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突发性聋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5-03-17祝康张璐瑶何莹郑国玺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5年4期
关键词:突聋喉头听阈

祝康张璐瑶何莹郑国玺

·研究报告·

影响突发性聋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祝康1张璐瑶1何莹2郑国玺1

目的 分析影响突发性聋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105例(111耳)突发性聋患者(男56例59耳,女49例52耳)为研究对象,给予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糖皮质激素及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10天,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比较性别、年龄、患耳侧别、发病诱因及季节、对侧耳是否正常、就诊时间、既往史、伴随症状、听力损失程度及听阈曲线类型等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105例(111耳)患者中治愈13耳,显效13耳,有效29耳,无效56耳,总有效率为49.55%(55/11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耳聋侧别、发病季节、对侧耳听力是否正常、有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是否伴发耳鸣与疗效无明显相关性(P>0.05),患者年龄、发病后就诊时间、是否伴发眩晕、听阈曲线类型、听力下降程度等因素与疗效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是否伴发眩晕与疗效负相关(P<0.05)。结论 突发性聋患者年龄≤50岁者的疗效优于>50岁者;发病1周内治疗疗效好;听阈曲线为低中频下降型者疗效最好;轻度聋患者听力完全恢复可能性大;伴眩晕者疗效明显较差。

突发性聋; 疗效; 相关因素

突发性聋(sudden hearing loss)(以下简称突聋)又称特发性感音神经性突聋(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ISSHL),是耳鼻喉科的常见急症,近年来发病有增加趋势[1]。突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而不确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尚无定论,在预后评估方面表现出多因素、自愈性和个体化特征[1],因此,对影响突聋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105例突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影响突聋近期疗效的相关因素,为有效防治突聋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单侧或双侧(同时或先后)突然发生听力下降(3天以内),符合2005年济南会议突聋诊断指南[2],年龄、性别、发病至就诊时间不限;②入选患者必须住院治疗,需签署知情同意书;③入院前未经任何与突聋相关的医疗处理;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者不作为绝对入选禁忌,应在突聋治疗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排除标准:①妊娠期妇女及全身情况较差者;②可追溯明确病因者,如:耳外伤、爆震、耳毒性药物使用史等;③此次发病前患耳有中耳或内耳疾病(病史叙述或颞骨CT检查可证实),既往有梅尼埃病史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听力下降史者;④鼓膜穿孔者,鼓室导抗图为B或C型者;⑤听神经瘤、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等患者。

1.2 研究对象 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经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喉科确诊并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105例(111耳)突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59耳),女49例(52耳),年龄15~83岁,平均45.91士16.00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5小时~60天,平均8.09天。发病可能诱因:7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7例于劳累后发病,5例有情绪剧烈变化史,3例曾过度用耳(如:长时间打电话、听Mp3),3例于饮酒后发病,余80例发病前无明显诱因。

1.3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后选取可能与疗效相关的因素,如:性别、年龄、患耳侧别、发病诱因、发病季节、对侧耳是否正常、发病至就诊时间、全身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不良嗜好(吸烟、饮酒)、伴随症状(耳鸣、眩晕)、听力损失程度、听阈曲线类型等,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0天后的听力水平,比较各相关因素与疗效的关系。

1.3.1 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采用综合治疗,并辅助常规护理及心理辅导,药物及用法:金纳多105 mg+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连用10天;巴曲酶首次10 BU+生理盐水250 ml静

脉滴注,第3、5、7、9日减量为5 BU;地塞米松10 mg/天,莫非氏管滴入,连用3天后,减量为5 mg/天,连用3天后再减量为2 mg,连用3天后停药;甲钴胺1 mg,莫非氏管滴入,每天3次,共用10天;三磷酸腺苷40 mg、胞磷胆碱钠500 mg、维生素C 3 g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一次,使用10天。伴眩晕者给予倍他司汀片(敏使朗,6 mg/片)口服,每次1片,1日3次。

1.3.2 纯音听阈测试及听力损失的判断标准及分型 所有病例在治疗前、治疗后约10天时进行纯音听阈测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3],以0.5、1、2、4 k Hz的平均气导听阈将听力损失程度分为以下4级:轻度(5耳)、中度(19耳)、重度(33耳)和极重度聋(54耳)。按听阈曲线类型[4]分为低中频下降型(2耳)、中高频下降型(19耳)、平坦型(37耳)和全聋型(53耳)。

