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哲学:技术哲学的新趋向
2015-03-17肖峰
肖 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北京 100089)
信息技术哲学:技术哲学的新趋向
肖 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科学与公共事务研究所,北京 100089)
信息技术哲学是对信息技术的哲学研究,它是信息革命的产物,也是技术哲学的新趋向和新形态,具体表现为它是技术哲学的当代形态、分支形态、微观形态和会聚形态。信息技术哲学的兴起对于一般哲学研究、对于信息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信息技术哲学;技术哲学;哲学形态;当代社会
当代社会从技术形态上普遍经历着一场“技术转型”,在哲学的层次上对人的心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也正在导致信息技术哲学的诞生,使得技术哲学在信息时代形成一种新的“转向”,并把技术哲学的研究推向新的前沿。
一、崛起中的信息技术哲学
“信息时代”的到来主要是因为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我们生存的一切领域,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社会,导致了文明形态发生了根本的飞跃。信息技术的神奇功能既表现为它是改变人们今天的生活乃至全部存在方式的深刻根源,也是人类的精神嬗变的“引擎”,是造就我们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哲学观念的“基石”。因此,对信息时代的关注,就必然要延伸到对信息技术的关注。
当信息时代和信息技术成为人类各个智力领域聚焦的对象时,哲学也不例外。哲学对信息技术的关注,就是从根基的层次上对信息时代的关注,就是在坚实的基础上凝练我们的“时代精神”,由此而形成的就是关于信息技术的哲学研究,冠之以学科称谓,就是“信息技术哲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使命在于将信息技术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等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把握,对信息技术的“外部影响”深化为一种“内部分析”,包括语义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分析,还包括对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哲学问题加以探索。
特定的时代必定造就特定的哲学:信息技术时代必定造就出信息技术哲学。没有这样的哲学,我们的哲学世界就是不完整的,就是脱离时代的,或者缺乏时代感的。由于是研究信息技术的专门哲学,使得信息技术哲学是具有信息技术特征的新哲学。信息技术不断为我们的生活世界带来新的神奇,也给未来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前景。从哲学上追踪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现实神奇以及“前思”信息技术可能造就的更新世界,可以给我们的哲学造就出富有深远内涵的新图景,它既是正在走向未来的信息技术,也同时是正在走向未来的哲学,它的一个总特征就是在自然与人之间、技术与人之间、物质与心灵之间、实践与认识之间、理性与情感之间造就更为紧密和协同的联系,使这些传统的二元对立趋向对接,形成主客体、主客观融合度更高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这种强大的哲学功能使其本身就“天赋”了鲜明的哲学属性,使得它不仅是作为技术而存在的现象,甚至直接就是作为哲学而存在的现象;只要面对信息技术凝神聚思,各种哲学问题和哲学上的奇思妙想就会油然而生、绵绵不断,在这个意义上,只要有一颗关注的头脑,信息技术哲学就会在信息技术的“运转”中涌流出来。
可以从两个大的方向来展开信息技术哲学的研究,一是从哲学看信息技术,二是从信息技术看哲学。前者的主旨是将哲学的方法、视角和理论作为分析的工具,对信息技术的特征、本质、功能和价值等加以其他学科所不能取代的把握,形成关于信息技术的所谓“哲学反思”。在这个角度,无论是作为哲学流派的分析哲学和现象学,还是作为哲学主要论域的本体论、认识论,或者作为哲学分支的社会哲学、人本哲学,都可以形成对信息技术进行哲学分析的视角。后者则是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探讨它对哲学所提出的新问题,以及它所造成的哲学观点乃至哲学方式的演变,某种意义上也包括对信息技术的哲学憧憬或“前思”。当然,两种进路也常常是彼此“纠缠”的,例如当我们从本体论的视角分析信息技术的实在性特征时,同时也就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所造就的“虚拟实在”对哲学本体论所带来的新问题;当我们从现象学的角度分析信息技术时,同时也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对现象学提出的新问题以及从媒介向度可以对现象学加以的延展。而从总体上,这些不同的视角所共同说明的无非是由于信息技术造成了整个世界的变化,也必然造成了哲学观念和哲学方式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领域,也成为了哲学研究的新对象和新前沿。在这个意义上,信息技术哲学本质上就是哲学与信息技术互相影响、互相进入、互相建构的产物。或者说,在这种互构之中,信息技术正在借助信息时代的强劲推动而崛起。
二、技术哲学的当代分支形态
按照国内现有的学科分类,可以将信息技术哲学视为“哲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一种“四级学科”,其展开关系如图1。
图1 信息技术哲学与哲学的关系
其实,即使作为哲学的一个“四级学科”,信息技术哲学也是可以在不同层次上来谈论的,例如,文明既可以从技术哲学的分支的意义上来“识别”它,也可以直接从哲学的分支来研究它,并且所包含的问题也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前者涉及的主要是信息技术中的技术哲学问题,如信息技术导致技术含义的变化从而技术本质的新界定,后者涉及的主要是信息技术中的哲学问题,如虚拟实在的本体论问题、互联网使用中人的异化问题等等。
