交流的制度平台,未能形成科研合力,因而难以在激烈的科研竞争中占据优势,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话语权缺失,从而影响科研工作向前推动和发展。
(三)科研机会不多,与外界学术交流不够
电大系统属于成人高等教育序列,存在于不同的学术领地和部落,因此电大和普通高校的学术交流活动相对隔绝。与普通高校相比,电大的科研机会获得存在先天不足。长期以来,由于电大对办学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外界对电大办学存在一定的偏见,使得电大在课题申报、成果评奖等方面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丧失较多的科研机会,挫伤了电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如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申报和评奖将申报主体限定为普通高校,电大就无资格参加课题申报和评奖;此外,由于对电大科研产出的预期不高,相对普通高校而言,电大系统科研人员能够获得企业委托等横向课题的立项资助相对较少。其次,电大对科研工作的认识较为不足,科研的重要性并未凸显,因此较少参与省内外及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信息获取渠道狭窄,缺乏学术交流和前沿信息沟通。开放大学建设不是闭门造车,在各种制度的创新上都需要借鉴他山之石,在学科的发展上,同样需要掌握前沿的信息,将学术交流与科研以及教学管理相结合。当前电大学术交流局限于电大系统内部的交流,这对电大学术影响力和自身科研力量的成长均不利,也与开放大学创建以及科研的诉求相悖。
(四)教职工科研积极性不高,科研氛围有待进一步浓厚
有学者研究指出,从个人层面讲,学术研究可以分为被动应付、谋生手段、上位工具、毕生事业和个人嗜好五个层次,个人嗜好应为科研的最高境界。[3]从电大系统实际情况看,很多教职工搞科研处于被动应付或是将科研工作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和上位工具,主要表现在:一些教职工没有将科研工作转化为自觉自主的行动,科研的功利思想较浓,搞科研仅仅是为了评职称,并且出于评职称的需要,短时间内突击发表论文,导致科研成果质量不高,而一旦评上职称,科研活动便鲜有开展;一些教职工对科研工作存在片面认识和畏难情绪,认为搞科研是专职研究人员的事,自己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从近几年电大系统产出的科研成果看,多数成果集中于少数教师身上,其科研活跃度较高,而且有持续的比较专注的研究领域,产生了较为丰厚的成果;但绝大部分教师缺乏科研积极性,仅有少量的研究成果,且过分集中在某些年份。此外,科研工作的区域发展也不平衡,有些学校科研工作开展得较好,产出的成果也较多,而有些学校科研工作则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影响了整个系统科研的氛围和向前发展的动力。
(五)研究者对研究方法和统计技术的使用不熟练,影响了研究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香港大学张伟远博士在一次访谈中曾指出,内地远教“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或者是对科学的研究方法缺乏理解。任何人如果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的结论也是不牢靠的。”[4]中央电大前校长、现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博士也曾经十分中肯地批评说,电大教师的科研素养最缺失的是研究方法,尤其是80年代初进电大的中年教师,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严格、规范的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5]。研究方法对于学术研究十分重要,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科研工作的成败。可以说,在观点确定、材料占有之后,方法就成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但由于时间和实践的关系,一些教师没有条件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的理论学习,客观上造成了研究素养的不足和对研究方法的不了解。因此,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对研究人才的培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范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在研究成果中得以落实和体现,包括资料的收集、分析方法和数据统计的手段及工具。而这恰恰是当前电大远程教育工作者在从事研究时比较欠缺的,也是电大长期以来未能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推进开放大学科研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一)正确认识科学研究的内涵及策略,突出研究重点,打造开放大学科研工作特色
科学研究是指我们对客观世界从无到有的认识,得出新的知识和理论,从而拨开事物表象,获得其本质规律的过程。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分类标准,高等教育研究可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称为发展研究)三个取向类型。[6]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从其使命及人才培养的目标上看,科研工作的重心应偏向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为战略任务,即注重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实践进行调控,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实践,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切忌研究与实践两张皮,反对“空对空”,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共同提高,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学科和专业建设、教学与管理、人才培养服务。具体讲,应以远程开放教育、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改革和学科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要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注重应用性,追踪和服务教学工作,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要深入、充分,要应用于教学、服务于教学,进行长期积累,用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对教学的推动;要关注当前筹建开放大学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对开发教育资源运用和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研究,研究“慕课”的模式创新与突出特征,“慕课”的发展困境与内在缺陷,趋利避害,积极参与到开放课程中去,创新自己的“慕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7]。在深化远程教育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关于电大社会服务功能的研究和与实践相关的学科研究,鼓励大胆探索,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力避低水平重复研究;要重视加强对远程教育、网络教学、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紧密围绕电大战略转型,以组建开放大学为契机,探索开放大学教学模式,研究远程开放条件下教育、教学、技术和管理的重要课题,提升在远程教育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增强对科研工作重要性认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科研支持力度
