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传播背景下学术理论类期刊发行问题研究

2015-03-17赵枫岳

关键词:网络传播

赵枫岳

(河南工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01)



网络传播背景下学术理论类期刊发行问题研究

赵枫岳

(河南工业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南 郑州 450001)

摘要:认为在网络传播背景下,学术理论类期刊的发行模式和渠道已剧变,网络发行成为学术理论类期刊发行的主要渠道和模式。从销售对象、消费者和用户的购买对象与服务宗旨等方面分析认为,以WEB下载量取代发行量来统计学术理论类期刊的盈利能力和学术影响力是合理的。分析了以WEB下载量取代发行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可以解决对目前我国期刊发行情况的认识问题;可以解决我国学术理论类期刊今后改革路径选择问题;可以解决对网络传播机构的认识和规范管理问题。

关键词:网络传播;学术理论类期刊;发行;网络出版

网络传播对学术理论类期刊发行的影响是直接和显著的,除二次文献外,学术理论类期刊传统意义上的发行量急剧下滑,据不完全统计,学术理论类期刊的邮发数量平均下滑了90%左右,而且原来发行量大的学术理论期刊,其下滑的幅度也大。目前纸质期刊的订购者主要是各地的图书馆,还有个别的各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绝大多数个体用户和大部分的机构用户转向购买网络传播机构提供的数字版期刊内容和服务。[1]这种转变不仅影响学术理论类期刊的发行,更主要的是引发了学术理论类期刊的生产和出版样式的全面改造,同时改变了出版领域的一些基础性概念。

1网络发行成为学术理论类期刊发行的主要渠道

近年来,在学术界和学术理论出版领域流行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学术理论期刊的发行量急剧下滑,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不得不提学术理论期刊市场化改革的地步,引起了管理层和学术层的广泛重视。但细究起来,这种论调显然似是而非,是对学术出版市场不了解或者对网络传播背景下学术出版市场变化无意识的结果,可能还不乏关心过切甚至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成分在里面。

关于我国学术理论期刊的发展,我们应乐观待之。经过对目前所谓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和客观分析后,其实我们不难形成几点共识:一是我国学术理论出版正进入又一个黄金发展期;二是我国学术理论期刊发展处在历史转型期;三是我国学术理论期刊的经营管理模式和发行渠道发生了剧变。

首先,我国学术出版仍将长期保持日益繁荣的发展趋势。近40年来没有今后也不太可能出现学术理论期刊出版不景气的情况。原因很明显,第一,供给端成绩显著。无论是从全球范围分国别发表的学术论文总数、增长率看,还是从我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被收录和引用的数字看,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成果逐年增长;同时,我国期刊刊发的论文数量和质量与之同步增长。第二,需求端活力持续释放。随着我国科技研发投入的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活力得到更充分释放,国家宏观层面上对学术成果的需求快速增长,国内学者对学术出版尤其是学术理论类期刊的需求更是持续增加。可以说,我国学术理论类期刊的发展是刚刚进入第二个春天,也就是正进入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其次,我国学术出版事业进入发展的转型期。对学术出版尤其是学术理论类期刊出版有没有转型期,不少学术理论工作者甚至期刊工作者存有疑问,其实答案相当明显。所谓期刊发展的转型期,简单说就是办刊模式实现转变的时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期刊将不可避免地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要实现办刊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第二是实现办刊的规模化、多元化和集成化,单一期刊内容提供渠道会越来越少人理会,除非该期刊是有相当学术影响力的大刊名刊,实际情况是,融媒体介入学术理论领域是一大趋势,而且正是名刊大刊引领了这一潮流。第三是要实现办刊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导致转变的主要原因和动力是:第一,学者开展创新和研究的方式以及对学术内容利用方式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趋势明显;第二,数字化和网络化条件下,规模化、集成化、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内容供应方式成为主流模式,小散弱只能被淘汰,学术理论类期刊的采编流程和管理经营模式的创新可能有多种选择,但方向只有一个。第三,学术工作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是我国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化是我国学术理论期刊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实事求是讲,在第一阶段的国际化竞争中,我国学术理论类期刊陷入了被动,主要表现为国内优质稿件大量流失和国内学术期刊的国内外认可度、学术影响力偏低;在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情况下,如何利用国内科研蒸蒸日上的有利条件,重新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应是今后我国学术理论出版领域重点研究的课题。

