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2015-03-17韩珍
韩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45)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探析
韩珍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河南 郑州 450045)
摘要:在“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大潮中,教育这一传统行业的“改造”也被广大互联网企业提上日程。而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教育则变得更加具有智慧和活力。作为教育主力军的教师怎样才能顺应“互联网+教育”的浪潮,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是一新的课题。本文立足于“互联网+教育”大环境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探索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2015年,在国家“互联网+”战略发展政策下,互联网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全新高度。其连接众多事物的“+”的属性将越来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自然包括教育。
“互联网+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深化,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在线教育打破了知识的垄断,从空间和时间上打破了教育的壁垒。教师传授知识,不同地域的学生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然而,开放式的“互联网+教育”让教师本身受到了更大的挑战。学生跨地域,甚至跨国界,从固有的范围中跳出,可以选择更多的教学资源,从而也能更有效地进行选择。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调整自身定位,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者转变成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提出更多开放式的议题。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以往低水平的重复,使教师加速自我提升。
一、 “互联网+”的内涵
“互联网+”是指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和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进而促进效率的提升、技术的进步、组织的变革,进一步提升现代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和创新力,最终形成能够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和以互联网为创新要素的更广泛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
“互联网+”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从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时代向DT(DataTechnology,数据技术)时代的快速跨越。IT与DT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们的思维层面。IT时代“信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权力”,以方便“施者”控制和管理外部世界。而在DT时代,数据将更充分流动与透明,在数据的利用过程中也更注重责任和体验,更加注重利他和激发包括“施者”“受者”在内每一个人的活力[1]25-28。
二、“互联网+教育”大环境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我国要努力探索新型的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国家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通过和互联网企业合作,把线上和线下教育资源进行结合,进一步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新方式。努力推动学历教育线上课程资源共享活动的开展,大力推广MOOC(慕课)等网络学习新模式,积极探索线上学习学分认定及学分转换制度的建立,最终加快高等教育服务新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带来的知识爆炸,将迫使大学从一个提供文凭证书的认证机构,变成一个让学生“能力附体”的训练营。专业会消失、学制更自由。未来的大学将在个性化、订制化的基础上,启迪大学生的心智和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这些都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主动寻求自主发展,不断从理念、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更新。
(一)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
在过去,文凭往往是高等教育中最为人所注重的学业收获。高校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如今,网络课程,尤其是MOOC的出现,让学生有机会从高水平的教师那里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高校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将之前的知识传授转变到对获取专业知识方法的传授,转变到对学生专业知识疑惑的解答上来,如利用MOOC引导学生在线上学习课程内容,在线下(面对面的实体课堂上)进行疑惑解答,将线上线下的学习结合进行。
(二)从专业知识到特色专业知识
当今,优质教育资源在线上得到极大地充实和丰富,尤其是网络公开课的规模不断壮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很轻松地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这就意味着大学老师必须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不能仅仅具有所教专业课本身的知识,还必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形成一套适合自己所教学生和所在学校特色的专业知识,否则可能会成为一名所教内容对应的网络课程的执行者。
(三)从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到深度融合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环境下,人们的就业、发展已经越来越不再与其所读的学校、所取得的分数有关,而更多地是与其个人能力有关。这些能力、技能的获取,则不一定只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这一条途径、一种方式来实现。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借助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力量,把提升学习者的能力与潜力,改善学习者的生活状态作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能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三、“互联网+教育”大环境下高校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一)教师专业发展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外部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关注教师职业和教师教育,侧重外在的方面,涉及体系和制度,目的在于促进教师成长和职业成熟的教育培训研究。二是从内部角度进行研究,主要关注教师从非专业人员到专业人员转变的过程。它侧重于内在的,立足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结构,教师的职业专门化规范,职业专门化意识养成和完善的研究。如Hoyle E.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个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2]16-18。”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上许多国家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从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教师队伍的建设入手来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的专家学者对我国的教师专业发展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如为了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北京成立了第一批教师发展学校。著名学者饶建维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把教师视为一个专业人员,一个发展中的个体,视为一名学习者和研究者。叶澜教授认为,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的能力结构等方面[3]56-58。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针对 “互联网+教育”大环境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信息技术的支持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信息技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将会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保证信息技术的支持,学校必须建立信息技术培训中心,形成信息技术继续教育机制。高校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和教学研究领域,他们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息息相关。教师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用新的理念来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不断前进。信息技术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如果教师不会使用或没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热情,那么一切设施(如网络教学平台)就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4]。 因此应该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如信息技术继续教育机制,让一线教师及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来开阔视野,进而打破固有的职业怠倦,不断增添新的教育技能。这样才有可能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条件、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满足“互联网+教育”大环境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2.营造信息化环境,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营造信息化环境,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学校要认识到教师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学校要努力结合实际,对教师的个人价值观、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以及教师自身的需要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营造信息化教育环境。如建立一支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团队,随时随地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提供服务,在这种环境的感染下,潜移默化的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二是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努力为教师创造大量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机会,努力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工作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工作环境等。学校应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开发和创造,以及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展,如精品资源开放课程、网络课程的建设,翻转课堂的实施等。在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为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奠定技术基础。最后一点是要有制度保障,即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罚制度,如对开展线上教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将线上教学算进日常工作量;基于网络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给予一定的科研积分奖励;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营造公平的、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进而促进一线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
3.结合本校实际编制培训内容,加强培训力度
在教师信息技能提升及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培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要努力结合学校的实际,尝试新的更有利于本校教师面向信息化的专业发展,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提供丰富的培训资源,采用新的培训结构、培训模式。如线上培训与线下课堂实练、学生助理相结合的模式。在培训内容的制订上,各学校必须从学校实际、特色入手,重点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点是学习一些基本技术,因此必须要有以技术为基础的课程,如计算机操作技术、ppt制作技术、基本的动画制作技术、图片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等,以满足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灵活自如地制作课件,用信息技术辅助自己教学的开展。第二点是学习如何将自己掌握的技术与课程融合,乃至深度融合的方法。它将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的开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效果如何,将从此体现。第三点是要引导、支持教师在不同的领域、环境下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如带领学生在网络上开展探究式学习,基于网络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评价等。利用网络对学生学习记录的统计,可以发现哪些学习内容学生更喜欢,哪些学习内容的设计更合理,哪些不合适,进而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提倡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信息量爆炸式膨胀,知识总量迅猛增长,知识更新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人们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速度低于新知识产生的速度。同时,由于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来源变得丰富,不再只是来源于教师,学生已有知识的起点比以往更高,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把学习贯穿于教师的一生。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给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注重合作学习。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的合作和共同学习是分不开的,教师群体间要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彼此分享成功的经验,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到,反思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真正意义上来源于自我经验和教学行为的反思,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形成一套适合自己所教学生和所在学校特色的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不被大规模在线网络课程的冲击所淘汰。
参考文献:
[1] 阿里研究院.互联网+从IT到DT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 GUSKEY,THOMAS R.Evaluating,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d Oaks [M].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2000.
[3]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吴建琴.基于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5(7):13-15.
(责任编辑:王兰锋)
The Way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Background
HAN Zhen
(Center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Zhengzhou 450045, China)
Abstract:The “Internet Plus” concept has changed a large number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education is no exception.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dynamic. Teachers are the main force of education. What should they do to catch up with the tide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The concept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has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for teachers. The present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se new challenges for teachers.
Key words:“Internet Plus”;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5)06—0099—03
作者简介:韩珍(1984—),女,山西晋中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应用。
收稿日期:201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