科研工作在加强开放大学内涵建设、提升开放大学服务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工作是开放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学校办学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必要手段。因此,把科研工作放到应有的重要地位,是高等教育及远程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在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日趋深度融合的形势下,既要强调科研工作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强调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发挥科研的引领作用,为推进开放大学的内涵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撑。
结合国外开放大学的办学经验,科研成果的产出、科研经费的投入及研究人员的数量等都是提升大学竞争力的基本条件。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必须重视科研工作,明确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队伍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将科研提高到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源配置上着手,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向一线教师和科研人员倾斜,充分调动大家的科研积极性,在电大系统内营造一个人人重视学术研究、重视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健全科研管理机构、理顺科研管理体制,鼓励科研人员和项目主持人从多种渠道筹措科研经费,学校再根据项目主持人筹措到位的项目资金,按一定比例核拨配套科研经费;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尤其是适当加大对于重点建设专业的教改及专业学科科研的支持力度,比如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鼓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多申请重大科研课题,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以完善开放大学的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开放大学科研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
(三)提高学科研究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科研究活动
最近几年,由于各级学校领导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电大专职教师队伍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年富力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四川电大为例,截止2014年,四川电大系统共有专任教师23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2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09人,分别占全体专任教师的26.05%和45.80%;从年龄结构看,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到教师总数的约66%;从学历层次看,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总专任教师数的65.13%。而这支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却与目前在各自学科的研究方面的集体“失语”极不相称。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学科研究水平,需要加大对学科研究的扶持力度,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挖掘电大的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开展多学科间的合作,促进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不断拓宽研究领域,积极承担各级各类项目,不断强化学科科研能力素养。同时,重点扶持优势学科研究,关注弱势学科,利用以强带弱、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鼓励弱势学科教师走出去开阔视野,走回来开展合作。
其次,重视学科团队的培育和组织,加强学科机构建设,结合学校的学科布局,设立若干由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中心、并对研究机构和项目的建设与运行,给予相应经费支持,充分发挥研究机构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培育科研特色,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学科团队。同时实行学术带头人制度,根据学科科研实绩,选拔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充分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并逐步建立起各学科的学术梯队。为激励学术创新、不断提升学科科研水平,在学术带头人的选拔上,应引入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8]
第三,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前沿,扩大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提高研究的针对性。除了面上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氛围外,还必须进行科研规划,根据电大的师资和目前在学科研究方面的优势,确定重点扶植的学科,鼓励教师以多学科背景为基础向外申请跨学科的科研课题。为弥补电大学科科研经验的不足,可加强与普通高校的科研合作,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科研基地建设,并通过派遣培训等形式提升教师的学科科研水平[8]。
第四,积极拓展课题来源的渠道,进一步打通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的渠道,多渠道争取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特别要积极争取企业科研项目委托,拓展横向课题来源,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研究中心、科研基地等形式,实现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8]为广大教职工申报校外科研项目提供信息服务,鼓励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申报省部级课题,争取重点课题,扩大申报视野,以学科专业性的申报为主,兼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让电大教师切实参与到学科课题中去,产出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优秀科研成果,改善电大教育科研的社会形象,[6]扩大和提高电大科研的规模、水平和整体实力。
(四)重视科研梯队建设,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
