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家辩题的哲学方法论析辩

2015-03-17唐述壮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辩题名家哲学

唐述壮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61)

名家辩题的哲学方法论析辩

唐述壮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061)

中国古代的正名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春秋》即正名的力作。随后有荀子的《正名篇》,都针对当时的时弊提出了正名的重要性。邓析子、惠施、公孙龙子等名辩家更是深加发挥,结合当时出现的一系列名实不符的现象,提出了许许多多发人深思的辩题,而且颇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意味。将这些中西哲学观进行对比,廓清其异同,意义非凡。

名家辩题;哲学内涵;方法论;比较分析

对于名家辩题的分类辨析,历来学者多有涉及。有的是针对惠施的“历物十事”,有的是针对“辩者二十一事”,有的则是对整体名家的思想加以分类。笔者在下面的论述中将通过辩题分类比较辨析的形式,来探讨中国古代的名家哲学与西方近代哲学之间的关系。

一、相对与绝对

相对与绝对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里面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它是反映事物性质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哲学范畴。相对,它是拥有条件的,必须在对照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同时它也不是永恒的;绝对,则是无条件的独立存在,是永恒的。相对和绝对,都是同一事物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重属性。

这是马克思哲学的一部分,近代才出现,对于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的先秦名家哲学里早就已经提及,只是未成系统而已,

1.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庄子·天下篇》记载名家的辩题就有“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公孙龙子想借此说明名实相应的逻辑原理。如果鸟影参照鸟的运动,二者是不能相离的。即使鸟本身在运动,但是它的影子相对于自己来说,好像是完全静止的。作为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公孙龙子认为,飞鸟作为影子(名)的实体存在,二者只能对应起来参照,才能解释“影未动”这一现象,这就叫做名要应实。从方法论上来看,“这是古代先民对于相对运动原理的天才猜测”。[1](P66)这也许是先民的猜测,但是这至少说明他们已经可以区别对待运动了。

2.簇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簇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这一辩题反映的也是先秦名辩家对相对运动原理的认识。他们开始切割时间,切割运动。认为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即使是再快的簇矢,它的运动看起来好像也是静止的。运用马克思的运动与静止原理来看,一个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其静止则是相对的。也就是说,要将一个物体判定为静止,那它就一定要具备参照物或者一定的条件。否则以现代科学来看,任何物质都是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来看,静止状态根本就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这也是名家所提倡的,一个人要想拥有名,那它就必须用行动的实来与之对应,否则这个名便是虚名,这是名家以为不耻的。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个辩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先秦哲学家超越了“天圆地方”的天文观。他们似乎已经认识到地球可能是圆的,而且还是运动的。只是大家都专注于名辩,便渐渐将这些天文学知识给搁置了。胡曲园、陈进坤在《公孙龙子论疏》中说:“‘天与地卑’的‘卑’即‘比’,荀子则称为‘天地比’,‘比’即‘比肩齐等’的意思。由于地圆而动,地球上面有天(外层空间),下面也有天,所以不能绝对说天在‘上’而地在‘下’。”[1](P72)对于胡、陈二位先生的这个观点,笔者以为先秦哲学家对地圆地动可能已经有所认识,但是这种能够站在宇宙之外来看地球与外层空间的关系的能力,恐怕还不能够达到。也许仅仅是根据“山与泽平”的理论推演出来的。这也有可能是名辩家们已经在思维的推演上洞察到了宇宙(天地之外的空间)的无限,并且站在宇宙的高度来看天与地,这时候的天与地相对于宇宙的高度来说,简直就是并肩齐等的。那么山与泽更是相对于天地来说,不若秋之毫末,相平相等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的概念表明,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都是存在一个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事物之间的这些联系必然会导致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就会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

1.“卵有毛”及“丁子有尾”

名辩家提出的“卵有毛”的命题,看似荒诞不羁,实则却蕴含深刻的哲学内涵。像马克思哲学中提到的,事物的发展与内部的作用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鸡蛋是光滑无毛的,但是它孵化成小鸡却是有毛的。在看待这个问题时,名辩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的,卵与小鸡仅仅只是名字不同罢了。在本质上,他们却是同一个物体,是由相同的基因组成的。所以“鸡有毛”和“卵有毛”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另外如“丁子有尾”,丁子即是楚人所谓的蛤蟆子。蛤蟆的儿子是蝌蚪,蝌蚪小时候有尾巴,等到长大便退化了。但是谁都知道蝌蚪只是蛤蟆在不同的存在阶段所给定的名字罢了。尽管蛤蟆有尾在现实中不存在,但是它曾经拥有的“实”确是不能抹杀的。更何况,蝌蚪与蛤蟆在本质上还是同一个物体。所以说“蛤蟆有尾”或者“丁子有尾”都是可以的。

所以,名家在此要说明的是,虽然有时候某些行为与世人都以为的做法不相符,但是其本质却和常规所要达到的目的一样,那同样是可以认同的。

2.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这个论题也是先秦名辩家按照自己亲身的观察体验,所得到的更高级的发展观和生死观。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人从呱呱落地,到最终的死亡,并不是一蹴而就,也是经历了一个慢慢发展的历程的。名辩家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发现这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们能够把事物发展变化的不同联系起来,进行同一的思考。这种思考的方式相较于西方的哲学显得更为微观,更加贴近人的生活,给人以生命的哲思。

三、世界的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其内容包括: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2]而这些思想同样已经在先秦名家哲学里体现了。

