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民本思想探赜
2015-03-17王美美
王美美
(平顶山学院 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河南 平顶山 467002)
墨子民本思想探赜
王美美
(平顶山学院 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河南 平顶山 467002)
摘要:先秦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墨子从“兴天下之大利”出发提出了民本思想。墨子的民本思想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爱民利民是民本的题中要义;尚贤使能是民本的可靠依托;兼爱非攻是民本的价值选择;天志明鬼是民本的终极依据。墨子民本思想维护的是百姓切实利益,是真正的以民为本。
关键词:墨子;爱民利民;兼爱;以民为本
民本思想研究对于学界来说并非新领域,但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儒家民本思想的探讨上,对其他诸家尤其是墨家关注甚少。目前关于墨家墨子民本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墨子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二是墨家与其他诸家民本思想的比较;三是墨子某一思想体现的民本精神。以上研究对墨子民本思想的重要特点“以天鬼为中介”较少涉及;“以民为本”的宗旨在民本措施中体现和说明得不充分,使得墨子“以民为本”的思想缺乏一定的说服力。有鉴于此,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析墨子民本思想,并求教于方家。
一、爱民利民——民本的题中要义
孔子的民本讲究的是仁政,注重君王自身的“德”;墨子的民本讲究的是民利,注重君王给人民“利”。在墨子这里,民本和爱民利民是紧密相连的,爱民利民是民本的具体体现,民本是爱民利民的根本要求。墨子的“利”主要是指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利益,是包含着爱和义的“利”[1]。墨子并未过多追究人性善恶问题,只是认为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利,所得而喜也。害, 所得而恶也。”[2]472统治者爱民首先就要顺应民之本性,做实实在在有利于人民的事。同时在墨子看来,古代圣王以民为本,爱民谨忠, 利民谨厚, 所以王天下,正诸侯。后世君王应该循圣王民本之道,爱民利民,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实现国治民安。如何做才是爱民利民呢?统治者爱民利民就是使人民安居、安心、足财、足心、无怨心、有自信[3]。
首先是恤民,减轻百姓的负担。“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2]247“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2]248“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2]255君王要治国谨慎,体恤百姓,爱惜民力民财,一切从减轻人民的负担考虑,凡是耗费民力民财而又不增加民利的事不去做。墨子曾用孝子和双亲的关系来形容仁者治国。“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2]263仁者治国就像孝子对双亲一样,解双亲所忧,为双亲所需,不会有所保留,尽心尽力为双亲考虑谋划。 统治者尽心为民,民无怨心。
其次是富民,增加社会财富。西汉太史公司马谈评价墨子:“强本节用,则家给人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世不能废也。”[4]3291墨子认为爱民利民的首要任务就是富民,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富民不仅能解决当时民众无食、无衣、终年辛劳三大患,而且还关系到君王统治、用民及百姓的道德水平。“凡五谷者, 民之所仰也, 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 则君无养; 民无食, 则不可事。”[2]36“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2]36生产发展了,百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就会仁慈驯良,乐于为君王所用,君王才能长治久安。而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时生财。让百姓按照自然时令规律从事生产,统治者不恣意妄为耽误民时。“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才,则才足。”[2]36二是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墨子认为合理的分工会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对此他以筑墙为例加以说明。筑墙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各人做分内之事,辛勤劳动,积极生产,事情很快就做成了。生产发展了,人民有了足财,进而才会安居、安心、足心、无怨心。
最后是节用。“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2]248墨子强烈要求统治阶层要力行节俭。宫室的建造上,“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2]46。饮食上,“足以充虚继气, 强股肱, 耳目聪明, 则止。不及五味之调、芬香之和, 不致远国珍怪异物”[2]255。丧葬上,“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堀穴深不通于泉流,不发泄,则止。死者即葬,生者毋久丧用哀”[2]255。衣饰上,“冬以御寒,夏以御暑”[2]247。交通出行上,“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2]255。总之,衣食住用行都要遵循“足以奉给民用则止”的原则,也就是能满足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就可以了。墨子要求的节俭节用并不仅限于统治阶层,普通百姓也应力行节俭。俭者欲少,统治者节用节俭,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对百姓的剥削,整个社会都力行节俭,社会财富才不会被过多浪费而得以积累下来。因此节用是国家固本守财的重要方式。
二、尚贤使能——民本的可靠依托
民本政治的具体落实者是各级官吏,因此官吏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本政治的实施效果。鉴于此,墨子提出了“尚贤使能”,希望通过贤人政治来保证民本政治。而贤人政治的实现需要从选贤、用贤和监督三方面进行。
