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超越,引爆作文创新火花

2015-03-16胡琍玲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2期
关键词:习作题目笔者

胡琍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教学指导,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写”“写什么”和“怎样写”。但在很多课堂上,由于教材本身的局限、教师指导的束缚,不少学生的作文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有的甚至带着说假话、套话、空话的印痕。

作文,是学生自己心灵的发现。特级教师管建刚主张“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作文,创造性地写好作文,享受作文”。作文指导,要激发写作兴趣,开拓行文思路,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习作1”的教学指导为例,谈谈笔者是如何实施超越,引导学生学习、研究、运用,激发作文创新火花的。

一、超越固定思维模式——指导选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金矿”,习作是学生自己开发金矿的过程。学生的生活,自由奔放,个性飞扬,但其作文,常常因为教师定势思维的指导,陷入千篇一律、无病呻吟的泥淖。

本次习作,先回顾课文《师恩难忘》的主要内容;接着列举例文片段:老师纠正“我”的写字姿势;最后提出要求:选择一位你印象深刻的老师,可写他某些方面的特点,也可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题目自定。研读文本后,很多教师认为,本单元主题为“园丁之歌”,教学时间在教师节前后,故习作应选“师爱”类题材,走赞美老师的路线。这种解读窄化了习作要求,老师是普通人,也是有缺点的真实的人;有喜怒哀乐,也有是非美丑观念。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一厢情愿地拔高老师,把他们供奉在“高、大、全”的神坛上。韩寒说过一句辛辣的话:说假话是从写作文开始的。学生作文造假,教师的思维导向难辞其咎。因此,本次习作,教师应纠正这种唯师是尊的作文观,指导学生可交流其感人之处,可表现其风趣幽默,可谈论其严厉管教,还可评价其美中不足……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被绑架,描摹的人物才不致失真、虚假。

基于以上思考,课堂上,笔者播放师生生活照片,创设情境:“一句鼓励,一次表扬;一回开导,一次批评;一张笑脸,一个爱抚……无不凝聚着老师的心血。闭上眼睛,你想到了哪个老师?想到了他的什么事?”一张张照片,一个个场景,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我想起蔡老师曾送给我一份特别的礼物——亲吻。”“胡老师经常用眼神鼓励我上课大胆发言。”“有一次,李老师教育我上课要认真听讲。”“钱老师捉螃蟹时,向我请教……”瞅准时机,笔者连忙表扬引导:“写作,要有一种追求,别人写的,我不写;我写的,别人想不到。这位同学想到的事情来自校园外,他追求与众不同,好!”接下来学生的发言,讲台上下,课堂内外,无所不及;多样情感,各种感受,无所不有,真是思路拓展天地宽。

指导选材,超越固定的思维模式,引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走进生活,就能挖掘到素材的“真金”,写作的对象就不再片面狭隘,表现的事例自然真实鲜活,创新的火花也会闪烁其间。

二、超越教材原有范例——引导描写

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指出:“写作教学之难,难在教材不但未能提供较为科学的教学框架与操作系统,而且在教学观念、内容、方法上存在诸多问题,有些认知甚至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自力更生,苦力思索,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否则,不但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还会对学生造成误导。”由此可见,习作指导要真正有效,教师就必须正确解读教材,不仅要在认知上纠偏、纠错,而且要善于深化、细化教学要求。

本次习作,对写作方法的指导较简约:“可以写他在某些方面(如外貌、性格、教育方法等)的特点,也可以写他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这些描述,如何化为学生由浅入深的理性认知?如何化为教师一系列的课堂实践?教学中,笔者采用“学研用”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超越教材原有范例,引入课外新鲜资源,举一反三,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在”到“内在”,学习、研究、运用,层层推进,引导学生从感受到实践,从“把老师写真”走向“把老师写活”。

1.举一反三,学习构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学生找到写作的“米”后,笔者这样引导:“写作像造楼房,造楼房要先打图,写作要先构思,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是‘危房。”随后出示构思框架图,归纳写人的常用方法:一件事写一个人的一个特点,几件事写一个人的一个特点,几件事写一个人的几个特点。请学生联系刚才的选材,先用第一种方法,说说构思。在交流探究中,大家学会了用“时序法”“空序法”“事序法”“类序法”等结构方法,交待事情的前因后果;以“人”“物”“事”“情”等设置线索,凸显老师特点。之后,再让学生自由选择后两种写法,谈谈构思。评价引导时,落实事例的选择要“相互搭配”、事例的安排要“详略得当”等要点。

如此,学生通过对相同题材、不同构思的探究,触类旁通,找到共性与个性特点;举一反三,掌握文章谋篇布局规律,并从中认识到积极思考、善于探索的重要性,为培养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先学后用,研究细节

