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2015-03-17周丽钦

新课程·上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小棒倍数圆柱

周丽钦

皮亚杰曾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切实引导学生有效的动手操作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里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下面,我仅以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案例对如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分析。

一、明确要求,发挥操作功能

操作是一种学习手段,通过它可以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则和规律,提供感性知识,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学生的操作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教学中设计的操作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确定操作的思考方向,安排操作的步骤和方法。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后,教师提出操作要求:让学生用手中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测量出面积是4平方厘米和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通过测量达到以下的教学目的:(1)通过操作再次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

(2)感知4平方厘米和6平方厘米的面,面积大小;(3)在测量中当1平方厘米正方形不够时,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创造性解决问题。同时,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教师要观察学生是否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对学生的不当或不正确操作行为,要及时指出,并指引学生改正。教师要做好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观察员,及时记录学生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

题,对共性操作问题要统一进行指导说明,确保学生都能够按照操作要求进行操作。这样目的明确的操作活动,将操作活动与数学思维、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操作的功能,能够达到预期的操作效果,从而实现操作目标。

二、有效引导,在操作中感悟

感知形象是儿童学习数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儿童走向数学世界的必经之路,操作是学生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动手操作的信息必须经过视觉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活动,从而促进抽象思维活动的展开。如“圆柱和球”的教学中,我设计让学生拿起圆柱形的物体,先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操作活动让学生总结并验证圆柱的特征后,接着又让学生动手滚动“上下二个面不一样大”时,滚起来会转圈也就是不是圆柱形,再让学生动手画圆柱的上下面(或描、比)等活动。这样设计先是引导学生树立了对圆柱和球的感官认知,继而通过引导他们进行看、摸、滚、画,让他们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到了二者的异同,让他们积累了对圆柱形物体共同特征的感性认知,这样就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对图形的初步表象认知,对于学生正确认知圆柱和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这种动手操作感悟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要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从而了解学生每一步中所获得的感性认知和资料,告诉学生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去认知图形,使学生能在积极的自我感悟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三、把握契机,让操作适时适度

操作也是讲究时机的,如果任何内容的学习都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但会延误整个教学进程,还会让学生对操作丧失兴趣和热情,无法达到理想的操作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选择适合操作学习的章节,同时,还要善于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要适时地导入操作活动,掌握操作活动时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学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时,用学具摆一摆,就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我在课的导入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利用3、5、6这三张卡片分别摆出2的倍数与5的倍数之后,接着又让学生利用这三张卡片也摆出3的倍数的数,学生由于受到旧知识的负迁移,摆出536、563、653、356等数后,觉得这些数也能被3整除。之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总结3的倍数特征,有的学生得出个位上是3的倍数的数都能被3整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以让学生验证,提出质疑:并不是个位上是3的数都是3的倍数。于是我又让学生利用小棒在数位表上摆出两位数,要求各处数位数是几就在这数位上摆几根小棒,看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念,不会错误地认为只要个位是3的倍数就能被3整除,而是通过完整的动手操作,得出只有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和是3的倍数时,其才能被3整除。这种适时适度的操作能够让学生连贯地学习知识,还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反思,最终可以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知识。

四、结合语言,促进有效操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引导学生操作,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性表达,使动手、动脑、动口构成相辅相成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如教学“十几减9”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摆小棒,边摆边说:“1捆小棒另2根,2根减9不够减,把1捆解开,用10减9根得1根,再把1根与2根结合起来是3根。”这样,合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能够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的时候表达,让学生手脑口并用,充分达到了调动学生活跃思维的目的,可以有效推动智力活动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能

够为他们的操作提供帮助,提高操作成效。

总之,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的确,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是符合儿童思维的认知过程的,让孩子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王洪良.例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学具和教具的巧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4).

猜你喜欢

小棒倍数圆柱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