第一,选贤,唯贤是举。尚贤使能的前提是选出贤良之才。对此,墨子提出选贤的原则:“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2]74即选贤不别亲疏、贵贱、美丑,唯贤是举。什么是贤才?墨子认为贤才有两种。一是社稷良佐。此类人需具备三种素质,即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必须志强守信、言行合一、智慧明辨、守道博闻、德勇双修、重义轻利。二是有能之人。“能”既指治国之能,也指精通各样技艺。这类人也许是农与工肆之人,但仍要把他们选拔出来与社稷良佐一同参与国家治理。墨子最大限度扩大选贤的范围,给普通百姓参与政权提供了机会。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历史上真正意义的选贤。
第二,用贤,因材而任,各尽其能。选贤是前提,任用是关键,任用得当,贤才才能各尽其能。墨子认为统治者用贤需谨慎,因材而任。“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故可使治国者使治国。可使长官者使长官。可使治邑者使治邑。”[2]74-75统治者要考察他们的言、行、德、能,根据他们的德能谨慎地委任职权,能治国的治国,能治县的治县,能做官的做官,使他们参与到各级政府中,辅助君主治理国家。
第三,监督,官吏能上能下。“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2]67。在墨子看来,统治者在授予贤才职权后,还要对其实际工作能力进行监督考核,真正贤良之才要委以重任,“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2]67,无能不肖的撤销。将任用和考核结合起来,从而保证真正的贤才能参与国家的治理。“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夙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上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外有以怀天下之贤人。”[2]74-75各级政府中皆是贤人任职,贤人治民,为民谋利。贤人在位会对整个社会起到鼓励劝善的作用,会使百姓争相为贤为善,在位者尽心做贤,不善者不敢为恶,这样国家的贤人就会越来越多,不肖者逐渐变少。
因此墨子发出这样的感慨:“王公大人明乎以尚贤使能为政。是以民无饥而不得食,寒而不得衣,劳而不得息,乱而不得治者。”[2]77-78“尚贤者,天、鬼、百姓之利而政事之本也。”[2]99君王重视贤才、任用贤才是万民之利、为政之本。
三、 兼爱非攻——民本的价值选择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攻伐不断,生灵涂炭,社会财富损耗殆尽,国内统治秩序混乱,劳动力匮乏,农时延误,社会生产停滞。百姓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也是灾难性后果的最终承担者。这与以民为本完全背道而驰。民本政治对统治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保证百姓的生存权,重视珍爱百姓的生命,为百姓的生活生产提供安定和平的外部环境,因此统治者兼爱非攻成为民本政治的必然价值选择。
首先,国备充实,这是统治者兼爱非攻的物质基础。在墨子看来,国家储备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国备充实,国家才会强大,统治者才能行兼爱非攻之政,才能从容应对一切变故。桀、纣贵为天子却被小国之君所灭,是因为他们不注重储备,国库空虚,一旦有变无力抵抗。“备者,国之重也。”[2]37“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2]37
其次,充分发挥君王“兼爱互利”的引领作用。在墨子看来,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乱,皆是因为人们不相爱。“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2]158“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2]158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要充分发挥君王的引领作用。墨子认为君王在人们“兼爱互利”中起着重要作用。君王本身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君王的喜好直接影响着民风的变化。昔日,楚灵王好细腰,楚国民风以细腰为美;越王勾践喜欢勇猛的将士,越国民风崇尚勇武无惧。君王好利争强,人民也随之好利争强,攻伐战乱就不可避免。但若君王爱人利人,看待别人的国家如同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如同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的生命如同自己的生命,人们受其影响也会相亲相爱,强众者不欺侮弱寡者,富贵者不凌傲贫贱者,狡黠者不欺骗愚笨者。“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2]98整个社会一片融洽,就不会出现战争攻伐的现象了。“今若夫兼相爱、交相利,此其有利,且易为也,不可胜计也,我以为则无有上说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2]180国备丰厚,君王兼爱利人,这样的国家战和均能泰然处之,百姓的生产生活自然也能得到很好地保障。
四、天志明鬼——民本的终极依据
天志明鬼是墨子民本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墨子民本思想的终极依据。墨子民本思想可以说是以天鬼为中介的民本思想[5]。
其一,天志爱民是墨子民本思想的直接依据。“故子墨子之有天之意也,上将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为刑政也,下将以量天下之万民为文学、出言谈也。……观其刑政,顺天之意,谓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谓之不善刑政。故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将以量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与不仁,譬之犹分墨白也。”[2]307“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2]294在这里,天是监督的主体,王公大人是重点监督对象,赏罚的依据就是“天志”。《墨子》中关于天志的叙述较多,但实质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天爱百姓,王公大人应秉承天道,爱民利民,以民为本。“且吾所以知天爱民之厚者,不止此而足矣。曰杀不辜者,天予不祥。不辜者谁也?曰人也。予之不祥者谁也?曰天也。若天不爱民之厚,夫胡说人杀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此吾之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也。”[2]305“天欲义而恶不义。”[2]293“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又欲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2]303禹、汤、文、武尊顺天意、行善政、爱利百姓,上天奖赏他们,使他们为圣王,富有天下,万世传颂;桀、纣、幽、厉违背天意、诟天诋鬼、残害百姓,上天惩罚他们,使他们国灭身毁,遗臭万载。“天意不可不慎也。”[2]303天子残虐百姓尚且逃脱不了天的惩罚,何况他人?
