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说起源看中国古代小说观念演变

2015-03-17蒲春燕

关键词:演变

从小说起源看中国古代小说观念演变

蒲春燕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637000)

摘要:有关小说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人们或认为小说源于稗官、小说源于诸子、小说源于史传……争议颇多,莫衷一是。但是我们透过众说纷纭的小说起源说,却能够看出小说在中国古代的演变轨迹。

关键词:小说起源;小说观念;演变

作者简介:蒲春燕,在读硕士,西华师范大学。

文章编号:1672-6758(2015)02-0135-3

中图分类号:I207.4

一 “出于稗官”理论下的小说观念

“稗官说”是东汉班固在其历史著作《汉书·艺文志》中提出的小说起源理论,其认为“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志。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1]班固的这一小说起源理论被后世许多研究者认同,明清之际,很多人就把小说直接称为“稗官”。“稗官”即小官,是古代帝王派来了解民俗风情的小官。 “稗官”所采民俗风情是“街谈巷语”“道听涂说”的“小道”,可见汉代人对小说是比较轻视的,认为小说与宣扬儒家的“大道”大相径庭。班固的这一小说观,体现了从先秦至汉代人们对于小说的一般认识。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2]这里的“小说”是相对于“大达”而对举的,“大达”指治国经邦的儒家大道理,与前面所提“大道”一致,顾名思义,“小说”即是指琐碎的丛残小语。汉代其他典籍所提到的小说,都是此种意思。东汉桓谭《新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治家,有可观之辞”。[3]桓谭即是把小说作为“丛残小语”的“短书”以视之。秦汉时期都认为小说是卑微琐屑之言,不登大雅之堂,不同于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对于小说的轻视,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没有发生突破性的改变,人们仍然将小说视为雕虫小技。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观念是徐干《中论》所言:“夫详于小事而察于近物者,谓耳听乎丝竹歌谣之和,目视乎雕琢采色之章,口给乎辩慧切对之辞,心通乎短言小说之文,手习乎射御书数之巧。 ”[4]徐干认为这些都是人君的大患,是人君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的体现。可注意的是徐干在此,提出了小说的娱乐性,即小说同管弦丝竹、射御书数一样具有娱人耳目的功能。《魏略》也提到了小说的娱乐性。《魏略》记载了曹植接见邯郸淳的场景:“植初得淳甚喜,延入坐,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谓淳曰:‘邯郸生何如邪?’”[5]曹植将小说与跳舞、击剑等娱乐活动相联系,在跳舞、击剑的过程中诵俳优小说以助兴,可见小说在当时的娱乐功能。正是魏晋时期小说娱乐功能的凸显,这一时期形成了一股小说创作的热潮,志怪小说、志人小说的大量创作使小说已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文学体裁,志怪小说、志人小说娱乐性质明显突出。

二 “史氏之流”理论下的小说观念

唐代是小说创造的另一次高峰,唐人将以文言文进行创作的小说称为“传奇”。唐传奇的创作标志着小说创作正式走向独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指出传奇的创作者“其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6]从先秦时期开始人们对于小说的认识都持贬低、轻视的态度,文人是不屑于创作的,可是在唐代,人们对于小说创作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热情。一批批正统文人热衷于传奇的创作,如元稹的《莺莺传》、沈既济的《枕中记》、白行简的《李娃传》,甚至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柳宗元也热衷于小说创作。韩愈的《毛颖传》,被柳宗元认为是“学者得之励,其有益于世欤”。韩愈也曾两次写信与反对小说创作的张籍进行论战。可见唐人小说创作的热情。是什么原因使得唐人对自先秦以来低位卑微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如此大的创作热情,正统文人士大夫往往热衷于此呢?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其史学著作《史通》里有对于小说的认识,能为我们给出答案。