1.3.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订的标准(2005年,济南)[2]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率=痊愈耳数/总耳数×100%;显效率=(痊愈耳数+显效耳数)/总耳数×100%;总有效率=(痊愈耳数+显效耳数+有效耳数)/总耳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卡方检验中:K组样本中各组与指定的对照组比较时,校正检验水准α’=0.05/(K-1),即当P<α’时,才认为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总有效率 105例(111耳)经综合治疗10天后治愈13耳,显效13耳,有效29耳,无效56耳,总有效率为49.55%(55/111)。

2.2 相关因素与疗效分析

2.2.1 不同相关因素突聋患者的疗效比较(表1)

可见性别、患耳侧别、全身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不良嗜好(吸烟、饮酒)、对侧耳是否正常、是否伴随耳鸣均不影响疗效;伴眩晕组总有效率为33.33%,明显低于无眩晕组(56.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5)。

表1 不同相关因素突聋患者疗效比较(耳)

2.2.2 患者年龄与疗效 以10岁为组宽将研究对象分为7组,11~20岁组8例,21~30岁组11例,31~40岁组28例,41~50岁组18例,51~60岁组23例,61~70岁组16例,≥71岁组7例,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0%,、45.45%、35.71%、66.67%、47.83%、56.25%、42.86%,经秩和检验,P=0.462>0.05,表明各年龄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别以40、50、60岁分组的疗效比较见表2,可见≤50岁组的疗效明显优于>50岁组(P<0.05)。

2.2.3 发病至就诊时间与疗效的关系 以患者发病后就诊的时间分为≤3天、4~7天、8~14天、≥15天组,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8.65%、53.66%、58.82%、31.25%,经秩和检验,P=0.42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发病至就诊时间7天为界,将研究对象分为≤7天、>7天两组,可见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7天组的痊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高于>7天组(均为P<0.05)(表3)。

表2 分别以40、50、60岁分界各组的疗效比较(耳)

表3 发病至就诊时间≤7天和>7天组患者疗效比较(耳)

2.2.4 听阈曲线类型与疗效的关系 不同听阈曲线类型患者疗效比较见表4,经卡方检验比较各组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眩晕的33例中,听阈曲线类型为全聋型者占69.70%。

2.2.5 听力下降程度与疗效的关系 不同听力下降程度患者疗效比较见表5,可见各组间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眩晕的33例中,听力下降为极重度聋者占69.70%。

表4 不同听阈曲线类型患者的疗效比较(耳)

表5 不同听力下降程度患者的疗效比较(耳)

2.2.6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上述单因素分析得出与疗效相关的因素分别为: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是否伴眩晕、听阈曲线类型、听力下降程度,设为X1、X2、X3、X4、X5协变量,因变量为疗效,0=无效,1=总有效,具体变量赋值见表6。

应用SPSS17.0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程的进出标准为:P In=0.1,P Out=0.2,得到结果如表7所示,可见眩晕与疗效显著负相关,P=0.028<0.05,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听力下降程度、听力曲线类型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表6 Logistic回归变量赋值

表7 方程中的变量

3 讨论

突发性聋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假说,主要有内耳循环障碍学说、感染学说、自身免疫学说等,目前治疗主要采取综合性及个体化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血管活性药物、降纤药物、营养神经药物等,以减轻内耳水肿,改善内耳微循环,调节局部免疫等[5],以帮助患者恢复听力。本研究共纳入突聋患者105例(111耳),经综合治

疗10天后总有效率为49.55%,与国内大多文献报道的总有效率65%~83%[6]相比稍低。

有学者认为突聋患者耳鸣好转与听力恢复存在一致性,但无证据表明耳鸣的存在会影响听力恢复[7],文中结果显示本组病例的疗效与患者的性别、患耳侧别、全身系统疾病、不良嗜好、发病前对侧耳是否正常、是否伴耳鸣等因素均无关(均为P>0.05)。

探究突聋伴眩晕的发生机制,可能原因之一是循环障碍学说,认为耳蜗与前庭的共同供血动脉受损;另一可能机制系病毒感染学说,由于前庭与耳蜗底回关系更紧密,认为病毒感染范围扩大同时侵及耳蜗及前庭[8]。Shinichi等[9]报道伴前庭症状者,听力损失多为高频损失或全聋型,故疗效较差;本组111耳中伴眩晕者33耳(29.73%),其总有效率(33.33%)明显低于无眩晕者(56.4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眩晕与疗效显著负相关(P<0.05),认为伴眩晕者听力恢复较差;分析本组伴眩晕患者的听力损失特点:听力曲线类型以全聋型为主(69.70%),听力下降程度中极重度聋最多(69.70%),这也可能是本组伴眩晕突聋患者有效率明显低于不伴眩晕者的原因之一。

