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产业规划和发展瓶颈

2015-03-17李立凡

城市观察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亚国家中亚城市群

◎ 李立凡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首次提出共同建设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构想连接东西走廊,加深贸易往来,促进沿带各国互联互通,这一创新的大合作模式使重现古老丝路辉煌、实现各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变得无比真实。世界各地原先都有各种不同的“丝绸之路”发展计划,如美国学者斯塔尔的“新丝绸之路”计划,是承接原先美国“大中亚计划”的构想,重新对地缘再划分,并设想建立一个连接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网络;日本的“亚欧丝绸之路”的提出,是日本期待连通土耳其,扩展势力范围,再造亚欧新丝绸之路地缘政治的“操盘手”,以此遏制中国发展,但日本版的“新丝绸之路”缺乏连接亚欧陆上之间的商贸路线,偏离了土耳其自身的战略设想;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是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推动一体化进程,目的要充分集聚本地区各国的竞争优势,加强欧亚大陆的经贸实力,但整体为俄罗斯复兴而着想。

以上国家的丝绸之路计划无不围绕古老“丝绸之路”,中国对此的战略谋划则再次以全新的地缘、经济、政治内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现状

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头连着繁荣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但在中国—中亚地区之间形成了一个“经济下沉带”。在这条下沉带里,虽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古丝绸之路沿线众多的历史人文古迹、自然风光和多民族文化构成的宝贵旅游资源,但经济发展水平却与两端的经济圈落差巨大,不仅人均GDP相差悬殊,而且贫困人口比例远高于欧亚大陆的平均水平。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运输效率低下,城镇化建设发展缓慢,无法快速推进经济改革和产业转型,这不仅严重阻碍了中亚各国谋求发展的道路,而且还给外部世界同中亚的经济合作带来了不利影响。近年来,经中国和中亚各国及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的努力,新丝绸之路中国—中亚段沿线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运输便利化、贸易便利化取得重要进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初步建成将成为连接中亚各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通走廊。

但是,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的获得,只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潜在动力。简单的交通走廊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沿线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极其有限,如果过度依赖它发展外向型经济,可能在区域上和产业上形成外部依赖型的“发展飞地”,导致区域和产业的畸形发展。因此,新丝绸之路基础设施的重建与国际产业带的推进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发展的可行性

首先,中国与中亚国家间关系的快速发展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了良好基础。以中国与五国的贸易额为例,200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仅为18亿美元,而2013年,双方已超500亿美元。十余年时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增加了近30倍。2013年,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表明中国与中亚各国关系经历了快速、平稳的发展,双方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化,为沿线各国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双方密切的政治关系是中亚国家参与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力保障。2013年5月,中塔两国元首宣布将中塔关系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四国期间,全面提升了中国与中亚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①:如中土、中吉关系分别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中哈关系进一步深化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乌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了战略伙伴关系,并签署了友好合作条约。至此,中国同中亚五国全面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紧密的政治联系,为双方就如何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紧密和坦诚的磋商提供了基础。

再次,深化经贸合作为中亚国家期待复兴丝绸之路提供了现实基础。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哈期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价值高达300亿美元的合同。在访问乌兹别克斯坦期间,双方签署了31个文件,合同金额达到150亿美元。仅习主席2013年访问中亚国家期间,中国与哈乌吉土四国签署的投资与合作协定总额就超过了480亿美元②。

最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可能带来的丰厚收益是中亚国家普遍态度积极的最主要的原因。中亚国家转型20多年来,虽然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均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仍面临不少困难。“丝绸之路经济带”拟实现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人心相通”等务实合作,能为中亚国家推进国家构建和加强对外联系提供重要收益,是吸引中亚国家参与该构想实施的最可靠保障。大致而言,中亚国家能够获得的收益包括:各国在完善道路、油气管道、电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得到支持;多元化能源出口路线;促进国内商品市场的丰富,扩大对外贸易额;获得出海口,可以更有效地融入全球经济;形成改善国内投资环境的动力,以增加外来投资;进一步密切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中国和欧洲国家之间的联系,等等。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产业新格局

