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语类模型的应用及其理论局限性
2015-11-05刘盟
刘 盟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75)
叙事语类模型的应用及其理论局限性
刘 盟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75)
语类研究一般被看作文学研究的领域,然而它还更广泛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故事语类作为一种常见语类,其成篇方式很具特点。基于Labov和Waletzky提出的叙事模型,以一篇真实对话为语料,在证明其对语类理论发展贡献的同时,提出了将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语类研究方法。
叙事语类;故事模型;结构性特点;局限性
在西方,关于Genre1(语类)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之后,民间故事研究、俄国形式主义,巴赫金的社会学、语言人类学、修辞学、文学、社会语言学等都对语类进行了研究[1]。随着语言学由传统的语法研究转向语篇分析,许多语言学家包括一些社会学家以及语言教育学家都开始把目光投向语类分析上来。一般来说,我们会把“语类”自然而然地与文学研究联系起来,而事实也确实如此。20世纪以前的语类研究一直偏向于文学领域,诸如我们所熟悉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都隶属于文学语类的范畴。1967年,社会语言学家Labov和Waletzky通过对大量真实语料的分析,对记叙文的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极大地推动了语类研究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就借用其叙事语篇模式对一篇口述性叙事语篇进行分析,管窥叙事语篇的结构特点,最后我们将就其理论局限性进行讨论。
一、语料的收集及转写
1.分析语料的来源
出现在此篇文章中的语料来自于笔者和朋友的一次发生在真实语境中的交谈,以保证语料的真实性和自发性。我们充分尊重原语料,在转写过程中并没有出现缩略和删减现象,因为根据Atkinson和Heritage[2]的观点,在交际事件过程中,任何语料部分都不能被看作随意的、不重要的或是不相关的而被排除在外。
2.分析语料的转写
为了将此次谈话内容转写为书面形式,并且保证语料的完整性,体现谈话的自发性和非正式性。我们将会使用到一系列的转写符号,同时为了便于分析,我们也会在转写过程中使用到另外的一些符号。但由于本文所关注的仅仅是讲述者的叙述部分,所以话轮的转换并不在我们研究范围内,仅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所分析部分的小句数目。具体符号及其含义见表1。
表1 转写符号及其意义
3.转写后的语料
……
我:你看你现在都已经读到博士了,呃……那个——你,那么你是不是一直学习特别好呢?
友:还可以吧【不好意思地笑】。
我:那就是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有没有发生过一些……就是,让你印象比较深呢,或者是对你有什么比较大影响的事情呢?
友:(1)嗯……我不知道,就是,你们小的时候,就是,有没有,那个就是,“双百”==这么一说。
我:==嗯
友:(2)因为当时小学的时候主要可能也是就是数学和语文两科嘛。(3)然后当时,打双百就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事儿。(4)我妈就是比较就看重这个。(5)可能她对我要求也算比较高,而且可能也是比较爱面子。(6)感觉孩子打双百是件儿挺骄傲的事儿。(7)然后就比较关注——比较注重这个。(8)之前每一次考试之类的也都还挺紧张的。(9)就是()生怕出现一点儿……就是……问题。(10)嗯,因为我妈就是比较在意嘛。(11)然后如果我就是没打双百,她可能就会收拾我【无奈地笑】。(12)嗯,反正记得有一次就是之前感觉考得挺理想的,就感觉应该没啥问题。(13)然后当时考完了就特别happy的,那个,过了一个,那个,一段——一个假期嘛算是。(14)然后我妈感觉我考得不错,也都很开心。然后天天哄着我玩儿【高兴地笑】。(15)结果我们老师跟我妈应该算是比较熟。(16)然后出分儿了或是怎么样了,她会就是可能有的时候——都知道(家长)很急切地知道这个结果嘛。(17)然后会提前地就是告诉,告诉(家长或是学生)。(18)当时那次就是,呃……她有一天就把我和我妈就叫到学校了,然后就先让我写,说你——就是当时给我粉笔,说你在黑板上写狐假虎威。(19)嗯,然后我就写“狐假虎威”。(20)然后老师(说我)写对了。(21)然后我们老师就说那你为什么考试的时候不是这么写的。(22)然后她就把卷子给我们看,然后上面我写的是“狐假狐假”【无奈地笑】。(23)然后我当时就惊到了。(24)当时我妈的脸色就……变得不是很好看。(25)然后回家就一路几乎就是一直两个人保持沉默。(26)然后到家之后,我妈就开门一脚把我踢进去就是一顿胖揍。(27)其实,后来每次当笑话一样就是跟同学或者是(朋友)提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同学就会感觉,哇,你的童年好可怜啊。(28)不过其实到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还是比较认同我妈对于我这种的管教方式。(29)因为就是,我,我,我,我感觉小学——就是幼儿园小学这段时间应该是一个孩子就是说各种的习惯认知各方面就是包括礼貌,就是学习习惯就是各种方面逐渐成熟——逐渐形成的一个过程——一个时间段。(30)我感觉这段时间就应该对他……就是有适当的约束或者是一些引导教导来帮助他形成这些习惯,这些思维方式。(31)那么,可能我——的确,我感觉我妈的做法可能有点儿极端,我从小也受了挺多皮肉之苦。(32)但是我感觉相比就是眼下,就是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都——就是一味地采取什么,不打不骂就是这种鼓励式的教育方式。(33)其实相比之下,我感觉在两者之间有一个适当的平衡我感觉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二、叙事语类模型在语料中的应用分析
1.理论框架:故事语类的要素