1.郢有天下

名家的辩题“郢有天下”反映的是他们统一的世界观。对于这个辩题,一种解释说[1](P68),郢都指的即是楚国,而天下却是国家的代称。这样的话,楚国拥有一个完整的国家是完全正确的。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有点牵强。笔者以为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中的注释更为确切。其释文曰:“郢,楚都也。在江陵北七十里。李(颐)云:九州之内,于宇宙之中未万中之一分也。故举天下者,以喻尽而名大夫非大。若各指其所有而言其未足。虽郢方千里,亦可有天下也。”[3](P1107)这样的解释才显得更为贴切,名家站在世界具有同一性的角度说明,郢都虽小,但是它占有的地方也是天下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本质上仍然属于天下这个名,故而也可以说拥有天下。这还是名家从本质上对名的界定。

2.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是最能反映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名家论题。尽管物质世界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但是它处于天地之间,天地尚且一体,那这些细小的差异简直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所以,名家在这里提倡的泛爱应该是没有差别的。这在墨家的思想中发展为“兼爱”。这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推广,是一种更为崇高的爱,这也说明在当时战国的形势下,他们是站在天下的立场为民谋福。就像战国的鲁仲连和墨子。不再拘于母国,无论哪个国家要发动战争,他们都会出手制止。《鲁仲连义不帝秦》和《公输》这两篇文章就是最好的例证。

3.鸡三足

“鸡三足”反映的是名家对意识世界的关照。鸡只有两足,人尽皆知。但是名家在物质世界之外还发现了意识世界。鸡之所以能够走动,它还有一只无形的脚,那就是它的意识。虽然它们在物质组成上是不相同的。但是它却是支撑一只鸡能够行走的真实存在。所以“鸡三足”是合理的。它与马克思哲学中物质世界是统一的具有相通性。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所以将意识归纳为是鸡行走的表现形式,也是不为过的。

四、个别与一般

一般是指事物在现象上和本质上的存在的共同之处,个别是指单个的、特殊的事物。个别只有与一般相联结在一起而存在,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中。先秦名家哲学中也有一般和个别的分析。

1.狗非犬

在“狗非犬”这个辩题中,需要明确的是在古代社会中,狗与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狗是指未成豪、未长出脚蹄的小犬;犬则是指成豪并长出脚蹄的小犬,两者是不相等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狗非犬”中的“非”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不是”的意思;一种是“不等于”的意思。笔者赞同后者。因为《说文解字今释》说:“非,违也。从飞下翅取其相背。”[4](P1052)又《庄子集释·寓言》则说:“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3](P948)这两个“非”字的意思都表示是“两者的相违背,不统一的”,而并不是说二者是完全对立,非此即彼的。二者的关系可能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犬是指一般,它有大犬和小犬的区别。而狗仅指小犬,是一般中的个别。所以很明显,狗并不等于犬,个别是不能等于一般的,但是一般却可以包含个别。

2.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是公孙龙子最重要的思想的体现。与“狗非犬”的命题基本相似。白马只是马的个别,而马是一个种属的概念,它可以包含各种颜色的马。如上所论,这里的“白马非马”也是白马不等于马的意思。王琯在《公孙龙子悬解》里说:“马为周延,白马为不周延。两辞之范围不同。”[5](P40)他的意思是说,马是一个可以延伸的大概念,白马是一个不可延伸的小概念,他两个的范围不同,当然不可同日而语。归结起来,也是个别特征不能取代一般特征的意思。

然而,公孙龙子着重提出这个命题,目的就在于反抗当时的取士制度。用“勇士”来比喻白马,“士”比喻成马,公孙龙子在《迹府》篇中与孔穿争辩。孔穿只要公孙龙子去掉“白马论”,他就“请为弟子”。公孙龙子就举了“齐王与尹文”的故事。郑重地批判了齐王以“勇士”为士而遗漏“四行”之士的行为。也是个别取代一般的错误。

综上所论,虽然未能全部对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一一辨析名家的辩题,但是由此也可以略见一斑。中国的古代哲学,尽管在文本上未能成为系统的大众化的理论,但是先民的觉醒,对宇宙、对世间万物的体察却是极其深刻而独到的。马克思哲学产生于19世纪,与先秦相隔近两千年,但思想却有诸多相通之处,让我们不得不对先秦哲学以一种新的眼光去重新审视,深入发掘。

[1]胡曲园,陈进坤.公孙龙子论疏[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2]马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郭庆藩,王孝鱼.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2012.

[5]王琯.公孙龙子悬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1.

Analysis of the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of Famous Scholars’Arguments

TANG Shuzhua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061,China)

The ancient Chinese thought of name rectification has a long history.Confucius’s Spring was the master piece of such works.Then,there was Xun Zi’s Name Rectification.They proposed the importance of name rectification for the ill practices at their time.Other famous scholars as Deng Xizi,Hui Shi,Gongsun Longzi,combined with the misnomer phenomenon,went even farther on the issue as to put forward many thought-provoking arguments,which had rather a sense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methodology.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ompare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philosophy,and clarify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amous scholars arguments;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methodology;comparative analysis

B225

A

1008-469X(2015)03-0100-03

2015-04-14

唐述壮(1990-),男,湖南邵东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唐文学及古代叙事学研究。

猜你喜欢

辩题名家哲学
名家
名家
菱的哲学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借“题”发挥,焕发精彩!
辩论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英国议会制辩论对大学生的能力要求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