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西安策略研究

2015-03-17高东新程丽辉

城市观察 2015年1期
关键词:经济带西安建设

◎ 高东新 程丽辉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新疆、甘肃、青海、宁夏、重庆、陕西等省市机遇意识强、发展目标宏大、组织实施迅速,取得了良好开端。但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战略定位与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面对中亚国家的开放准备不足,文化交流不深入,贸易的政策衔接和实际效果不理想等共性问题。西安正在按照“一高地、六中心”的目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后续的推进过程中,应进一步明晰战略定位,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统筹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坚持文化先行、企业西行的实施路径。加强与沿线省市沟通,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广泛开展与中亚、西亚等国家城市之间的友好往来,摸清市场需求,为开展正常经贸交往和文化交流创造便利条件。

一、沿线重点省市建设情况综述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沿线省市抢抓机遇的意识非常强,行动迅速,措施多管齐下,发挥优势,借力发展,普遍从确立重点建设合作领域、建立城市友好关系、搭建政策沟通平台、创建便通机制,申请自贸区、建设通讯网络平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确定发展目标任务。各地都确定了宏伟的发展目标。在发展定位上,甘肃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宁夏欲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新疆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青海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欲成为国家向西开放的主渠道,陕西定位自己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西安提出争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排头兵。在重点任务上,甘肃提出以兰州为中心,重点建设能源交易中心、能源储备中心、西域文化交流中心、教育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的“六个中心”。新疆提出“贸易先行、产业联动”,打造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交通走廊、物流走廊、经济走廊。宁夏银川提出推进中阿金融实验区和中阿互联网经济实验区建设,搭建向西开放的平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的生产服务地,成为中阿及世界穆斯林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地。青海提出在铁路、公路建设、城镇建设、产业布局、商贸出口、人文交流、环境保护、财税金融方面实施切实可行的项目工程和政策保障措施,努力把丝绸之路经济带打造成为推动青海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西安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实施方案》,围绕“五通”目标积极布局,重点建设“一高地、六中心”。

2.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各地搭建起了形式多样、面向国内外的政策沟通交流的“论坛”、“博览会”、“洽谈会”等平台。主要有:新亚欧大陆桥沿线“丝绸之路市长论坛”、“大陆桥论坛”(在连云港设立了永久会址)、“欧亚经济论坛”(在西安建立了永久会址)、“中国内地新丝绸之路城市市长圆桌会议”等。沿线重点省市举办各种“博览会”、“洽谈会”。主要有:新疆举办的“中国亚欧博览会”;兰州举办的“兰州贸易洽谈会”(现更名为丝绸之路兰州国际贸易洽谈会);青海举办青洽会、藏毯国际博览会、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还准备举办向西开放经贸论坛和中国(循化)-土库曼斯坦经贸论坛;宁夏举办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西安举办的“欧亚各国投资贸易博览会”和“中西部投资与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博览会”以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积极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城市间的互动交流。

3.建设贸易运输通道。兰州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兰渝铁路即将建成为契机,对接中亚西亚国家铁路主干线,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阿拉山口至兰州新区宽轨铁路,加快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及物流中心建设,争取将兰州纳入“渝新欧”国际铁路货运大通道运输体系。银川主动规避当地在国家路网规划中的区位劣势,积极打造“中阿空中丝路”,争取第三、四、五航权,构建宁夏至哈萨克斯坦的货运包机线路。新疆则全力打通北中南三大交通线路,为霍尔果斯和喀什经济开发区发展以及内地城市对接口岸发展对外经贸创造条件。青海加快丝绸之路北线、中线、南线建设,以“三线建设”统领、整合丝绸之路经济带青海交通建设,使青海成为向西开放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西安推进航空港、保税区、公路港、铁路港的建设,力争打造航空—铁路—公路无缝衔接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争取上合高速公路第一阶段从圣彼得堡延伸到西安,实现中国西部到欧洲西部的公路对接,还开通了前往荷兰鹿特丹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并实现常态化运营。目前,丝绸之路沿线各省市相继开通了连接欧亚的国际货运班列,据统计,已有“渝新欧”、“郑新欧”、“汉新欧”、“蓉新欧”、“西新欧”等七条货运班列同线竞争。重庆“渝新欧”是当前最具经济成效的一条国际联运班列,该班列采用沿线国家城市、铁路公司入股的形式,创造了开放合作的新机制,占得了经济带贸易发展的先机。