我们在分析语篇时,最直观的感觉是:它是由一个、几个或是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语法单位构成,当然这并不是形成语篇的全部,要成为语篇还必须有谋篇机制和衔接手段将各个成分联系起来。然而同时,语篇又不断地与其相关语境发生着关系。所以一个真正的语篇还必须与它的语境相“连贯”。语境连贯的其中一个维度便是“语类”。马丁[3]将语类定义为“分阶段,有目的取向的社会过程”,比如和医生预约、去杂货店、买东西等。我们都要历经不同的阶段来达到我们社会活动的目的。“分阶段”是因为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自己社会活动的目的;“有目的取向”是因为我们所参与的社会活动都有其目的所在;我们从事的社会活动一步步地引导着我们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我们看到语类并不只局限于文学作品范围内,它更广泛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所选择的便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段对话。接下来,我们将借用Labov和Waletzky(1967)的故事语类模型来分析我们所收集到的语料。他们提出的叙事语类模型是基于社会语言学的民族志研究方法,这一模式很好地阐明了叙事语篇的结构性特点。通过对大量口述叙事性语篇的细致分析,他们归纳出构成叙事语类模型所具有的六大基本要素:
概要:在这一部分,叙述者在进入叙事之前可能会对故事语篇从整体上进行简明的提炼和概括。给读者一个对故事内容的初步印象。
定向:在这一部分,叙事者往往会为故事的发生提供地点、时间、环境、人物关系及其参与的社会活动,为故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相应的背景。
发展:在这一部分,故事进入发生、发展阶段。情节的逐步推进展开是语篇的核心关键。
评价:这是指叙述者对故事发生的原因、过程及个别事件的感受和评说,当然也不排除来自其他主体的评价资源。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引人入胜、激发共鸣,推动故事进一步发展。
结果:这一部分是故事的最终结果。人物结局得以交代、矛盾冲突有了解决。
回应:这一部分是故事的末尾,叙事者为使整个故事更加完满,往往会使用简明的语言照应主题,使得整篇叙事文章更加紧凑。
当然这些要素的顺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并非全部都要出现,而且各个要素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有些是核心部分,而有些则是可有可无的。故事讲述是在日常会话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语类,它给会话者提供了可评价和选择立场的资源。它赋予会话参与者交换经历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会话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念、态度和世界观。
2.叙事语类模型的应用分析
首先,我们看到第二个和第三个话轮所占比重很大,我们可以意识到这时的说话者是处于话轮中的主导地位。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某些线索辨认出说话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这一点我们可以基于第一个小句就能做出预判。
(1)嗯……我不知道,就是,你们小的时候,就是,有没有,那个就是,“双百”==这么一说。
这一句话对应了叙事模型要素中的概要(Abstract)部分。说话者在这里首先对其所要叙述的故事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实际上他所暗含的意思是:下面我要讲的经历就与“双百”或是某一次考试有关系。这一点,基于我们的预判也是可以获得的。
定向(Orientation)部分的主要作用有:第一,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设定故事发生的场景;第二,引出故事中可能出现的人物;第三,设定某种行为情景,并将之看作是约定俗成的或是独一无二的[4]。语篇中句(2)便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尽管“小学”这个时间跨度有些大,不够具体。与此同时,句(4)、(5)、(10)、(11)引入了除讲话者以外的,另一个参与者——“讲话者的妈妈”。除此之外,我们还能感觉到句(3)—(11)同时也在为故事的讲述设定出另外一些情景,他们不同于语内情景,独立于文本叙事情景之外,直接与某种更为抽象的文化(某一时代或是某一区域)联系:小学生打双百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儿:家长(或者是至少部分家长)很看重这个;如果孩子不能打双百很可能要面临某些惩罚。
从句(12)开始故事正式开始,我们也随之进入故事的发展阶段。故事的发展阶段突出了整个叙事语篇的经验意义,同时也指出了整个故事的问题或者是危机所在。在这一阶段,矛盾开始逐渐显现,故事也随之逐渐发展到高潮,同时故事的发展阶段也变得不可预测。句(12)—(25)叙述了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在这一部分中,另外一个相对次要的参与者也同时被引入:讲述者的老师。一开始,说话者认为自己考得很好,之后老师把讲述者和讲述者的妈妈叫到学校,并且指出讲述者所犯错误,而后妈妈变得不高兴。至此,矛盾开始出现了:讲述者这次因为马虎而没有拿到双百,妈妈很生气。然而,我们在这里发现有一部分似乎与这一部分不够和谐。它打破了原本相对正常的叙事顺序,这便是句(15)、(16)、(17)。然而,正是由于这一部分的介入,才打破了对故事本身单调的叙述,使得故事的发展变得充满悬念、不可预测。
我们带着“之后怎么了呢?”“这个矛盾是怎么被解决的?”等诸如此类的疑问进入故事的结局部分。语篇中与此部分对应的只有句(26)。
(26)然后到家之后,我妈就开门一脚把我踢进去就是一顿胖揍。
到此,故事中的矛盾通过叙述者妈妈相对“暴力”的做法得以暂时解决,尽管这种方法可能未必真能解决问题,改变不好的结果。