当然,从学科属性上,信息技术哲学与技术哲学的关系最为紧密,从内容上看也是如此。所以如果说信息技术哲学的兴起为我们开启了更大的哲学探新的范围,那么它在推进技术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设上就显示出尤为重要的意义。
由于当代信息技术是信息技术哲学的重点研究对象,这就需要技术哲学将研究重点不是放在一般信息技术之上,而是要放在当代信息技术之上,正是这一重点的确立使得信息技术具有了“当代形态”的特征。这也表明,基于当代技术的主导形式是信息技术,所以技术哲学的当代形态也应该是信息技术哲学。换句话说,技术转型催生了技术哲学的转型,信息技术哲学就是这种转型的产物,它使得技术哲学的探索更富时代气息。
当我们看到技术哲学在当前出现了诸如“后现代转向”、“经验转向”、“信息转向”时,还可以从更凝练的层次上将信息技术哲学视为这些转向的集合,因为作为一个更具体的技术种类,其中必然离“技术经验”更近,并且本身就是将技术中的“信息”要素和特征加以凸显,而且信息技术也常常作为工业技术(现代技术)之后的新技术形态(后现代或后工业技术),由此在信息技术的形成中无疑体现了这些技术哲学“当代转向”的集合,由此决定了信息技术哲学是集合了当代各种“转向”的汇集性的新形态。
有鉴于此,所谓“走向当代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走向信息技术哲学,信息技术哲学的到来将使技术哲学获得新的发展疆域和契机,从而为技术哲学展示新的前景。
从研究进路上看,目前技术哲学的研究已经存在的有人物进路、“流派”或“理论”进路、哲学范式进路(如“分析的技术哲学”和“现象学技术哲学”)、“分论”(如“技术本体论”、“技术认识论”、“技术价值论”等)进路、国别进路等等,它们在技术哲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些进路之外,笔者认为还亟待增加一个新的进路:作为技术哲学各种分支的“分支进路”。
借鉴科学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其兴盛一时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门分支科学哲学(如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化学哲学、生物学哲学、天文学哲学等)的兴起和繁荣。因此技术哲学要走向兴盛,也离不开分支技术哲学的形成和兴旺,特别是对那些造就当代特征的新兴技术的哲学研究所形成的分支技术哲学。像信息技术哲学就是“首当其冲”的这类分支,此外还包括“生物技术哲学”、“纳米技术哲学”和“认知科学技术哲学”(所谓“四大会聚技术”)。这些分支技术哲学也可称其为“部门性的技术哲学研究”,它们可以使技术哲学的内容更实在、更充实。如当信息技术哲学走向前台后,技术哲学中从技术视角对人、社会乃至世界的说明和解释,就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从信息技术的视角对人、社会乃至世界的更为丰富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由此我们的技术哲学就可以使信息技术这个“焦点物”将我们对技术的哲学研究引向深入。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像信息技术哲学这样的分支研究,就没有技术哲学的繁荣。
不仅如此,信息技术哲学还可以将我们的视野导向具体的信息技术,从而进入“微观技术”的领域,诸如计算机、物联网、人工智能、新媒体等等,形成相应的“计算机哲学”、“互联网哲学”、“人工智能哲学”、“新媒体哲学”等等,由此构成更微观的或更下一级分支的信息技术哲学。某种意义上信息技术内部包含多少类型的“隶属领域”,就可以建构多少个相应的信息技术哲学分支,由此达到“全覆盖”式的对信息技术所有领域的哲学研究。这些“亚分支研究”还可以“反刍”信息技术哲学的一般研究,为其提供更加更加具体和深厚的技术经验和技术内容。
我们知道,当代前沿技术的发展还呈现出“会聚”的趋向,这就是“四大会聚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新特征。会聚技术可以通过各种技术的融合、交叉而发挥集合性协同性的功效,形成单向技术所不具有的更大价值,基于技术的会聚,分支技术哲学无疑也可以走向会聚,这就是信息技术与其他会聚技术哲学之间的“再会聚”,由此形成对若干“交叉问题”的哲学探索,而信息由于作为“一种新的人工制品,是一种杂合物”[1],所以它本身也具有强大的会聚功能,使得通过信息技术哲学而走向哲学问题的会聚和解决具有了新的平台,也提供了新的可能。
三、信息技术哲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哲学的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上面谈到的它同技术哲学以及信息哲学之间的学科关系,其实就是对技术哲学研究和信息哲学研究的推进,这就是其价值和意义的重要表现之一。除此之外,信息技术哲学对于哲学一般、对于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发展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信息技术哲学对一般哲学的意义
如果信息技术哲学可以直接视为哲学的一个新型分支,它无疑就是哲学探索的一个新领域,从而对一般的哲学起到强大的推进作用。虽然从“学科级别”上,信息技术哲学似乎离哲学的“顶层”遥不可及,但从哲学本身所具有的共性与个性贯通、形上与形下交融的关系来说,在信息技术哲学中可以体现哲学的全部丰富性和深刻性。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进一步增加哲学的具体性、生动性和时代性,成为哲学在新的技术世界和生活世界中的多彩显现。
