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专业素质与学校发展的关系
2015-03-16杨建平
杨建平
校长的专业素质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校长是一校之魂,“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要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保障学校发展,用全面的人才战略推动学校发展,用超前的科研意识提升学校发展。一所学校优秀文化的积淀,办学特色的彰显以及所有教育教学行为取得更好的效果,都依赖于校长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教师团队的素质的提升,都依赖于校长先进的、科学的、前瞻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也就是说校长专业素质的提升,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简言之,校长是学校的决策者、引领者,是学校的舵手,校长的作为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兴衰。
校长的专业素质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校长只有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才能在教育理念上、方法上不断创新,培养创新型教师,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人文化的管理,去影响和鼓舞周围的人,凝聚起全体师生形成共同的愿景,提高学校管理效能,才能办出拥有自己特色,符合时代要求,适应新形势需要,满足人民愿望的好学校。
一、校长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校发展
一个校长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他的周围就会出现一大批拥有什么样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师;一个教师拥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思想,其学生就会成为有什么思想、什么素质的学生,因此校长的教育思想境界有多高,学校办学思想的层次就有多高。
一个好的校长一定要有三观。首先,要确立全面的人才观。一是要确立学生必须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及劳动技能、艺术修养等方面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二是要确立教育个性化观念,要认识到“无个性即无人才”,在学生品德、文化、身心素质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其特长。其次,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每个学生都是好的,一切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一切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的思想。再次,要确立科学的教育观。一是学生中心观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环境,创造适合学生成才的教育;二是教育的发展性观念,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三是教育的个别性观念,每个学生部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要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四是教育的鼓励性观念,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用成功和表扬激励学生奋进;五是教育的灵活性观念,教师要把书教活,提供多种教育的最佳结合。
结合三观,学校一直以来,坚持“扬文明之气,办优质之学,育创新之才”的办学宗旨,坚持“成人、成才、成功”的育人目标,坚持“用爱心去塑造、用智慧去启迪、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的育人途径,面对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尊重个性、重视个性差异、张扬个性、鼓励个性发展,为培养新型人才全面打好基础。
二、校长要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保障学校发展
校长是学校的主要管理者,要用人本观念、创新观念和效益观念作指导,一切着眼于全体教师,通过管理手段的运用,激发出被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校长要积极为每一位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重视情感激励,大力提倡团结合作,彼此交流,共同进步。在管理制度方面,管理者要刚柔结合,具有弹性,留有余地,给广大教师的教育行为留有自我调节的时间和空间。管理中强调人性化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并引入适度的竞争机制,我们始终认为教师之间的适度竞争既有利于保持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又能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教师间的协调合作。
在教师管理上,我校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教师的工作和教育行为,用赏识的心态去管理教师,不断追求自我进步,自我提高,使学校的常规管理内化成为教师的自我原动力,促使教师的工作一次次迈上新的台阶,在学校不断地提高教学新目标新要求的工作进程中,教师能发挥出极大的工作热情与追求卓越的激情。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制度管理下我校每一位教师,不论老中青,还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都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关山初度尘未洗,无需挥鞭自奋蹄”的学校精神,广大教师在这种环境感召下都能自觉不自觉地自我加压,自我提升。
在学生管理上,我校主要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教育,让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意味着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权利,更意味着其要承担义务、服务群体、回报他人和担当责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容易受到磨炼,收获也更多。学校德育采用“以人为本”的主体参与式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开展了“三自激励”(即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教育。初步形成了由点(学生)到面(班级),由面到线(年级),由线到片(全校)的管理机制,形成了学生人人遵规守纪、文明礼貌,校园秩序井然的局面。三好学生、十佳学生大量涌现,各班“学雷锋小组”和“环保小组”长年坚持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为了巩固学校“三自激励”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性,学校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会为主,各班班委会和团支部共同参与的学生德育管理组织机构,协助学校落实和实施各项管理工作。
三、校长要用全面的人才战略推动学校发展
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校长要认真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学劲旅。在这方面,我们突出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积极开展校本研究,狠抓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全力培养名师,推出名师,借此拉动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名师是学校的中流砥柱和形象代言人,学校通过名师工程的实施,可以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出一批学科带头人。我们认为名师是相对而言的,一项课题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但要努力优化环境,提供必要条件,搭台子、引路子、压担子,坚持不懈地开展培养活动。为此,我们多形式树名师:学校通过经验报告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形式,介绍已有一定名望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展示他们的教学风格,使他们的成功经验得到推广。通过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示范课及国家、省、市级各类教学竞赛,推广这些教师课堂成功经验和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提高这些教师的知名度。全方位推名师:名师不仅要树,还要靠推。让有一定水平的教师走出去,在与外地教师的比武、学习交流中得到锻炼,提高水平。同时,还让名师承担省、市级课题,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更好地学习理论,提高教育科研水平,提高学术研究的知名度。多层次育名师:名师要树,要推,更要育。开展拜师学艺活动,聘请专家为师,选择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基本功扎实的骨干教师为徒,在专家指点下,促使骨干教师尽快成名;定期请专家、名师来校讲课,开展研讨活动;通过与专家互动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与最新信息,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推选教学骨干外出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学习外地成功经验;举行教学竞赛活动,结合教研组活动,让更多的人冒出来,不断扩大名师的后备队伍。形成“以点带面,以面促点”的生动局面,最终要达到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团结高效、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师资队伍。endprint