其二,鬼神也能监督人们的行为,赏善罚暴。在墨子看来鬼神是真实存在的,《明鬼下》篇中有很多鬼神显灵赏善罚恶的例子。鬼神的监督是无处不在的,鬼神的惩罚是无法逃避的。“故鬼神之明,不可为幽间广泽,山林深谷,鬼神之明必知之。鬼神之罚,不可为富贵众强,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2]342墨子通过对传统信仰中天、鬼与君民之间关系的重构,使天、鬼的权威介入君民关系的二维结构,压了天子王公,抬了万民百姓。由此,民权借助天威而得到彰显,对君权形成制约。君王以民为本,爱利天下,才能得到天鬼的佑护,天命所归[5]。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爱民利民、兼爱非攻亦或是尚贤使能、天志明鬼,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围绕着“民”展开的,流露着浓厚的民本气息。墨子的民本思想及他为“兴天下之大利”做的种种努力,为他赢得了“平民思想家”的声誉。但墨子的民本思想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民本思想。他设想的贤人政治,为了保证实现,提出了选拔公正、任用谨慎、监督有力等观点,但这些都是指导性、原则性的要求,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相应的制度保障,且“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本身就是一种理想的政治模式。再如“非攻”,虽然出发点是为了保障百姓的生存权,但在那个诸侯争霸、攻伐不断的年代,国君出于自保或扩张都很难做到非攻。除此之外,墨子将“天志”作为天下仪法,来衡量世间一切,但“天志”这个仪法本身就是模糊的、不可捉摸的,人们也很难依此践行。缺乏可操作性是墨子民本思想的最大缺陷,也注定了他以民为本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
但与先秦其他诸家相比,先秦其他诸家的民本思想大多从君民利害关系出发,是保障统治者利益前提下的民本思想,墨子的民本思想是从“兴天下之大利”出发,维护的是百姓的切实利益,是真正的以民为本,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即使在今天,墨子的民本思想对于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仍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淼.墨子“民本”思想的现代审思[J].齐鲁学刊,2006(3):32-34.
[2] 吴毓江. 墨子校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3.
[3] 刘韶军,高军. 墨子用民思想初探[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25-129.
[4] 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
[5] 钱永生. 墨子人本思想的结构 [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10.
(责任编辑:杨华轲)
Study on Mozi’s People-oriented Ideology
WAGN Meimei
(Funiu Culture Research Cente, PingdingshanUniversity, Pingdingshan467000, China)
Abstract:The pre-qin’s famous thinker Mozi put forward people-oriented ideology that is built on benefiting the world . His ideology mainly reflects in four aspects : loving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 valuing the talent , fraternity and keep peace , god’s will and ghosts’ supervision . His ideology that safeguard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is the real “Taking the people as foundation”.
Key words:Mozi ; loving and benefiting the people ; fraternity ; taking the people as foundation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5)06—0156—04
作者简介:王美美(1984—),女,河南上蔡人,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先秦思想文化史。
基金项目: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招标资助项目“墨子民本思想研究”(12ZBYJ010)
收稿日期:2015-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