信息技术的技术问题可以过渡到哲学问题。信息技术最初似乎仅仅是我们处理信息的一种工具,但“工具远不仅仅是使任务更容易完成的某种东西,工具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2]。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今天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借助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把握对象的,所以信息技术对于我们感知和诠释现实具有丰富的蕴涵,它“不断地调整着人类与物质现实和文化现实的体验与联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几乎很少人能够否认,信息技术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复杂的世界”[3](P105),并“最终还会从根本上影响到我们的世界观”[3](P104),从而改变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例如,当计算机的神奇作用日益彰显时,就有人缘此去理解世界的奥妙,认为“世界不仅像一台电脑,它就是一台电脑”[4],这就导向了“计算主义”——一种新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可见,我们如果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本性和意义的追问——这一追问最终必然走近形而上学”[5](P693)。
信息技术中的虚拟实在技术使我们触及到了“实在与虚在”等深层的“形而上”问题,也触及到“人是什么”等人本学的问题,还通过“脑机界面”、“知行接口”等问题进入到认识论领域。此外,像程序中的“意义”和“意向性”问题、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关系问题、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问题等等,无一不是由信息技术直接引发的哲学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的“多发地带”,是一种可以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哲学启迪的新源头,也是使“信息技术”的哲学解释力和世界观影响力在时空维度上得到扩展的重要机遇。“信息社会已然打造了全然一新的新实在,使得前所未有的现象和经验成为可能,为我们提供了极为强大的工具和方法论手段,并提出了非常宽广和独特的问题以及概念问题,并在我们面前展开了无以穷尽的可能性。不可避免地,信息革命也深刻地影响了哲学家从事研究的方式,影响了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影响了他们考虑什么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影响了他们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甚至所采用的词汇。”[5](P7-8)一句话,当哲学深耕这些由信息技术带来的问题时,就使哲学的运思获得了新空间,使哲学的视野和成果可以达到新的深度、高度和广度,哲学研究得以新拓展。
哲学世界观的改变必然导向哲学方法论的变革,这也是“世界观就是方法论”所蕴含的道理。就是说,我们对世界解释的视角和方法,都被信息技术(计算机和网络)的视角和方法所影响和塑造,所以我们在信息时代的思维方式或哲学方法都越来越带上了当代信息技术的痕迹。例如,计算机中的“硬件”和“软件”概念,如今已扩展到我们观察一切对象的一种分类视角,“人们普遍借用‘软件’和‘硬件’的概念来观察、分析、研究技术结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等,已经善于将事物分为‘软件’和‘硬件’……像‘软经济’、‘软科学’、‘软专家’、‘软管理’、‘软系统’(以及‘软实力’、‘软环境’等——引者注),等等……这一系列‘软概念’的兴起,表明‘软件’和‘硬件’中所包含的‘软’和‘硬’的概念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概念。从‘软件’与‘硬件’内涵的外延和升华,发展到‘软’与‘硬’的关系,构成一组新的哲学范畴。”[6]以致今天我们认识心脑关系时,也是将大脑视为硬件,而将心智视为软件,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对计算机的本质和心智的本质“互惠”地深入研究下去。
(二)信息技术对发展信息技术的意义
信息技术哲学不仅如上所述对推进一般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信息技术本身的研究也是富有启迪的;也就是说,用信息技术来丰富哲学和用哲学来洞悉信息技术,可以使双方获益。
从原则上说,哲学对科学和技术有什么意义,那么信息技术哲学就对信息技术有什么意义。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如计算机中存在一些终极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就是哲学问题,对其理解和把握所形成的信息技术哲学,可以反过来影响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从而关系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限度,也关系到信息技术设计的方向。例如,对于计算机本质的理解就会形成对计算机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形成一种哲学上的把握,从而对计算机的设计方向与限度等形成指引。
信息技术中的那些前沿发展领域,由于进行的是前所未有的探索,所以离不开某种哲学的假设为指导,它们可以说是使得计算机能够计算的原理或基本的根据,也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问题”或自身的“哲学问题”。这些哲学假设中,有所谓“本体论假设”,认为“关于世界可以全部分解为对上下文环境无关的数据或原子事实的假想,是AI研究及整个哲学传统中隐藏得最深的假想。”[7]用不同的哲学去指导计算机尤其是其前沿人工智能的研究,可以形成不同的计算机设计范式,不仅影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其是否成功。