4.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各地紧紧把握经济带建设的历史机遇,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条构建、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积极行动,力争在价值链上游和国际贸易领域重要环节形成比较优势。兰州突出资源性产业、机械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对中亚地区的资源性产业贸易传统,有重点的加快推动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储运、物流行业发展。银川近年来在清真产业聚集上形成了一定规模,着力打造的中阿互联网经济试验区,目前已与亚马逊等企业合作,初步签订了2020迪拜博览会数据处理业务项目。西宁与中亚国家以合资企业、劳务输出、原料加工、轻工生产、工程承包、工程技术交流等方式开展合作,大力培育现代出口企业。西安加快渭北工业区建设、鼓励能源勘探、钻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及产品研发行业“走出去”,加快西咸新区及高新区、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建设及转型升级等。

5.推进经济贸易合作。沿线主要省市在经济带建设构想的指引下,纷纷加强与中亚各国的经贸合作交流。新疆是我国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试点省区,推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大幅提升。乌鲁木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吸引跨国集团和世界500强企业入驻,2013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0%。银川紧抓阿拉伯国家对外投资金融先行的特点,策划中阿金融产品合作项目,同时以中阿博览会为平台,加强在能源、金融、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农业、文化、旅游等非贸易重点领域的合作,使货币流通职能在更多的经济合作领域发挥作用。虽然,银川的经济规模和贸易总量都较小,但定位与众不同,他们以文化地缘优势为基础,近几年不断加强与阿拉伯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初步担负起了中国与阿拉伯地区文化经贸合作交流的国家任务,其清真食品产业基地也逐渐形成规模。兰州也在建设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基地,大力拓展中西亚国家市场。西宁鼓励业态成熟的青海穆斯林“拉面经济”向西发展。西安也看到了中亚市场对轻工、食品等产品的需要,加快谋划建设西安清真食品产业基地等。

6.积极筹备自贸园区。为取得经济带建设的突破发展,各地纷纷申请建设自贸园区。宁夏先行先试保税物流、旅游免签、购物离境退税等新政策,依托国家刚刚批复的银川综合保税区的优势,申请设立“中阿自由贸易区”。新疆拟在口岸城市建立“中亚自由贸易园区”,在内陆城市增设进出口加工基地,乌鲁木齐努力打造金融中心,中国银行已在全疆领域正式推出人民币兑换坚戈(哈萨克斯坦货币,1993年11月开始使用,取代原来的俄罗斯卢布),实现现钞汇率及挂牌交易。兰州计划依托兰州新区、西固区建设综合保税区和国际港务区,并提出联合西北五省区建立具有区域合作性质的“中国西北-中亚西亚自由贸易园区”。青海以西宁航空口岸为中心,以曹家堡物流中心为依托,规划建设曹家堡综合保税区,形成曹家堡航空口岸、曹家堡综合保税区为一体的具有龙头枢纽作用的口岸经济区,着力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积极推进设立民营银行、地方法人保险公司,拟设立交通、生态产业发展基金。陕西省已于2013年2月向国务院提交了设立“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园区”的请示,并得到国务院的批复。同时正与国家金融管理机构和国家开发银行沟通联系、争取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落户西安,积极引进更多国内外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总部或分支机构进驻西安金融商务区。

7.加快电子商务建设。兰州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工作;银川市自2014年1月获批成为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后,迅速成立了协调工作组,整合区域内全方位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产业集群,构建全新的、基于产业链整合管理的跨境电子商务贸易模式及海关综合监管体系;西安依托自身建设互联网示范城市项目,积极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信息交换枢纽和科技大市场,搭建欧亚电子商务交易及展示平台,并通过了《西安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方案》,已开始组织实施《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交易平台。