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建设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中国西北多省区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为主导的工业格局,有色金属、航空、盐化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医药以及建材等工业,涌现出一大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企业。

而中亚各国沿袭苏联的经济模式,有着不同的产业分工和工业布局。哈萨克斯坦的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石油天然气化工等工业、重工业基础较好。乌兹别克斯坦的黄金、棉花、石油、天然气产业优势明显。吉尔吉斯斯坦建立起了以农业和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为主的工业结构。塔吉克斯坦已经建立起了石油、天然气、电力、化工、建材、机械、食品、纺织等工业部门。由此可见,中亚各国和我国西部地区的产业互补性很强。

另外,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建设具备体系完整的城市条件。从中国东部经中亚到欧洲的丝绸之路沿线发育了10个有相当规模的城市群,它们是我国长三角经济带产业群、关中城市群、黄河上游城市群、河西走廊城市群、北疆城市群、南疆城市群,以及中亚的哈中北部城市群、费尔干纳盆地及周边城市群、伊犁河谷—哈东南城市群和哈乌西北部古丝路城市群。以这些城市群为支点,结合其他特色城市形成了规模可观、结构较为合理的城市体系,从而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奠定了初步的城市体系条件。

中国版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即可以实施“两线一路”的规划模式,即发展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多点协调的“北线”以及和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伊朗多面合作的“南线”。北线以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合作,南线以产业扶持、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为主,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和竞争力,打造南北通透的两线;另外的一路主要是“能源通路”,即欧亚能源通道,突出中亚的区位优势和产能优势,挖掘油气资源的合作,并逐步上升到新能源和环保合作的新型产业带。具体构想如下:

第一、建设基础设施的交通大通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关键的着力点是一个“通”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质是通道经济带。道路交通的互联互通是首要的。以连接中亚的中国西部“小中亚”地区的新疆为例,在通道建设上,新疆将进一步完善以中通道为主轴、北通道和南通道为两翼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过交通大通道和枢纽项目建设,构建联通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铁路、公路、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国家实施向西开放战略和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以经济带的实践为基准,加快构建联通内地与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的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中国西部“小中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际大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

第二、构建新型的国际城市带。美国新版的《世界城市》一书认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其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③。中亚国家除了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有大型和特大城市,其他如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城市规模都较小,无特大城市,难以发挥城市聚集效应,减弱了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最终导致城市化水平最低④。今后几年,中亚五国的经济还会稳定回升甚至快速增长,但增幅会随世界经济的变化而趋缓,这使其城市化水平上升较慢,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的城市发展潜力很大,城市化水平将会显著提高,此举势必带动其西部周边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形成未来的“丝绸之路新型国际城市带”,各国的各级城市群(包括大型城市和中型城市)之间要实现通道连接顺畅,产业协作配套,融合互动发展。同时,要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如打造《喀什-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罗马》等大型城市带,该大型城市带以传统产业和加工业为主,以及《乌鲁木齐-阿拉木图-塔什干-撒马尔罕-阿什哈巴德-德黑兰-伊斯坦布尔-汉堡》等特大型城市带,该特大型城市带将以重工业和创新产业为导向,提升国际城市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地位。

第三、加强能源走廊和加工炼化带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能源合作成为事实上最为现实和迫切的选择。在丝绸之路的西端和北部是世界瞩目的全球油气资源富集区,所以必须完善陆路跨境油气管道建设路线。哈萨克斯坦是全球第11大油气资源国,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蕴藏量位居全球第四位⑤,里海沿岸的伊朗、阿塞拜疆以及北部的俄罗斯等国均为油气资源大国。加快油气管道建设已成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首要任务,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沿线油气加工炼化带的建设,也体现合作共赢的理念。加工炼化带可以扩大能源的产业链,提升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变能源出口国经济单一结构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设备更新,沿线各国对能源的加工和炼化能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俄是丝绸之路上最大的能源加工中心,未来中亚、西亚、东南欧今后都会成为该加工中心的重要成员。最后,将形成一系列服务中心,围绕能源加工运输,设备修理、装备更新、技术培训等能源产业中下游服务带。