电大科研涉及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专职科研人员四支队伍,可把他们分为四个研究梯队,分别明确各自的科研目标、科研任务与科研职责[6],关心他们的业务发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题研究,在科研工作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在科研团队的组建形式上,可以采取固定团队和临时团队相结合的模式,根据科研课题研究的需要,将学科背景相近、研究方向相同的教师加以组合,建设成为年龄结构、学缘背景、职称和学历结构合理的相对固定的科研团队,从而有利于凝聚科研方向,集聚科研积累,形成科研合力,实现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开展;[8]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和跨学科交流平台,形成专业学术团队,鼓励广大教职工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课题研究,提高电大系统科研项目的申报能力,建立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的科研团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应加强基于网络的虚拟科研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科研信息捕捉快速、人员组合灵活适当、科研设备利用高效等优势;[9]聚集分散的科研力量,整合电大系统内部具有科研能力和重大科研项目经验的人才,集聚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重点培养科研活跃度比较高的研究人员,特别要重点关注研究团队中的“核心人员”,使其发挥带头作用和科研合作组织能力;逐步扩大合作范围,打造内部学术交流平台,挖掘和整合校外科研资源,在对外学术交流和课题申报上采取协同与集体攻关的形式,同普通高校合作实行课题联合申报,学校在人、财、物的供给上予以保障;了解博士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群体的科研发展现状和他们的发展诉求,在电大转型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和开发电大博士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群体等高端人力资源,并以此为抓手推动电大科学研究水平的跃升;引导青年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把一批青年教师培养成学科发展的带头人,成为学科建设的尖子和科研领军人物,增强电大科研后劲;[7]支持系统内学科、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密切合作,以大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组织为单位,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大对于重点建设专业的教改及专业学科科研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流的教学团队,推进远程教育学科研究及专业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开放大学自身特色的专业和课程,以提升开放大学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五)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为广大教职工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
学术交流包括正式过程与非正式过程,学术交流的正式过程,主要以科学文献为主(如专著的出版和学术论文的发表),具有客观性;非正式过程,主要以科学家或科学共同体的活动为主,带有一定的个体性、高度的选择性和针对性,如学术会议,科学考察和网上交流等。从科学发展史来看,非正式学术交流过程在学术交流活动中所占比例相当高。美国国防部曾调查从事军事技术研究、实验和鉴定的600名工程师利用各种情报的程度,结果发现,41%的科学信息和情报,是通过非正式的学术交流过程获取的。因此,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渠道,鼓励广大教职工参加国内外科研学术活动,如参加访问、培训和出国考察、深造、讲学、合作研究等,建立国内外学术考察和交流访问学者制度,以加强人才资源的共享,逐步形成系统内人员交流和资源共享机制[10]:一方面,可以邀请国内本学科领军人物进行学术指导,有计划地承办一些重要学术会议,定期开展有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校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逐步扩大在全国同行中的学术影响,提升电大教师的学术研究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积极鼓励广大教职工走出学校,开展与校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参与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科研交流,营造与外界学术交流的机会,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共享学术信息,交换学术意见。同时,鼓励教职工去除过于世俗化的功名追逐,打破狭隘的学术羁绊,坚持学术经典阅读,坚持有品质的学术追求与有品位的学术思索。如可鼓励教师给自己制定计划,一个阶段读了多少专业书籍和经典书籍,完成了多少科研规划,并且在学术交流会上展示出来,起到彼此促进的作用。
(六)改革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加强科研工作的质量管理,将科研的质量管理和队伍成长相结合
教职工科研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学校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从目前的状况看,电大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理念滞后、手段行政化、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模式单一、科研人员缺乏积极性等问题。因此,应从管理体制改革入手,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机构设置、经费投向、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自下而上”的改革及完善[11]:
首先,要不断推进科研制度和机制创新,完善各项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突出科研“服务”功能,基于过程导向,提供科研管理一体化服务,完善科研管理从项目申报、中期检查、项目结题到成果转化等过程评价的顶层设计,加强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健全立项、结项、评审等各个环节的制度建设,落实责任制管理原则。不仅要落实科研项目、课题负责人责任制,还要落实科研管理人员和评审人员的责任制,建立责权一致、可识别、可操作的规范的管理评审制度[12],以纠正一些部门和个人“重立项轻结题、重理论轻实践、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不良倾向;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网络化动态监管,由承担科研项目的研究人员将其平时的研究内容和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网络登记,由科研管理部门随时公开研究记录,以实现及时有效的学术交流,并接受同行的监督。[13]建议国家开放大学给予经费支持,尽快开通覆盖全国的科研项目申报系统、评审系统和成果录入系统,以落实和加强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
其次,建立科学的成果评价标准和完善的评价机制,用以判断一项成果是否体现出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和方法创新;是否重视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是否能够切实为教育决策咨询服务,为教育实践服务,为理论创新服务。[14]同时,在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要将质量和贡献放在第一位,不能只看论文的数量,还要注重科研成果的有效性,提倡内在价值的判断,把质和量统一起来,给予综合的考察和评价[15],建立一套遵循学术研究规律的多元化的科研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广大教职工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工作。
第三,建立和健全科研激励机制,解决科研驱动力问题,调动全国电大系统教职工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从科研工作的启动到科研成果的发表、应用和推广等全过程对科研制度的完善和出台持鼓励和支持态度,为广大教职工特别是青年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唤醒并促进他们的科研自主性、自觉性,使他们无后顾之忧,敢于探索、勇于创新;从加大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出台学术著作出版资助办法、规范科研课题立项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加强科研资助和奖励的力度,设立学校科研发展基金,对具有良好前景的科研项目以及深厚潜质的科研团队加以资助;[8]采取各种形式表彰在科学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对塑造学校的品牌和特色有重大贡献的科研成果予以重奖,充分发挥其科研示范和带动作用;建立对学科科研情况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职称评定上,规定参评成果中学科科研成果应达到一定的比例;在科研工作量的考核上,对学科科研情况亦应作出相应的要求。[8]
