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型城市群文化的内在特征

2015-03-17匡跃辉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群文化

匡跃辉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生态型城市群文化的内在特征

匡跃辉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生态型城市群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既有社会文化的共同特性,又有自身的特点。生态型城市群文化体现出科学性、继承性、借鉴性、地域性、创新性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生态文明;生态型城市群;城市群文化

生态型城市群是一种新型城市群建设模式,是人类社会长期反思后的理性选择,是促进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生态型城市群的基本要求是其内部物质变换、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经济、社会和生态高度和谐,具有实现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是自然生态法则与经济社会法则相和谐的产物,也是人类追求的最理想和最高境界的城市群发展模式。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文化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城市群的综合认知。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1]文化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一般来说,文化包括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心理情感等。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型城市群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有其产生、存在、积累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复杂过程,其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既有社会文化的共同特性,又有自身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性

(一)生态型城市群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

生态型城市群文化从理念到实践都带有强烈的自然科学、经济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色彩,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生态型城市群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涉及生态学、环境学、规划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学、景观学、系统科学、建筑学、经济学、管理学、美学、气象学、植物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见图1)。必须以这些科学知识为基础,揭示生态型城市群的本质及相关重要问题,才能在更深层次上建设满足生存质量需要的宜居型城市群。

图1 城市复杂系统模型

可以说,生态型城市群文化是科学文化发展的新形式,之所以说是新形式,主要指它既是科学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进步带来认识的结果,也是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要求。生态型城市群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因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因素,传统城市化方式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需要高度发达、更进步的、绿色的科学技术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去遏制。

(二)生态型城市群文化是一种蕴含科学精神的文化

科学精神反映了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是人类在探索和研究科学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品质。科学作为人类探索未知、认识世界的一种实践体验和精神活动方式及其成果,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型城市群文化必然是一种蕴含着科学精神的文化。具体表现为: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克服主观臆断、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坚持科学实践活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城市群建设的实证精神;在科学事实面前,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的求真精神;不畏面临问题的无限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意志的探索精神;从直观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概念、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最终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的理性精神;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不断开拓,既不墨守成规又不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充分体现城市群文化中特有的主观能动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唯书唯上、故步自封,不屈服于任何外界压力的独立精神等。

二、继承性

任何先进文化总是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城市群的出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其精神命脉。生态型城市群文化同样需要有历史的延续性,这是其充满生命力的标志。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生态型城市群文化的形成需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群的精神财富

张岱年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以一贯之的东西,即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2]“三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种模式,它把天、地、人看成是宇宙组成的三大要素。“三才”理论的基本内涵:其一,人是自然的组分;其二,人应与自然和谐;其三,人应师法自然。天、地、人这三大要素的功能和本质,人们习惯用天时、地利、人和这种语言来表述它[3]。《易经·说卦》里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庄子》里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其意思是指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平等。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强调“融通”、“中和”、“包融”。实践证明,我国古代生态智慧对于生态型城市群建设是行之有效的。

(二)历史文化名城的原有文化元素值得继承与发扬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那么,城市群为什么会聚集?又依靠什么聚集?当然,城市群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能够为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保证,但不能提供所有的答案,而唯有城市群文化的继承性才是城市群灵魂与精神的守护者,才能担负起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复杂的使命,这是城市群形成的核心力量。传统文化文明演化汇集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一个流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开放体系,是城市群文化发展的源泉。虽然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但是生活在城市群中的人们,仍然在既定的历史传统、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民族习俗、文化氛围、思维方式中生活,并在这些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成长和发展。

当今社会,由于历史文化的种种特性,文化的继承性也是生态型城市群提升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并且渗透在生态型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相关的其他因素之中,成为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动力。由于文化具有持续的辐射和渗透作用,有利于传播生态型城市群的认知定位,有利于保护生态型城市群文化的独立性,从而大大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这是生态型城市群文化继承性的首要意义。因此,城市群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现代文明对古代文明的尊重,而是城市群竞争力的持续向上的正能量。

选择种桑能手农户重点扶持,适当集中土地资源进行专业种桑;选择养蚕能手农户重点扶持,适当集中房屋资源,购置先进的养蚕设施进行专业养蚕;种桑农户的桑叶供应养蚕农户养蚕,使其建立分工合作的生产协作关系.