第四、推进“周边下沉区”的受益带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宗旨,即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能源和资源合作的长远规划必须逐步推进,也就是说从传统能源到非常规能源的合作,及环境和运输安全的谋划。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将加快发展对中亚和西亚的出口贸易,探索与欧美国家及周边国家共同参与周边下沉带的工业、农业、基建等领域的投资,逐步扩大承包工程业务。同时,扩大对中亚“发展下沉带”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援助规模,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塔吉克斯坦经济开发区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冶金、采矿、基础设施建设、轻工和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吉尔吉斯斯坦矿产资源开发,扩大中吉农业、电力、交通、通讯领域的合作,继续扩大对吉援助规模。加大对乌兹别克斯坦在旅游基础设施、农产品冷藏技术和纺织业的大笔投入,充分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产业革新,促进经济发展。

第五、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筹建丝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扩充非资源领域的合作,应积极主动推动落实“中哈非资源经济领域合作规划”,推动发展基础设施、通讯、高科技、加工贸易等。不断破除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壁垒,推动中国的“小中亚”(西部走廊及新疆地区)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框架下建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⑥,发挥前沿、载体、过渡带、桥头堡及重要受益区的作用,吸引外资,增强竞争力,实现中国西部边陲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四、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发展瓶颈

首先,中亚国家从各自实际出发,可能会影响到各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与程度。这种挑战从吉尔吉斯斯坦退出中—吉—乌铁路的建设开始显现。吉一方面宣布将会积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另一方面又于2013年12月宣布退出中—吉—乌铁路的建设⑦。2013年12月16日,吉总统阿坦巴耶夫甚至表示:“事实上,中—吉—乌铁路并不能解决我们国家的任何问题。”尽管吉宣布退出中—吉—乌铁路的建设,但并不意味着吉会拒绝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参与力度关键取决于这一构想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国的利益。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重要的城市群发展单一,创新动力不足。发展丝绸之路必须提升沿线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丝绸之路的中段地区由于发展基础落后,经济发展必须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发展以大型城市和特大型城市为中心的丝绸之路城市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但现实情况是沿线城市发展单一,基础设施发展严重滞后,各国首都之间的发展层次也不一样,更缺乏创新的活力。丝绸之路建设的第一阶段必须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一定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中西部地区在沿江、沿桥中心城市及城市群聚集了较强的高新技术产业,沿线的东欧国家也期待加紧国家级高新区的建设,并推动产业升级,但欧元区的资本缺乏和产业推进的动力明显不足,而中亚沿线国家城镇化建设落后、产业布局严重依赖能源工业,此举严重影响丝路产业带的后期规划。

再次,中亚五国发展水平不同直接增加了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的协调难度。中亚国家独立20多年后,各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化越来越明显,这种差异也体现在各国利益诉求的区别上。如交通设施建设上,吉尔吉斯斯坦希望建设连通其南部和北部的铁路,乌兹别克斯坦期待中国启动中—吉—乌铁路的建设,塔吉克斯坦继续寻求中国帮助其改善基础设施等。不仅如此,中亚国家彼此之间还存在一定矛盾,如五国在水资源分配问题上存在争端,各国边界划定工作并未全部完成,各国外交政策取向(包括对华关系)并不一致,等等。这些问题都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在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过程中与各国进行政策协调的难度。