刘知几《史通·杂述》对小说进行了10种分类。其认为:“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爱及近古,斯道渐烦。史氏流别,殊途并骛。榷而为论,其流有十焉:一曰偏纪,二曰小录,三曰逸事,四曰琐言,五曰郡书,六曰家史,七曰别传,八曰杂记,九曰地理书,十曰都邑簿。”[7]刘知几从史学家的立场提出小说是“史家之流”,认为小说有“正史参行”的作用,强调了小说对于历史的补充作用。正是基于此,唐人的小说观念不同于先秦汉魏晋南北朝,唐人小说补史的观念,使得小说创作重史事,废墟言。所以在唐代,小说已由魏晋时期著录于子部,而著录于史部。《搜神记》在《隋书·经籍志》就被著录于史部传记类。小说与史传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唐传奇中凡以写人物为主的,几乎都题为“某某传”例如:李功佐《谢小娥传》、李朝威《柳毅传》、元稹《莺莺传》、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等。

刘知几关于小说补史的观念颇受后世学者的认同。元代的马端临、明代的胡应麟等都对小说与史传的关系进行过论述,就连当代学者黄均、石昌渝也持认可态度。石昌渝在其著作《中国小说源流论》中认为:“史传在文体上孕育了小说,换句话说,小说来源于史传。”[8]可见其影响。已有学者做过统计,此处不再详说。

唐代将小说与史传相联系,认为小说具有补历史不足的观念,抬高了小说的地位,客观上促进了小说创作的繁荣,使得大量正统文人尤其是史学家、文学家从事小说创作,也使得探寻小说创作的内在规律变得越来越向审美功能转变。

三 “话本说”理论下的小说观念

关于小说的起源,目前学术界还有一种较有影响的声音,即认为小说起源于唐宋时期兴起的话本。据汪道昆在《水浒传叙》中所说:“小说之兴,始于宋仁宗。于时天下小康,边衅未动。人主垂衣之暇,命教坊乐部,纂取野记,按以歌词,与秘戏优工,相杂而奏。是后盛行,遍于朝野。” 西湖钓叟在《金瓶梅集序》中也有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小说始于唐宋,广于元,其体不一。田夫野老能与经史并传者,大抵皆情之所留也。情生则文附焉,不论其藻与俚也。”他们都认为小说起源于宋代话本小说,也即宋代市民文学的兴起促进了小说的发展。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中认为“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事”。[9]这里所提到的小说内容,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宋代,中国文化中心逐步南迁,商品经济得到显著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崛起,新兴市民的审美文化向文人审美文化广泛渗透。所以在宋代,文人作家已开始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价值观念,而直接介入小说创作,小说创作队伍日益发展壮大。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安定,大都市的繁荣,形成了君臣上下极度享乐的风气,讲故事的说话者和其他娱乐事业趁机而起,小说在此时大量产生。小说的创作繁荣,也使得宋人对于小说的认识发生了鲜明的转变。

宋人李昉在向皇帝上奏的《太平广记表》中将小说提高到了与圣人六籍、九流相当的地位。他认为:“伏以六籍既分,九流并起,皆得圣人之道,以尽万物之情,足以启迪聪明,鉴照古籍。”[10]李昉对于小说的认识已经从根本上突破了秦汉以来视小说为“小道”,街谈巷语、残丛小语的观念。其以小说为“六籍”“九流”的承绪,肯定了小说也是“圣人之道”的承载。对小说地位的从新认识,使得人们在小说创作上费劲功力,大力探索小说的创作规律。这也加剧了宋元时期人们对于小说创作更加注重趣味性和虚构性,在叙述时更加注重诙谐。虽然唐传奇对小说的趣味性已经做过发挥,但是唐代的小说创作观念是以小说补史为主,所以在小说创作上更加注重作者的史才、议论,其趣味性远远不能与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相比。在描写的篇幅上,宋元小说大改前代小说篇幅短小的残丛小语形态,其描写更加细腻生动。宋人对于小说创作规律的探索已经趋于自主化,这是宋代小说观念的进步性表现。