当然,对信息技术的伦理和美学研究,也从特定的层面体现了哲学对信息技术发展的价值和意义,这就是可以为强化信息技术中的人性化设计、安全化设计、绿色化设计、美感化设计、智能化设计等等。尤其是信息技术哲学中提出的伦理问题、人本哲学问题等,使得信息技术产品的设计在人性化考量、在避免负面影响、在道德伦理因素的限制上提供帮助。关于信息技术的伦理禁区问题,一定程度上也类似于生命伦理对生物技术、尤其是对基因技术和克隆人技术所设置的伦理界限一样,也形成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具体影响。在当前,处于矫治与克服对IT的过渡依赖(迷恋、沉溺)和对IT恐惧的极端状态的伦理要求,就是在技术设计中所规定的信息技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可见,信息技术哲学不仅为哲学界进行信息技术转向、为技术哲学界进行信息转向、为信息哲学界进行技术转向形成具体的成果,而且为信息技术界进行哲学思维的提升以及对技术方向的原则性把握,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三)信息技术哲学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从总体上说,信息技术哲学的研究直接帮助我们认识到计算机和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建构物”和“核心表征物”,并进一步理解信息技术为什么会造成社会的时代性变迁和根本性变化,即从哲学的层面上把握上述的关联,引导我们更有效地“顺应”新的时代、更好地“建构”信息社会。
信息技术即使从表层上也构成今日社会的“背景”,它使整个人类社会真正变成一个息息相关的“地球村”,很难找到社会中没有被信息技术改造和影响的地方,如果离开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和因素,也很难预测我们的社会将会变为什么样子。无论如何,从信息技术的维度认识和把握社会已成为今天绕不过去的视角,这样,我们的社会观或社会哲学走向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社会观或关于信息技术的社会哲学,也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向;而一旦我们有了信息技术的社会哲学或从这样的视角去观察社会,那么对当代社会的本质乃至社会发展的趋向,都会有一种紧贴现实的提升。
这里尤为需要提到卡斯特的“信息主义”概念。美国信息社会学家卡斯特在20世纪90年代陆续出版了包括《网络社会的崛起》、《千年终结》和《认同的力量》在内的“信息时代三部曲”,在其中用“信息主义”的概念描述当今社会新的技术范式,把它视为重塑社会的决定性的物质基础,认为这一新的技术范式改变了社会结构,导引了相关的社会形式。他对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技术尤为强调,认为网络社会的崛起的过程就是信息主义造就当代社会的过程。他的这些观点实质上是信息技术决定论的社会观,是以当代信息技术为支点对社会的新解释,是关于“信息技术与社会”的一种社会哲学。
从更紧迫的社会发展问题尤其是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来看,信息技术哲学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启示。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解决生态危机、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当前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及两化的深度融合,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刻的影响,对这些影响中的深层次哲学关系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自信和更自觉地去促进新发展目标的实现,并且帮助更多人在站在更高的高度上去认识这些关系,造就出更广泛的信息化发展意识——一种具有哲学内涵的有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哲学观念。
一定意义上可以将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社会的信息化进而全面建设信息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看待,因为它涵盖从生产力和技术发展到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提高等社会发展的主导方面。如果我们承认在经过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信息文明,那么不搞好信息文明建设就无法搞好现代社会的文明建设,就与人类文明的主潮渐行渐远。哲学从整体上把握信息文明的方法论原则以及由此形成的关于信息文明各方面有机关联、协调发展的思路,有助于我们自觉地去全面推进信息文明的建设,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政治昌明、环境友好、文化繁荣,从而产生对社会进步的深远意义。
(四)信息技术哲学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一般地说,技术发展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信息技术对于人从体力解放到脑力解放都加以了空前积极的推进,所以信息技术被誉为是促进人解放的技术,由此显示了信息技术之主导性的人学意义。
当然,信息技术的人学意义还有十分丰富和复杂的内涵。信息技术不仅建构了我们的社会,也建构了我们人自己。人将在计算机和网络的不断解构和建构中获得许多新的特征,“信息人”、“计算人”、“网络人”、“赛博人”就是已经出现的描述。人从变得须臾离不开信息技术(设想一下网络瘫痪或计算机系统崩溃时我们的所感所想)到信息技术成为我们内在而不是外在的一部分,计算机和网络日益渗透进人的生活的深层次,以至于今天我们要谈论人的“能力”、人的“发展”、人的“生活世界”、人“实践方式”,都不可能脱离开信息技术去“空谈”。换句话说,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不仅处处遭遇信息技术,而且是生存论或哲学性地遭遇信息技术,由此必然引发种种人学问题,如人的自由与本质的问题、人的数字化发展新方式、人的情感的技术性增强、人在网络空间中的价值和异化等等,于是信息技术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乃至人的未来等根本性的问题必然形成重要的影响。如果不从信息技术的向度来认识人的问题,就很难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也很难切中人的问题的“要害”和“关键”。而从这些维度所进行的对人的认识,就是信息技术哲学中的信息技术人本学,它是新技术时代人学研究的必然趋向,也是我们今天面对自己新处境和新命运时所需要的一种心理上和观念上的新“装备”,是我们在充满新的迷思和疑惑的时代“认识自己”的一项新使命,正因为如此,它也成为信息技术哲学中尤其引人关注的领域。