最后,不能忽视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态度。众所周知,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统治长达一百多年,导致中亚地区与俄罗斯之间存在诸多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决定了俄罗斯在该地区具有其他大国所不具备的影响力。不仅如此,俄罗斯仍将该地区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为了巩固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俄罗斯近年来提出了一个整合中亚地区的倡议,即“欧亚经济联盟”的设想;哈方也有类似的构想。尽管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初衷并非旨在削弱俄罗斯的影响并与“欧亚经济联盟”展开竞争,但在俄罗斯将中亚地区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的背景下,俄罗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所持的态度,势必将影响到中亚各国的参与意愿。

五、结语

总而言之,中亚各国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所期待,希望此进一步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并实现本国的宏伟蓝图。但由于中亚国家利益诉求的差异、各国对中国强大经济实力的疑虑以及俄罗斯在该地区的传统影响,因此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仍面临不少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需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以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顺利实施。

一是确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定位,体现政策沟通的重要性:即突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实现大国战略的支撑。明确该计划的战略目标,如实施的近期目标(1-5年),形成利益共同体,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安全保障提供稳定的资源通道和市场;逐步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体系;勾勒经济带的中期目标(15年),如丝绸之路2030计划,形成产业共同体,形成与德国相匹配的欧亚新型产业带和国际贸易带,彰显人民币国际化的功能区;勾画该经济带的长远目标(即经济带的2050版图),形成命运共同体,使中国成为世界体系的重要一极。

二是充分考虑中亚国家和沿带国家的利益,突出互联互通、贸易畅通和货币流通的“三通”:除通过增加贷款、加大投资等方式发展与各国的关系外,应尊重各国的主权、当地习俗、法律法规,逐步激发中亚国家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长期和真诚参与,使各国精英与民众意识到这一构想是实现参与各方互利、共赢和平等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是加强与各国政府的沟通,即人心相通,不断细化这一构想的具体内容和举措,加强与各国之间的人文合作和相互理解,对中亚国家民众的心理进行深入的调研,在了解各国民众对中国影响力扩大的态度之后,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中亚民众的对华认知。可以采取“一国一治、一带群疗”的方法,重点推动“输血疗法”即通过人心这条血脉,持续以经济投入作为推动力,辐射整个经济带。这也是中国在贯彻“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时需要特别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四、是加强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沟通与协调,消除地区大国对中国欲拓展在中亚影响力的误解和顾虑。在此过程中,中国可以先表示支持俄推动的“欧亚经济联盟”的举措,然后鼓励俄罗斯参与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来,然后再出台和落实相关举措时及时与俄罗斯沟通,以避免中亚国家因顾及俄罗斯而削弱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与热情。

总之,新丝绸之路从初期的交通走廊的完善建成,为中国和中亚各国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从“交通走廊”向“经济发展带”、“国际城市群”的转型,不但要实现这一新的优势区域的快速发展,还要充分发挥其“增长极”的功能,带动有关区域和产业实现全面发展。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的一些重要的、实质性的工作已经提到日程,时不我待。这些工作包括:确定建设经济发展带所需要的次区域合作形式;实现经济带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所需要的制度安排;建立经济发展带建设需要的合作机制、时空组织模式等。

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欧亚地区更好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最大程度地化解全球化的风险,发展民族经济提供机遇和保障。

注释:

①岳连国.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四国[N].新华每日电讯,2013-09-13.

②曾向红.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认知和预期[J].当代世界,2014(4).

③郭萍.我国城市化综合测度的实证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4).

④http://www.studentsoftheworld.info/menu-i~ffopays.html

⑤亚信峰会能源合作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引擎[N].经济参考报,2014-05-26.

⑥陈彦仿.把新疆建成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N].乌鲁木齐晚报,2014-1-19.

⑦俄媒.吉尔吉斯斯坦拒绝参与中吉乌铁路项目[N].参考消息,2013-12-21.

猜你喜欢

中亚国家中亚城市群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яс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дает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шанс
中亚速览
МЦПС "Хоргос" дает много возможностей для развития бизнеса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ям из Китая и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上海合作组织促进中国对俄罗斯及中亚国家出口的影响分析
民营油企的中亚并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