再次,学术理论类期刊发行模式和渠道剧变。网络传播机构介入学术理论期刊领域前,纸本学术理论期刊的发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第一,公开订阅。公开订阅主要来自现刊的个人订户和图书馆藏(除国家各地各级图书馆外,主要包括高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和研究院所的资料存放机构,还包括社会其他各类图书馆藏用户)等机构订户直接向期刊编辑部或通过邮局间接向期刊编辑部预订。订阅占发行收入的比例一般在70%以上,是发行的大头。第二,零星销售。除个别期刊外,绝大多数学术理论期刊的零售量很小。第三,过刊和合订本销售。此类销量一般也不大。第四,赠阅和交换。这一部分在学术理论期刊中一般占比也比较大,主要包括对作者、期刊编委、栏目主持人、相关学科领域少数专家等的赠阅,也包括对期刊主办单位、主管部门和领导机关的赠阅,另外还有对国家图书馆和版本图书馆等国家规定的义务性赠阅;交流主要指期刊对国内外同行和对同类期刊编辑出版机构的交流等。

随着网络出版机构介入学术理论期刊领域,无论国内外,学术理论期刊的发行模式和渠道均发生了剧变。传统纸本学术理论类期刊的发行渠道虽然依然敞开,但订户几乎丧失殆尽,无论是直接向期刊编辑室还是通过邮局间接向期刊编辑部预订的用户数量几年之内平均下滑90%[1]左右。当然,第四种渠道即赠阅部分数量变化一般不大,但是赠阅部分不产生显性的经济收益。分析至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事实是,伴随学术理论类期刊预订数量快速大幅下滑的,是学术理论类期刊网络传播机构业务量的大幅提升,纸本学术理论期刊流失的订户几乎全部成为学术理论类期刊网络传播机构的忠实使用者。可以说,传统纸本销售和网络传播机构的销售是零和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当然,订户的消费偏好无可厚非,而且订户的消费总量不断增长,不变的是订户的消费客体仍以期刊内容为主

2以WEB下载量取代发行量不可避免

近年来,美国百年老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印纸质日报,专攻网络版报纸,大英百科全书停止出版印刷版等消息在出版领域产生巨震。这是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技术对出版领域强烈持续冲击下的必然结果,是人们利用信息的渠道、方式和习惯演化的外化,其实质是体现了在网络出版和数字技术推动下信息的获取、编辑、存储、集成、发掘和关联方式的演进。人在改变技术,技术也在塑造人、影响人。在数字化和网络化条件下,人们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归类分析等,就可以很快发现学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甚至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发掘学科研究的盲点,分析不同研究报告和论文之间结论的异同和冲突,可以更准确快捷地提出研究的选题和方向,推动学科研究顺利开展。因此,学术理论类期刊的网络化和数字化传播不可阻挡。

交流传播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手段和内在属性。交流传播不仅不是科学研究的结束而且会是新研究的开始和基础,交流传播的程度与范围直接影响研究效率。因此能更好实现学术信息交流和传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取代传统纸版期刊不可避免,与之同理,用WEB下载量取代传统发行量也就顺理成章。重要的是从发行的属性看,WEB下载量和传统意义的发行量具有本质的一致性,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第一,销售对象相同,都以期刊刊发的内容为主,这是最本质的相同点。学术理论类期刊以内容为王,内容决定期刊的性质、质量、学术影响力,因此期刊始终是内容的采集、加工和传播者。无论现在网络传播机构提供的由各期刊编辑部加工刊发的网络化、数字化学术期刊,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数字期刊编辑机构直接提供的数字化期刊,传播的对象都不会有实质改变。第二,消费者和消费者购买的对象一致。传统纸质学术理论类期刊的消费者和WEB下载用户的数量和范围基本一致,而且基本是原来由单位提供研究资料的消费者转为了机构用户,原来个人订户变成了网络传播机构的个人用户;无论机构用户还是个人用户,现在网络传播机构用户购买的主要还是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的学术期刊内容,这不会随传播路径、载体、汇编方式和发布形式的改变而变化,今后网络期刊的用户购买的也会以内容为主,当然可以享受内容之外由网络机构提供的其他增值服务,但是所有的增值服务都以内容为前提和基础。第三,服务的宗旨相同,无论纸本的学术理论类期刊还是数字化的期刊都以实现学术信息的交流、传播和积累为主要目的,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支持和帮助。可以看出,WEB下载量和传统意义的发行量具有内涵上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很明确地提出,针对学术理论期刊的发行趋势而言,目前应该利用WEB下载量的概念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发行量概念。理由如前文所述,网络传播平台更好地契合了科学研究信息传播交流的内在要求,也更好地契合了期刊内容使用者的偏好,可以说更好地解放了学术成果信息传播力和研究工作者的生产力,因此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期刊工作者只有更好地适应了这个变化,才能找到期刊发展的方向。

