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与现实建构

2015-03-17

关键词:大众文化

张 雷

(南京工程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 211167)



我国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与现实建构

张 雷

(南京工程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南京 211167)

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态结构是一个动态的生命有机体系。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能以文化整体性的视角审视具体文化形式的社会功能,但它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在现实的文化生活中不断地建构。通过对主导文化地位的坚持与巩固、对精英文化的认同与繁荣、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与规范,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才会最终形成。精神文化生态结构合理形态的建构和形成必然有力地促进我国的精神文化建设事业,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关键词:精神文化生态结构;大众文化;文化建构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文化软实力,以“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一发展目标,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78。而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整体建构,精神文化整体建构的合理内核在于塑造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

一、精神文化生态结构合理形态建构的时代必然性

精神文化是人类意识发展的产物,是生命生存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社会精神现象,这一独特现象关乎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相对于物质文化生活这一存在方式而言,文化、精神构成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种的最本质的内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是人类社会繁荣与进步最深层次的标志。就现阶段的中国而言,精神文化的发展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但是在现代性的历史境遇中,现代高科技、市场经济与全球化所带来的异质性的多元价值文化并存乃至新的价值取向与理念,打破了中国精神文化发展的传统结构。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精神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而就现阶段我国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及其精神特质而言,诸多问题如大众精神文化发展中的庸俗化、商业化、过度技术化倾向,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疏离化倾向,与大众的真正需求相脱节的倾向以及价值取向上的紊乱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主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带来了非常消极的影响。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而建构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才能更好地对大众精神文化生活加以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强调,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人民的文化权益将得不到保障,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得不到增强。因此,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即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学会把技术的物质奇迹与人性的精神需要平衡起来”。但是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还不完全适应,“精神需求的力量和强烈程度及个人感受它的深度具有重大意义,当它像火焰那样包围着人的时候,就使人的欲望变为激情,变成采取行动的不可抗拒的愿望”。只有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热情。由于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建构是人类的一种存在状态,这一问题在深层上涉及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问题,而且无论是就理论形态还是实践经验而言,精神文化生活都并非是一种单一具体的精神现象与社会现象,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性课题。

现阶段,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建构对于当下中国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就目前看,党和政府倡导的和谐社会建设也需要精神文化建设的支持,而精神文化生态结构合理形态的建构正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同样,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人的自由与幸福、社会的优序良俗、民族精神家园的复兴、制度安排的文明化、社会主义“五大文明”建设这些问题都需要统一到一个精神文化生态的大结构中进行整体研究。因此,现阶段对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研究,不但意味着提高社会的有序度水平,而且也具有提升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意义。

二、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

第一,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应是“中国形态”化的“多维动态有机体”。从社会层面来说,传统文化是精神文化生态结构中的重要方面,绵延到现阶段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一直注重和谐的精神理念,这突出表现在“天人一体”的精神追求和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望。传统文化既注重文化的认识即“学”的方面,更注重文化对人的“行”的方面的影响,是学与行的合一。就个体层面来说,传统文化包括吸收了传统文化精华的现代文化都一直强调对个体心性的塑造,强调在社会精神文化生活实践中个体的“心性修养”。精神文化生态结构在社会层面注重和谐,在个体层面注重心性,塑造体现了典型的“中国形态”形式。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应是有生命的有机整体,一提到“精神”总会想到精神的生命运动,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动态有机体整体强调的也是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生命运动。如果精神文化生态结构自身僵化,精神文化自身就会失去活力,成为文化的历史遗迹,或者成为一种新的适合大众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再生温床。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在于只有精神文化生态结构是多维动态的有机体,才能更好作用于个体的心性塑造和现阶段的和谐社会建构。

第二,精神文化生态的多维动态有机结构“内化”在个体心性之中,促进个体心性的自我和谐。由于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是多维动态的有机结构,动态形态强调精神文化与社会大众的共生互动,即精神文化如何内化于个体的心性修养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释三家从没停止过对个体心性修养的探讨,如孟子的“尽心知性”之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禅宗倡导“明心见性、顿悟成佛”;宋明理学家认为心性有别,性即天理,“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陆九渊主张心性无别,“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王阳明也认为“心即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对于心性之学的探讨虽然各家的观点不同,但是心性如何和谐、如何在心性和谐中使个体成为本真的自身是研究心性之学的目的所在。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合理形态应能促进个体心性的自我和谐。

第三,精神文化生态的多维动态有机结构“外化”在“五大文明”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发展。精神文化的多维动态结构“外化”于“五大文明”的建设中,能极大地提高大众的精神风貌,使大众更好地认识善恶美丑,促进大众的身心健康,改变社会风气,影响大众的“义利观”,进而使精神文化的人文理念得以实现。

但是,精神文化建构中必然包含着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对策是:首先,大众生活拒绝平庸化,要加强对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引导,在文化建设实践中彰显文化的价值。其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针对大众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进行分析,不能因为大众概念的单一化而使大众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化。再次,在精神文化生活上,注重把传统精神文化中修身养性的人文精神理念和现代精神文化的传播方式、手段相结合,以便于更好地为个体所接受,即打造个体的精神文化家园,以使个体寻找到文化归属感。