8.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沿线省市与中亚国家纷纷开展教育、科研、文化艺术及体育活动方面的交流合作。兰州依托兰州高等院校的专业学科优势,争取中西亚留学生资助教育项目在兰州布点,建设阿语培训基地、中西亚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穆斯林学生培训基地等文化教育平台,邀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兰州设立领事馆和商务机构,适时开展专题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兰州筹建丝绸之路城市博览园,打造一批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其先后推出的《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一批精品杰作在国内外享誉盛名。新疆因地缘优势在与中亚地区文化交往方面一直走在前列,通过举办新疆歌舞演出、外宣品展送、民族传统服饰展、传统乐器展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与周边国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青海利用本省撒拉族与土库曼斯坦人族源宗教相同、文化相近、习俗相通的特点,拟在土库曼斯坦建设“中国萨拉尔大巴扎”,开展清真食品、藏毯、特色纺织、农畜产品等方面的贸易往来。西安积极构建人文科技交流大舞台,利用教育、科技优势,吸引中亚地区的留学生,正在打造以“汉风古韵”为主题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并编排大型歌剧《张骞》等文化节目,积极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示范区。

二、沿线重点省市建设中的共性问题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连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连接100多个城市,覆盖30亿人口,经济带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国际、国家、区域多个层面,落实“五通”措施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笔者调研发现,在国家目前尚未出台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体规划、明确运作模式与协调机制的情况下,沿线各省市经济带的建设尚处于同台竞争、各自为政的局面。西安虽然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文化身份,然而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建设的历史机遇,西安和其他地区处于一种平等竞争博弈的格局之中,既面临与其他地区相似的共性问题,也有自身特有的问题和困难。

(一)各地战略定位与产业发展同质化

思路决定出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国家战略,沿线省市是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在推进过程中本应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当前,各省市出台的实施方案都是按照自身发展的定位和需求制定的,但站在全局角度,由于国家层面的统一布局与规划尚未出台,致使沿线各地缺乏协调协作,出现同质化竞争。在资源禀赋相似、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意识相似、社会发展形态接近的条件下,选择了近乎雷同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资源整合手段。例如,西部几个重要城市仍沿用“要政策、争项目”的传统思维模式,将重点建设任务确定在内容相似的“五个中心”或“六个中心”建设上,将实施措施都集中在本地设立自贸区、保税区、国际港务区、领事馆、论坛永久会址、举办博览会、贸易洽谈会等方面,西北五省中,除青海省外,其他省都提出申报自贸园区,新疆、甘肃和陕西都提出建设能源储运中心,几乎所有省会城市都提出确立金融中心地位,都提出发展食品工业。从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来判断,极易造成新一轮的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恶性竞争埋下伏笔。

(二)缺乏各层面深层次的合作协调机制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系统性、联合性、协同性、创新性非常强,有关方面本应共同推进,却是各自为政。通过调研发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区域间、城市间深层合作协调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国际层面,长期以来陆桥地区的双边或多边经贸合作服务体系、保障机制以及纠纷协调解决机制、法律合作机制尚不完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机制、投资贸易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等现象得不到有效改变。国内层面,尚缺乏对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安全及文化政策的统筹协调,致使沿线省、市、部门、机构及公司开展的经济外交或经济活动不能很好地互相协调。在贸易便通机制建设、法律法规衔接、友好城市深入合作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推进措施。就西安市而言,在各类国际、国内已建立的协调机制中,西安尚缺乏充分的话语权,没有担负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高地、要素交流平台、合作交流中心、商贸物流枢纽等重大职能,与国内沿线城市间的合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中亚国家及城市间发展合作机制的建设方面还没有大的起色。

(三)向西开放的产业准备及市场了解不足

产业是基础,企业是主体,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遵循市场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当前,西安和西部其他省市在国家的产业分工结构中,主要还是面向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由于以前缺乏明晰而一贯的向西开放开发战略思维和发展规划,致使向西推进的产业外向度不足,经济外向度不高,尤其是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往来基础薄弱。在产业发展方面,中亚地区与我国西北地区的产业结构类似,在资源性产业领域有着高度的重合性,在农产品贸易领域有突出的竞争性,且这两大领域的国际贸易受制于国家关系和政策影响,难以实现常规化的发展和突破。而中亚地区需要的轻工业产品并非西北地区的产品优势,正在谋划中的食品工业也面临产品检验方面的双方合作和政策协商,可以说,包括西安在内的西北五省区在此方面的产业准备和人才储备并不充足。此外,由于对中亚地区为代表的境外段市场需求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对中亚的市场空间、预期规模、进入风险、受众人群、优惠政策、法律规则等基础资料信息掌握的较少,对可能遇到的签证难、资金周转难、结汇难和劳务难等问题缺乏应对措施,使得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遇到许多障碍,难以适应当前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要求。