明清小说继承宋元小说观念,小说创作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时期。明清时期,人们更加强调小说的功能发挥。明人李昌祺、刘敬在《剪灯新话》中认为小说“可泄其暂时之愤懑,一吐胸中之新奇,而游戏翰墨云尔”。这体现了小说对于人们宣泄感情的帮助作用。瞿佑等也指出了小说的功能“劝善惩恶,哀穷吊屈”。此外,这一时期,无论是李贽、冯梦龙、曹雪芹主张小说“真情”的观念,还是蒲松龄“孤愤著书”的观念,都是对小说功能性的认识。小说功能性的凸显,是促使小说创作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

四其他小说起源理论

除了以上三种小说起源理论以外,学术界还流传着许多其他起源说理论。诸子说,这种理论认为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尤其是以寓言故事为主的诸子之作包含着小说因素。冯梦龙在《古今小说序》中就认为:“韩非、列御寇诸人,小说之祖也。”小说起源于诸子散文的观点,揭示了小说与寓言故事的先天联系,奠定了小说创作要重故事性的传统。方士说,即认为汉代方士与虞初是最早的小说创作者。这种观点起源于张衡《西京赋》:“匪唯玩好,乃有秘书。小说九百,本自虞初。从容之求,实矣实储。”清人周克达、近代学者王瑶、现代学者王永洲、王忠枝都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王永洲发表于《文学遗产》上的论文认同张衡《西京赋》的观点,他通过大量考证,论证了其观点即“小说九百,本自虞初,是符合汉代小说发展实际的”。[11]新时期以来,人们对于小说的认识又有了新的看法,以鲁迅为代表,其先后提出了神话传说之说和休息说。鲁迅的神话传说之说认为神话传说是中国一切文学艺术的源头,小说即起源于神话传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所提出的这一观点在60至80年代的学术界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一时期所编的文学史均是采用这一观点。将神话传说作为小说的源头,同样是强调小说的虚诞、趣味性。而休息说是鲁迅在题为《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的学术演讲中所提观点。鲁迅的休息说是从小说产生的机缘角度而提出,认为小说是人消遣闲暇的一种娱乐活动,它产生于人们休息之时。

小说起源的说法各种各样,至今人们对于小说起源的理论还没有达成一个共识。但是研究小说却不能避免回答这一问题。所以目前的学术界找到了一个支持所有理论的观点即“多祖说”也即“多源共生说”。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小说的源头不只一个,而是多个,神话传说、史传、先秦诸子散文等,对于小说文体的形成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不能将小说的产生归结为一种因素,这种观点在目前的文学史上大都被采用,也是目前比较中肯的观点。

五结语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都被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小道”,他不具有儒家所倡导的承载圣人之道的功能,其始终处于被轻视和看低的地位,小说即是街谈巷语、残丛小语一类的文体。至唐宋时期,人们对于小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抬高了小说的地位,赋予了小说教化、劝诫的功能,使得小说越来越被正统的文人士大夫喜爱,他们热衷于小说创作,唐代将小说与史传的地位等同起来,认为其具有补史功能。宋代,甚至将小说与承载圣人经典的“六籍”“九流”相联系,认可了小说的作用。直至明清,小说的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其与正统文学的诗歌、辞赋甚至相通。总之,透过不同的小说起源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小说的不同认识,看到小说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54.

[3] 朱谦之.新辑本桓谭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孙启治.中论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晋)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6]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7] (唐)刘知几.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8]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4.

[9]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 (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1]王永洲.中国小说起源探迹[J].文学遗产,1985(1).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Novel Concept

Pu Chuny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0,China)

Abstract:There are many kinds of view about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ancient novels. Some people think Chinese novel originated from wild officer, or originated from Zhuzi, or from Shizhuan, and so on. However, we through all kinds of novel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novel can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 novel concept.

Key words:origin of novel;conception of novel;evolution of novel

Class No.:I207.4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