实力是创建名牌学校、品牌学校的基础,实力的不断提升不仅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学校的后续发展增添了动力,而我们获得实力主要靠以下四种方式:第一种是学习,在每次教研组及备课组活动时,都进行一定时间的理论学习。或是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讲,或是组内教师轮流讲。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型教研,使广大教师的师德素质、业务能力不断地得到提升,使教师团队建设得以加强。第二种是反思,我们要求教师们的反思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既要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课前反思”,又要有教学过程中的“课中反思”,还要有教学完成后的“课后反思”。通过组内的反思活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将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加以总结,通过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教学日志、教学叙事等反思形式,来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师团队建设得以推进。第三种是诊疗,主要通过两个环节进行:一是组内“诊断”的环节。大家纷纷建言,寻找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将问题提出来,形成以问题为核心的校本教研。二是“疗伤”的环节。大家通过“学习——反思——实践——研讨”,多次反复,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地方法,并返回教学实践加以验证。这种校本教研形式解决困扰教师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尝到甜头,激发参与兴趣,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使团队建设扎实有效进行。第四种是研讨,在校本教研中,我们始终强调,最有价值的课题,是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我们围绕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鼓励广大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就一节课、一个共性问题、一种理念、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或方法,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发挥集体力量联合攻关。例如,数学教研组的“如何分层次提问”;物理学科的“生活中的物理”;全校进行的有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方面的校本研究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培养师资方面我们还积极做好校本培训,强化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水平,切实推进“研训一体,以研促教”,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骨干教师在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的带头作用,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目前学校已形成了省、市、校三级骨干教师梯队,教师队伍更有活力、更有朝气、更加蓬勃向上。
四、校长要用超前的科研意识提升学校发展
学校的生存靠常规管理,学校的发展靠科研。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方法、手段,引导和促进教师自觉树立质量意识、效益意识、科研意识、求实意识、协作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创一流意识,为全体教师营造了一个“人人心系科研,个个积极主动参与科研,随时随地琢磨科研,求真务实开展科研”的良好氛围。
我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走教研培一体化之路,即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将校本教研重心下移至教研组、备课组。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的问题为核心,作为校本教研课题进行研究。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把教育科研建立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开展科研、教研、培训三位一体的课题研究。并处理好重点突破与群体参与的辩证关系。重点突破是指选择有代表性课题作为重点课题来研究实施,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并产生辐射效应,进而使群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打好重点课题的“攻坚战”和“整体战”。我们的科研工作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由学校领导引领;第二层次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骨干探索;第三层次教师人人参与。实行专题组长负责制,每位教师都要根据本组的专题确定自己的微型课题,带着微型课题入课堂。研讨活动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牵头,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经过“理论学习——集体研讨——实践——再学习——再研讨——再实践”的反复研究,掀起一次次头脑风暴,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机整合。
在我校的课题研究中,教师的群体参与度极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课题范围上,涉及教育教学各方面;二是从人员上,提倡全员参与,让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学习反思,再将反思获得的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带到课题中进行研究。从而使所有教师都参与到课题与校本专题研究中来;三是时间上,做到长短结合,统筹安排。坚持全面规划,使各个课题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有利于发挥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的整体效能。
在“教育科研为先导,校本教研为基础,教科研并举”的工作方针指引下,我们坚持以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为先导,为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持,引领校本教研得以不断提升;同时又不断夯实校本教研这一基础,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提供大量丰富的来自于实践的一手实验数据和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使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随着这种机制的科学运用,我们大力倡导全员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实施学校教师的全员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达到出名师﹑出质量﹑出理论﹑出特色之目标,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之终极目的。
一个冷静的管理者,要时刻准备着下一次的挑战。新时期的学校快速发展是我们开始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坚定以人为本,校际相通,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让所有教师都积极、愉快地工作,最终就一定能让所有学生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黑龙江牡丹江市第十一中学)endprint