当然,历史文化名城的继承与发展不能沉醉在原有的文化元素中,应在尊重原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式发展,可借鉴海内外知名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功做法及发展经验,依托地缘优势和特色打造符合本地特色和定位的历史文化城市群。将历史文化融入生态型城市群建设的同时应避免同质化,在城市群规划设计过程中既突出历史文化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又创造性地将现代思维融入生态型城市群建设之中。

三、借鉴性

生态型城市群文化是开放的文化,需要不断汲取人类优秀的、先进的文明成果。生态型城市群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区域的,同时也是人类的、全球的。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一)生态型城市群文化具有多样性

城市群的形成往往是城市规模的扩张及人口的迁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群的规模会越来越大,移民的人口也会越来越多,文化包容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凸显。目前,最大的城市东京是3 500多万人口,阿姆斯特丹拥有178个国籍,在伦敦使用的语言是300种[4],如此国际化的城市或城市群,在文化的对撞中间必须包容。作为改革开放的窗户和实验田的深圳也说明,多元文化的力量功不可没。包括楚湘文化、巴蜀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东北文化、吴越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对深圳城市精神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尽管香港是比较西化的,但是香港在与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合作中同样获益匪浅。这些城市及城市群的包容性为我们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和榜样。

(二)生态型城市群文化具有独特性

(三)生态型城市群文化强调生态性

经历“八大公害”痛苦实践和生态运动之后,国外许多国家在城市群建设和发展中,在地球生物圈中心主义、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指引下,引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强化城市群整体性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调代内和代际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逐步放弃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立法价值取向,因此,现今世界各国城市群的生态建设呈趋同化走势。美国、英国、德国等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自然的认识、城市环境的保护,以及在城市化方面的实践等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国生态型城市群应是吸收国外生态城市、城市群的文化精华,提倡洋为中用,并结合我国城市群实际,根据本地区城市群自身的需要,在不同城市群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四、地域性

(一)地域城市群文化因自然人文因素综合形成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与各种人文因素一道,共同孕育和繁荣了城市群,对城市群形象构成有着独特和重要的作用,并赋予城市群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影响地域文化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貌、气候、河流、矿产、湖海等;也有人文因素,如经济、宗教、政治、艺术、饮食等。地域文化的差异可以表现为物质方面,如建筑、服饰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的特点表现为地域性,地域可大可小;综合性,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作用;相对稳定性,长期形成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地域文化对城市群的影响,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物质方面的如城市群的地域结构、设计理念、发展模式和机制、交通、服饰、建筑景观等;非物质方面的如居民心理、语言、秉性、饮食、生活习俗等。地域文化对城市群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因其从外观可直接体现出来。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而西方建筑则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美国的现代化城市、欧洲的古典城市、中国的皇城等反映的是不同国家的城市风貌。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也各具特色。中国园林含而不露,小巧玲珑,建筑和水面相得益彰;西方园林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线条简洁,结构明朗,气势恢弘。中国民居有围墙,呈内向性、封闭性;西方民居无围墙,呈外向性、开放性。中国宫殿建筑多用亭、台、楼、阁、斗拱、飞檐、仙人走兽、花草鱼虫等;西方宫殿建筑多用喷泉、雕塑等。地域文化极大地影响着城市群的规划、功能、风格和持续发展能力,也就是说地域文化与地域发展密切相关相联。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群的作用是辩证的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建设城市群过程中,如果需要跨越文化区域,其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优化整合——从地域文化中获得资源支撑促进城市群发展。如果城市群规划与地域文化圈恰好重叠——即处于同一城市群规划圈内的多个城市又同时处在同一地域文化区,或者规划中的城市群所涉及的城市虽然处于不同地域文化区但彼此之间具有良好的相似性或互补性,地域文化就有利于促进城市群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二是冲突抑制——不同地域文化相互耗散抵制制约城市群发展。如果同一城市群规划圈中的不同城市处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区,且这些地域文化之间又有明显的冲突或对抗,如若缺乏有效措施,地域文化对城市群整合、融合及一体化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抵制,如果这种负面影响不能很好协调,城市群建设将受到消极影响。