3以WEB下载量取代发行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用WEB下载量取代发行量至少可以有以下四点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第一,可以解决对目前我国期刊发行情况的认识问题。当前有些学者和机构认为我国学术理论类期刊质量持续下滑,甚至个别学者认为,学术理论期刊刊发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只有作者、编辑看。他们有此看法的主要依据就是我国学术理论类期刊的发行量大幅下滑,没人买了就是质量下滑、就是没人看了。 逻辑如此简单,结论如此荒谬。如以WEB下载量取代发行量就可以轻松看出,实际情况是,我国学术理论类期刊的发行量不是大幅下滑,而是大幅增长,这一事实可从近几年网络传播机构的销售收入的大幅增加得到佐证。所以,整体讲,我国学术期刊行业不存在整体办刊质量下滑问题,可以说整体进步是明显的,目前仍然是处在平稳加速发展状态,但应该承认的是我国学术理论期刊的国际竞争力依然不容乐观。关于我国学术理论类期刊是不是出现了国际竞争力下滑问题,这个可以做多层次的分析,但这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此处不展开讨论。

需要注意的另外两个问题是,由于国家期刊管理体制的强约束作用,我国学术理论类期刊小散弱的状况,没有随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得到根本改善;但是我国学术理论类期刊整体销售收入应该是实现了不小幅度的增长,不过是大部分的发行收入被转移到期刊网络传播机构,据估计被转移的比例不少于全部营收的90%[1]。笔者在此处说“应该”“估计”,是因为我们拿不到直接可靠的数据,虽然笔者几经辗转了解一些信息但都不具体、不直接,各大期刊网络传播机构出于商业机密等考虑,不愿意披露相关数据。但是近年来,期刊网络传播机构不断增加的事实似乎泄露了一些秘密,因此我们说网络期刊传播的营收数字应该是乐观的。有意思的是,除因与作者版权纠纷的龙源期刊网声明其公司性质是发行商外,几乎所有其他的网络期刊传播机构均不承认自身是期刊发行或销售商,这些机构支付给期刊编辑单位的费用也常被冠以版权费、独家使用费等。当然,期刊网络传播机构除销售商品外,还提供不少增值服务,但是所有增加服务都是基于对内容的加工实现的,而且增值服务的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很低,因此,增值服务不能否定其发行商的身份定位。

第二,可以解决我国学术理论类期刊今后改革路径问题。改革就要针对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更好更快发展。因此改革的前提就是搞清楚目前我国学术理论期刊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前段时间,我国期刊管理部门出台了一个以市场化为目标的非时政类期刊改革文件,主要解决期刊办刊主体和发行收入下滑问题,该文件到目前为止还没能实施。这个文件的主要不足是没有找准问题,而且没有关照我国期刊管理的国情等。我国的学术理论类期刊根本就不存在发行下滑问题,而且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术理论期刊的发行量都有“天花板”问题,就是从整体讲,学术期刊在一个区域内的发行量基本是固定的,刊物办得再好,期刊的发行量都不会大幅增加,不论期刊办得多糟糕,期刊的发行量也不会大幅减少。除非实现发行区域的突破,或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突破。反过来讲,一定时期内,一个区域的研究人员及取得成果的数量和研究人员参考、引证原有文献的数量也基本在一定范围窄幅波动,除非大量增加新的研究人员和研究项目等。总之,我国的学术理论类期刊根本就不存在发行量下滑问题,如果根据经济效益和发行规模等市场化思路设计相关改革路径,就与促进学术理论类期刊发展的改革初衷南辕北辙了。