研究报告近些年突聋高发人群有年轻化的趋势[10]。本研究中患者耳数最多的是31~40岁(28耳,25.23%),可见本组对象中青年者居多,该组患者疗效相对较好(35.17%),但与其他各年龄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50岁组疗效(49.23%)显著优于>50岁组(30.43%)。

突袭的微循环障碍学说认为内耳供血下降造成毛细胞急性缺血缺氧,从而导致突聋的发生,病程早期毛细胞尚处于功能障碍,及时给予治疗有利于其功能恢复;随缺血时间延长,受损毛细胞数量增加,且损伤由功能性转为器质性,甚至出现坏死,能挽救的毛细胞数量非常有限,且不能完全恢复正常状态[11]。本组病例中病程≤7天患者的痊愈率、显效率均明显高于>7天组(P<0.05),因此,认为突聋患者发病1周内开始治疗,听力水平大幅度改善的可能性大。

听觉生理研究表明,来自耳蜗顶的神经纤维居于耳蜗神经的中心,来自耳蜗底的纤维居于外周[11],更易受到损伤,耳蜗顶部血供较耳蜗底部血供好,一旦出现缺血缺氧,血供较差的耳蜗底首先出现功能障碍,故听力恢复先从低频听力开始,且高频听力不易恢复,该观点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结果一致[12]。从文中结果看,本组病例中低中频下降型疗效最好,其次为平坦型、中高频下降型,全聋型疗效最差,可能与上述耳蜗血循环特点有关。

梁振等[13]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以90 dB为分界线得到的两组突聋患者预后有显著差异,极重度聋(≥91 dB)者的总有效率、痊愈率均明显低于重度聋(60~90 dB)者。本组对象的疗效也显示患者听力损失程度越重,听力完全恢复(痊愈)的可能性越小。

总之,本组突聋患者中年龄≤50岁疗效优于>50岁;发病1周内给予综合治疗,听力可大幅度提高或完全恢复;听阈曲线为低中频下降型患者的总疗效最好;轻度聋患者听力完全恢复可能性大;伴眩晕者疗效明显较差。尽管本研究采用了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但资料的随机性仍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可能会产生偏倚,所以有必要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突聋预后的影响因素,对影响突聋预后的相关因素作进一步研究。

1 Klemm E,Deutscher A,Mosges R.A present investigation of the epidemiology in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Laryngorhinootology,2009,88:524.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济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科杂志,2006,41:325.

3 卜行宽,刘铤.世界卫生组织预防聋和听力减退工作情况介绍[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35:237.

4 余力生,杨仕明.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43:870.

5 Rauch SD.Clinicalpractice.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N Engl J Med,2008,359:833.

6 倪茂美,李德宏,彭维晖,等.双耳突聋与单耳突聋的临床比较[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24:74.

7 陈平,周津徽.影响突发性聋患者耳鸣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37.

8 唐俊翔,刘博,陈秀伍.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107.

9 Shinichi I,Yoshinari T,Hidenori O,et a1.Extent of lesions in idiopathic sudden hearing loss with vertigo[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Surg,2005,131:857.

10 Stew BT,Fishpool SJC,Williams H.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J].British Journal of Hospital Medicine,2012,73:86.

11 陈熹,余力生,夏瑞明.病程超过3周的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539.

12 彭易坤,杨洋,姜娅,等.听力损失程度和听阙图型与突发性耳聋预后关系探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10:453.

13 梁振,余力生,夏瑞明.全频突发性聋的分型探讨[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282.

(2014-10-08收稿)

(本文编辑 雷培香)

10.3969/j.issn.1006-7299.2015.04.020

时间:2015-6-17 9:56

R764.43+7

A

1006-7299(2015)04-0410-04

*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120201110060)、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2012K14-02-01)、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科研青年基金项目(YJ(QN)200913)联合资助

1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院(西安710004); 2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

郑国玺(Email:zhengguoxi888@sina.com)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42.1391.R.20150617.0956.022.html

猜你喜欢

突聋喉头听阈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护理风险措施的效果和价值分析
“突聋”的年轻人多了
突聋 三周内请务必就诊
内镜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ABR、40Hz-AERP和ASSR与主观纯音听阈测定的相关性研究
短声听性脑干反应结合单频刺激听性稳态反应在感音神经性聋患者听力评估中的应用*
突发性耳聋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17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注射用奥沙利铂致急性喉头痉挛1例的急救护理
浅谈喉头在歌唱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