从现实性上看,信息技术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起着空前强大和深刻的作用,但也给人带来了新的异化。于是,信息技术的技术限度与人文限度等就自然成为需要从哲学上加以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关涉到信息技术与人类未来的问题时,我们难免要关心它是更容易导致技术乐观主义还是技术悲观主义?信息技术哲学如何对此加以分析和评价,也成为重要的课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有种种其他相关的人文问题随之出现,如信息鸿沟、信息不对称、信息(网络)沉溺、信息泡沫、信息垃圾、信息爆炸、信息过载、信息生态失衡、信息污染、信息异化、信息崇拜(信息迷信、信息拜物教)、信息(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网络谣言、网络大字报、负面的网络群体事件以致信息(网络)犯罪……可称之为“信息病”或“信息不文明”乃至“信息野蛮”现象,由此引申出对信息技术的“善用”问题,也就是信息技术的伦理问题,此时无疑需要对这些问题加以通盘性和学理性的研究,来寻获矫治这些信息病的对策与方法;同时通过普及信息技术的伦理知识,提高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使我们的社会建设从信息文明中得到更多的“正能量”,这样,信息技术哲学研究实际上也就负有普及信息伦理的使命,从中可以引申出信息德育的内容。
总之,由于信息技术的影响而正在给我们带新的人本观和新的伦理观,因此信息技术哲学的研究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及其在新时代中的新使命,具有无容置疑的启迪功能。显然,这也是信息技术哲学的重要价值之一。
[1]Mitcham C.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M]. Luciano Floridi:The Blackwell Guide to the Philosophy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Blackwell Philosophy Guides,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04:331.
[2][英]亚当·乔伊森.网络行为心理学——虚拟世界与真实生活[M].任衍具,魏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
[3][荷]约斯·穆尔.赛博空间的奥德赛[M].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加]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M].黄典林,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
[5][意]卢西亚诺·弗洛里迪.计算与信息哲学导论(上下册)[M].刘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顾兵,主编.计算机技术基础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2.
[7][美]休伯特·德雷弗斯.计算机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的极限[M].宁春岩,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213.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w Trend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XIAOFeng
(InstituteofSciencesandPublicAffairs,ChinaYouthUniversityofPoliticalStudies,Beijing100089,China)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the product of information revolution, and the new trend and type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which is manifested as the contemporary form of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branch morphology, microscopic morphology and convergent morphology. The rise of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of the importan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the general philosophy resear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rs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hilosophy;philosophy of technology;philosophy form;contemporary society
2014-10-15
肖 峰(1956—),男,重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
N031
A
1672-934X(2015)02-0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