从促进发展角度讲,我国学术理论期刊领域改革的迫切任务最起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把好政治关的前提下放松不必要的针对刊号、刊名、编辑资格、创办网刊等新媒体资质等限制学术性增长的管制;二是建立必要的办刊竞争机制,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培养和选择出学术性强、影响力大和服务学术共同体效果好的学术期刊,才能建设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和得到广泛认同的学术理论类大刊和名刊,竞争是学术期刊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三是尽快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和渠道,积极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大大削弱不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对国内优质稿件的“驱赶效应”;四是坚持依法管理学术理论类期刊,对其中存在的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问题及时惩处,不护短、不拖延、不急功近利。这样,我国学术期刊的弱、散、小和全的问题才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第三,可以解决对网络传播机构的认识和规范管理问题。我国的学术理论类期刊网络传播机构相对期刊编辑部,已经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甚至出现了只见单篇论文和网络传播机构不见期刊和期刊编辑部的严峻问题,对我国学术理论类期刊的发展构成了很严重的负面冲击,而且这种影响还在不断扩大。如何正确认识和管理期刊网络传播机构就成为一个不得不严肃对待的问题。尹玉吉、仲伟民和朱剑等学者对此问题都有论述,主要的观点是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单位的集体无意识造成了这一被动局面,国内学术期刊的利用者通过网络传播机构使用期刊文献的习惯已成事实且难以改变,应该在期刊编辑单位和期刊网络传播机构之间建立更加平等和符合公平原则的合作关系,应该建立更多更符合学术期刊传播和发展的网络传播平台,这就涉及对现有期刊网络传播机构的认识和规范管理问题[2-4]。

对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机构要认识到以下几点:一是能发展起来并且使用户习惯性使用,说明网络传播机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二是网络传播机构主要作为期刊发行商或发行平台,其本身没有学术创造性,但是其提供的增值服务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三是期刊网络传播机构应以发行商的身份与学术期刊编辑单位合作,这样既解决了其自身长期发展问题也解决了期刊编辑部的生存问题和经济效益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靠自觉难以得到解决,但迟早会解决;四是网络传播机构的强势地位和价格的不断上涨已经引起学术界的抵制,目前国际学术界方兴未艾的免费存取和开放办刊正是此背景下的产物,期刊网络传播机构一定要认识到期刊编辑单位的经济效益下滑和网络传播平台垄断的暴利将必然导致网络传播机构的衰亡;五是创新期刊网络传播机构的盈利模式,应鼓励变“单靠销售期刊获利”为“销售期刊获利+增值服务获利”。

关于对期刊网络传播机构的规范管理要做重点考虑下面几点:为期刊发展考虑,引导期刊网络出版机构与期刊出版单位建立平等和公平的合作关系;建立监管制度,对学术中政治问题、学术腐败问题和学术不端问题进行有效监管;通过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引导网络传播机构创新服务,合理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同时及时控制不合理收费和垄断暴利;引导不同或相近的期刊编辑单位、学科学会等建立专业的、区域的或不同期刊之间协作的网络传播平台,以符合学术成果传播规律和读者使用偏好的方式实现更好、更高效便捷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赵枫岳.我国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和成因研究[J].编辑之友,2012(2):52-55,59.

[2]尹玉吉,石学军,杨爽.关于大学学报使命的理性反思[J].编辑之友,2015(5):43-47.

[3]仲伟民.量化评价扼杀人文学术——关于人文学科学术期刊的评价问题[J].澳门理工学报,2015(3):100-109.

[4]朱剑.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以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27,158.

PROBE INTO THE ISSUING OF ACADEMIC JORNALS

IN THE CONTEX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ZHAO Feng-yue

(EditorialDept.,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engzhou450001,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in the contex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immens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channels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network distribu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channel and mode of issuing academic journals.It analyzes such aspects as sales target,customer,user’s purchase object,service tenet and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it is reasonable to have statistical data on the profitability and academic influence of journals by replacing journal circulation quantity with WEB downloading quantity.It then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f replacing journal circulation quantity with WEB downloading quantity:it makes clea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periodical distribution;it is conducive to the choice of the future reform path of academic journals in China;and it can solve the problem of understanding and standardizing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network communication;academic journal;publishing;Internet publishing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51(2015)02-0088-04

作者简介:赵枫岳(1973-),男,河南永城人,硕士,副编审,主要研究方向:编辑理论和实务.

基金项目: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项目(2011A630057);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2011-GH-171)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
俄罗斯应对极端主义网络传播的措施及启示
网络热点事件的微博传播影响力研究
传播偏向、群体极化与风险放大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我在故宫修文物》网络走红的传播学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网络意识形态争议特征与安全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