第四,严格科研工作考核制度,把教师科研工作的数量和质量纳为年度考核或专业技术考核的重点内容。建立科研工作与教职工职务晋升的联动机制、加大对具有专业技术职称教职工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挂钩,在评优和分配政策上与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一起统筹考虑,有效引导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这方面国家开放大学已在前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制定了科研学术积分办法,要求具有职称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的学术成果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科研积分统计,并在年终考核时记入人事档案,以便鼓励和调动大家参与科研的积极性[10]。
(七)科学选择、规范使用研究方法,培养广大教师正确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
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为研究方法决定着研究的价值,制约着研究的科学性、可信性和有效性,是学术研究者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范式重构、促进研究进步与发展所必须的,是研究者基本的职业“操守”。[11]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研究水平和科研质量。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提出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要重视方法论的转换与创新,重视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与整合”。[16]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中则进一步要求“应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讲究科学方法。”[17]一项优质的远程教育研究依赖于科学的研究设计与合适的研究方法,而不同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又是基于不同的远程教育研究哲学和理论。[18]
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研究十分重要,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应科学选择、规范使用研究方法。因此,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对研究人员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如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研究方法培训班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培养一批在研究方法方面有研究兴趣的教师来研究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的理念,根据研究的问题来考虑选择适宜解决该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特别是要重视对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中各种方式、方法与技术的规训,弄清楚各种具体研究方式、方法和技术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提高他们驾驭使用多种具体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的能力,促进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规范化运用,恰当地使用量化和质性技术开展研究设计,充分发挥两种研究范式的特长,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通过规范化的学术研究,提升电大系统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总体水平。
[1]魏顺平,贺丹丹,孙鸿飞.广播电视大学教师发表期刊论文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0(1):6064.
[2]肖俊洪.学科研究的“失语”[J].中国远程教育,2007(8):29.
[3]学术研究:为何及如何? [EB/OL].[20141021].http://pac.suda.edu.cn/ar.aspx?AID=5579.
[4]张伟远.内地远教需要科学的研究 [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2005(12):4953.
[5]路新民.新人与旧事 [J].开放教育研究,2006(6):封3.
[6]吴结.关于电大教育科研现状的多维思考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6):3941.
[7]唐朝纪.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科研创新能力[M]//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103.
[8]孙先民,李玉琢.高校科研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综述及对开放大学的启示 [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1):37.
[9]华荷锋.高校科研团队研究:基于虚拟团队的概念[J].现代教育科学,2005(4):9193.
[10]王淑娟.简论电大的科研管理 [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5052.
[11]楚江亭,李廷洲.范式重构:教育学研究取得进步的必然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534.
[12]孔丽苏,田联进.高校研究性教学十年研究:现状与反思[M]//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202203.
[13]罗敏.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网络化动态监管体系构建研究——与美国、澳大利亚的比较及借鉴 [J].凯里学院学报,2007(5):28—30.
[14]刘贵华,柳劲松.教育科研评价的中国难题 [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2529.
[15]张书晔,余学军,史玉成.论学术腐败治理与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的完善 [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6):109114.
[16]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 [EB/OL].[20070322].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jybgb/gdjy/t 20070322_72059.htm.
[17]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EB/OL].[200804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103/201001/xxgk_80540.html.
[18]郝丹,张爱文.聚焦远程教育研究方法:创新与应用——“中国远程教育专家论坛·远程教育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J].中国远程教育,2008(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