批阅很多学生的作文,往往会发现其整体构思清晰,但局部表达像流水账,描写欠生动。如何突破以上难点?《语文课程标准》给出了写作之道:“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的确,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大脑想,用心灵感应,抓住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写,平常事也不会平淡,小事中也会蕴藏着美丽的风景。

本次习作,提到“以貌写人”,但对其写作要点没有涉及。教学中,笔者自选例文片断,为细节描写支招。首先出示课内文本——四年级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番茄太阳”》中主人公的外貌描写,让学生猜猜这是谁,并说出理由,达成共识:成功的外貌描写必须抓住人物特点来写。接着,出示一段课外文本,引导学生发现其外貌特点与下文事例特点呼应,因此十分精彩。由此,外貌描写“抓住特点”“和事关联”的方法深入人心。endprint

如习作中“以事写人”的例文片段,运用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老师的关爱。但其寥寥数语,描写单薄,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有必要超越教材,增加范例,深化认识。笔者经过搜寻整理,出示两个描写老师事例的精彩片段,和学生一起欣赏,感受其中语言、神态描写的好处,体会正面描写侧与面烘托结合的巧妙。

此时让学生实践运用,就能调动多种感官,描摹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表达细腻灵动。如“教室门口,杨老师正一脸寒霜地站着,冷眼瞧着还在讲话的同学,可那些家伙竟还叽叽喳喳讲得欢。杨老师几步跨到讲台前,满脸通红,两只眼睛瞪成了鸭蛋,喉咙里‘呼哧呼哧直喘粗气。那些同学这才发现情况不妙,立马闭嘴,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这样的描写,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学生具有无限的发展性,先学后用的研究实践,正是提升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借助例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感召,能够提升学生遣词造句的水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品味题目,运用表达

宋代诗人杜耒有诗云:“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梅花是什么?是给人与众不同的形象冲击。这形象如果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就是文章的题目。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题目拟得好,正如“梅花开得艳”,读者第一眼就能激发起强烈的阅读欲望。

本次习作题目自定,这给学生留下了创新的空间。但回顾以往写人的作文,多数同学拟题缺乏新意,只能用“我的老师”“难忘的一个人”等比较直白的题目。教学中,笔者按“听故事感受”“品题目鉴赏”“起题目评价”三步走:先给大家讲一个老教授修改题目,使专著销量大增的故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拟题的重要性;再出示一些题目品评鉴赏,如课内的“闪光的金子”、“大作家的小老师”等,课外的“表‘帝”、“白胡子雷锋”、“你有这样的‘麻辣烫老师吗”等。学生们仔细品味,道出了心中所爱。笔者顺水推舟:“拟题,可运用比喻、夸张、反问、对比、谐音等方法;好的题目,或动人心弦,或令人好奇,或给人画面感……”最后,自主拟题,学生活学活用,智慧迸发:“黄衣天使”、“‘另类老师”、“李老师是‘大侠”……

从最近发展区出发,针对普遍性问题,选择易懂易学的范例,有效补充教材不足,让学生自悟自得解决策略。如此指导,“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不仅关注一篇作文,更关注一类作文,容易实现读写迁移,给学生插上创造的羽翼。

三、超越教师单一指导——同伴互助

最具实效的习作指导,来自教师,还来自学习同伴。师生、同伴之间的交流碰撞,常常能砥砺出创新的火花。课堂上,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各个环节让他们相互评价指导。

如一学生这样描摹细节:“分饭时,我们一窝蜂地跑上去,张老师边盛汤边说:‘小心点拿,当心烫。我回到座位,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把硬硬的肉排挑到了一边。这时,张老师来到我身边,让我把肉排吃下去。”交流时,很多学生认为作者能用上语言、动作描写,反映老师的细心,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老师是怎么让‘我把肉排吃下去的?说了什么话?‘我有什么反应,还可写得细致些。”这一建议提得好,前者经过思考,马上添加:张老师拿过我的勺子,把肉排切成小块:“小李,不能害怕一头‘猪,赶快消灭它!”我一边偷笑,一边迅速吃下猪排。”后者频频点头,甚为满意。如此同伴互助,能有效延展习作指导的广度,正是同伴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和期望值,使学生“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作文自然越写越好。

实践表明,学生就像“爬山虎”,只要有植根,有墙壁,有阳光和水分,就会不停地向上爬。习作指导,超越固定思维模式,超越教材原有范例,超越教师单一指导,引领学生“学研用”,就是拓宽“爬”的空间,创造“爬”的条件,掌握“爬”的技能,稍加时日,他们会创造出一片绿意盎然的风景。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脱产培训策略和有效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1/02/61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万红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作题目笔者
老师,别走……
关于题目的要求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