(四)对外贸易不足制约了货币流通及电子商务发展

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深居我国西部内陆,缺乏先天对外贸易、深度合作的地理区位优势,对外贸易总量偏小,与中亚国家的贸易额更少。贸易层次偏低成为沿线内陆城市货币流通不畅、金融体系发展不健全的主要瓶颈。2013年,兰州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40.63亿美元,其中对中亚五国进出口额3280.1万美元,只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0.8%,银川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只有24.11亿美元。尽管在2011年国家发布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但对沿线省市来说,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如对于流入到境外的人民币来说,是否有可能因此形成境外人民币市场,因国际结算而产生的人民币兑换发生点是否可以在境外还是必须在境内,若境外人民币回流境内用于直接投资时能否享受外商投资一样的优惠政策等,诸多问题仍然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虽然曾先后与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哈萨克斯坦的中央银行签署了7亿元人民币、50亿元人民币、7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但缺乏相关配套措施和可行性的操作规范,使双边结算协议难以实施。从调研的几个省市来看,跨境电子商务的大多都处于建设初期,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到位,难以保证各类企业对网络平台的需求,网络安全尤其是网络支付安全是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各国对跨境电子商务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合同的认证,对网络犯罪的定罪和处罚没有切实可行的统一依据。

(五)文化交流不深入导致相互缺乏了解

“国之交在于民相通”,而要实现“民相通”开展文化交流是基础和必要条件。从调研的省市了解到,各地政府和民众目前还缺乏主动了解中亚国家的意识。中亚地区在语言、文化、宗教、教育、社会、生活、政治、管理方式乃至思维上留下的前苏联痕迹明显,“中国威胁论”至今仍存在部分人的心中,其对中国文化进入仍持谨慎态度,加之国内部分民众对中亚国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民众间难以做到完全的互尊互信互惠。另一方面,国家层面还未制定出台系统性、指导性的文化交流的战略,致使实现“民心相通”还有较大距离。沿线各省市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仅限于在本地区建立丝路文化旅游园区、互派留学生等,而有组织的大型官方合作交流,特别是针对旅游业、动漫、出版、影视、学术研究等诸多领域合作及运营的模式不具体、不深入。就西安来看,现有的对外传播理念与国际脱轨,“桥头堡”、“排头兵”等用语属军事概念,易产生误读,让人抵触。此外,西安作为文化旅游名城,至今仍缺乏针对丝绸之路旅游的亮点品牌,在丝路旅游产品开发、精品线路设计上不及兰州,在人员交流、民间往来方面与新疆有天然的差距,在丝路文化保护与利用上,未发挥出与其地位相符的作用。

三、西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策建议

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理应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有所作为。根据西安的比较优势,西安应进一步明晰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兼顾国家战略和地区责任,统筹长远目标与近期任务,坚持“文化先行、企业西行”的实施路径,力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走在前列。

1.加大组织协调力度。主动与国家各部委、主管职能部门进行沟通,为西安对外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创造条件。积极联合沿线重点省市,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就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问题,如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生态建设、道路联通、旅游合作、对外文化交流、产品通关、运输网络建设等进行沟通磋商,建立区域共赢机制。加强对丝路沿线国家的政策、法规、语言、民情等方面的研究,搜集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资料,建立基础数据库,并就沿线发展情况形成月报,制订西安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建设的战略规划,形成对细分专业和重点项目的规划指导意见,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网站,绘制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形地貌图和沿线城市经贸发展地图等等。