三、精神文化生态结构的现实建构方式

首先,巩固和坚持主导文化的指导地位。“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97社会主义主导文化有其自身的精神内涵,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因此坚持和巩固主导文化的指导地位尤为重要,主导文化之所以能作用于社会生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是因为主导文化中有一种“力”,即文化力。文化力并不是虚妄的名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论述了运动中的精神“力”:“那被设定为独立的成分直接地过渡到它们的统一性,而它们的统一性直接的过渡到展开为复多,而复多又被归结为统一,但是这种运动过程就叫做力。”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文化的“力”也有所论述:“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它们是反对旧政治、旧经济和旧文化的。”[10]“力”的文化力量即文化力,“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102。文化力就如亚当·斯密所说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虽然看不见,但是确实客观存在。文化力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无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主导文化之所以既能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人们良好的精神风貌,又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就是主导文化的文化力在起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力在起作用。

其次,认同和繁荣精英文化。精英文化要通过与大众的平等对话达到对他们的“启蒙”,进而力争影响更多的人。大众文化不能故意拒斥精英文化,要与精英文化在社会竞争中共存。共存也就是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层次上满足不同文化水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社会的进步及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使文化分层趋势明显,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都应在各自的文化实践中寻找和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大众文化应以体现民族文化精华的精英文化为根本内核,运用自身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势使精英文化首先能够大众化,然后再“化大众”,实现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有机结合。所以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两者之间是一种共存关系,不存在一方消灭另一方的问题。它们从社会文化需要方面来说有一定的互补性。然而,就当前的社会文化现实来看,虽然市场机制的确立和文化传播手段的改善为知识分子展示精英文化的文化价值理念提供了机遇,但让人困惑的是,精英文化并未能成为主流,反而在文化商业化的体制挤压下退到了边缘地带。以市场机制来对待精英文化,使精英文化的相当一部分滑向商品化、平面化的大众文化运作,导致精英文化思想贫血、精神萎缩。正义、价值、尊严、理性等美妙高雅的人文理念日益被社会所淡忘。面对这种不利局面,精英文化应当明确自己的现代使命,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同时借鉴当代文化的精华,重建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理念,重塑现代民族魂,从而使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与世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真正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和魅力。这也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实践注入了持久的“文化力”。

再次,引导与规范大众文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在理性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上还有很大的局限,这不仅表现在大众文化作品制作、表现形式、运作方式、消费质量和管理效益诸方面的明显差距上,而且还表现在大众文化自发运行中会经常伴随着一些宣扬封建迷信、蒙昧主义、反人类文明和提倡伪科学之类的文化垃圾的出现。对于这些弊端,我们只能通过积极的引导来予以纠正。主导文化应充分发挥其舆论宣传导向的主渠道作用,用高尚的作品鼓舞人,从而使社会生活中洋溢一种健康向上的氛围;精英文化应该改变那种对大众文化不屑一顾的对立立场,积极投身于大众生活,传播人文价值与科学精神,这对于提升大众的国民精神文化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加强对人民群众的人文精神培育和科学理性的启蒙,使人们积淀并内化为与现代性要求相适应的现代文化价值观。

总之,大众文化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的文化,必须深入生活。做到深入生活,关注人民群众的真实文化需要,这样才能避免对无限丰富的生活的简单化、概念化的理解,才能避免大众文化的雷同和平庸,才能被人们群众真正的接受和喜爱,才会促进大众文化的存在样式的丰富和发展。在建设社会文化的现阶段,我们还应把现代意识和科学精神融入大众文化,尤其是要将法制观念、平等观念、创新观念、个性观念以及环境保护观念内化到大众的内心深处。同时,要引导人们在生活中拒绝庸俗文化及封建思想与西方糟粕思想的文化。大量事实已经充分证明,没有科学精神渗透、整合与校正的人文精神是极易走向虚妄、迷信、蒙昧和反理性歧途的。在大众文化中融入科学精神,将有效地克服其存在的某些盲目自发性因素和反理性倾向。总之,巩固和坚持主导文化的指导地位,认同和繁荣精英文化,引导与规范大众文化必将是行之有效的精神文化生态结构合理形态的建构方式。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林海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39.

[4]尼·瓦·贡恰连科.精神文化:进步的源泉和动力.戴世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106.

[5][战国]孟子.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287.

[6][南宋]朱熹.孟子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246.

[7][南宋]陆九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2012:126.

[8]王阳明.传习录.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97.

[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91.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5.

【哲政阐赜】

Rational Form and Realistic Construction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Structure in China

ZHANG Lei

(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Nan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Nanjing211167,China)

Abstract:Socialism spiritual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structure is a dynamic life organic system. The rational structural form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realistic cultural life by persistence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dominant culture, by identification and prosperity of the elite culture, and by guidance and regulation of the m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rational form will develop the work of spiritu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national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and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

Key words:spiritual and cultural ecological structure; mass culture; culture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张雷(1979— ),男,江苏南京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道德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2014SJD161);南京工程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 (YKJ201343)

收稿日期:2015-01-10

文章编号:1672-3910(2015)06-0037-04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5926/j.cnki.hkdsk.2015.06.007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公共图书馆的大众文化传播分析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近年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的“生长”——以“现象级”影视作品为探讨中心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浅析“大众文化”
让音乐学习“生命在场”——大众文化语境下儿童音乐审美体验再探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浅析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