从国内现实情况来看,既有城市群规划与文化区重叠的,也有二者背离的,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就需要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对处于同一城市群规划区内的不同城市的地域文化间实现协调、呼应、互补,保证不同地域文化的异质要素相互和谐,为城市群整合提供文化保障。

(三)城市群文化整合的核心是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地域文化整合的核心,这是由地域文化的不同组成部分对人们实际行为影响的大小、深远的不同而决定的。作为地域文化核心的地域价值观、思维模式、信仰等,虽然是隐形的却无时不在,而且有着超强的稳定性。文明或文化上的冲突与对立,主要是地域文化精神层面的对抗。人们实践活动都是在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如果地域文化精神层面的冲突没有解决好,即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心理间没有实现良性的对话和互动,则地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整合必然受到不利影响,建设城市群的实践活动很有可能因为意识形态和看法的差异而受到抑制。城市群地域文化精神层面的整合是要让各城市原有地域文化在精神上彼此亲和、亲近、认同,克服地域文化间可能存在的彼此歧视和偏见,而不是把不同的城市文化内在的规定性实现强制性的均质化、同一化,不是要消弭不同城市文化的特殊性与铲除和消灭原城市文化的存在,而在区域一体和构筑城市群的时代,不仅要自觉地屏蔽和掩盖地域文化中那些不利于团结协作的具有狭隘地域思维的成分,还要追求用一种开放、宽阔的眼光看待异质文化并尊重这种文化的境界,使因具有地方色彩而往往表现出排斥性的地域文化逐渐脱敏化,以增进不同地域文化间的协同性。

五、创新性

创新是在做前人所没有做过的事情,需要创新主体潜能的充分释放和发挥,具有主动性特征。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型城市群的灵魂。生态型城市群文化是人类在城市化进程中创造活动的产物,它随着人类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生态型城市群文化的创造精神基于对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经济、人类与社会关系等的不断探索。生态型城市群文化具体表现为:核心是发展、特色是生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这种理念要融入城市群的血脉,并向世界显示其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信念。将城市群独特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独特的经济优势,创造出生态文明和经济文明同步发展的美好明天。

生态型城市群文化创新要正确处理继承、借鉴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开阔眼界,与时俱进,在继承优秀传统生态型城市群文化的基础上,善于吸纳世界上一切优秀的生态型城市群文化成果,跟踪当今世界生态型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结合自身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及生态型城市群建设的实际,不断进行研究探索,自主发展,自我超越,主动创新,使之充满生命力,保持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城市群文化,即塑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型城市群文化。

[1][英]泰勒 E B.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2]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王夫之.周易外传·系辞传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7:239.

[4]刘长乐.国际大城市的文化包容性值得借鉴[R/Z].凤凰卫视,2012-02-26.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Urban Agglomeration

KUANGYue-hui

(PartySchoolofCPCHunanProvincialCommittee,HunanAcademyofGovernance,Changsha,Hunan410006,China)

As a part of social culture, the ecological urban agglomeration culture not only ha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ulture, but also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ecological urban agglomeration includes five aspects, namely, scientificalness, inheritance, reference, regionalism, and innovativenes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urban agglomeration;urban agglomeration culture

2014-12-15

匡跃辉(1959-),女,湖南醴陵人,教授,主要从事生态经济、技术创新、科学社会学等研究。

G127

A

1672-934X(2015)02-0023-05

猜你喜欢

生态型城市群文化
多元策略的生态型游客中心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Agg Hab生态型聚合栖地
谁远谁近?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番茄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