2.加强友好城市往来。发挥西安的文化旅游战略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构筑合作的思想、情感基础。主动与阿斯塔纳、塔什干、比什凯克等中亚重要文化商贸城市保持密切联系,加快建立西安-塔什干、西安-比什凯克友好城市关系,逐步开通通往这些城市的航线。在塔什干、比什凯克、撒马尔罕设立中国文化中心,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同时,还要“目光向西”,开展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土耳其、印度等国家相关城市的交流,扩大合作范围。发挥西安地区历史、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学科的传统专业优势,借鉴中国与中亚两国联合申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加大双方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深度合作,依靠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考古研究院、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的专业背景,与国立塔什干大学、撒马尔罕大学进行合作,共同培养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考古等专业的学生,加深学术交流合作,联合进行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通过工艺品、音乐、演出、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等文化产品和服务,传承丝路文化,弘扬丝路精神。

3.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建议制定奖励政策,除了支持在中亚国家设立孔子学院教授汉语,吸引更多的中亚学生来西安学习汉语,更应该鼓励国内民众学习掌握中亚地区的民族语言,对主动选择去中亚地区学习、交流、工作的毕业生、学者等在政策和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委托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高校在已录用的公务员中开展中亚语言培训,或在这些高校新入校的大学生中定向委托培养,毕业后到相关部门工作;采取同样的方式委托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开展经贸、金融人才的培养。开展与中亚城市旅游信息、人才培训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解决旅游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4.制定企业投资目录。加快制定企业海外投资总体规划。按照“政府铺路+大企业拉动+民企创新+品牌树立”的策略,发挥有实力的国有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积极与民间协学会组织沟通,引导中小民企强化开拓创新意识,趁机跟进,快步“西行”,依据自身的能力和行业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提升企业的发展质量、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鼓励本地企业在矿产资源开采、新能源(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开发、煤油气化工、装备制造、合成材料、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路桥工程、重型汽车、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生态保护、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和工程承包、技术服务等领域,向西进行产品和技术输出。

5.建立咨询服务机构。建议成立“西安市丝绸之路海外投资咨询服务中心”,使西安成为沿线省市了解中亚的信息集散中心,帮助企业了解中亚各国的市场与产品需求、贸易与投资环境、风险规避问题、法律法规、风土人情,为企业提供便捷的咨询、签证通关服务。加快在中亚国家设立咨询服务中心的派出机构或办事处,以此为平台,广泛搜集中亚国家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信息,为西安企业走进中亚提供高效服务。研究了解中亚国家的政策法规,探索对接机制,为双方将来人员往来、人才流动、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提供法律支持和安全保障。通过政府铺路与引导,以咨询服务中心为平台,搭建国内企业与中亚国家商务合作、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

6.构建“五位一体”便捷通道。构建起以公路、铁路、航空、资源输送管道、通讯无缝对接的多式联通系统。建议设立由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参加的、高层次的“丝绸之路国际运输协调委员会”,为沿线国际组织和地区之间提供相互交流和协商沟通的平台。在通关机制方面,呼吁并争取中国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积极协调沿途国家海关,为通过欧亚大陆桥运往各国的货物提供通关便利,实现“属地报关、一关到底”,不断提升通关效率。借鉴“渝新欧”经验并与之合作,做好“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的持续运营,实现西安对中亚国家“点对点”的交通通道建设。依托西安信息通讯枢纽的科技优势和社会投资力量,着手进行“网上丝绸之路”和“数字化丝绸之路”的开发建设工程,支持有实力、有准备的企业和单位迅速进入丝绸之路电子商务领域,占领教学、培训、科研合作等前沿阵地市场。

7.重视联合智库建设。建议成立高层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联合智库”。依托所在省会城市的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建跨区域的智库型研究机构,就西部开放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建设进行系统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长期性的研究,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入协同创新阶段,提高西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话语权。

8.推进系统调查研究。充分发挥“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这一智库平台作用,加大投入,积极支持结合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工作诉求,深入开展关于中亚市场需求、区域协调机制、对中亚文化传播交流、国际货运通道建设与融合问题、沿线重点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源中心建设问题等一系列专题性课题的研究,以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整体要求,在科研与决策之间搭建桥梁。

注:本文为西安市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课题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有:高东新、程丽辉、苏军、赵银霞、雷蕾、姚蕾、唐穆君、杜雁平等。

[1]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理论月刊,2014(11).

[2]王保忠,何炼成,李忠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战略路径与实施对策.经济纵横,2013(11).

[3]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猜你喜欢

经济带西安建设
西安2021
Oh 西安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