接下来的部分(句(27)—(33))对应于叙事序列中的结尾(回应)部分。然而,通过仔细观察,这一部分似乎包含了除故事结尾以外的更多内容。真正意义上的结尾部分应该是由句(27)和句(28)来完成的,它们以相对积极的态度回应了整个故事的主题。指出讲述者对于妈妈教育方式的认同。但是句(29)—(33)似乎与整个故事的直接联系不是很密切。这是因为讲述者由个案推而广之,以小见大,涉及当今孩子的教育问题,并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会发现分析中并没有单独出现评价的部分,这是因为评价渗透在各个叙事阶段之中,它并没有自己确切的位置。但这并不是说评价就不重要。拉波夫曾经说过,正是这一要素赋予故事以意义。也就是说,这一要素使得故事的讲述变得有意义[5]。当然,评价的主体多种多样,可以是讲话者的评价,也可以是其他参与者的评价,甚至是一些被普遍接受的观念。在本文中出现的评价就体现了这一点:句(3)、(6)、(7)体现是普适性的评价;句(4)、(5)、(10)、(14)是来自讲述者妈妈的评价;句(20)是讲述者老师的评价;句(12)、(13)、(15)、(23)、(24)、(29)-(33)均是讲述者自己做出的评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评价分布的广泛性和主体的多样性。
至此,我们完成了对整篇语篇的分析。此篇语篇的总体分析见表2。
表2 全文结构总结——基于叙事结构与模型
三、叙事语类模型理论的局限性
叙事语类模型理论丰富和拓宽了关于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的传统结构理论,Labov和Waletzky的研究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对语类的观点仍然局限于语篇的结构性特点。对此,笔者的观点是:首先,在结构上,我们应该将每种语类看作是一个结构潜势。叙事语类模型理论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归纳出了六个要素的共性,每种语类范围内的语篇都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又在某些方面不同于这一范围内的其他语篇,这些差异性使得同一语类中的语篇在结构上也更加丰富,这是叙事语类模型理论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所谓的共性和差异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能够定义一个语类的结构部分,我们称之为“必要部分”;而相对灵活的部分我们称为“可选部分”。必要部分突出了语类的统一性,而可选部分则是语类范畴内语篇多样性的来源。其次,我们应该看到每部分除在结构上对整个语篇起作用之外,在内容上也是对整个语篇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每一部分的“存在”或“缺失”有其特定的目的,取决于讲述者或笔者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在对语类进行研究时,叙事语类模型理论还应该兼顾语篇的结构和功能。
[1]王振华.马丁文集:语类研究[M].张德禄,导读.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
[2]Atkinston,J.and Heritage,J.Structures of Social Actions:Studies in Conversation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4.
[3]Martin,J.R.Types of writing in infants and primary school,in L.Unworth(ed.)Reading,Writing,Spelling[M].Sydney:Macarthur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1984:34-55.
[4]Rothery,J.Story writing in primary school:assessing narrative type genre[D].Sydeny: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University of Sydney,1990:182.
[5]Eggins,S.and Slade,D.Analysing Casual Conversation[M].London:Casell,1997:240.
The Application and Theoretical Limitations of Narrative Stage Model
LIU Me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The study of genre is generally confined to the realm of literature.However,genre is widely used in our daily life.Story genre as a common genre,whose way of discourse i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By reference to the narrative stage model proposed by Labov and Waletzky,via an authentic dialogue corpus,the study proposes the approach of integrating structure and function while it proves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genre theory.
narrative genre;story-telling model;structural character;limitations
H05
A
1008-469X(2015)03-0062-04
2015-03-16
刘盟(1989-),男,吉林白山人,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及语篇体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